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高中语文第三册项脊轩志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第一课时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中国文人常喜欢经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或寓有深意的名字来表现自己志趣追求,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姚鼐的惜抱轩,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关的项脊轩。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项脊轩的特点以及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本课是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二.介绍作者: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作者虽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后人把归有光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感情真挚自然。②语言朴素流畅。③细节真实生动。④有诗一般的意境。三、“项脊轩”介绍。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四、自学课文。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五、教师范读。要求以舒缓的语调,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读后让学生齐读一篇。六、理清文章结构课文共六段,分为两部分。1-4段是第一部分,5、6段是第二部分。七、讲读课文第一段。(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1段。(三)提问如下问题: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4.“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三)、读后提问:●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要求明确:①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纳;②接着写旧:直接点明是。百年老屋";③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④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教师点拨:这样写,形象而具体,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一句,尤为生动。屋顶上东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动书桌,看来看去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显得有点狼狈。●又问: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明确: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相反,对它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教师点拨:开头这样写,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书斋,颇有情趣,十分可爱,确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以便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提问: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明确:变得不漏、不暗了。辟,开。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桅,“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提问: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你觉得如何?(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让大家反复朗读下面几句来加深体会。这几句是:“借书满架,僵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读后由教师讲解。)“借书满架”●质疑讨论:这满架的书真是借来的吗?为什么?明确不可能。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怎样的家庭中?明确:官宦家庭,书香门第。这能否从文中找出?明确: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明确:积书满架-----据《四部备要》本集中作“积书”“借书满架”,足见轩中人的好学,书未必真的都是借来的。“偃仰啸歌”,见课文注释(14)、(15),这是就字面意思解释。其实这是极写读书之乐,只有当读书有所得的时候,才会高兴得这个样子。至于作者为什么一会儿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呢?显然又是在进一步考虑书中的问题,冀有更大的收获。●提问:“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明确: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再问: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写喧嚣?明确:写幽静。进一步问:“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哪一个更幽静?(这个问题提出后估计课堂气氛可能比较活跃,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争辩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师归纳讲解。)“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诗句)一样,以有声反衬“静”字。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下文写白天书斋的幽静,用小鸟啄食来点染:到了夜晚,书斋的景物、境界则更幽美。更静谧。写明月,用“半墙”来烘托;写桂树,以“斑驳”的倩影来描摹;接着,由静而动,写清风徐徐吹拂,用“影动”来衬托,又以“珊珊”(课文注为“美好的样子”,有的书上解作“形容树影晃动时轻盈、舒缓的样子”)之语来渲染,既描绘出桂树的摇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静、闲适。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画面!(讲读至此,让学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读课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为止。最后集体背诵一遍。)小结: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作者对项脊轩这种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这段写喜悦的心情,恰与下文写可悲的事相映照。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2-4段。教学过程:一、齐读第一段。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提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起什么作用?明确:由喜而悲,转为怀旧。这一句从文章的结构上说,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用“多可喜”收束上文,又用“亦多可悲”开启下文。●提问:“然”和“居”应怎样理解?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三、归纳2-4段重点字词句。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③“而”的用法:A墙往往而是B客逾庖而宴C呱呱而泣D而庭阶寂寂E某所,而母立于兹F余扃牖而居释义:A修饰连词,“地”B顺接连词C修饰连词D转折连词E“尔”,你F修饰连词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1.妪:老妇人。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3.“厚”的用法:①先妣抚之甚厚②水之积不厚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④遂厚葬之意思:①好②深③忠厚④优厚4.“先”的用法:①争先恐后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先妣尝一至⑤先达德隆望重意思:①前面②率先③在……之前④逝世的⑤前辈5.“所”的用法;①某所,而母立于兹②鱼我所欲也③若属皆且为所虏④所以动心忍性意思:①地方②……的东西③被④用来……的方法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2.“过”的用法:①大母过余②非寡人之过也③过故人庄④有过之,无不及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⑥从轩前过意思:①看望②过失③拜访④超过⑤犯错误⑥经过3.“若”的用法①久不见若影②仿佛若有光③噤若寒蝉④若夫乘天地之正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意思:①你②像③像……一样④至于⑤比得上4.“效”的用法①吾家读书久不效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③斯用兵之效也④东施效颦意思:①成功②任务③效果④效仿5.“当”的用法:①他日汝当用之②以当南日③木兰当户织④今当远离⑤旗鼓相当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⑦安步当车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四、讨论以下问题:●提问:第三自然段写了哪几件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明确: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人物:诸父、乳母、先母、大母。重点追忆祖母和母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教师讲解:以下分三层,第一层从“先是……”至“……凡再变矣。”先泛写项脊轩外的变化,是可悲事之一。项脊轩外的院子本来南北相通,是一个院子,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各起炉灶之后,这院子就走不通了。诸父,伯父、叔父们。“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里里外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也到处都是。●提问:作者抓住了哪几个富于特征性的细节,写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的?明确:写了“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继续讲解: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总共也不过用了13个字,寥寥几笔,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那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和盘托出了。凡,总共;再变,变了两次。第二层从“家有老姬……”到“……语未毕,余泣,姬亦泣。”继写轩内,回忆母亲遗事,是可悲事之二。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提问:这个层次中,哪个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明确:“某所,而母立于兹。”首先造成一种触景伤情的气氛。写到母亲关怀儿女,叩门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情意缠绵,感人至深。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动人的生活画面啊!.“娘以指扣门扉曰”_____这一动作更使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小结:娘不仅对子女关心备至,对老妪也是友善对待,所以老妪在谈及母亲时也是伤心不已。有这样慈爱、善良的母亲是一种福份,而如今她已早早离开人世了,作者八岁丧母,这些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对于一个年幼丧母的人来说,多么亲切温暖、值得眷念。投影:林纾先生“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提示:请学生联系自身体会,也联系归有光的身世:八岁丧母,十年世态炎凉该有谁知,“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第三层从“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到这一段末,仍写轩内,回忆祖母遗事,是可悲事之三。束发,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时。古人在儿童时代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上。吾儿,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祖母: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a:“大类女郎也”----嗔怪,喜悦。语气亲切而风趣,既表爱怜,又隐含着夸誉,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疼爱。b:大母过余曰----无限关切c:以手阖门----不打扰d:“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次写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话中有些许忧虑,但更多的是相信,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这话没有当着孙子的面讲,更见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诚。“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持一象笏至”,进一步表露了她对小辈的期望和鼓励。寄以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分析:古人云:“学而优则仕。”归有光八岁能文,可说是天资聪颖,他自己当然也希望早露头角,而今18岁,却依然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这里,作者用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殷切期望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足见作者摄取生活细节功力之深●提问:这三件事都是写“悲”,情感表达是否一致?写分家,只是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深长的感叹。作者在追忆母亲时,“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念祖母,想起有负祖母厚望,“令人长号不自禁”,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四、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段读后简述:这一段记述一些琐事,写作者为项脊轩能长时期维持原状而感到欣慰。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学习5、6段,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5、6段(即最后两节)。读后讲解: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这一段,怀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二、讨论问题:●请你们设想一下“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如果拍电视,请你设想一个最佳镜头。手把手学写字●提问:诸小妹为何提阁子之事?自然是妻子经常提起的缘故,她经常提起阁子中的人。所谓“爱屋及乌”,她是爱人及阁了●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样一位好妻子,好伴侣,现在离我而去了,作者的心情自然是无限悲凉,你们能否从这两节中找出这样的细节呢?a:室坏不修一一吾妻死了,再无心情去修缮小轩,含蓄地写出了内心的忧伤b:亭有枇杷树一一作者没有写如何怀念她,只说妻子手植之树已亭亭如盖矣,不说人在思念,只说树在生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情,这里没有一个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正如明代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á)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提问:课文后几节,作者极力渲染这种悲情,可是文中第一段却极力描写项脊轩生活的怡然自乐,这是否会冲淡悲情?否,起反衬作用●提问:写感情,可以明写,也可以暗写。试联系上文举例说明。明确:明写,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爱”,第2段末的“令人长号不自禁”等;暗写,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兹”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盖矣”等。暗写的好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继续讲解:这个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睹物思人,抒发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读者回味不尽,对项脊轩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集体朗读课文第5、6段。三、总结:好端端一个大家庭,最终分崩离析,这是一悲,人们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就占了两大不幸,再加上功名未遂,辜负了祖母的殷切期望,接二连三的悲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借《项脊轩志》这一篇散文来寄托对大家庭破落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念四:这篇文章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不必写惊天动地的大事,曰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人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平平淡淡总是真”五、文言知识:1、重要词语:得、然、凡/而、若、汝得:“又北向,不能得日。”/“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前一句就是;“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后一句就是。然:“室始洞然”,“冥然兀坐”/“然余居於此”“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常常用作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前两句就是;“然”字还可以表示转折,可以译为“然而”、“但是”,后一句就是;此外,它还可以用作代词,当这样、那样讲;用作动词,表示对的意思。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凡”字是总共、一共的意思。“而”、“若”、“汝”、“尔”、“乃”都可以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课文中用了前三个,可以让学生收集归类,文中句子是“某所而母立於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2、数词的用法文言文中,数词常常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而不需要加量词;现代汉语中则需要结合量词,构成数量短语。课文例句如下:“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顷之,持一象笏至。”这两例中,数词和名词之间没有量词。“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先妣尝一至”/“轩凡四遭火”/“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里的前两个句子中的数词与动词之间没有量词,“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遭受四次大火。后一句的“再”字是两次变化的意思,这个“再”字是古汉语的特殊词语,意思是“二”,但不用“二”,其意是“一举而二也”,如“再鞠躬”。3、词类活用A、名词作状语--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下)/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东犬西吠。(西)/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B、名词用作动词--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乳)4、句式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示判断。)疑问句--儿寒乎?欲食乎?(用“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用“何……也?”表示疑问。)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第2~6段:三)书中省略的一段内容:项脊生曰①:“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②。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③。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④?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⑤,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⑥?注释:①项脊生:作者的别号。②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清,秦代蜀地的一寡妇名。丹穴,朱砂矿。利,利润。甲,第一。史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能守其业,用财自己,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③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玄德,刘备的字。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④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方,当。二人,指寡妇清和刘备。昧昧,不明的样子,指不被人知道。隅,墙角落。也,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世,世人。之,指代二人。⑤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区区,渺小的样子。败屋,破旧的房屋,这里指项脊轩。扬眉瞬目,眼睛一睁一困。⑥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知之者,定语后置,知之之人,知道他的人。其,指人知之者。谓,认为,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