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课标I卷)-生物(全解全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课标I卷)-生物(全解全析)

ID:942855

大小:60.82 KB

页数:9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课标I卷】生物·全解全析123456BDDCBD1.【答案】B【解析】【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2、有关细胞膜的知识:(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含有少量的糖类;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3)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4)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3、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生物以二分裂方式进行分裂。【详解】A、草履虫属于单细胞生物,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正确;B、蛙的红细胞进行的是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出现,B错误;C、动物细胞之间融合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有关,C正确;D、活细胞都能产生ATP,但不都能进行有丝分裂,如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正确。故选B。2.【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所以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详解】 A、RNA酶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如原生动物四膜虫,A错误;B、适宜条件下,酶在细胞内外都能起作用,B错误;C、由题干中描述“原生动物四膜虫rRNA前体的内含子序列中具有核糖核酸酶等五种酶的活性,其水解RNA的速率为每分钟2次”,因此大多数核酶具有多种酶的功能,但催化效率低,C错误;D、核酶的化学本质是RNA,不能与碱性溶液中的铜离子发生紫色反应,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以核酶为例考查酶本质、特性、存在部位,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利用题干信息和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1可知,植物细胞放在甲溶液中,植物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时间后,失水速率减慢,所以甲溶液是高渗溶液;放在乙溶液中,植物细胞失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达到一定时间后,细胞的失水量逐渐减少,超过2点细胞失水量为负值,即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因此乙溶液是细胞可以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溶质的溶液。分析题图2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详解】A、花瓣细胞在硝酸钾溶液中能主动吸收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从而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A正确;B、题图2可知Ⅰ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Ⅱ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B正确;C、第4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C正确;D、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溶液溶质不同,但是浓度可能相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D错误。故选D。【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自动复原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4.【答案】C【解析】【分析】血压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作用于靶细胞心脏细胞,促进心跳,作用后立刻被灭活。迷走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发挥作用。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是: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详解】A、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只能起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故不是高能化合物,A错误;B、神经递质一般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传递信号,不进入细胞,B错误;C、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使其活动加强导致血压升高,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物质A作用于心脏使其活动减弱导致血压降低。若药物B与物质A争夺受体,则物质A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血压将升高,所以可推测药物B与肾上腺素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D、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反应快,作用的时间短。肾上腺素进行的调节方式为激素调节,所以比迷走神经的调节反应慢、作用时间更长,D错误。故选C。5.【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只能有少数细胞为四倍体细胞,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B正确;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2d与6d处理时间不同,结果相同,C错误;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与时间,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6.【答案】D【解析】 【分析】由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白花=9∶7”可知,蓝花和白花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表示),并且只有在显性基因A和显性基因B同时存在时才开蓝花,否则为白花。由题干“3株隐性的、开白花的突变体(甲、乙、丙),均只有一对基因与纯合蓝花植株不同”以及突变体杂交结果可知,纯合蓝花基因型为AABB,则突变体基因型为AAbb或aaBB。【详解】A、根据分析及题干“甲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只有开白花的个体”可知,甲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相同的,A正确;B、根据分析及题干“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白花=9∶7”可知,杂交产生F1的基因型为AaBb,则乙和丙发生突变的基因是不相同的,B正确;C、甲和丙的基因型相同,杂交后代不可能同时存在A和B,F1个体将全部开白花,C正确;D、因乙与丙杂交产生的F1随机交配,F2中蓝花∶白花=9∶7=9∶(3+3+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F1个体将全部开蓝花,D错误。故选D。29.(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答案】(1)单位时间和单位叶面积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2)较高(1分)感染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使光反应产生的[H]、ATP减少,对C3的还原减弱,而胞间CO2浓度基本不变,CO2固定速率不变,因此C3含量增多。(3)实验思路:取正常的芥菜植株若干,并检测其叶片净光合速率;用分离芜菁黄花叶病毒得到的RNA和蛋白质分别侵染齐菜叶;分别检测并对比侵染前后芥菜叶的净光合速率。(3分)预期实验结果:RNA感染组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蛋白质感染组无明显变化【解析】【分析】据表分析:感病株与健康株相比叶绿素总量下降,而气孔导度上升进而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最终使得净光合速率也下降。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和单位叶面积CO2的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来表示。(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感染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会降低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使光反应产生的[H]、ATP减少,对C3的还原减弱,而胞间CO2浓度基本不变,CO2固定速率不变,因此C3含量增多。 (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芜青黄花叶病毒感染芥菜叶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还是RNA,因此可以分离芜青黄花叶病毒得到RNA和蛋白质,分别侵染芥菜叶,一段时间后再检测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气孔导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实验结果为RNA感染组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蛋白质感染组无明显变化。30.(每空2分,共8分)【答案】(1)生下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2)识别并接触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使其裂解死亡释放病毒(3)产热量大于散热量(4)新冠病毒与抗新冠病毒抗体发生了特异性结合【解析】【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2、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机体生下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详解】(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人人都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2)效应T细胞能识别并接触被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使其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进入到内环境中的病毒可被抗体结合或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3)机体发热是由于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体温升高所致。(4)患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清中含有与新冠病毒结合的抗体,该抗体可与新冠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所以提取患新冠肺炎痊愈者的血清,再加入新冠病毒后会出现沉淀。31.(每空2分,共10分)【答案】(1)b(2)A和B20%(3)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解析】 【分析】对甲图分析可知,大黄鱼种群数量小于b时,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大黄鱼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增大;大黄鱼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大黄鱼种群数量大于b时,种群增长速率随着大黄鱼种群数量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对图乙分析可知,A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故A为生产者。A(生产者)、D和C均有一部分能量流入B中,故B为分解者,因此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详解】(1)由题图可知,大黄鱼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数量为K/2。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这样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2)由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D为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使CO2从大气中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CO2,进入大气中。因此,A(生产者)和B(分解者)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生产者同化量)×100%=[1.5×106J/(m2·a)]÷[7.5×106J/(m2·a)]×100%=20%。(3)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水泥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提供了有机物,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生物种群,构成一个群落,该过程为群落的演替,由于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本是不毛之地,因此属于初生演替。【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根据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判断大黄鱼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2)根据图乙中的箭头指向准确判断各字母代表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2.(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1分)【答案】(1)B基因的XSSXBXb或SsXBXb(2)ssXBXB(1分)(3)A供体提供的单个细胞核中,带有控制橙色毛色(或b)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失活的染色体不能恢复其活性,在猫的发育过程中不能控制橙色毛色的合成(3分)(4)XBXbY(1分)染色体数目变异(1分)【解析】【分析】三色玳瑁雌猫:常染色体上的S基因偶尔表达后会阻止细胞中色素的形成,出现白色;当S 基因不表达时,若XB染色体不失活或Xb染色体失活,则表现为黑色,若XB染色体失活,则表现为橙色,因此三色玳瑁雌猫的基因型为SSXBXb或SsXBXb。三色玳瑁雄猫:性染色体必定有XB(可表现黑色)和Xb(可表现为橙色)两条X染色体,所以雄性玳瑁猫的基因型为S_XBXbY,其产生的原因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分离紊乱,所以其生殖能力较低。【详解】(1)控制黑色(B)和橙色(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雌猫细胞内的两条X染色体有一条会随机失活,能出现橙色斑块,说明X染色体上的b基因表达,是因为带有B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根据“常染色体上的S基因偶尔表达后会阻止细胞中色素的形成出现白色”可知,该三色玳瑁猫的基因型为SSXBXb或SsXBXb。(2)黑色雌猫的毛色没有出现白色或橙色,则没有S基因和Xb基因,所以其基因型为ssXBXB。(3)用一只三色猫(A)作为核供体,其基因型为SSXBXb或SsXBXb,克隆出一只小猫(C),但C的花色只有黑色和白色两种毛色,没有橙色斑,说明X染色体上的b基因未表达,结合题干信息“雌猫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在发育过程中有一条会随机失活”,判断原因是A供体的单个细胞核中,带有控制橙色毛色(或b)基因的X染色体失活,失活的X染色体不能恢复其活性,在猫的发育过程中,不能控制橙色毛色的合成。(4)玳瑁猫绝大多数都是雌性即SSXBXb或SsXBXb,正常雄猫一般只能是黑白色(S_XBY)、橙白色(S_XbY)。偶尔出现少数的玳瑁雄猫,说明其性染色体组成既有XB(可表现为黑色)又有Xb(可表现为橙色),则玳瑁雄猫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是由染色体变异造成的,这种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7.(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答案】(1)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2)刚果红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3)真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利于酶分泌到细胞外,而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抗生素(1分)(4)葡萄糖能促进菌株的繁殖,有利于其产生纤维素酶葡萄糖足以满足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其不再需要分解利用纤维素 【解析】【分析】题意分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台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台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表分解菌。【详解】(l)由分析可知,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三种组分,纤维素在这三种酶的作用下分级为葡萄糖。由于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据此可知若将纤维素酶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包埋法。(2)由分析可知,为了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通常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制成选择培养基,并加入刚果红进行染色,便于鉴定分解纤维素的分解菌的存在,而且还可以根据透明圈的大小判断菌株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强弱。(3)真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较细菌强,原因是真菌降解纤维素可依靠分泌大量的胞外酶进行,而大多数细菌对纤维素的降解不是依靠胞外酶,有些甚至要吸附在纤维素上才能缓慢将其降解,从细胞结构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真菌是真核生物。具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有利于酶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将纤维素降解;而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无法分泌胞外酶,所以细菌的降解能力较弱。抗生素会抑制细菌的繁殖,而对真菌不起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抗生素将杂菌中的细菌除去。(4)根据题意分析,加入少量的葡萄糖能促进纤维素分解菌降解纤维素能力,说明葡萄糖能促进菌株的繁殖,有利于其产生纤维素酶;但是当葡萄糖浓度较高时其繁殖能力增强。而降解纤维素能力下降,说明葡萄糖足以满足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不再需要分解利用纤维素。【点睛】识记纤维素酶的组分以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另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能力也是本题的重要考查点,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要点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点。38.(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15分)【答案】(1)磷酸二酯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2)胰岛B防止mRNA(RNA)被降解PCR不需要(3)不含有(1分)未经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外源DNA的能力较弱【解析】 【分析】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2、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的条件有:模板DNA(目的基因所在的DNA片段)、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单链的脱氧核苷酸序列)、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详解】(1)根据限制酶的作用可知,限制酶切割DNA分子时,断裂的是磷酸二酯键。由于同种限制酶切割得到的目的基因或质粒的两端黏性末端相同,会出现自体相连的现象,所以为了保证目的基因与载体的正确连接,通常用两种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不同的限制酶同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载体。(2)由于胰岛素基因只在胰岛B细胞中表达,所以若要通过反转录得到胰岛素基因,可从人体的胰岛B细胞中提取mRNA。提取mRNA时,在提取液中一般要加入RNA酶抑制剂,其目的是防止mRNA(RNA)被降解。可采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目的基因。在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只需要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而不需要知道胰岛素基因的全部序列。(3)质粒上的抗性基因一般用作标记基因,为了便于筛选导入了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在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时,所选的大肠杆菌本身一般不含有质粒。若用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未处理的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原因是未处理的大肠杆菌吸收质粒(外源DNA)的能力极弱,常用Ca2+处理使之成为易于吸收外源DNA的感受态细胞。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