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地理复习专题5: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通用(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新高考地理复习专题5:地球的圈层结构全国通用(解析版)

ID:942424

大小:375.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5: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单选题(2021·湖北武汉市·高三期末)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一为震中位置(图中甲)示意图,图二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A.地壳B.地幔C.内核D.外核2.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3.形成船上这种震动特点的原因是()A.横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B.横波可以通过气体传播,纵波不能通过气体传播C.纵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固体传播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答案】1.B2.D3.D【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地震波的相关知识。1.根据题意,地震发生在千岛群岛,主要是海洋为主,且震源深度为30千米,而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但海洋地壳通常只有十多千米,所以此次地震应该发生在地幔。ACD项错误,B项正确。故选B。2.位于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应该是先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因为地震波的纵波传播速度快,最先传播到地面,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传播,所以船上的人无水平晃动,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试卷第9页,总9页 3.地震波的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但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无法通过液体和气体传播。ABC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点睛】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由于横波无法通过气体和液体传播,所以推测当横波波速消失的地下约2900千米处到达地核,且外核为熔融态金属。(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2019年10月28日1时56分,在甘肃甘南州夏河县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居民楼道墙体有明显裂缝,瓷砖剥落。完成下面小题。4.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B.地幔C.外核D.内核5.地震主要由断层错动形成,为了精确测量断层错动、评估地质灾害对发生区域的潜在危害,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A.RS、GISB.RS、GPSC.GPS、GISD.GIS、GIS【答案】4.A5.C【分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地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厚。甘肃位于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海拔较高,地壳较厚,而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5.地震主要由断层错动形成,为了精确测量断层错动,需要确定测量点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变化,需要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即GP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做不到这一点,排除A、B、D。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评估地质灾害对发生区域的潜在危害,需要采用地球信息系统,即GIS,由此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截止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6.(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A.喜马拉雅山B.内蒙古高原C.四川盆地D.太平洋试卷第9页,总9页 【答案】D【详解】读图,地壳平均厚度是33千米,陆地地壳比大洋地壳厚,选项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太平洋,D对。喜马拉雅山、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的地壳属于大陆地壳,厚度较大,A、B、C错。(2021·江苏连云港市·高三学业考试)枫树湾距离丹东120多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秋季,其独特的枫叶景观,灿烂似锦,形成亮丽的风景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A.岩石圈B.大气圈C.水圈D.生物圈8.该景观说明()A.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各地球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渗透C.地球各圈层独立发展变化,不受人类活动影响D.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答案】7.D8.A【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外部圈层。枫树湾森林覆盖率达97%,森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故枫树湾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得益于森林覆盖率高,森林属于生物圈,D正确。故选D。8.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理各环境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A正确,C错误。地球上的圈层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等,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其他圈层是有各自规则的,B错误。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D错误。故选A。【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试卷第9页,总9页 (1)大气圈即地球外部的气体包裹层,它是地球与宇宙物质相互交换的前沿。根据大气圈在不同高度上的温度变化,通常将其划分为5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电离层)及逸散层。逸散层再向外即为太阳上层大气(相对太阳)。太阳上层大气是太阳活动爆发的区域。太阳活动对地球空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太阳上层大气的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来实现的。(2)地球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称为水圈,包括江河湖水、海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极冰帽和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水圈的主体为大洋,其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不断进行着水循环。水循环不仅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而且几乎伴随着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与演化。(3)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活动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渗透于水圈、大气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表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错分布,其间没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生物圈所包括的范围是以生物存在和生命活动为标准的,从现在研究现状来看,从地表以下3km到地表以上10km以上的高空以及深海的海底都属于生物圈的范围,但是生物圈中90%以上的生物都活动在地表到200m高空以及从水面到水下200m的水域空间内,所以这部分是生物圈的主体。生物圈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与水圈的成分、参与风化作用和成土过程、改造地表形态、建造岩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被视为各类自然景观的标志。(2021·池州市江南中学高三月考)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9.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主体是河流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C.大气圈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构成10.关于图中四大圈层及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②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试卷第9页,总9页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答案】9.D10.C【解析】9.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故A错误。生物圈占据岩石圈的上部,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部,故B错误。大气垂直分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其中对流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特点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则随高度增加温度先降低后增加,所以C错误。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和地壳构成,故D正确。所以,本题选D。10.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故①正确。地球外部各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内部圈层物质运动的能量则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故②错误。四大圈层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故③正确。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故④正确。综上正确的是①③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北京时间2017年12月13日5时41分分,伊朗(30.8°N,57.25°E)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千米。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内核B.下地幔C.外核D.岩石圈1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莫霍界面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C.丁为古登堡界面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答案】11.D12.B【解析】11.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此次震源在地表以下10千米,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所以D正确。试卷第9页,总9页 12.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图中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所以B正确。二、综合题1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和田玉”古称昆仑玉,玉石矿体一般位于海拔3300-4600米的昆仑山中,大约2.5亿年前岩浆侵入大理岩中而形成。源于昆仑山的河流河滩中也有玉石富集。一游客在某矿点附近捡拾一块呈扁球状、磨圆度好,表面光滑且有擦痕的玉石,经鉴定该玉石质地好,价值较高。近年来为开采昆仑山中的玉石矿,和田政府积极修建公路,以提高运输能力。下图为和田及周边地区玉石矿点分布及昆仑山地层地质图。(1)推测游客最有可能是在甲、丙中哪一个矿点附近捡拾的玉石,并说明理山。(2)指出玉石矿体形成的地球圈层,并说明该圈层在图中沿80°E的厚度分布特点。(3)为开采山中玉石矿,修建公路时可能会遇到哪些主要的自然困难?(4)某科考队乘车至丁处,欲徒步登山考察甲、乙矿点之一,据图分析他们应选择去哪个矿点,登山更容易。【答案】(1)丙地。理由:甲地位子玉石矿床区,风化作用弱,风化层薄,玉石多棱角,表面较粗糙;丙地的玉石来源于山地;玉石在被流水长距离侵蚀、搬运过程中,受冲击、碾庄、摩擦、水蚀等作用,玉石旱扁球状、磨圆度好,表而较光滑,且可能有擦痕。(2)地壳。分布特点:玉石在地壳中,地壳厚度分布一般规律为山地大于盆地;图示区域南侧为昆仑山,北侧为塔里木盆地,故沿80°E的地壳厚度南厚北薄。(3)试卷第9页,总9页 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有多处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多风沙天气,水源缺乏。(4)乙矿点。原因:图中断裂带处,可能有悬崖峭壁,地势险峻;到乙矿点不需要经过断裂带,故去乙矿点登山更容易。【分析】本题以和田及周边地区玉石矿点分布及昆仑山地层地质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地壳的厚度、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影响爬山线路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知识。【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玉石的影响。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游客拾到的玉石呈扁球状、磨圆度好,表面光滑且有擦痕,说明该玉石受外力作用的磨损较强。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位于玉石的矿床区,风化作用较弱,风化层薄,玉石多棱角,表面较粗糙,不会有题意中的形态;丙地的玉石来源于山地,玉石从山地到矿点,流程较长,玉石受流水的侵蚀、搬运、不断受到冲积、碾压、摩擦、水蚀等作用,形成旱扁球状、磨圆度好,表而较光滑,且可能有擦痕。(2)玉石属于变质岩,分布于海拔3300-4600米的昆仑山中,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因此,玉石的矿体所在的圈层为地壳。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根据图中沿80°E的地形分布可知,该区域南侧为昆仑山,北侧为塔里木盆地,地势南部高,北部低,故沿80°E的地壳厚度南厚北薄。(3)本题主要考查一下交通线路建设的因素。主要从地形、地质、气候、水源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地山地地形起伏大,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该地气候干旱,环境恶劣,多风沙天气,水源短缺。(4)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登山线路的因素,读图分析可知,从丁矿点到甲,中间有断层,因此需要经过断裂带,可能有悬崖峭壁,地势险峻,登山困难。到乙矿点不需要经过断裂带,故去乙矿点登山更容易。试卷第9页,总9页 【点睛】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的评价思路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一般应从区位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1.区位条件某事物的区位有两层含义:该事物的空间位置和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某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战略区位等方面。2.自然条件某地交通建设的自然条件可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来分析。(1)地质条件: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频繁发生,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应尽量避开。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来考虑,在背斜和向斜两种地质构造中应选择背斜、避开向斜。(2)地形条件:平原地形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注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3.资源条件丰富的资源对交通运输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资源的开发需要便利的交通作保证。4.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5.科学技术因素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1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当地时间2016年8月31日晚7点46分左右,日本熊本市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3千米。结合下面两图,回答问题。(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甲_______,乙_______,经过乙处时地震波的波速如何变化_______。(2)熊本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_______(内部圈层),它与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组成_______。(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_______A.①B.②C.③D.④【答案】莫霍面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波速锐减地壳岩石圈A【分析】本大题以日本熊本市发生里氏5.2级地震为情境,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地震波的运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试卷第9页,总9页 【详解】(1)题意表明,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只有两个一级不连续面,图中显示,甲不连续面位于地壳与地幔之间,应为莫霍面;乙位于地幔与地核之间,应古登堡面。地震波经过乙处(古登堡面)时,传播介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横波消失,纵波波速锐减。(2)材料信息表明,日本熊本市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3千米,由于陆地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因此熊本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地球的地壳中,地壳与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体和液体物质中传播,海底石油属于液体矿产,横波遇到海底石油应消失,纵波遇到石油应降速。图①虚线表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较慢,应属横波,横波在深处消失,同时纵波大幅降速,表示可能遇到液态的海底石油,A符合题意;图②、图③和图④中横波传播速度一直增加,不可能遇到海底石油,排除B、C、D。故选A。试卷第9页,总9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