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项脊轩志》的细节美西和县职教中心吕栋《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作者“借一阁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的凄凉身世以及怀才不遇的沉重感叹。文章读来感人至深,不仅是由于文章的结构布局美和语言质朴美,还表现在作者巧妙的运用细节描写演译亲情,含蓄表达自已沉痛的心情。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描写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项脊轩志》一文写了三代人与项脊轩有关的生活细节,亲人的一举一动,小轩的一草一木都情深似海。先是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这一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已青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过的的书斋的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已深深的眷恋之情。作者采取的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叙述项脊轩原来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作者笔下的项脊轩修葺后明亮,幽雅,安静,充满了诗情画意,迷人可爱。如:“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作者此时内心的喜悦来自对现实的超然,但这种超然是暂时的,它恰恰反映了作者所负的责任的沉重。想想作者自十五岁(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时起对人生的满怀希望与憧憬也就寄寓在这月夜摇曳的班驳桂影中了。接着写家庭的分崩离析,作者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五分裂之状。归家庭院原本南北为一,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产生的颓废,衰落,混乱不堪的情况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写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的事来叙述,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丝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却跃然纸上。如写母亲时,作者因八岁丧母,过早的失去母爱,对慈母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的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口中思母,感人至深的道出的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姊姊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的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虽然写的是慈母对姐姐的爱,但是足以想见对自已的爱了。然而人已逝,爱已空,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篆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写祖母时,作者用了一段简洁传神的的文字:“何日竟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儿之成,则可待乎。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把祖母对自已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俏,生动感人。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明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衰落时出来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个希望便落在了“大类女郎”的子孙归有光身上了。心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哪曾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那虔诚的动作,那期的眼神,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此事以及母亲的早逝,心情是如何的沉重而凄切啊!他“瞻顾遗迹”觉一切如在昨日。家庭的衰败,亲人的早逝,自身的命运与责任感等多种情感相互碰撞,揉合在一起,于是乎“长号不自禁”。我们在这里还应注意到,同样是怀念亲人,作者是忆母而泣,忆祖母而号,难道说自已与母亲的感情浅于祖母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祖母的话代表了家族的期盼,触动了作者头脑中那根最敏感的神经”。(江奎《归有光是样的一个男人》)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睹物思人,内心充满了思念,孤独与悲凉之感,但同时又清醒的认识到自身肩负着振兴家庭的责任,因而内心又是沉重的。可想而知,这长号中饱含了多少辛酸与沉重......作者写到这里,回顾自已科举路上的风雨坎坷,怎能禁不住大哭一场呢?《项脊轩志》以上内容写于作者十八岁,后面的内容是补记,作者35岁左右,这中间相隔了十六年的时间,又变迁了多少家事与亲情啊!与作者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的早逝便是这十几年中最悲切事。怀念妻子,作者平实的语言中字字含情,突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如“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字里行间仿佛就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来了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志趣相投,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谓阁子也,”此语表述非常巧妙,值得玩味;妻子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然诸小妹怎会问起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妻子在诸小妹面前常提的原故。由此可以推出,妻子在诸小妹面前提的不仅仅是阁子,主要是阁子中的人,阁子中他们夫妻幸福的生活。“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项脊轩原是既小又暗且破,作者“稍加修葺”,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如今,因为“吾妻死”,室坏也不修了。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的前后对比中,自然能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尽管后来,作者又重修旧室,但心中是落寞的,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有的只是无尽伤感之情......常言道:“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几多哀愁,几多相思,几多离苦。然而归有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却不着一字,在文章看似结束处,笔锋一转,又起波澜,巧妙地描写妻子亲手种植的批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然而正是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是归有光情感寄托和倾诉的唯一对象了。看到树,自然就想起当年妻子的音笑貌,也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而如今,物犹在,人已亡,面对眼前已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心中的悲情与思情与树俱增,缠绵不尽.....我们可已想象出憔悴的归有光孤独的面对亭亭的枇杷树喃喃自语,泪流满面,情不可禁的凄凉情景。此情此景又怎是一个愁字了得啊!《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其产生的效果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令人热泪盈眶,唏嘘不已。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湿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于言语之外”
此种优美的细节描写,正是归有光散文的主要风格,同时也是《项脊轩志》以情感人,而成为千古美文的主要原因之一。(杂志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