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单选题(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合村并居,亦称“合村并点”,有的地方称之为合村并镇或合村并城。是将几个邻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实施“合村并居”有助于()①集约土地发展经济②改善生活基础设施③减小乡村用地面积④降低乡村人口密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2.以下哪些类型的村庄适合“合村并点”政策()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②独有原生态自然特色的村庄③人口较多、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④有严重土地、水源污染的村庄⑤因交通问题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⑥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贫乏的村庄A.①②③B.①②⑥C.③④⑤D.④⑤⑥【答案】1.A2.D【分析】1.实施“合村并居”通过高密度安置农户,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和土地的闲置,集约土地发展经济,①符合;优化乡村用地结构,改善生活基础设施,②符合;不会减小乡村用地面积,安置农户也不会降低乡村人口密度,③④不符合;综上,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合村并点”有利于减少对农村周边耕地的占用和土地的闲置,集约土地发展经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独有原生态自然特色的村庄,不适合“合村并点”,可能造成历史文化或者自然特色的破坏,①②不符合;“合村并点”主要针对人口规模较小的村庄,人口较多、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不适合,③不符合;有严重土地、水源污染的村庄、因交通问题没有发展潜力的村庄、老龄化严重、劳动力贫乏的村庄“合村并点”有利于集中处理污染、优化乡村用地结构,合理规划交通线路、缓解劳动力贫乏的问题,④⑤⑥符合;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1)影响乡村聚落的密度,平原地区的乡村聚落密度大,山区的乡村聚落密度小;(2)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态,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乡村聚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或圆形分布;河流很多的平原地区,乡村聚落经常表现为条带状分布;(3)影响乡村聚落的外貌,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区,乡村聚落的建筑材料和房屋风格不同。(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其他模拟)贵州某村落历史悠久,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试卷第9页,总9页
3.该村落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有利于()A.保温B.防火C.御敌D.排涝4.据图推测该村落道路的走向布局主要是为了()A.适应地形B.减少占地C.增强通风D.改善采光【答案】3.C4.A【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影响城市交通布局的因素及南方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综合思维。3.贵州位于南方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村落布局对保温考虑较少,A项错误;建筑物密度高不利于防火,B项错误;道路互不相通不利于顺利排涝,D项错误;村落建筑物密度高、内部道路系统互不相通,当遭遇外部人侵时容易躲藏,且外敌难以直接进人内部,容易迷路,御敌作用明显,C项正确。故选C。4.图中未显示耕地的位置,该村落道路布局与农耕关系不大,也未体现房屋的占地面积与道路走向的关系,B项错误;贵州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主要道路走向不利于通风,C项错误;贵州多山地,村落依山而建,道路系统布局主要是为了适应地形,与采光关系不大,A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A。【点睛】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5.(2021·浙江金华市·高三二模)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当属环保行业最“出圈”的词汇。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力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面关于我国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采取的措施叙述正确的是()①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②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③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④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试卷第9页,总9页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B【详解】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应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比重,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①正确。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③正确。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②错误。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没有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是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排放,④错误。B正确。故选B。(2021·浙江高三专题练习)下图为南极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线性变化趋势图。完成下面小题。6.1986-2019年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特点是A.持续升高B.均温最高出现在2018年C.波动上升D.2019均温比1986高0.6℃7.图示气温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影响最不可能的是A.全球各地降水减少B.扩大某些疫病流行C.高山冰川普遍退缩D.改变原有生态系统【答案】6.C7.A【解析】6.读南极长城站1986-2019年平均气温及线性变化趋势图可知,1986~2019年南极长城站的气温变化特点是波动上升,不是持续升高,A错误、C正确;读图可知,均温最高出现在1989年,达到-1℃~-0.5℃之间,而2018年均温在-1.5℃~-1℃之间,B错误;读图可知,2019年均温在-2℃~-1.5℃之间,1986年均温在-3.5℃~-3℃之间,两年的温差应1℃~2℃之间,D错误。故选C。7.图示气温变化表明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趋势,并不是全球各地降水减少,A试卷第9页,总9页
符合题意;全球变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扩大某些疫病流行,危害人类活动,B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使得雪盖和冰川大量融化,导致高山冰川普遍退缩,C不符合题意;全球变暖改变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改变原有生态系统,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和热带地区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亚热带地区有减少趋势;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气候变化使资源条件变化,如热量资源、水资源的变化;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洪涝和干旱;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对生产领域有影响,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传播疾病,危害人类活动。(2021·北京石景山区·高三一模)2021年伊始,“世纪寒潮”影响了我国大部分地区。1月6日至1月9日期间,全国多地出现新世纪最低温,图2为1月5日20:15至1月6日12:35期间北京市的气温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导致北京市在1月6日00:40以后气温不降反升的原因可能是()A.此时冷空气还未到达北京B.受热岛效应影响导致此时段气温升高C.阴天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D.受西部与北部山地阻挡气流下沉增温9.本轮寒潮天气未能造成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雪,主要原因是()①冷空气势力过强②上升气流较弱③水汽量不够充足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8.D9.B试卷第9页,总9页
【分析】8.1月6日~1月9日,已出现寒潮天气,北京属于北方,此时冷空气已到达北京。故A选项错。B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比周围地区高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题干中无法体现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故B选项错误。阴天天气,气温曲线图中表现不明显,且气温上升时间较短,无法体现为阴天天气。故C选项错误;D北京的北部为燕山山脉,在冷空气南下的时候,在燕山山脉的北部为降温状态,之后冷空气下沉增温,跨过山脉之后,持续降温,符合图表规律,D正确,故选D。9.①寒潮天气势力过强,移动速度快,在北方停留时间短,难以形成大面积降雪,故①项正确;②上升气流较弱,也有其中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②项错误;③此次寒潮是由西伯利亚高压引起,冷空气由高纬度内陆地区而来,水汽量不够充足。故③项正确;④近地面与高空温差小,与本题是否降雪没有直接关系。故④项错误。①③正确,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特点。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提取。寒潮天气在北方没有形成大面积的降雪,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势力过强,移动速度快,二是水汽不够充足,难以形成降雪。(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发展光伏发电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方向。下图示意光伏发电装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影响安徽省南北部地区光伏发电效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B.气候C.地形D.技术11.光伏发电与煤炭发电相比具有的优势()A.清洁、可再生B.易储存、效率高C.稳定、成本低D.占地广、污染少【答案】10.B11.A【分析】10.太阳能资源对光伏发电影响较大,安徽省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南北气候(光照)差异较大,受气候(光照)因素影响,南北部地区光伏发电效率差异较大,B正确;安徽省南北部地区光伏发电效率差异海陆位置、地形和技术差异不大,ACD错误。故选B。11.由所学知识可知,与煤炭发电相比,光伏发电具有清洁、可再生的优势,A正确。光伏发电不稳定、成本高,效率较低,BC错误。占地广不是优势,D错误。故选A。【点睛】光伏发电优点:清洁、可再生;缺点:光伏发电不稳定、成本高,效率较低。12.(2021·上海长宁区·高三二模)试卷第9页,总9页
2021年3月19日(农历初七)晚,天空出现火星、毕宿五(恒星)和月球“双星伴月”现象。三者在西南天空组成一张“红眼笑脸”。该日的月相是()A.蛾眉月B.上弦月C.凸月D.下弦月【答案】B【详解】联系教材知识,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故农历初七的月相应该是上弦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上半月月相和下半月月相规律:上上上西西,即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下下东东,即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二、综合题13.(2021·江苏省镇江中学高三零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大气中的CO2浓度已达到近80万年以来最高,全球变暖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环境。为积极应对这一问题,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材料二极地涡旋简称极涡,是绕极地的大范围低压冷空气,极地与赤道的温差越小,极涡就越不稳定。当北半球冬季极涡不稳定时,极涡南下会给日本带来暴雪和极寒天气,下图为日本简图和豪雪带分布图。(1)归纳日本特别豪雪带的分布特点,绘图说明特别豪雪带暴雪的形成过程。(2)有人认为全球变暖要为近几年席卷北半球的极寒天气负责,据材料说明判断依据。试卷第9页,总9页
(3)简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企业的应对措施。【答案】(1)集中分布在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的日本海沿岸(2)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快速增温;赤道与北极的温差缩小;导致北极极涡不稳定,冷空气南下,给北半球带来极寒天气。(3)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倡清洁生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分析】本题以日本简图和豪雪带分布图为背景,并结合有关资料,考查降水的形成过程及气候变暖对区域极端天气和区域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详解】(1)由图可知,日本特别豪雪带集中分布在北海道和本州岛北部的日本海沿岸;绘图说明:来自亚欧大陆的冬季风在经过日本海时携带了大量水汽;受中部山地阻挡,被迫抬升降温,形成大量降雪。(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极涡,是绕极地的大范围低压冷空气,极地与赤道的温差越小,极涡就越不稳定。全球气候变暖,使赤道与北极的温差缩小,导致北极极涡稳定性降低,极涡冷空气南下频次增加,给北半球带来极寒、暴雪等极端天气。(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能源企业的应对措施可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技术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水电、风电、核电等新能源,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推动现代科技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14.(2021·重庆高三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水温存在差异,从而在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大气热力环流。环流强弱的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左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右图为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地区海温分布图。试卷第9页,总9页
(1)简析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对环流强度的影响及原因。(3)请从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地区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答案】(1)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太平洋东岸气流下沉,形成顺时针大气环流。(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水温度下降,太平洋东、西温变大,热力环流势力加强,西岸的上升气流和东岸的下沉气流都会增强。(3)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该环流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降水减少,发生旱灾,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降水增加,发生洪涝灾害。【分析】本题主要考察拉尼娜现象,从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拉尼娜现象的本质以及环流形成过程,造成的危害主要从气候的角度来分析。【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正常年份,赤道附近表层暖海水,在信风吹拂下向西流动,使西侧暖海水堆积水温升高,导致洋面温度偏高,而东侧冷海水上涌,表面温度低,所以东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西侧气温高,所以气流上升,从而形成顺时针的大气环流。(2)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的异常降低时,信风势力异常变强,导致更大规模海水向西流,从而使西侧水温异常偏高。而东侧异常偏低,使西部上升气流和东部的下沉气流增强,从而使对流强度増大,环流变强。(3)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太平洋西岸温度更高,对流更强,降水更多,更容易发生台风,造成洪涝灾害;太平洋东岸,气温更低,对流更弱,降水更少,容易导致出现旱灾。试卷第9页,总9页
【点睛】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早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试卷第9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