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必刷题精练44水土流失一、单选题(2021·辽宁·模拟预测)田间道路多为土质路面,在车辆及农机具行走碾压下,产生不同路面形态,在水流冲刷作用下,田间道路侵蚀强烈,切割严重,形成断路,制约农业发展。吉林省某村推广的新型保路技术,在路中开沟、码放砾石(称石坎),有效地抑制了流水对田间道路侵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在路中开沟、码放砾石(称石坎),抑制流水对田间道路侵蚀,主要原理是()①集中水流②增强下渗③拦截泥沙④减缓流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每隔一段时间将石坎的砾石翻动一次,主要目的是保持石坎的()A.粗糙度B.坡度C.深度D.宽度3.利用石坎技术改造过的田间道路表面,植被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A.近地面温度升高B.土壤稳定度增加C.地表径流量增加D.车辆和行人减少(2021·安徽安庆·二模)谷坊是在易受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等建筑物,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植柳谷坊等,其中植柳谷坊是用柳条做材料在沟壑中横向沟道栽植的柳栅栏形式的谷坊治沟工程。近几年来,在我国松嫩平原的沟壑治理中,大量应用了植柳谷坊,取得了较好的治沟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图为植柳谷坊横断面布设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与石谷坊相比,松嫩平原植柳谷坊()A.技术更复杂B.可就地取材C.建设费用高D.当地难推广5.不适宜建柳谷坊的沟道条件是()A.土质沟床B.沟谷比降小C.常流水沟谷D.集水面积大(2010·上海·高考真题)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王化丰富多彰、生态环境日益改善6.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黄土峁是指()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B.孤立的黄土丘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7.(小题2)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④在低娃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8.(小题3)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①秦腔②窑洞③评剧④吊脚楼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19·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2015年潼关站输沙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①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②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③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④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2016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地形起伏B.流域面积C.兴修水库D.水土保持
(2020·全国·高考真题)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A.水文、地貌、植被B.地貌、水文、植被C.植被、地貌、水文D.水文、植被、地貌1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A.风俗习惯改变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C.人口迁徙频繁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2020·黑龙江·一模)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我国某红壤山地丘陵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后,受流水强烈侵蚀后呈现“千沟万壑”的景象。如表为该地区某小流域土壤侵蚀面积(km2)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情况。13.关于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分配均匀B.土质疏松,直立性强,易被侵蚀C.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地表侵蚀强烈D.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2021·辽宁·模拟预测)坝是指拦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调节流量的挡水建筑物。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有种类、功能各异的坝。下图是黄河下游某河段丁坝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关于黄河流域水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支沟沟头坝的功能是保土护塬②干流上游坝的功能是改善航运③干流中游水坝的功能是防洪防凌④干流下游水坝的功能是蓄水灌溉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5.图示丁坝对河流特征的影响正确的是()A.加剧河岸侵蚀B.增加中心河段流速C.缩短河流结冰期D.抬高河床(2021·山东潍坊·三模)位于黄土高原的籍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较大变化,下表示意2000~2008年籍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转移数据统计表。表中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行列交叉处数值表示该土地利用类型的现有面积(2008年),其他数值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入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籍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转移数据统计表km2土地利用类型2008年坡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未利用土地梯田2000年坡耕地84.475.094.190.000.000.008.21林地0.00121.890.200.000.000.000.00草地0.003.17413.100.000.000.051.81水域0.000.000.531.970.000.000.00居民地0.000.000.000.0024.480.000.00
未利用土地0.000.000.000.000.132.710.00梯田0.000.000.000.000.0016.从2000年到2008年,转入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主要转入来源分别是()A.梯田坡耕地B.林地梯田C.草地水域D.未利用地居民地17.推测该流域2000~2008年()A.村庄数量减少B.河流径流量减少C.果园面积增大D.河流含沙量增加二、综合题18.(2020·北京·高考真题)某校中学生赴长江上游支流大宁河(重庆段)进行野外实习。下图为大宁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任务一考察流域地形。(1)概述该流域主要地形特征。
任务二走访水文站,查阅文献,获取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1)绘制统计图,说出该流域侵蚀量与输沙量的关系。任务三调研流域的综合治理。(2)简述该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19.(2015·上海·高考真题)(十四)黄土地貌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20.(2021·全国·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埂是田块边界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土堤或土坝,是一项低成本防止水土流失的工程措施。等高地埂沿着等高线修建,比降地埂与等高线有一定的纵向梯度,二者的选择取决于当地的降雨和土壤条件。2017年对印度卡纳塔克邦(印度西南部)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等高地埂占69.4%,比降地埂占31.2%.下左图为等高地埂和比降地埂示意图。右图为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1)分析印度等高地埂占比较大的原因。(2)推测印度采用比降地埂种植区的地形和降水特点。(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比降地埂的理由。
21.(2021·辽宁葫芦岛·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针对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构建了可持续振兴模式——生态、生产与社会耦合发展,即山顶削峁建塬,发展果业和药材生态园;山腰构建草(根系多而浅)灌(根系少而深)复合生态系统;山下适当治沟造地发展现代农业;小流域源头科学建设水库,为山上药材、水果复合生态园区和现代农业提供滴灌水源,从而形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水林田湖生态景观格局。下图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三元景观模式示意图。(1)说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削峁建塬的理由。(2)结合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试阐释采用滴灌技术的必要性。(3)请你为药果复合生态园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1.D由材料可知,在路中开沟、码放砾石,可以分散水流,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强下渗,拦截泥沙,②③④正确;集中水流会加剧土壤侵蚀速率,①错误。故D项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2.A由材料可知,每段时间将砾石翻动,是为了保持石坎的粗糙度,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强下渗,减弱侵蚀,对坡度、深度、宽度的影响不大,故A项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3.D由材料可知通过石坎技术改造的路面,可以减少地面流水侵蚀,增加土壤的稳定度,使得植被明显增加,故B项正确;石坎技术对于近地面温度影响不大,A错误;地表径流量减少,C错误;石坎技术对于车辆和行人没有影响,D错误。所以选B。4.B石谷坊是用石块为原料修筑的坝体形障碍物,植柳谷坊是用柳条做材料在沟壑中横向沟道栽植的柳栅栏形式的谷坊治沟工程。石谷坊需修筑坝体,而植柳谷坊用柳条栽植柳栅栏,二者相比,植柳谷坊技术更简单,A项错误;植柳谷坊在本地大量应用,说明该地有大量柳树,可就地取材,B项正确;植柳谷坊技术简单,建设费用更低,C项错误;植柳谷坊技术简单,取材方便,当地容易推广,D项错误。故选B。5.D土质沟床易打桩,利于柳桩根系发育;沟谷比降小,水流速度亦小,柳谷坊不易冲毁。有常流水的沟床建柳谷坊柳树生长旺盛,发木快,成材多;集水面积大的沟床往往在洪水爆发时流量大,容易冲垮柳谷坊。故不适宜建设柳谷坊的沟道条件是集水面积大,D正确。故选D。6.B指单个的黄土丘陵。峁的横剖面呈椭圆形或圆形,顶部有的为平顶,略呈穹起,四周多为凸形坡,坡长较短,坡度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分布在高原沟壑区。选B。7.C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的措施:保塬工程、护坡工程和固沟工程;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因此选择①②④,选C。8.A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吊脚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秦腔和窑洞都是黄土高原地区的文化景观。所以选A。9.B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内植被覆盖状况以及流量大小密切相关。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1987年至2015年潼关输沙量急剧减小,是因为其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固沙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减弱。其次,河流流量相对减少,是因为上游地区引水灌溉,入黄河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搬运能力减弱,因此,①③正确,选B。输沙量急剧减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和气候变暖,暴雨强度降低无关。上游地区并没有削山平地,而且坡面径流减小也不会导致输沙量急剧下降。②④错误。10.C从第二附图可以看出,2016
年以后黄河下游的输沙量大幅度减少,是因为三门峡、小浪底、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等水文站修建了水客,水库可以拦蓄泥沙,中游地区水库大坝相对较少,因此下游水库拦截泥沙作用更加明显,正确答案选C。下游地区相对于中游地区含沙量减少的主要因素是因为人为因素引起的,而非地形的起伏,地形对输沙量影响不大,A错误,流域的面积大,输沙量也应相对较大,下游地区流域面积大于中游地区,输沙量应该也大,B错误。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较明显,而非下游地区,因此D错误。11.A地名“河”的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A正确。故选A。12.D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D正确。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A错误。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B错误。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C错误。故选D。13.C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故A错;该地为红壤,土壤黏重,属于低产土壤,故B错;东南丘陵,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植被破坏后,容易导致地表侵蚀强烈,故C对;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南方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但放牧较少,故D错。故选C。14.D沟头防护工程,是指在侵蚀沟道源头修建的防止沟道溯源侵蚀的工程设施,减轻支沟溯源侵蚀,可保护塬面完整,①正确。上游流速快,不适合航运,②错误。黄河中游无凌汛现象,③错误。下游地势平缓,耕地众多,需水量较大,水坝可帮助蓄水灌溉,④正确。故选D。15.B由图中可看出,丁坝是坝头伸向水流的拦水建筑物,起到拦水作用,可防止河岸侵蚀,A错误。丁坝有束窄河槽、改变主流线位置的功效,促使水流汇集河道中心附近,会增加河道中心流速,B正确。丁坝对河流结冰期无影响,C错误。丁坝增加河道中心段流速,不利于泥沙淤积,不会抬高河床,D错误。故选B。16.A注意材料信息“表中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对应的行列交叉处数值表示该土地利用类型的现有面积(2008年),其他数值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入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由图可知,2000年到2008年,梯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转入面积分别为10.02、8.26、4.92、0.05平方千米,梯田转入面积最大,且梯田转入中,坡耕地转为梯田有8.21平方千米,主要转入来源为坡耕地,故选A。17.C
2000-2008年期间,该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坡耕地转为梯田、林地、草地,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少,D错误;有部分未利用土地转为居住用地,居住用地面积增加,村庄数量不会减少,A错;坡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增强,但河流的径流量并不会减少,B错;部分坡耕地和草地转为林地,适宜发展林果业,故果园面积增加,C正确。故选C。18.(1)以山地为主,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山地与河谷相间分布。(2)侵蚀量越大,输沙量越大。(3)退耕还林、防洪护岸、节水灌溉等。【详解】(1)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以及起伏等角度回答。结合该流域山峰及高层等信息可知,该流域地形以山地为主,根据河流流向可知,地势大致北高南低;根据河流干支流的分布情况可知,山地与河谷相间分布。(2)根据表格信息绘图即可,绘图如下:根据表格信息以及绘图结果可知,侵蚀量越大,输沙量越大。(3)该流域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流域的侵蚀量和输沙量均较大,应退耕还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河谷沿岸地区,应防洪护岸;在耕作农业地区,应发展节水灌溉等。19.(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详解】(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梁长一般可达上千米,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黄土地貌的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3)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20.(1)等高地埂没有坡度、坝短;修筑的难度较小、工程量小,修筑成本较低;印度降水变率大;印度干旱时间长,等高地埂有利于雨水下渗,保持土壤水分;印度水土流失严重。(2)该地地表起伏较小,坡度和缓;比降地埂有一定的纵向梯度,利于排水,推测该地降水丰富,且降水强度大;该地土壤透水性较差。(3)温带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比降地埂有一定的坡度,利于排水,不利于水分下渗。【详解】(1)等高地埂主要用在低降雨的地区,同时坡度适用区间在2%~8%,土层宜浅而土质宜轻,以利于通过入渗补充地下水,且水可以存于土壤较长时间而不会发生涝灾。结合印度的地形气候条件,印度平坦区域面积广大,坡度较小,修建等高地梗的难度、工程量均较小,利于降低成本;印度主要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发,采用等高地梗可有效蓄积雨水,减少水土流失,抵御旱涝灾害。
(2)比降地埂在土地易受水侵蚀、土壤渗透性较差且存在涝灾问题的地区是首选。比降地埂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安全地处理来自农田的过量径流,通常从以下三个因素来判断是否适宜采用:①降雨。超过700mm的降雨是典型的适应性条件,这些地区多余的水必须安全的导出以避免滞留。②坡度。通常推荐2%~8%的坡度适用于等高地埂和比降地埂。区别是等高地埂通常在年降雨量少于700mm的地区使用,而比降地埂建议在年降雨量多于700mm的地区使用。③土壤。比降地埂也可用于年降雨量较少但土壤渗透性极差,如深层黑土的地区。印度南部的卡纳塔克邦的贝拉里地区,土壤是深黑色黏土,通常采用比降地埂。因此印度采用比降地埂的地区坡度较小,降水较多,土壤粘性较好渗透性差。(3)此问题是与前面两问进行对比而设置的,答题时需要对比等高地梗和比降地埂的降水特点。温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较少,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偶有暴雨。比降地埂加重了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水保土;且因为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比降地埂水分流失严重,灌溉不便。21(1)黄土昴地表起伏较大,削昴建塬,降低地表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有利降水及地表水下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利于施工,难度小;增加耕地面积且方便田间耕作;地势较高,光照充足,有利发展林果药材种植,增加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2)黄土高原区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相对不足;滴灌能准确地控制用水量,节约水资源;黄土土质疏松,易渗漏、蒸发,滴灌可以减少水资源损失;滴灌不易产生地表径流,避免对土壤结构的破坏;滴灌便于水肥调控,自动化管理。(3)选择优质、高效、高产和生态安全的农业品种;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对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形成农业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增加经济收入。材料内容描述,另一方面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解答。【详解】(1)据图分析,黄土峁和黄土塬相比,地表起伏较大、顶部不平坦,削峁建塬可以减小坡地的坡度,减轻地表径流侵蚀强度;坡度变缓利于减缓流速,促进降水及地表水下渗,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黄土层疏松深厚,利于削峁建塬施工,工程量小,难度小;削峁建塬可以增加耕地使用面积且坡度降低方便田间耕作;塬面地势较高,光照较好,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发展林果药材等种植有利,能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2)黄土高原地区位于北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年降水总量较少,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总量不足;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是当务之急;滴灌能准确地控制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水资源;黄土土质疏松,蒸发、渗漏易损失大量水资源,滴灌可以减少水源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滴灌难以形成地表径流,可减轻或避免流水侵蚀,利于水土保持;滴灌更加精准的控制水肥,利于农业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既有利于作物生长,又可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3)药果复合生态园的发展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质、高效、高产的绿色品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发展精确、处方农业,精准控制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污染,提高品质,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发展第三产业,实行产业多元化,增加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