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浮华半世梦——浅谈张岱及《陶庵梦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有明朝人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一篇,篇章短小、语言清丽,却常常得不到师生应有的重视。每及讲到此文,大多简略翻译文章,当作赞颂西湖美景篇目草草了事,让人时时感到惋惜。因此了解张岱并大略知道其作品及其心路历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关于张岱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其高祖张天复、曾祖张元汴、祖父张汝霖、父张耀芳均饱学之士,祖孙几代都工于诗文,皆有著述。张岱少有天赋,也曾用了些精力去取得功名,终因无志于此而放弃,转而寄情山水,收藏鉴赏古玩,品评磁窑铜器,为文物古玩题铭,前半生活得热闹而繁华。 后清军入关,年近五十遭国破家亡,既不愿投降,又不能死节,只能“披发入山”做了“明的遗民”,昔日朋友把他当作毒药猛兽避之不及,他隐遁山中屡次欲自绝于世,只因所著明代纪传《石匮书》尚未完成而苦苦支撑,此种状态下却少有怨恨之辞。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张岱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岁月。张岱终其一生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文学作品,是明代散文界的代表人物。 二、关于《湖心亭看雪》 杭州西湖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与三潭印月、阮公墩合称“蓬莱三岛”,寓意人间仙境。吟咏此景的诗文是很多的,但写雪夜下西湖景色的文章却不多见,张岱所写《湖心亭看雪》得到大家的重视大概也是因
为这个原因。作者寥寥数笔,把冬天西湖的雪夜勾画得淡雅而简约,回味无穷。但如果只看到写景的妙笔而不去深究下面的人事,便如同买椟还珠贻笑大方了。本文写的是崇祯五年的事情,张岱作此文时已是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后的几十年了,此时已国破家亡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当年他和朋友们纵情欢乐着的时候,北方的女真人正在撞击着明帝国的北大门。经历了这一切的张岱却只是淡淡的写道:那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去西湖看雪,在湖心亭上遇到两个和我一样有兴致的人,我很高兴。他们拉着我喝酒,即使我从不喝酒,还是勉强饮了三大杯。就连撑船的人都笑话我的痴。如此平静的语气只有张岱这种“能将寂寞与繁华看作没有两样,才能耐寂寞而不热衷,处繁华而不没落”(台静农语)的人可以写得出吧。 三、关于《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共八卷,是张岱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该书成书于甲申年明朝灭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初版行世。《陶庵梦忆》既是张岱前半生的生活记录,也是一部反应明晚期生活的画卷。早年时候张岱曾游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如果不是因清兵南下而致国破家亡,《陶庵梦忆》或许就不会问世了。“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张岱眼中的人生仿佛就是一场梦。明朝中后期的知识分子大都有狂狷之气,张岱也不例外。自宋朝程朱以来,理学礼教盛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明中叶后一股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的思潮逐渐兴盛,文人士子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追求个性解放,纵欲声色,纵情山水,这种思潮也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也决定了《陶庵梦忆》等作品的内容。他在书中记录下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以此来表达对故国乡土的思念。 是梦终归要醒的,醒来后与其忘记梦的内容,不如真真切切地把梦中的美好一一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品尝。“这就是张岱的生命和生活,一场大静之中热闹红火的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李敬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