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组二 高考风向标——未来高考怎么考
2020年高考作文对未来备考的启示一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剖析卷别材料任务背景指令全国卷Ⅰ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写一篇发言稿班级读书会,面对同学,阐发感受与思考文体、字数要求(下同)全国卷Ⅱ墨子名言,多恩名言,应对疫情的中外援助物资上的寄言。写一篇演讲稿应邀出席论坛,发表主题演讲(主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略
卷别材料任务背景指令全国卷Ⅲ用“镜子”“自画像”突破自我认知限制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书信毕业前夕,与高一新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略新高考全国卷Ⅰ疫情相关资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无略
卷别材料任务背景指令新高考全国卷Ⅱ地名的联想与记忆写一篇主持词主持《中华地名》栏目,带你走进某地略北京卷(作文题1)北斗卫星系统就“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写一篇议论文无略北京卷(作文题2)一条信息写一篇记叙文无略
卷别材料任务背景指令天津卷中国面孔写一篇文章2020年春天,对“中国面孔”的新思考与感悟略上海卷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是否无能为力?写一篇文章无略江苏卷人会受自己所关注事物的影响写一篇文章无略浙江卷个人人生坐标与家庭、社会之关系写一篇文章无略
真题再现【例1】(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作文材料中,齐桓公、管仲和鲍叔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品质。齐桓公懂“用人”,为君“任人不避敌”,足见其唯才是用、志向高远、襟怀宏阔;管仲是“能人”,得桓公重用,全力成就齐国霸业,体现出才能出众、因势利导、恪尽职守的品质;鲍叔“知人”,不仅“知人荐能”,且“甘居其下”,其不计私利、家国至上、谦逊淡泊的品格显而易见。这则材料内涵丰富,对每个人物都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其中,齐桓公之“惜才”,管仲之“贤能”,鲍叔之“知人”,可作为作文的基本立意。
在写作任务上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体现“情境化”的特点。“班级读书会”是具体的情境设置,考生需在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重点来谈,既要评价人物的品格和功绩,又要发掘人物对自身及当下的启示。二是体现“应用化”的特点。“写一篇发言稿”强调了语文的实际应用,考生要明确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及写作特点,在行文中注意措辞、语气的把握,做到心中有听众(班级同学),行文讲层次,说理有情感。
阅卷手记结合具体情境,增强任务意识全国卷作文题在写作任务的设置上延续了情境化的特点,通过具体任务指令,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实现对考生真实写作水平的考查。阅卷标准中,具体情境(班级读书会)下设置的任务(发言稿)的完成度成为主要评分标准之一。阅卷过程中,阅卷者发现不少考生对作文的任务指令不够重视,没有完成具体情境下设置的任务。不少考生的作文中存在缺少读书会氛围、缺少听众意识、发言稿格式不正确等问题。写作时,考生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境,增强任务意识,熟悉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范式。
真题再现【例2】(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由命题材料与交际语境指令两部分组成。命题材料中,墨子语录强调“兼爱”,约翰·多恩语录强调“部分离不开整体”,他国寄言表现了其他国家和中国人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我国祝福表现了中国与他国人民的情谊,以及共克时艰、胜利将至的信心。几则材料均强调“人类命运与共”的观点。
再来分析交际语境指令。文体是演讲稿,交际场合是“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演讲者身份是中国青年代表,演讲主题是“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而交际对象则应为全球青年。演讲稿要求主题鲜明、选材精当;追求语言“上口”“入耳”,易听易明,亲切自然;尤其强化听众意识,文稿内容贴近听众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等。值得注意的是,考生不仅需要分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与理解,而且需要思考人类命运与共的宏大背景中青年的使命担当,将青年成长与人类文明进步建立紧密联系。
阅卷手记格局宏大是创新得分点该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考生多能建立青年成长与世界发展的有机联系,阐述观点,发出倡议。然而正因如此,文章立意容易千人一面。诚然,作为现今世界的青年,我们要有大格局,要关注全球,为“地球村”的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积极作为,奉献青春;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当前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粮食危机、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思潮抬头,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也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现实背景。部分考生能对这些背景进行具体揭示与分析,从而使作文具有了创新点。
真题再现【例3】(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2020年最热时事莫过于新冠肺炎疫情,这道题目可谓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既关注疫情本身,又能体现疫情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实在精巧。审读材料,我们在写作时需要抓住“疫情”“距离”“联系”三个关键词展开写作,而这三个关键词不是并列的,也不是孤立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一句,重点在于“联系”。
命题彰显育人功能,体现情境意识。一方面,防疫需要民众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另一方面,抗疫过程又需要彼此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疫情导致了空间距离,却难以隔断联系,难以隔断温暖和力量,难以隔断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责任至上的理念。根据疫情相关的热点素材,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我们的制度优势,联想到民族自信心,联想到对生命的敬畏,联想到奉献和担当,联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等。
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展开布局,突出对“隔离”“距离”等热点词汇的思考,展示对“距离与联系”的辩证思考,凸显一种再认识、再升华。在表达方式上,考生可以记叙,可以议论,阐述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因为命题贴近现实,所以考生在选材和议论时要注意思想深度。
阅卷手记突出思想,彰显文采从阅卷场情况来看,新高考全国卷Ⅰ作文从内容、表达、发展等级三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个方面占20分。优秀作文需要在发展等级“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中突出一点或者两点行文。
1.素材丰富,主旨鲜明优秀作文在内容层面需做到选材丰富、议论到位,这样才能使主旨鲜明。具体写作时,考生一方面要写到疫情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空间距离,另一方面要谈到人们的抗疫行动,是行动拉近了人们情感上的联系,消除了空间距离带来的隔阂。考场作文素材丰富,很多考生都用到了“快递小哥”“最萌医患照”“钟南山”“社区志愿者”等素材,这就使得行文有内容。
2.体现逻辑,彰显文采凡优秀作文,一定会体现自己的行文逻辑,同时尽可能展现文采。很多考生将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思考,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布局。行文中注重引用名言,如罗斯金的“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约翰·多恩的“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等,这些金句,会使得文章更具文采。
真题再现【例4】(2020·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风向标,今年颇受关注的全国新高考Ⅰ卷和Ⅱ卷的命题趋势与导向,与全国其他三套试卷基本契合。具体而言,两卷“各有分工”。就作文材料来看:Ⅰ卷直白,Ⅱ卷含蓄;Ⅰ卷紧扣时事热点,Ⅱ卷刻意与热点保持距离。Ⅱ卷作文材料聚焦地名这种特殊的文化符号,以地名连接古与今、虚与实,从小处切入,在贴近高中生生活的同时,又显示出引导考生回归传统、品味文化的意图,凸显大视野,彰显大格局。就命题类型而言,Ⅰ卷属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而Ⅱ卷则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写一篇相对专业化的主持词,直接对接语文新课标中的“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
作文材料没有在审题上给考生设置障碍,但是提出了“切合身份”的写作指令,这是交际性写作的鲜明信号,需要考生吃透驱动任务中角色、对象、情境与文体等多重指令,挖掘出作文材料的“隐性要求”。比如,材料规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是“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考生需要据此考虑语体风格的限制,包括开头称呼、问候语,呼告(在该情境中活跃现场气氛),结尾感谢用语等。其次,就选材而言,看似可供选择的地名很多,但考生在很大程度上受自我认知的限制。考生的选择决定了写作的方向与行文的质感。最佳方案是既要从“小我”出发,写出个性,又要顾全“大我”,彰显格局。例如,考生可选择独具特色的地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根脉;也可从某个消失的地名入手,探寻其背后个人或群体的记忆和情感断裂。
阅卷手记独到立意是抢分利器从评卷标准来看,全国新高考卷Ⅱ作文从文体、内容、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评分,三个方面的评分以“内容”为主要参照标准,也就是说“选材立意”是考生作文斩获高分的重要利器。
1.内容独特,彰显厚度地名是一种鲜活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世代延绵的民生、民情和民意,是真实而又珍贵的文献资料。正确看待和传承地名背后的文化,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慎重留存。凝视地名,就是以温柔的眼光打量文化本身。考生宜结合阅历,甄选有丰厚的文化内涵的地名,从中挖掘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经济兴衰和风物演变等,以小见大,写出厚重感。
2.选材个性,浸润温度地名不仅保存着群体的文化记忆,也与个体记忆紧密联结。不管是“一段难忘的故事”,还是“特殊的意义”,都是个体的见证,值得被铭记和书写。考生宜激活阅历,咀嚼生活,从中“打捞”生命中“某种记忆与情感”与地名的联结。写作时,不妨以地名为原点延伸开来,分享生活的酸甜苦辣,展现对于生命历程和意义的领悟。生活气息浓厚,饱含真情的文章,能够凸显考生的生活洞察力和人文情怀。
真题再现(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作文命题沿袭了一贯的特点,避开社会时政热点,紧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注青年的内心世界,引导考生向内纵深挖掘。特别是在2020年这个多灾多难但机遇和挑战同在的年份,青年学子更需要沉下心来,观照自我,反思自我,在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中达成情感的释放与思想的升华。
这道以“塑造自我”为核心命题意图的情境思辨作文题不算难,关于“我”,人人都有话可说,但要想出彩并不容易。材料主体部分先谈认识自我的困难,再谈认识自我的正确途径,最后谈认识自我的目的,即要回答的重要人生问题。考生在审读材料时,既要深挖“镜子”和“自画像”的寓意,又要准确理解“灵魂四问”。是胸怀家国,积极探索成长规划,展示新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还是远离时代的浪潮,做当代陶潜,追求诗意生活?材料中虽无明显的倾向,但是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巧妙结合,在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中厚植家国情怀的文章立意,仍会“棋高一着”。
写作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强调怎么做。考生应抓住材料中途径与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紧扣“镜子”“自画像”“审视自我”这三个关键词,并围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等四个问题来立意和构思,由此展现了解、反省、提升、完善自我的过程。至于命题中书信的文体要求,考生则须注意书信的写作规范、语言风格,以及明确写作对象是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要抓住这个群体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需求,表达对他们的期许。
阅卷手记高分关键,在于立意深刻全国Ⅲ卷的评分强调拉开差距。一是在文体上,对于不符合书信体文体要求的作文,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扣分。二是在立意上,对于沉溺于小我、思想消极、格局狭小的文章,敢于打低分;而对于在对青春期自我形象的塑造中,凸显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的作文,敢于打高分。立意深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1.厘清材料逻辑,准确理解题意材料中“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是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镜子”、绘制“自画像”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回答“我是怎样的人”等问题则是考题想要达成的目的。考生须厘清其间的逻辑关系,在途径和目的上详细论述,而不是片面谈“人生需要‘镜子’”或“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2.结合自身知识储备,选择最佳立意具体来说,考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立意:①以“历史”为镜,画好自画像。从历史事件中明事理、通人情、立志向。②以“榜样”为镜,画好自画像。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③以“时代”为镜,画好自画像。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④以“个人内心”为镜,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自我。
二把握三个维度,决胜属于你的新高考2020年高考作文题共11道,其中8道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些题虽各具特色,但都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必备知识。如果备考时把握住这三个维度,就能拓展思维空间,写出既符合要求又具有个性才情的文章,为决胜属于你的新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关注时事热点,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020年的作文题涵盖了当年诸多热点话题如新冠肺炎疫情、传统文化、互联网思维、北斗导航系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就要求考生关注时事,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具有深刻的领悟能力。比如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虽然是一则历史典故,但谈古是为了论今,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人物,体悟历史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怀、治世的智慧等,可以结合现实,将之引申到对当今的时代特点、历史特质以及价值观等的观照,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培养思辨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全国11道作文题都或隐或现地体现出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其中尤以上海卷为最,无论是2018年高考作文题有关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还是2019年高考作文题由寻找“中国味”引发的思考,再到2020年高考作文题有关如何面对“突发的转折”,都突出和强化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而今年全国Ⅲ卷高考作文题有关“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提示考生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实际上是引领考生要“以人为镜、以史为镜”,要找好参照坐标,而不能从个人主观臆断出发,如此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画好自画像。这就体现出对考生辩证思维的考查,如果考生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可能写出见解深刻的文章。
3.深化任务意识,学会入情入境写文章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高考常规题型,这几年被广泛沿用,其特点是提供能体现时代多元化价值观的事实或时事材料,让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它最大的特点是试题本身带有明显的任务驱动,例如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有关“带你走近______”,其中既有文体驱动,即“写一篇主持词”;又有内容驱动,即介绍该地“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思维驱动,行文要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新颖性,要注意到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的结合;还有对象驱动,考生要进入情境,把自己当作电视台主持人,用准确、简洁、优美的语言带领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领略风土人情。
您好,谢谢观看!
“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关注自我与时代、社会、世界的关系,学会认真观察、切身体悟和深入思考,再加上掌握必备的考试知识和技巧,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高考考场上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