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难点及易错题精讲精练专题11生物与环境【难点精讲】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例题:(2018·漳州高三考前模拟)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答案】 C【解析】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项正确;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在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B项正确;图③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急剧减少,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项错误;图④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一结论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D项正确。【难点突破】“S”型曲线中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1)K值与K/2值的分析
(2)K值与K/2值的应用(3).在不同图形中识别K值与K/2值变式训练:(2018·广州深圳模拟)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以下,不利于长远的发展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D.C处种群数量不再上升与环境容纳量无关【答案】 D【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种群数量在达到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A正确;“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远远低于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不利于鱼种群数量的恢复,B正确;如果鼠的数量接近K值,杀死一半的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较快,效果可能适得其反,C正确;C处种群数量不再增加主要是受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有关,D错误。二、种间关系的判断及相关曲线分析例题:(2017·海南,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 D【解析】 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A、B、C正确;由此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难点突破】四种常见种间关系比较比较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曲线模型营养关系图举例大豆与根瘤菌蛔虫与人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一).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二).生物种间关系曲线模型辨析(1)同升同降→互利共生变式训练1:(2018·聊城高三二模)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兔子的K值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D.第3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答案】 B【解析】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到最大值,之后随着乙的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随之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正确;K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B错误;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K值应该接近C点和D点对应的数值,C正确;据图分析可知,第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正确。变式训练2:(2019·四川成都市诊断)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答案】 D【解析】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二、信息传递的类型和作用分析例题:(2018·海南,19)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
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 D【解析】 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难点突破】生态系统中信息类型的辨析方法(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变式训练:(2018·高三二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答案】 B【解析】 用黑光灯诱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长短”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植物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例题:(2018·北京顺义区高三第二次统练)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高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答案】 D【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即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难点突破】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变式训练:(2019·甘肃西高三测试)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B.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能够自我维持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越强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答案】 C
【解析】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A正确;生态恢复的本质是恢复系统必要的功能并使其具有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B正确;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简单,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就越强,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因其生存环境恶劣,生物种类单一、营养结构简单,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十分漫长,其恢复力稳定性就很低,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真题回顾】一、单选题1.(2019·江苏省高考真题)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答案】C【解析】锁阳叶退化,从小果白刺的根部获取营养物质,故二者为寄生关系,A错误;西北沙漠的生物多样性较低,故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由于环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也较低,B错误;沙生植物可以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锁阳产生变异后,长期干旱条件对锁阳起了选择作用,使其保留下来,D错误。故选C。2.(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3.(2019·江苏省高考真题)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批次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图中曲线是酵母菌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得到,t1时细胞密度增加很快,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两批次均达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4.(2018·浙江省高考真题)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A.因两种群的起始数量未知,第一年末两种群的L值也不同,因此不能确定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A正确;B.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若甲种群起始数量远多于乙种群,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可能小于甲,B正确;C.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
D.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即每年都是上一年的1.5倍,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5.(2019·天津高考真题)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快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答案】C【解析】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如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可以吸引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化学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由于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因此,植食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和植物抗虫反应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若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会减少,而Bt56基因表达未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为控制烟粉虱提供防治措施,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6.(2018·全国高考真题)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
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7.(2019·江苏省高考真题)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8.(2018·海南省高考真题)某同学将一面镜子竖立在一棵树旁,该树上的一只小鸟飞到镜前,对着镜子中的“小鸟”愤怒地啄击扑打。下列关于该事件中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B.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物理信息C.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D.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化学信息【答案】D
【解析】小鸟啄击扑打的动作本身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小鸟的眼睛能够感受镜子发出的光,这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小鸟把镜子传递的信息当作来自入侵者的信息,因此会对其进行愤怒地啄击扑打,C正确;由B选项可知,激怒小鸟的信息是直接来自非生物的物理信息,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9.(2019·全国高考真题)某果园中存在A、B两种果树害虫,果园中的鸟(C)可以捕食这两种害虫: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Y诱杀B可减轻B的危害。回答下列问题。(1)果园中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2)A和B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_________________。(3)性引诱剂Y传递给害虫B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___。使用性引诱剂Y可以诱杀B的雄性个体,从而破坏B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___。降低,从而减轻B的危害【答案】果树→A→CC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化学信息性别比例种群密度【解析】(1)由题意可知,害虫A是果园害虫,故与果树之间为捕食关系,又因为鸟C与害虫是捕食关系,故包含害虫A的一条食物链为:果树→害虫A→鸟C。其中鸟C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2)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的现象,如害虫A、B均以果树为食,二者之间为竞争关系。(3)性引诱剂Y是人工合成的,类似于害虫分泌的性引诱剂,即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其传递给害虫的信息为化学信息。Y可以诱杀害虫B中的雄性个体,破坏B的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进而降低B的种群密度,减轻其危害。
10.(2018·全国高考真题)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而消耗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中,也有一部分随着残枝败叶或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而不能输入到下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大部分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2)依题意可知:顶级肉食性动物的引入,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而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进而推知,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顶级肉食性动物对甲、乙的驱赶作用而引起的甲、乙的“恐惧”程度不同,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由题意中“恐惧生态学”的知识可推知,其可能的原因有:一是该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对野猪的直接捕食而导致野猪的个体数减少,二是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11.(2015·重庆高考真题)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题图欧洲兔和袋鼠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______________;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死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24λa生物多样性捕食负反馈调节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解析】(1)由“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可知欧洲兔种群在0(起始年)→a年为“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为Nt=N0λt,则a年种群数量Na=24λ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a年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3)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等。
12.(2015·山东省高考真题)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答案】水平样方BF甲生产者抵抗力就地【解析】(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说明植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调查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2)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乙曲线上D、E、F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F点。Nt小于a时,甲曲线中Nt+1<Nt,乙曲线中Nt+1>Nt,所以甲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因此,当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导致生物种类贫乏时,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生产者。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大,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属于就地保护。13.(2017·海南省高考真题)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解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4.(2019·全国高考真题)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答案】Sa/2减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解析】
(1)J型曲线中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峰值。S型曲线中,由于环境阻力(培养液有限、试管体积有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不变,该单细胞菌数量达到a不变,即为K值,故该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型,种群数量为K/2即a/2时,增长速率最快;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2)若把上述单细胞菌接种到含5mL培养基的试管中,由于培养液减少,营养物质减少,故该菌的K值会出现下降。若该菌的接种量增大一倍,则会较快达到K值,但由于培养液量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故K值不变。【新题精练】一、单选题1.(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生态学家调查了北极某地鱈鱼的年龄结构,并将该数据用于预测在不同捕鱼强度、使用不同孔径渔网时所得到的鱈鱼捕获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使用不同孔径的渔网能够改变鳕鱼的出生率B.当捕捞强度为45%时,有利于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不同时刻捕获量的大小能反映出鱈鱼密度的相对大小
D.提高长期捕获量宜采用较低的捕鱼强度和较大孔径渔网【答案】B【解析】A、使用不同孔径的渔网收获的鱼的大小不同,从而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而改变鳕鱼的出生率,A正确;B、据图分析,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小,甚至消失,B错误;C、不同时刻捕获量的大小能反映出鱈鱼密度的相对大小,捕获量越大,说明种群密度越大,C正确;D、从图中看出采用较低的捕鱼强度(26%)和较大孔径渔网(160mm)有利于提高长期捕获量,D正确。故选B。2.(2020·高二期中)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鱼类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B.种群数量大于K/2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减小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D.培养瓶中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种群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A、若要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捕捞,使种群数量保持在K/2,此时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B、种群数量大于K/2,小于K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种群数量达到K值,会在K值处上下波动,C错误;D、培养瓶的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之前,密度就对其增长有了制约作用,D正确。故选D。
3.(2020·全国高三其他)取相同数目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用同一种杆菌为饲料,放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实验,观察并记录其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单独培养时,这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都是呈“S”型增长B.草履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往往是种群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从实验结果来看,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在第14天后全部死亡,这种情况在自然条件下不会发生【答案】D【解析】A、观察图中曲线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都可以正常生长,都呈“S”型增长,A正确;B、种群的数量变化取决于种群的内部因素影响以及环境对种群的影响,B正确;C、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可以正常生长,而大草履虫后期数量逐渐下降最终灭亡,表明两者之前属于种间竞争,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优势,C正确;D、该实验并未在自然调节下进行,无法得出自然条件下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D。4.(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图一表示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后蝗虫种群数量与鸭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二表示农田中甲、乙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P表示(Nt+1)=(Nt)。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一、图二均建构的是有关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B.由图一分析可知,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C.由图二分析可知,A点、F点时的均等于1D.由图二分析可知,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C点【答案】D【解析】A、图一表示鸭与蝗虫之间种群数量周期性变化的数学模型,图二表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A正确;B、由图一分析,蝗虫的种群数量围绕N2进行周期性变化,因此可以判断蝗虫种群数量的K值为N2,B正确;C、根据种群数量公式:Nt=N0λt中λ的含义是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即λ=,由于虚线P表示(Nt+1)=(Nt)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虚线P相交,所以A点、F点时的λ均等于1,C正确;D、虚线P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相等,没有改变;因此在虚线P以上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了,以下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曲线上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D错误。故选D。5.(2020·北京高三一模)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禽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
种群增长在K/2时最快,为图中的顶点,捕捞应在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开始时捕捞最好,剩余量应在K/2左右,这样最有利于种群恢复至K值左右,D正确。故选D。6.(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若缺乏天敌的制约易迅速繁殖B.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C.若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则物种数目越多,被入侵的程度越低D.C区与B区相比较,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答案】C【解析】A、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若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会得以迅速繁殖而形成生物入侵,A正确;B、空心莲子草入侵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程度降低,根据图2中结果可知,B区不种植功能群莲子草入侵程度较高,故A区应该是最后种植,否则各区的入侵程度相对值应该都比较高,B正确;C、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C错误;
D、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D正确。故选C。7.(2020·浙江省高三其他)图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种群分别经历了S形和J形增长B.ac段期间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0C.c点时,甲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衰退型D.甲、乙种群形成捕食关系,甲为被捕食者【答案】C【解析】A、图中反映甲/乙种群数量比随时间的变化,由最后变为0,可知甲种群全部消失,乙种群应为不断增加,由于二个种群在同一生态系统中,乙种群的增长方式不可能为J形增长,A错误;B、图中ac段,甲种群数量多于乙种群,但甲种群数量应经历了先增长到后减小的过程,直到与乙种群数量相等,故甲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会一直大于0,B错误;C、c点时,甲、乙种群数量相等,但按趋势看,甲种群数量最可能处于降低过程,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D、从甲、乙的数量变化,甲最终消失来看,二者的种间关系最可能为竞争,D错误。故选C。8.(2020·甘肃省高三其他)某草蛉能以桃蚜虫和夹竹桃蚜虫两种蚜虫为食,某实验小组在仅有桃蚜虫和夹竹桃蚜虫的混合种群中,研究了草蛉对这两种蚜虫的捕食情况,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条件下,草蛉种群数量与这两种蚜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不是同步的B.在桃蚜虫数量的比例约为50%时,草蛉对其的捕食喜好性最小C.草蛉对夹竹桃蚜虫的喜好程度要大于对桃蚜虫的喜好程度D.草蛉捕食蚜虫,蚜虫的数量减少会反馈抑制草龄数量的增长【答案】C【解析】A、草蛉与这两种蚜虫是捕食关系,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正确;BC、据题图分析,草蛉捕食桃蚜虫的喜好性曲线在y=x的上方,即草蛉更喜好捕食桃嘶虫,在桃蚜虫的比例为50%时,草蛉对其的捕食喜好性最小,B正确、C错误;D、草蛉捕食蚜虫,蚜虫的数量减少会反馈抑制草蛉数量的增长,这属于反馈调节,以维持群落稳定,D正确。故选C。9.(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二模)唐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新燕即家燕,捕食蚊、蝇、农业害虫等。繁殖活动中,雌雄燕子结对飞翔栖息,并以清脆婉转的声音反复鸣叫进行求偶表演,随后开始共同啄泥做窝;而燕子窝可用于治白秃疮等(据《本草纲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家燕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昆虫被称为“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B.雌雄燕子间通过清脆婉转的反复鸣叫声进行求偶,传递的是物理信息C.家燕捕食害虫保护环境、燕子窝可治白秃疮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描写家燕生命活动而创作出的传世诗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A、家燕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昆虫被称为“收割理论”,A错误;B、雌雄燕子间通过清脆婉转的反复鸣叫声进行求偶,传递的是物理信息,B正确;C、家燕捕食害虫保护环境、燕子窝可治白秃疮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C错误;D、描写家燕生命活动而创作出的传世诗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错误。故选B。10.(2020·高二期中)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答案】D【解析】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B错误;C、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错误;D、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破坏的程度小,由于草原环境条件较好,恢复力稳定性高,所以恢复的速度快,D正确。故选D。
11.(2020·高三其他)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村发生森林火灾。火灾造成19人遇难,过火面积约1000公顷,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火灾过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破坏了碳循环平衡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提高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答案】C【解析】A、火灾过后的森林保留原有土壤条件和繁殖体,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B、火灾加快了生物群落中碳的释放速率,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固定,破坏了碳循环平衡,B正确;C、火灾后森林中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降低,C错误;D、森林局部火灾后仍能逐步恢复原状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故选C。12.(2020·山东省高三其他)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指标随群落演替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g与R的差值表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B.Pg达最大值时,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C.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将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A、Pg
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与自身的呼吸差值为生产者的有机物积累量,而R代表生态系统所有生物的呼吸量,A错误;B、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时,抵抗力稳定性最高,此时Pg与R接近,不是最大值,B错误;C、Q为生态系统内的有机物总量,枯枝落叶的积累是演替后期Q高于Pg的原因之一,C正确;D、演替达到稳定阶段时,其物种组成也会改变,D错误。故选C。13.(2020·安徽省高二开学考试)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表述错误的是()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B.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答案】B【解析】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B、同等强度干扰下,由于沙漠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快,B错误;C、不同的生态系统物种的组成不同,则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D正确。故选B。14.(2020·江西省高三一模)某种大型肉食动物迁入一新的生态系统后,大型肉食动物对当地的小型肉食动物和某些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一段时间内,下列情况不会发生的是()A.增加物种丰富度导致营养结构更加复杂B.某些生产者的个体数量增加后保持稳定C.使植食性动物之间的竟争优势发生改变D.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均减少
【答案】D【解析】A、某种大型肉食动物迁入一新生态系统后,对当地的小型肉食动物和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使物种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更加复杂,与题意不符,A错误;B、植食性动物数量减少,对植物的捕食减弱,会导致某些生产者的个体数量增加后保持稳定,与题意不符,B错误;C、根据题意可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故某种植食性动物可能在竞争中失去原有竞争优势,与题意不符,C错误;D、某种大型肉食动物迁入一新生态系统后,改变了植食性动物竞争优势状况,但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同化能量变化不能确定,不可能出现各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都减少的情况,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15.(2020·湖北省高三二模)动物个体在其生存的环境中,可能表现出三种类型的分布格局: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如果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当许多个体都这样做时就会形成集群分布,这种现象可称为“自私牧群原则”。有一种昆虫叫“十七年蝉”,它的幼虫需要在地下生活17年,在17年后的夏季爬出地面转化为成虫,成虫仅能存活约1个月。下图是出现在某地的一个“十七年蝉”种群的密度变化和被鸟类捕食百分比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的十七年蝉构成了一个种群,具有一系列的数量特征,其中,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调查十七年蝉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2)根据上图分析,在空间上,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分布格局的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3)在时间上,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在种群的正常生命周期之外,没有发现过早或过晚出现该种蝉。根据“自私牧群原则”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种群密度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集群分布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用于生存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解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十七年蝉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一般不用标志重捕法。(2)从图中看出,种群密度小时被鸟类捕食率高,密度大时被捕食率低,密度大有利用于生存,所以十七年蝉的成虫在其生存环境中的分布格局的类型最可能是集群分布。(3)根据题干中“自私牧群原则”形成的原因“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相邻的其他个体时,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好处”,结合(2)的解析,可以判断十七年蝉表现出了高度同步化的生命周期的原因是若过早或过晚出现的该种蝉,此时种群密度较小,容易被鸟类捕食而被淘汰,个体难以从群体中获益,因此被选择下来的是高度同步化的大种群。16.(2020·山东省高三二模)2011年斯普利比尔使用现代遗传学手段,研究当地的两种地衣,其中一种会制造某种地衣酸,呈现黄色;另一种则缺乏这种地衣酸,呈深棕色。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子囊菌,搭配的也是一样的藻类。它们为什么会呈现不一样的颜色呢?为寻真相,斯普利比尔分析了两种地衣所激活的基因。当时地衣学家全都认为“大型地衣"当中的真菌都来自一个叫做“子囊菌”的类群,因此斯普利比尔也只搜索了这类真菌的基因,结果没有区别。当他将搜索范围从子囊菌的类群拓展到整个真菌界时,发现地衣当中大量被激活的基因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真菌类群——担子菌。当斯普利比尔从他的数据中移除了所有担子菌基因后,与该种地衣酸有关的一切也随之消失了。斯普利比尔收集了45000份地衣样本,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地衣中都能检测到担子菌类的基因,并且黄色地衣中担子菌的丰富度和数量更高。
斯普利比尔证明,自施文德纳以来所有科学家都弄错了,地衣大家族中最大、种类最多的那个类群并非两种生命体的联盟。事实上,它是三种生命体的联盟。这么长时间里,有另一种类型的真菌一直就隐藏在人们眼皮底下。阅读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请依据上述信息概括互利共生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2)若在实验室成功栽培该种黄色地衣,至少需要上文提到的哪些生物种类_________________。请推断科学家是通过怎样的分子技术和手段直观观察到担子菌_________________。(3)地衣是群落_________________演替中的一个阶段。生长在北极冻原地带的地衣群落是野生驯鹿的主要食料。如图是一段时间内野生驯鹿种群数量增长曲线,阴影部分代表_________________。野生驯鹿栖息地遭到破坏后,K值会变小,请简述保护野生驯鹿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4)地衣对大气污染十分敏感,可作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如果某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高,能观察到该地地衣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5)地衣所分泌的地衣酸达百余种,其中不少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近年来研究还发现多种地衣多糖有抗癌作用。地衣多糖可以激活体内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而且还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和清除老化细胞、异物以及病原体的作用。这说明地衣多糖的抗癌作用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答案】两种或三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藻类、子囊菌、担子菌荧光标记、显微观察初生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繁育基地等生长良好、种类多增强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解析】(1)据以上信息可将互利共生概括为两种或三种以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据“黄色和深棕色地衣都含有子囊菌,搭配的也是一样的藻类”“
黄色地衣中担子菌的丰富度和数量更高”等信息可知,若在实验室成功栽培该种黄色地衣,至少需要上文提到的生物有藻类、子囊菌、担子菌;可以通过荧光标记及显微观察来直观地观察地衣的共生生物。(3)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其中地衣是初生演替中的一个阶段;曲线X为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曲线,Y为实际状况的S型增长曲线,两者之间的阴影部分代表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或环境阻力);野生驯鹿栖息地遭到破坏后,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繁育基地等措施保护野生驯鹿。(4)由于地衣对大气污染极其敏感,因而经常被用作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若某地区的环境保护水平高,则该地的地衣应该生长良好、种类多。(5)据题干信息可知“地衣多糖可以激活体内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的活性,而且还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和清除老化细胞、异物以及病原体的作用”,故推测地衣多糖的抗癌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强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及清除功能)实现的。17.(2020·四川省高三三模)去年12月,危害禾本科植物的蝗虫在非洲境内失控发展,超过100万亩的农作物被一扫而空,使非洲数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请回答以下问题:(1)蝗虫与禾本科植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关系。(2)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蝗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蝗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万只,每天可增加5%,10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写出表达式,不计算结果)。(3)据报道称,中国“部署”鸭子部队来与蝗虫作战,这种控制蝗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鸭捕食蝗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鸭从蝗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答案】捕食10000×1.0510生物防治鸭摄入的蝗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解析】(1)蝗虫以禾本科等植物的叶片为食物,故蝗虫与禾本科植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2)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蝗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蝗虫初始种群数量为1万只,每天可增加5%,即增长率为1.05,故10天后蝗虫的种群数量为10000×1.0510。
(3)鸭子捕食蝗虫,这种控制蝗虫危害的方法是引入蝗虫的天敌生物,属于生物防治;由于鸭摄入的蝗虫中的能量并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故鸭捕食蝗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鸭从蝗虫处同化的能量。18.(2020·内蒙古自治区高三二模)桉树可用于造纸、炼油、药品、食品等方面。大面积种植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出现。也有研究表明速生桉树林与天然林相比,其无脊椎动物(例如小蚓类、螨类等)多样性降低。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林地无脊椎动物多样性和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林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_______________。(2)影响天然林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将天然林烧毁后种植桉树林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同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的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与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降低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答案】取样器取样法群落阳光次生较强速生按树林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一旦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较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有些适应性差的无脊椎动物灭绝就地保护【解析】(1)林地无脊椎动物如小蚓类、螨类的个体微小,活动能力强,调查其多样性和密度常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林地中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形成一个群落。(2)影响天然林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将天然林烧毁后,由于还存在土壤条件以及一些植物的种子和繁殖体,因此再种植桉树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同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中生物种类减少,营养结构变得简单,一旦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较强,即速生桉树林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强。(3)由于速生桉树林中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些适应性差的无脊椎动物灭绝,所以与天然林相比,速生桉树林中的无脊椎动物多样性降低,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等进行就地保护。19.(2020·安徽省高三二模)南极自然环境是地球仅有的人类干扰少的寒冷地带的生态系统。Crooked湖是南极的淡水湖之一,该湖的部分生物及其关系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除图示成分外还应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角度考虑,图中的两类生物_____________起着关键性作用。(3)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其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具体方式)来消除污染,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4)据图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___、恢复力稳定性较_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鞭毛藻和细菌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弱弱南极的环境条件恶劣,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解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各生物及其关系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图示成分外还应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该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2)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担负着物质和能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而分解者则承担着将有机物分解后进入无机环境的重要功能和途径,因此该图中在物质循环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两类生物是:鞭毛藻(生产者)和细菌(分解者)。(3)当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其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等方式,来消除污染,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4)据图分析,由于南极的环境条件恶劣,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弱、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20.(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三月考)某地有一人工湖泊,由于近年来周边餐饮业的发展,湖泊中的有机碎屑污染比较严重。当地政府为了治理污染,在湖泊中引进了一些生物,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下图甲是该湿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乙是对应图甲中野鸭和乌鳢的数量变化关系(箭头代表周期性变化方向)。请回答:(1)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科研人员经过严格计算,控制了湖水中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原理。(2)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图甲中获得能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3)图乙中,生物b是______,其环境容纳量为______(填图中字母)。(4)该生态系统经改造后,促进了物质的______,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了______。经改造后的湖泊如果不控制污水的排放,其中的生物也会大量死亡,说明了______。【答案】协调与平衡湖泊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总和野鸭野鸭K2良性循环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1)为了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为此,需要控制了湖水中放养鱼类的种类和数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与平衡原理。(2)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讲,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而对于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来讲,还需要加上人工投入的能量,因此,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湖泊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总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因此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图甲野鸭的营养级最高,因此野鸭获得的能量最少。(3)图乙中,a先增加,b随后增加,而后a先减少,b跟着减少,显然,生物b是捕食者,图乙中代表的生物是野鸭和乌鳢,其中野鸭以乌鳢为食,因此b生物是野鸭,图乙所示为生物a、b因为存在捕食关系围绕其环境容纳量而发生的种群数量波动的过程,因此可知,野鸭的环境容纳量为图中的K2,乌鳢的环境容纳量为N2。
(4)由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经改造后,促进了物质的良性循环,调整了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由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经改造后的湖泊如果不注意控制污水的排放,依然会导致湖泊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