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北京卷】生物·全解全析12345678910CCDBBCABCD1112131415BAADC1.【答案】C【解析】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转录的场所;丙酮酸的氧化在线粒体中进行,并能产生ATP;高尔基体是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场所,不能合成蛋白质;溶酶体中含有酸性水解酶,能够降解失去功能的细胞组分。2.【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高温改变了酶的空间结构,使酶不能和底物结合,降低至最适温度时此酶的活性位点结构不能恢复。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3.【答案】D【解析】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均需要水的参与,有ATP的产生,在反应过程中需要多种酶的催化,速率受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光合作用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和叶绿体基质。4.【答案】B【解析】细胞质基质正在进行不均等的分裂为卵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期同源染色体在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期没有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着丝粒的分离才会使染色体组数加倍;染色体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每条染色体上均没有姐妹染色单体;染色单体和核DNA数目相等的时期,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5.【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后期分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两极的基因为AaB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同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分别为aB、Ab;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均为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后,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加倍。6.【答案】C【解析】由F2,表现型比例为9:7可知,控制落粒性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组合定律;不落粒个体的基因型为单显性或双隐型,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3/16,野生稻多表现落粒,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7.【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大肠杆菌C品系中某种突变型tRNA能识别并结合该终止密码子;核糖体是无法跳过一个密码子进行下一个密码子的翻译;基因突变都是不定向的;如果mRNA被互补RNA结合,将无法进行翻译。
1.【答案】B【解析】0世代仅出现重带,1.0世代仅出现中带,3.0世代出现轻带和中带,符合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由于0世代时,DNA条带即重带的平均密度是1.724;4.1世代时,较深的DNA条带即轻带平均密度是1.710,故1.0世代时,DNA条带即中带的平均密度为二者的平均值,约为1.717。而4.0世代的轻带和中带之比为7∶1,若继续复制,则轻带比例会继续升高,故4.1世代时,两个DNA条带的含量比值大于7∶1。15N不是放射性同位素,不存在放射性,不会逐渐衰变。2.【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蔗糖可以延长IAA对胚芽鞘切段作用时间;生长素能够促进胚芽鞘切段伸长生长;从图中无法看出蔗糖为胚芽鞘切段生长提供能量。3.【答案】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第二次注射NE产生的热量要多于第一次注射NE,所以注射NE导致的产热增加有明显的“记忆”效应;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产生的热量来自于代谢反应放热,与肌肉的摩擦没有关系;棕色脂肪细胞中存在解耦联蛋白,抑制呼吸链,使葡萄糖直接分解散热。4.【答案】B【解析】造血干细胞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乙增殖分化为丙需要抗原刺激使其致敏,再在淋巴因子的刺激下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丙);丙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没有细胞周期,不再分裂,其功能是分泌抗体,其不能识别抗原,细胞膜上不具备识别抗原的受体。5.【答案】A【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的集合,水稻和稻飞虱不能构成生物群落。6.【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影响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调查东亚飞蝗迁移路线不能使用样方法。7.【答案】D【解析】杂交瘤细胞染色体的丢失可能会导致抗体忏悔书呢个能力下降;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骨髓瘤细胞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相应刺激抗原的抗体能力,不能产生抗EBV抗体。8.【答案】C【解析】DNA连接酶可用来拼接DNA片段,DNA聚合酶是连接游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之键;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需将酶与底物分别在设定的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这样可以保证反应的条件是实验条件;在动物细胞融合实验中,可以使用灭活的病毒,促进细胞的融合,不能使用农杆菌。16.(12分)(1)吸收叶绿体基质还原(2)①类囊体结构散乱②淀粉粒数量减少细胞(3)突变体的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转入酶G基因后两者含量恢复
(4)酶G基因异常,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影响类囊体结构,进而影响光反应,导致暗(碳)反应合成的蔗糖和淀粉减少(5)野生型产量(或“光合速率”)【解析】(1)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可以吸收、利用(传递、转化)光能,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以参与发生在叶绿体基质的暗反应中C3的还原过程。(2)电子显微镜可以对植物进行细胞水平的观察和分析,对比图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叶绿体结构,明显可以发现突变体的淀粉粒数目比野生型少,且类囊体结构异常,不再呈现类似野生型的整齐堆叠,而是松散排布,数量也比野生型的有所下降。(3)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可知,突变体的半乳糖脂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转入酶G基因后的突变体中两者含量恢复至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酶G基因促进半乳糖脂和叶绿素的合成。(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及分析,可知突变体的酶G基因异常,从而影响半乳糖脂和叶绿素的合成,导致两者含量降低,由于半乳糖脂对于维持类囊体结构有重要作用,所以半乳糖脂含量降低影响了类囊体的结构,导致其结构松散、异常,进而影响光反应,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进而导致暗(碳)反应合成的蔗糖和淀粉减少。(5)本题的实验目的是利用酶G培育高产水稻,因此应将酶G基因转入野生型水稻,使之产生更多的半乳糖脂和叶绿素,提高光合速率,检测指标可以是水稻产量,也可以是光合速率、有机物的含量等。17.(13分)(1)竞争(2)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3)①无性抑制(有一定的)促进②营养演替(4)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或写“补种本地物种”)【解析】(1)群落中的冷蒿与羊草、克氏针茅间存在竞争关系。(2)由图可以看出,化感物质对克氏针茅幼苗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在浓度低时有促进作用,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有抑制作用。
(1)①冷蒿依靠生根分蘖萌发能力强等特性,所以冷蒿通过无性繁殖抵抗放牧干扰;同时化感物质对糙隐子草幼苗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冷蒿草原较好生长。②研究结果还表明,人为干扰改变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使群落朝向与自然发展不同的方向演替。(2)目前退化草场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中,草种补播改良是一项既“快”又“省”的重要方法,可以适当多种植,能抵抗(或耐受)环境中的化感物质、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当地放牧牲畜喜食的植物。18.(10分)(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特异性抗原(2)①基因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实验组用抗B7-H1抗体处理后,荧光强度明显高于无关抗体,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且均较低②通过B7-H1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T细胞凋亡(3)①将众多膜蛋白单独表达于aAPC表面,通过观察荧光强度判断该膜蛋白是否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筛选出可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膜蛋白;给aAPC转入空载体,其余同实验组②为注射抗B7-H1抗体无效的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4)降低B7-H1或S15的表达;其他途径抑制T细胞凋亡(合理即可)【解析】(1)癌症产生的原因是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基因突变,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进而将之清除。(2)①转入B7-H1的实验组,用B7-H1荧光标记抗体检测细胞时,发现荧光显著高于无关抗体的检测结果,说明该细胞中大量表达了B7-H1;而此时对照组两种抗体的检测结果无差异,且荧光信号均较低。②624mel细胞中B7-H1表达量升高后,会导致与其共培养的T细胞凋亡率明显提高,推测B7-H1可以通过与T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来诱导T细胞的凋亡。(3)癌细胞中还存在与B7-H1类似的其他分子,这些分子也能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所以将这些癌细胞中可能存在的候选膜蛋白分别表达在aAPC的细胞膜上,再利用改造的T细胞来检测这些候选蛋白是否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能够发生结合的,就会产生荧光信号。找到了这些能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其他分子,可以作为新的癌症治疗靶点,用于B7-H1单抗无效的癌症治疗。(4)减少能够导致T细胞凋亡的癌细胞表面蛋白的表达;或者其他抑制T细胞凋亡途径等均可以。19.(10分)(1)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凋亡(剔除)
(2)自噬、抑制性突触、突触、基因突变、多基因遗传等(合理即可)(3)人体的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mTOR激酶活性增强,抑制了突触蛋白的凋亡过程,使得突触增多;人体的N3基因突变使得大脑神经元之间的抑制性突触异常,导致了与人沟通异常的自闭症症状。(4)研制某种药物,通过下调mTOR的表达,解除其对自噬的抑制,用于消除多余突触;【解析】(1)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连,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过量的神经细胞必须经过凋亡才能保证神经细胞与其支配细胞数量的适应。(2)由文章可知,与自闭症病因有关的生物学术语有,自噬、抑制性突触、突触、基因突变、多基因遗传(3)人体的抑制mTOR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mTOR激酶活性增强,抑制了突触蛋白的凋亡过程,使得突触增多;人体的N3基因突变使得大脑神经元之间的抑制性突触异常,导致了与人沟通异常的自闭症症状。(4)可以通过研制某种药物,通过下调mTOR的表达,解除其对自噬的抑制,用于消除多余突触等方法来治疗自闭症。20.(12分)(1)2;自由组合(2)①不可能;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②有丝;大;花斑玉米产生的aB配子中,B基因的存在使a基因恢复为A,获得该配子的子代玉米表现为紫色籽粒;③如右图;(3)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选择具有移动因子和B基因的品种进行杂交,选取后代出现符合需要的突变性状且bb纯合的植株留种;【解析】(1)12:3:1是9:3:3:1的变形,可见籽粒颜色性状受2对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2)①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变异率高达10%,不可能是基因突变。②籽粒颜色是由体细胞中基因表达的结果,体细胞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成。切离事件发生时间越早,更原始的体细胞表达出A基因决定的紫色性状,紫色斑越大。测交时,花斑玉米(aaB_)产生的aB配子中,B基因的存在使a基因恢复为A,获得该配子的子代玉米表现为紫色籽粒。
③测交后代中,恢复为紫色籽粒的玉米基因型为A_Bb,其中B基因能够让已存在的移动因子让A、S、W基因由于染色体断裂而消失,那么移动因子插入并切离的位置需要在着丝点和A+S+W基因之间,让三个基因一起断裂消失。(3)由上述题目分析可见,移动因子能够破坏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在育种时,为了保持突变体(由于移动因子插入野生型基因产生)的性状,不能再有B基因,因此需要在育种时,构建出bb的突变体植株。21.(13分)(1)CO2和H2O 光合 运输(转移)(2)乙烯促进淀粉水解(转化)为可溶性糖(葡萄糖/单糖)(3)先增大再减小 使H、D蛋白含量高峰提前(4)对照 乙烯促进了D基因和H基因的转录(表达)(5)①PCR或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B(6)乙烯促进H基因表达,合成的H蛋白促进了D基因表达,合成的淀粉水解酶增加,催化果肉中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解析】(1)植物绿色部分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H2O合成糖类,再运输到果肉细胞中转化为淀粉储存起来。(2)果肉变甜是因为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乙烯促进了淀粉水解酶含量的增加,从而催化淀粉水解为有甜味的可溶性糖。(3)分析图1和图2的柱形图变化趋势可知,D蛋白含量和H蛋白含量随储存时间变长而表现出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与自然成熟相比,乙烯使D蛋白和H蛋白含量高峰提前,从而达到催熟效果。(4)1、2组分别为GUS基因表达的阳性、阴性对照,3、4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表明当环境中有乙烯时,D基因启动子和H基因启动子均能表达,从而促进果实成熟,使果肉变甜。(5)①载体1虽有金担子素抗性基因但无法表达,故不能通过该标记基因进行筛选,只能直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了受体酵母菌,检测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是PCR或DNA分子杂交;②载体2含有亮氨酸合成基因,重组酵母菌可自己合成亮氨酸,所以培养基中不用加入亮氨酸,应在培养基中加入AbA,若培养基上出现菌落,则说明载体1中含有的AbAr基因是由于载体2的加入而进行了表达,即载体2中的H基因表达产物是D基因的转录因子。
(6)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乙烯可以促进H、D基因的表达,而H基因表达产物又是D基因的转录因子,即乙烯先促进H基因表达,合成的H蛋白又促进了D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淀粉水解酶合成,催化果肉中的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使果肉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