如果以时间为纵轴,地域为横轴,构成一幅中国历史的坐标,那么《狱中杂记》之事,不过是一个点而已。但这么一个小小的点,却暴露了整个封建王朝的黑暗与罪恶。《陶庵梦忆序》杂叙历见,忧愤于国破家亡,则又是记录王朝更替之际没落士子心路历程的一个点。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方苞(1668—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汉族,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的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清康熙年间,方苞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下狱。在狱中,作者目睹了刑部监狱的阴森恶劣,百姓的横遭逮捕、冤死狱中,以及狱吏的敲诈勒索、受贿枉法、草菅人命等。出狱后,他根据自己在刑部狱中的所见所闻,写下了《狱中杂记》这篇文章。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其小品文成就尤为突出。《陶庵梦忆序》是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作者出身于官宦世家,前半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后“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甚至到了“不能举火”的地步。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乡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这篇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活用(1)牗其前以通明牗:名词活用为动词,开窗洞(2)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械: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上刑具(3)所全活可数计哉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4)贫则面语之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6.明句式(1)此疫作也判断句(2)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介宾短语后置句(3)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定语后置句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1.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译文:更值得奇怪的是,那些大强盗和惯贼,杀过人、案情重大的囚犯,精力特别旺盛,染上这种病症的十个当中没有一两个,或有得病的,随着很快也就好了。那些一起死的,都是因为轻罪被囚的以及被牵连的、当作证人而不该受法律制裁的人。点评:被牵连、当证人的人是冤屈的,又加之担心家里的亲人,精神已经崩溃,免疫力迅速下降,发生瘟疫,最容易被传染;那些大盗贼、杀人重囚的案子不是冤案,他们因有心理准备,心态平稳,免疫力没有下降,一般不会被传染。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2.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怅然而出。黑暗的现实,反常的心理译文:按照旧例,充军的人要移到顺天府的监狱里关押,等候遣送,那时正好是冬天,停止遣送,姓李的写呈文请求留在刑部狱中等到来年春天遣送,请求了好几次,都没有得到批准,他很失望地出去了。点评:主管官员管理着狱中囚犯的一举一动,囚犯的命运可以说是直接操纵在他们手上。监狱中的狱霸虽然也是囚犯,但他们与狱吏内外勾结,也能赚大钱。作者笔下的狱霸最后都乐不思蜀了,这一奇怪现象足可反映出清朝刑部监狱的黑暗。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1.《狱中杂记》在揭露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败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思想局限性。你能从文中找出事例吗?提示:本文虽然暴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腐败与黑暗,但作者把罪恶归咎于贪财作恶的胥吏,认为“术不可不慎”,没有看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残酷的阶级压迫是造成一切罪恶的根源,表现出了其思想的局限性。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2.搜集有关“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看一看方苞的《狱中杂记》怎样体现了“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提示:“桐城派”力主“义理”“考据”“辞章”,强调三者并重和相互为用,方苞的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主张,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从“义理”(文章的中心)来看,作者大胆地揭露了清朝司法制度的黑暗和腐朽,不失为有胆有识之作。在“考据”上,本文内容翔实而有说服力,使人惊心动魄。文章列举了许多作者亲身体验、观察、了解的事实:狱官与禁卒相互勾结,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等。在“辞章”上,本文选材注重真实性和典型性,不在文字上过分雕琢、修饰。作者以确凿的事实为线索,将材料编排得井井有条,环环相接。全文以对话的方式叙事,语言简洁有力。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一)笔墨集中 揭露深刻——《狱中杂记》赏析《狱中杂记》以真实的笔触、集中的笔墨揭示了封建司法制度和监狱管理的残酷与黑暗。文中从多个方面描写牢狱的恶劣环境,写狱内缺少日光、空气,地狭犯人多,旁四室没有窗子,“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这样描写,使监狱内环境之恶劣如在目前。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狱中杂记》在狱吏勒索犯人财物方面也写得非常详尽,“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即使刽子手行刑之时,也要对受刑者残酷勒索,不论是极刑,还是绞刑或大辟,要少受痛苦,就必须事先贿赂。主缚者同样勒索不已,其名目之多、手段之高,令人咋舌。这些真切详尽的描述使《狱中杂记》成为揭露清朝严酷统治、暴露清廷刑狱制度的真实史料。
句段点评审美鉴赏多维探究(二)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生动形象的意蕴表达——《陶庵梦忆序》艺术特色赏析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鷼”“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因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对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作者在文章开始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不能举火”的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一点”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