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0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届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20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含答案)

ID:942453

大小:40.5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讲义1.考点落实: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和写景的技巧。(一)抒情方式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即事咏怀、咏史怀古几种。1.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这首诗中,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直接发出了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深沉之音,不借外物,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思想和感情,引人共鸣。像这样的手法,就是直抒胸臆。2.咏物言志山川河岳、花鸟草虫,都可成为诗人借助的对象。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物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这种突出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3.借景抒情作者借助外在景物来表达感情,情与景的相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哀景写哀情。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写出了清冷的水乡秋夜,让人感到的是一份凄凉。而这正与诗人那颗羁旅在外的孤寂的心灵相应。另一种情况是描写之景与作者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实际诗歌写作中,主要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江水碧绿,山花烂漫,多么美好的景色,可后面一句“何日是归年”的悲情感叹,却是在前面的乐景下脱口而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之哀。4.即事感怀在赏析咏怀诗“抒怀”的特点时,首先要看“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的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的悠扬,再写故园之思的深浓,“事”和“怀”结合紧密、自然熨贴。5.怀古咏史第8页,共1页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禹锡、杜牧等。刘禹锡的咏史诗名篇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二)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用典、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对比等,比较常见,答题时注意分析效果。三、修辞修辞在诗歌中常见的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答题时重点是结合诗歌分析效果。四、景物描写的技巧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2.习题精练(1)【2020届郑州高三第一次质检,15-16】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15.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2)【2020届江苏南通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15-16】第8页,共1页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汪元量②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③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注】①九日:指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位南宋宫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③美人:南宋宫女。15.上阕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16.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肠断裂”的原因。(3)【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15-16】咏牡丹(宋)王溥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16.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6分)(4)【2020届成都七中高三一诊,15-16】柳堤【明】金銮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第8页,共1页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点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写景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给人以美的感受。B.三四句承题,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C.五六句写雨天的景象,选取“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这些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D.尾联转入抒情,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16.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分)3.新题速递(1)【2021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15-16】长洲①怀古(唐)刘沧野烧原空尽获灰,吴王此地有楼台。千年事往人何在,半夜月明潮自来。白鸟影从江树没,清猿声入楚云哀。停车日晚荐苹藻②,风静寒塘花正开。【注释】①长洲:苏州古称。②苹藻: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莽原上野火烧尽草木,留下一片灰烬,显得荒凉空旷,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B.颔联写到千年过去,吴王已经不在,只有潮水伴着明月自来自往,历史变幻之感油然而生。C.鸟儿的影子在江树中忽隐忽现,猿猴哀鸣声彻云霄,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手法。D.诗人傍晚时分行经长洲,怀想昔日繁华停车凭吊,落日余晖中更见苍凉,也更显怀古之意。16.分析该诗结尾与李白《越中览古》结尾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异同。 (6分)第8页,共1页 (2)【山东省滨州市2020届高三三模,15-16】寒 硖①杜甫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注]寒硖: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悄悄”描写长时间跋涉,“势多端”捕写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竣。首联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高人困之情态。B.第二联承首联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硖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C.三、四两联采用比喻的手法,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D.第五联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在河边餐饮。16.有诗评家说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6分)第8页,共1页 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讲义参考答案2.习题精练:(1)【答案】15.B16.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2)【答案】15.长夜响起的角声似在诉说悲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苍茫肃杀的气氛,突出了作者身俘幽州的悲惨境地。16.①身陷幽州的悲痛;②孤身一人的寂寞;③思念家乡的愁苦;④故国不再的哀伤。(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答案】15.C16.《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4)【答案】15.C16.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2.新题速递:(1)【答案】15.A(“唯有吴王楼台高耸如初”错误)16.同:①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让人回味。②与前文形成对比(衬托),突出情感表达。异:《长洲怀古》结尾是乐景衬衷情。《越中览古》结尾是哀景写哀情。(6分。相同点4分,每点2分;不同点2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15.C 解析:“采用比喻的手法”错,也为白描手法。第8页,共1页 16.①尾联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②尾联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评分标准:共6分;每个要点3分,意思对即可。第8页,共1页 第8页,共1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