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12名家作品阅读小说阅读(茅盾)限时:30分钟一、【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零诊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望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一人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故选C。2.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收革人,使老通宝他们优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又气得生了病(生气)。【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树立文章结构,然后按照文章写作层次逐层筛选,找出表现人物心情的句子,注意有时候文本很含蓄,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表现人物心理;最后用表现心情的词语加以概括,回答问题。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可概括出“紧张焦灼”“快活”“期待”等;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出“欢笑兴奋”;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可概括出“忧愁失望”;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出“生气”。3.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调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写作特征一般包括内容的特点,写作手法的特点,语言表达的特点等;探讨创作意图就是要分析文本的主题以及现实意义。题干说“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这就规定了思考方向,即分析文本的写作内容是否能够反映现实,是否有代表性,反映了怎么样的社会现实等。这篇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报上的一则“浙东今年春蚕丰收,蚕农相继破产”的消息。作品以江南水乡为背景,以养蚕为主线,描写蚕农老通宝一家紧张、艰辛的劳作,赢得了春蚕的空前丰收,却反而负债、卖地,落得个“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的结局。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比如“‘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这样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文章选取了老通宝一家作典型代表,通过描写一家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春蚕》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可想而知,中国清政府败落后,国内改朝换代并没有营造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之,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这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作者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作品的思想倾向都隐藏在冷静的叙述中,情感较为隐蔽。比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二、【云南省昆明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七次仿真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微波茅盾晚饭摆好了,一碗红焖肉,一盘鱼,两个碟子:紫阳观的酱菜和油焖笋。李先生戴上了老光眼镜走近饭桌的时候,烧饭娘姨又送上满满的一盘炒鸡丁和一大碗的火腿白菜汤。李先生朝饭桌看一眼,轻轻叹一口气,两手撑在饭桌边儿上,墩出了他那秃顶的油光光的头,再看得仔细一些,然后落座,举起了筷子,又唉了一声,轻轻地自言自语地说:“我们穷了!这一点菜够这一桌子人?”李先生这话是不错的。这里是满满一桌人:李先生对面是李太太和八九岁光景的三少爷;左边是大少爷大少奶奶一对儿,大少奶奶手里还抱着李先生三岁不足的孙子;右边是大小姐和二少爷,两个正是吃量很好的十八九岁。一桌坐满了。但还有一个人挤不上去,这就是站在李先生背后的姨太太。自从李先生一家做了上海“寓公”以后,这位叫做宝姑娘的姨太太每餐总得不到一个坐儿,总是要等到李太太或者大小姐好容易放下了碗筷,她这才顶补上去。好在这位宝姑娘原是乡下小户人家的女儿,进李家来低头伏小惯了的,要她如何就如何,从不透一口大气。李先生想到住在乡下的时候,每顿饭总是两桌,男归男,女归女;三开间四进的大房子,一家人住得怪舒服的;没来由搬到上海来,全家挤在鸽子笼似的三四间屋里,倒出了好大的租钱。菜也贵,每月的浇裹比在乡下时大了几倍;——想到这里,他把头一摇,心里又叹着气说:“真是一天一天弄穷了。”
自己还是少爷的时候,他李先生常来上海,后来他从少爷变做老太爷了,就觉得乡间住住也还舒服。这就轮到他的儿女辈“苍蝇见血”似的渴慕着上海。这一次全家都搬了来,也是儿媳妇们竭力摔怂的。儿子是三日两头地在老头子跟前说:“乡下太不太平了呀!昨天张家已经避到上海去了,听说赵家和孙家只在这几天里也要搬!”可是李先生总打不定主意。直到镇上一家布店的小开遭了“绑”,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然而他又自己宽慰道:“少出门,坐在家里,难道打进门来?”媳妇和女儿却整天囔聒得厉害:“土匪也要绑女人的!”李先生只当作不听见。可是“绑票”的恐怖还没闹清楚,另一件事来了:那一年的救育经费没有着落,县里发了教育公债,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这可把李先生吓了一大跳。于是硬一硬头皮,他全家搬到了上海。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利息虽然勉强够开销,可李先生每到月底算账,就有一百二十分不愿意。“要是住在乡下,除开销还可以多下一半呢!”最近,他这“不愿意”缩短到每天要来两回,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算盘上,大女儿还要出阁,要花钱,二儿子娶亲,更要花得多些,何况还来个八九岁的三儿,何况说不定那宝姑娘还会生出来。饭快吃完的时候,拍拍拍,大门门环上响了三声。李先生放下了碗,连声道:“慢点开,慢点开,问问清楚!”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然而娘姨去看了来,没有人,只有一封信。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这是代李先生经理田产的人写来的信;他说:今年大早,乡下人是苦乐不均,有些地方粒米无收,有些地方倒还有个八成;李先生那些田产扯匀了算,可有六成,不过收起租来,恐怕吃力得很。李先生捏着那些信纸又只管出神。前些时旱象初成而且米价步步涨的时候,李先生走进走出咕噜着“米价涨,奸商可恶,偏又他家吃口重”。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近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这当儿,一个人气急败丧闯到跟前,是他的大少爷,手里拿着一张报纸,叫道:“中国兴业银行倒了!爸爸,晚报上登得有!”“呵呵!什么!不会的!前几天它还新添了一个支店呢!呵呵!”李先生抢过报纸一头看,一头说,秃顶上立刻布满了汗珠。“啊呦!”李先生回过气来似的喊一声,手一松,报纸落在地下。报纸上登载得那么详细,还能是假么?李先生的全部财产,每月的开销,一下子倒得精光呢!过一会儿,李先生咬紧牙齿说道:“明天我就回乡下催租去!明天就去!催租去!唉唉——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发表于1935年2月,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极富生活化特点,通过对晚饭菜肴的描写,初步显现出李先生的社会阶层和家庭境况。B.姨太太宝姑娘只能顶补入座的“饭桌身份”,带有鲜明的旧社会痕迹,体现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C.李先生一家搬去上海,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D.小说结尾几段,作者大量使用感叹号,准确、巧妙地突出李先生因银行倒闭而出现的心理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主要原因是晚辈们的撺掇,儿女们整天强调乡下社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错。主要原因分析错误,为躲避教育公债才是主要原因。“打不定主意”“只当作不听见”说明儿女辈的撺掇影响力不足,因而并不是搬去上海的主要原因。故选C。5.小说中的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答案】①有田地产业的乡绅。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②胆小怕事,疑虑无能。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③精于算计,格局狭隘。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李先生是一位有田地产业的乡绅。“因为李先生是五六百亩田的大主儿,派到他身上的债票是一千”“除了田地住宅,李先生这一年来把他所有的财产都变成现钱,存在一家新开的银行里。三个月前,他又费了无数的口舌,把内地几家商铺里他搭的股子陆续都拆了出来,一共也有三四千罢,都存在他认为可靠的那家新银行里”,李先生家中有五六百亩田地,靠银行利息就能勉强维持开销。李先生胆小怕事,疑虑无能。“李先生这才心里一跳;可不是么,家道比他差得多的人尚且被土匪看中,那他李先生岂不是更危险”“他住在上海也还得提防着骗门进来的强盗”“李先生听是信,立即又想到诈吓信。手指头微微有点抖,拿过看时,却原来是乡下来的”,他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李先生精于算计,格局狭隘。“可是眼前这封信告诉他田里还能够统扯个六成,他就又觉得近来米价倒反跌落些是不应该的,又是奸商可恶,私进洋米,说不定还有东洋货”“他右手摸着自家油光光的秃头,心里又要咒骂米商,又要想法怎样收租”“偌大一家银行会倒的”,他抱怨家境,对未来精打细算,咒骂米商,对银行、收租的态度转变只基于个人得失。6.文中未出现“微波”一词,小说却以此为标题,请结合文本分析“微波”的作用。【答案】①“微波”的本义是微小的波澜。②在小说情节方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波折,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③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微波”的本义和引申义,然后再分析它在本文中的作用。“微波”,“微”是微小、细微的意思,“波”是指波澜,“微波”的本义是指微小的波澜。
在小说情节方面,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分析出,“微波”指李先生一家遭遇的小小的波折,他们从乡下来到上海,又在上海过着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李先生担心土匪,提防强盗、诈吓信,胆小慎微,在时势变化面前无能为力。作者以微小、琐碎的事件来对社会进行“微观”描摹。在小说主旨方面,李先生的格局、境界具有时代典型性,他胆小怕事,疑虑无能,精于算计,格局狭隘,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作者以“微波”指涉社会洪流,体现出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这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微波”含义虽浅显,所指甚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