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加入VIP免费下载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ID:940304

大小:110.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1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学习目标】  1.学习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情味的生活细节来表达感情的技巧。  2.体味文言散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3.感受作者在记叙中蕴含的绵绵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味归有光散文“浅语皆有致”的风格。  【教学方法】  1.活动法。  2.延伸法。  3.比较法。  【教学设计】  一、文体解读  志:也称“记”,是一种记事或人的文体。  表达方式:记人、绘景、抒情。  二、文本研习一  记人:先妣、大母、亡妻。  1.活动设计一  请找出一处动人的细节描写,要求:①把这处细节描写译成现代汉语。②体味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8   ⑴先妣  动作描写: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作者幼年丧母,对母亲的回忆几近于零,追念亦无从依凭,以至于连别人旁述的母亲的点滴足迹亦深深记取。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实蕴深情。  ②“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轻叩门扉与轻声询问活画出母亲的关切,更表现其贤慈与教养。普通一块门板,轻轻一声叩问,刻画出母亲可亲、可爱、可敬的形象。一扇小门、一段往事,一声啜泣,表现了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切切的悲悼和深深的钦敬。  ⑵大母  语言描写:①“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②“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话语简单却是多么语重心长。祖母切切的激励、殷殷的期望、浓浓的深情饱含在这简而淡的话语中,撞击着作者和读者的心坎。正是这“一笏”8 ,绾结着两代人中兴家业的梦想,牵系着作者思念故去祖母的心情,也勾连着未能实现祖母梦想的深切悔恨。  ⑶吾妻  ①动作描写:“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语言描写:“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还有阁子中的人,以及他们在阁子中亲密无间的生活。  2.学法指导  细节传情:撷取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中。  三、拓展阅读  1.活动设计二  请找出《寒花葬志》(原文略)与《项脊轩志》不同的刻划人物的细节描写,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  ⑴外貌描写  “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写寒花初来时的打扮,记其稚态可怜。  ⑵神态描写  ①“即饭,目眶冉冉动。”写寒花吃饭时的神情,言其憨态可笑。写出寒花质朴、单纯、天真的情态。  ②“笑之。”写魏孺人称许婢女而嘲丈夫。  ③“又指予以为笑。”写魏孺人引丈夫而共笑婢女。写出孺人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也写出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情趣。  2.手法小结8 细节寄情。将其体验过的感情诉诸笔端,不借表白,而凭形象。形象由细节而出,感情借细节而生。  四、文本研习二  绘景:风景、物体。  1.活动设计三  请你找一处喜欢的写景片断。要求:①诵读这个写景片断。②结合片断评析其手法。  ⑴景中含情:“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作者笔下“珊珊可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他对项脊轩深挚的眷恋之情。  ⑵寓情于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归家的庭院是家族由盛而衰以致分崩离析的见证。庭院隔离、家庭变迁,让作者触目伤怀,但作者避开正面叙写妯娌结怨、叔伯争执、群儿相恶的家庭矛盾,而通过一“庭”这个“物”的前后变化,步步铺垫、层层推进,侧面写出了一个大家庭家道中落、人各自顾的悲凉惨淡,细细读来让人扼腕叹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  ⑶移情于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8   作者忽然添上一笔,移情于物,将痛摧肝肠的哀思,借景物传出。它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里只写景,未著半句情语,而浓郁的悲情已从景语中溢出,真是情意缠绵,余韵悠然不尽。作者从“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出新意,以静物显示动态,人亡物在,触木思人。这种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方法省去了大量直接叙写、抒情的语句,但又最能触人心怀、动人心弦、勾人心思,起到了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作用。这种写法,正如古典诗词的以景结情、点情染景、宕出远神的艺术手法,使情感的走向更趋不直不露、委婉迂曲。  2.学法指导  ⑴景物传情:包含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风景、物体的描写,它加浓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  ⑵手法分类:  景中含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  3.活动设计四(链接)  请找出一处较含蓄的抒情语句,补写出它省略的浓浓情感。(20字左右)  内敛收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此时的归有光已到了中年,虽悲痛却不能像青年时说到母亲便哭泣,想起祖母便长号,在这里作者只用了“室坏不修”四个字。小小的阁子里,曾有祖母的期望、母亲的怜爱,更有妻子的柔情蜜语。祖母死了,母亲没了,仅仅共处六年的妻子也亡了,一切都如梦如烟,去而不返。人心碎,情伤了,难以修补愈合;屋破损坏了,随它自去吧!“室坏不修”没有说悲,而悲得沉重;没有言情,却情深无限。  五、规律小结8   1.体味风格  作者的感情是深沉、含蓄、委婉的――它不像山洪那样奔流直下,一泻千里,而像涓涓细流,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  内容上,与日常生活贴近,情意绵绵;形式上,素朴清淳,不饰雕琢而风韵超然,语淡情浓。  2.后人评价  ①桐城派作家姚鼐评论:“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②王锡爵《归公墓志铭》评论:“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③汪曾祺评价:“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以至情写出至文。”  六、专题总结  归有光为文追求“独出于胸臆”,浅语皆有致。“文学艺术是以个性为生命的。”  七、布置作业  找出袁宏道《西湖》与《项脊轩志》写景的相近点与特别处,简要评价其表达效果。  ⑴特别处:浓墨重彩  ①“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呈现繁华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异彩、姹紫嫣红的春色。8   ②“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表现游人罗纨之盛,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  ③“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达到“浓媚”即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  ⑵相近点:轻描淡写  作者并未大肆渲染,而是惜墨如金,以淡雅的笔写出神韵:“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怎样特殊的一种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想像。“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  ⑶比较归纳  与写“为春”笔墨之浓艳不同,写“为月”用的是淡雅之笔,一浓一淡,相辅相成。越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越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这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手法。  八、教后反思  文言文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设计时想在人文性上做些尝试。而对文言笔记文体的准确定位,使教学目标的设定贴合学情。  课堂教学容量与学生活动体验的结合。起初设计时追求教学流程的流畅完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体验感悟时间,学生的理解和体悟流于浅表。修改时做了删减,尽可能使预设在课堂上真正生成,还要进一步思考表层的场面热闹和实质的思维活跃的关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生成及性格重塑。8   教师的特别教学设计和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的结合。设计时想追求特别效果,在流程设计上做了改变,与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吻合,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修改时调整,使流程循序渐进,步步推进,符合学生思维走向。  教学流程设计与语文课程规律的关联。设计时重视文本探究,注重活动研讨,符合语文课程的独特规律。问题设计有新意,有梯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通过教师点评顺利达成课前预设。可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拓展阅读容量略显不足,应在课余做有效延伸。  教师教学语言和学生情感渗透的关联。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准确简练,不疾不徐,收放自如,能体现从容淡定的姿态。不过在进入文本及收束教学时,情感渲染可再浓郁,“小结归纳”这一流程略快,不免有“主题先行”之嫌。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