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一、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含义: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命名为“丝绸之路”。它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条件。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②中国丝绸广受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欢迎。(3)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时间公元前138年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意义①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②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4)发展。①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复杂。②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和海路兴盛的影响,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商路与贸易形成的原因与作用、认识到古代商路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1)路线: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2)概况。路线作用草原丝绸之路成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西迁的通道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1)物质和技术交流。传播方向表现中国的物质和技术西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很早经由中亚向西传播瓷器主要经由海路外销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西汉从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
西方的物质和技术东传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等,基本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2)精神文化方面。①宗教:佛教在汉代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西亚的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欧洲的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②艺术: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③中医: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新航路开辟后。特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条件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表现①咖啡、烟草、可可等在欧洲市场出现②欧洲的产品在美洲市场销售影响①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工业革命后。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需要更多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表现: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丰富的工业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世界贸易额增长近2.6倍。(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①特征:20世纪上半期世界贸易发展受到影响。②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的影响。(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①特征:世界贸易发展。②原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5)当今世界。①特征:贸易突飞猛进。②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③表现:全世界贸易出口总值增加迅速,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通过分析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不同阶段的原因与影响、认识到近代以来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商品的流动。①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在一起。②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风俗等。
(2)文化交流国际化。①中国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茶文化得到发展。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英国用中国茶和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各国创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②各国服饰的变化体现了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17世纪法国传教士穿着中国服装参加舞会;中国服饰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中;中国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饰特点。③钟表的传播和流行。制作了体现中国自身文化特色的钟表。④20世纪,体现不同文化的电影、音乐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通过对近代以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的学习,概括近代以来文化交流的表现,认识文化交流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的能力。探究点一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古代商路贸易史料 汉武帝以来,汉朝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印度半岛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和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思维交互】: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得到开拓的条件及其开通与扩展的历史意义。【微点拨】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与解读信息;历史分析能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从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科技等因素来分析从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传播的角度来作答提示:条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领先,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政策开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意义:促进了中国同欧亚非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2.古代文化交流史料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地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古代丝绸之路》等史料二 人们对“互惠贸易”的古代丝绸之路,有许多赞美之言。有人认为它是“经济贸易之路”,有人认为它是“文化传播之路”。
【思维交互】: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史实加以解释。【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历史分析能力关键信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从中西方物质和技术交流的角度解释“经济贸易之路”;从中西方文化传播的角度解释“文化传播之路”提示:意义: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互动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经济贸易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物品运往西方;西方的珍宝、香料传入中国。“文化传播之路”:中国的四大发明、思想文化传入西方;西方的音乐、舞蹈、历法、宗教信仰等传入中国。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1.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2.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3.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4.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二、汉唐丝绸之路的变化1.从地域(范围)上看,汉朝丝路从中国出发,主要通向中亚;唐朝丝路覆盖了西亚、南亚乃至非洲东海岸。2.从内容上看,汉代以商业贸易为主;唐代从商业贸易扩展到文化、民俗、政治、军事、手工业工艺等领域。3.从对象上看,汉代以西域和中亚地区国家为主;唐朝扩大到南亚、西亚等国。三、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2.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3.沟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促进了西方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西方经济的发展。4.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四、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推动中国手工业发展;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文化:基督教、佛教传入中国,印度天文学成就传入中国。3.社会生活:西域作物传入中国,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扩大了食物来源。【名家评史】材料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解读】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影响: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交融、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究点二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展与文化交流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展
史料一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改编自《早期经济全球化》史料二 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思维交互】:(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对世界贸易的贡献及其理由。(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的主要特点。【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历史分析能力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需求等角度分析“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提示:(1)贡献:英国推动世界日益连成一个经济整体。理由: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率先进行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2)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全球贸易体系化;发达国家主导;规则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趋势加强;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合作、企业竞争和经济竞争为特征;国际规则的作用日趋明显。2.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史料 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思维交互】:阅读史料,分析英语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历史分析能力关键信息“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提示:特点: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原因:①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③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扩展到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一、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的全球贸易1.原因: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英国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中心;政策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2.表现:贸易整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和商品总量增加;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开始转变;垄断海外贸易。3.特点: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开始萌芽。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动。2.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3.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生活国际化的促进。4.欧洲、日本生产的恢复以及新兴国家的出现。5.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政策。6.GATT、WTO等组织的建立。三、21世纪初全球贸易发展的特点1.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2.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增强。3.全球贸易方式的网络化。
4.国际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等。【名家评史】材料 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输出国与输入国带来双重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积极影响有六点。(1)国际人口迁移对提高人口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2)国际人口迁移促进了接受国经济的发展。(3)国际移民在人口增长和就业上起着重要的作用。(4)国际移民促进了城市的发展。(5)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6)国际移民有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以美洲为例,大规模国际人口迁移,使拉丁美洲成为世界不同种族和不同民族的人群相互杂居的地区。属于不同种族和民族的广大移民把各自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带到了拉美。这些不同渊源的文化之间,以及它们同印第安文化之间,经过长期的互相影响和互相适应的过程,终于形成一种新的拉美文化。国际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对原籍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原籍国的经济发展。(2)从迁入国方面考察,国际移民带来的消极影响是难民问题、非法移民问题和跨国移民犯罪问题。——李其荣《国际移民对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双重影响》【解读】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输出国与输入国都带来双重影响,面对人口迁移与文化冲击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更好地利用人口迁移的积极影响,考验着各国政府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