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养限时练31时间:40分钟 分值:44分
【解析】选B。A项,“囿”应读作“yòu”;C项,“咄”应读作“duō”,“年青”应写作“年轻”;D项,“贮”应读作“zhù”,“暄嚣”中的“暄”应写作“喧”。
2.文段中的加点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接纳B.屏息敛声C.气定神闲D.在于【解析】选B。A项,“接纳”的意思是接受、采纳,与“时空”搭配不当。B项,“屏息敛声”的意思是抑止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语境说的是孩子们走过“供奉佛像、神龛祖宗灵位的厅堂”时,心怀敬畏。符合语境,正确。C项,“气定神闲”的意思是心平气静,神情悠闲。使用对象是指人,不用于修饰“晚风”。D项,“在于”是指取决于、决定于,属于动词。把“在于”改为介词“在”。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解析】选B。B项,【乙】句错在“即:供奉佛像、神龛祖宗灵位的厅堂”。“即”的后面不应该用冒号,它和冒号重复了。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南农大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9年11月21日公布,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团队用动物干细胞生产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该团队使用第六代猪肌肉干细胞,经过前后20天的培养,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
11月21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专家对该成果进行了技术评价,认为该成果有三个突破。一是首次分离得到了高纯度的猪肌肉干细胞和牛肌肉干细胞,突破了培养肉研究难以获得高纯度单一细胞群的瓶颈;二是创立了猪和牛肌肉干细胞体外培养干性维持方法,初步解决了传代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减的难题;三是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产品。这让中国跻身于该领域国际前列。
据了解,培养肉是指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可食用的肉类,培养肉技术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是一种新的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培养肉的生产一般先通过活体采样获得动物的肌肉组织,再从组织中分离得到肌肉干细胞并在富含营养成分的营养液中大量培养成肌肉前体细胞,最后在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中将肌肉前体细胞分化成熟为肌肉组织。(摘编自《中国“细胞培养肉”技术获重大突破》,“中国新闻网”2019年11月21日)
材料二: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诞生于2013年。当时,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理学家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了足足28万美元,才培养出一块牛肉饼。为了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世人,他们的研究目标就是培养可以吃的牛肉,他当着媒体的面儿,把这块牛肉煎熟了。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波斯特博士在2015年宣称,他的团队已经把一片肉饼的生产成本,由28万美元降低到9美元左右。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了,不过这距离市场的期待还是有些距离,因为在美国,一个双层牛肉饼的巨无霸汉堡,售价还不到5美元呢。
不过,价格倒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毕竟,随着技术不断迭代,培养肉肯定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而且,培养肉还可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从生物学底层来塑造肉类的口感和营养成分,这是畜牧业很难做到的事情。除了培养肉,人造肉还有另外一条技术路线,那就是“合成肉”。如果“合成肉”的历史可以从豆腐开始算起,那么人类已经在这项技术上折腾了两千多年了。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为了能够造出口感更好的豆制品,我们几乎试遍了所有可能的工艺和调料,但是很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没有真正拿出一块色香味俱全、能够以假乱真的合成肉。虽然我们经常把一些豆制品称为素鸡、素鱼,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那些只不过是调味过的豆腐而已。
合成肉要想创造出不同的肉类组织的口感,就需要为每一种组织都发明不同的生产工艺,而培养肉则不需要,它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培养肉公司甚至还能制造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组织。一旦实现技术突破,通过培养的方法获得这些组织,比通过合成的方法来制造它们要容易得多。培养各种口感独特的肉类组织,是培养肉独有的优势。此时的培养肉,很可能就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迎来了市场拐点。(摘编自《未来哪种“人造肉”最终会占领餐桌?》,“澎湃新闻”2019年11月29日)
材料三: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人造肉要真正走进中国市场,克服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即便目前在消费市场上,人造肉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但是,人造肉的发展仍然是非常急迫却前景趋好的。因为人造肉有两大社会价值,是很多产业所难以实现的。经济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各个国家陆续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带动了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更对全球肉类消费造成直接的影响,人均肉类消费逐年增加。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报告,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7亿。人造肉为解决世界人民肉类消费困境,解决肉类短缺危机提供了解决之路。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其中的污染问题少有人提及。动物的排泄物会污染土地和水源,还有动物的遗骸,都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压力。如果现在能通过技术的手段,达到保护动物与环境的目的,那这得是天大的好事啊!从这些角度,人造肉的社会价值是应该得到巨大肯定的。另外,还有与真肉相比,人造肉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控制食品的营养配比,并且除去对人体有害的部分。(摘编自张毅《开始流入大众餐桌的人造肉,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4.下列对材料中“人造肉”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出的肉类就是“培养肉”,“培养肉”的成功研制也是肉类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性创新。B.“培养肉”生产技术,其实就是一种动物蛋白生产技术,即在肌肉组织的活体采样中分离出肌肉干细胞,利用其再生长能力,培养出大量新的肌肉干细胞,最后依托可食用的三维支架材料聚合为肌肉组织。
C.世界上的第一块“培养肉”是由荷兰的波斯特博士耗时两年、花费28万美元,于2013年正式培养出来的,在媒体面前向世人证明了培养出可食用肉类的可能性,波斯特博士也因此被称为“培养肉之父”。D.“人造肉”的技术路线有两条,即“培养肉”和“合成肉”。“培养肉”生产任何一种肉类组织的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合成肉要制造出不同的口感则需要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故“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
【解析】选C。A项,“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出的肉类就是‘培养肉’”错误。关键信息缺失,原文中是“用动物肌肉干细胞培养、生产可食用的肉类”。B项,偷换概念,“培养出大量新的肌肉干细胞”错,原文意思是“培养成肌肉前体细胞”。D项,“故‘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为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分析,原文没有说“培养肉”的生产工艺更简单方便。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光宏教授团队研发出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实现了多重突破,使中国跻身培养肉研制领域国际前列。B.中国是全世界豆制食品最丰富的国家,在豆制品的研制上,中国人做了诸多尝试,但至今还没能研制出一块能完全替代肉类的“合成肉”。C.“培养肉”通过突破性技术,能制造出排骨、脆骨、肉皮、牛蹄筋等组织,这是合成肉所不具备的优势。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培养肉”迎来了市场拐点。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肉类消费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长此以往,世界人民将面临肉类短缺问题。
【解析】选C。C项,“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独特优势,‘培养肉’迎来了市场拐点”错误。混淆未然与已然。原文意思是“培养肉”在将来技术突破以后可能会迎来市场拐点。
6.(多练一点)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造肉”发展前景向好的原因。(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造肉”为解决世界人民肉类消费困境、肉类短缺危机提供了解决之道。②“人造肉”替代动物肉,减少放牧和养殖,环保。③可控制食品营养配比,除去对人体有害的部分。④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口感、质地会越来越接近动物肉。⑤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生产成本会降低。(每小点1分,共4分,答出4点即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基说“理不明为虚文,气不足则理无所驾”,说明“理”“气”不可偏废,而“气”则是“理”能否完美表达的关键所在。B.刘基认为“文之盛衰实关时之泰否”:一方面“文之盛衰”取决于“时之泰否”,另一方面“时之泰否”可由“文之盛衰”见之。C.刘基反对“矫揉以为工”“虚声而强聒”的绮靡之风,提倡“简直”的文风,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D.刘基提出“理气说”,主要是针对明初“高文宏辞”不多见的现状而发的,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解析】选C。C项,“并认为这种文风只留存到西汉,自东汉始则日趋绮靡”错误,原文“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意思是往下到了魏晋,再延续到隋朝,文坛杂乱不一,但是大体情况只有日趋于绮靡罢了。
10.(多练一点)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解析】“汉兴”,意思是汉朝兴起,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意思是文风一扫周末以来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朴素,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丰沛之歌”,意思是刘邦的《大风歌》,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雄伟不饰”,意思是气势雄伟,不事修饰,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移风易尚之机”,意思是文风习俗改变的转机,在其后断开;“实肇于此”,意思是实际上由此开始,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意思是而汉高祖、文帝诏告天下的文书,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咸用简直”,意思是都用简明质直言辞。
答案:汉兴/一扫衰周之文敝而返诸朴/丰沛之歌/雄伟不饰/移风易尚之机/实肇于此/而高祖文帝制诏天下/咸用简直
11.(多练一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文与诗同生于人心,体制虽殊,而其造意、绳墨固无异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相如既没,人犹尚之,故扬子云用是见知成帝。(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关键词:“生于人心”,状语后置,即“于人心生”,在人心中产生;“殊”,不一样;“造意”,构思;“绳墨”,规矩;“固”,本来。(2)关键词:“没”,死;“尚”,推崇;“用是”,因此;“见”,表被动;“知”,欣赏、赏识。答案:(1)文和诗一起在人心中产生,体裁、格式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构思、规矩本来也没有差别。(2)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被成帝欣赏。
附【译文】文章以理为主体,而以文气舒展它,理不明,是虚空的文章,气不足,那么理不能驾驭其文,文章的盛衰,确实关系到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所以先王凭诗来观察民风,从而了解国家的兴衰,难道是随意这样做吗!文和诗一起在人心中产生,体裁、格式虽然不一样,但它们的构思、规矩本来也没有差别。
唐虞三代的文章,都是发自于内心而表现为言辞,不以矫揉造作来修饰,不虚张声势而强词夺理,所以理明而气畅,品味其文辞,想象其为人,大体上没有不是圣贤的,明白道德且懂得事理,何况他们的文章又是经过孔子的删改而确定的呢!
汉朝兴起,文风一扫周末以来文章的弊病而返回朴素。刘邦的《大风歌》,气势雄伟,不事修饰,文风习俗改变的转机,实际上由此开始。而汉高祖、文帝诏告天下的文书,都用简明质直言辞。于是像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一样口若悬河的辩论家,到此几乎绝迹。因此贾谊的奏疏、董仲舒的策论、韦孟的诗歌,都是言辞妥帖平直,语不惊人而文意自然而至,这是由于他们的文章理明而气足以舒展啊。
周朝以后,帝王在位的年数,汉朝最长久,应该由此可知。汉武帝英武过人的才干,气盖宇宙,而司马相如又以华丽铺排的文章推波助澜,以助他征讨夜郎、筇筰,修建通天台、桂馆,封禅泰山、梁甫等事,与秦始皇没有区别。到了重用执法之官,封赏富民之侯来安天下,颁布轮台之诏以自省,然后才得一个好结果,文不主理的害处,到了这样的地步,不也是很严重吗!司马相如死后,人们还推崇他,所以扬雄因此被成帝欣赏。但是汉代文坛的朴厚风尚已经出现,它的根还没有被拔除。他们的文章反复陈述,辨析周密,诚意恳切,理明辞达,文气畅达而舒展,不是急切以大学问家争名当代者所能比的,这难道不是文风有渊源,
而得之于自然吗?啊!这就是西汉之文所以兴盛,国运断绝而又得以延续的原因,就像元气不坏,乾坤不死。后来的人见识不到这点,反而推崇司马相如、扬雄,不也是很可悲的吗!东汉班固之外,尽管没有出众的文章,只是由于没有改变传统的风尚,所以也不失西京旧物。往下到了魏晋,再延续到隋朝,文坛杂乱不一,但是大体情况只有日趋于绮靡罢了。
继汉以后又历九朝,其中享受国运最久的是唐朝。所以其诗文有陈子昂,而继有李白、杜甫,有韩愈,又以柳宗元与之相应和,由此唐朝不比汉朝逊色,就是这几位先生的功劳。继承唐朝的是宋朝,又有欧阳修、苏氏父子、曾巩、王安石出现,他们的文与诗比得上汉朝、唐朝啊。而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他们,又大力阐明理学道理,由此成就高的达到了夏商周三代的水平,而汉朝、唐朝的成就好像有点比不上呢。
所以说文气顺畅国运也昌盛,由文章可以看得出。如今我们的国力强盛,土地面积之大,上超过汉朝、唐朝与宋朝,而占有元朝的全部区域,为什么高文宏辞还没有大量出现,这是由于统一还不久吗?金华苏平仲被任命为国子学录,把他所写的诗文给我看,我得以认真读一番,发现他的文章辞达而义精,见识不凡而文意通畅,是由于明白事理并且文气畅达。与他交游,知道他勤奋又思维敏捷,不因自己有所成就而自我满足,而且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知道他日后必定会以文章闻名于盛世,影响当代而且光照后人,因此写了这篇序文,而且列举前人的成就来期待苏平仲。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孔子谓季氏:“____________,是可忍也,____________?”(《论语》)(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3)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王勃《滕王阁序并诗》)(5)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
答案:(1)八佾舞于庭 孰不可忍也(2)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5)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