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原卷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原卷Word版)

ID:945242

大小:772.9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一、选择题如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題。1.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B.天山的优质牧场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2.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A.城市等级越高其数暈越少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C.乌鲁木齐市的等级越来越小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每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答案】1.A2.A【解析】1.读图,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公路与铁路的兴建。A正确。牧场、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都不能带动城镇带的形成,BCD错误。故选A。2.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故A正确。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大,B错误。乌鲁木齐市的等级不变,C错误。石河子市靠近昌吉市,级别低于昌吉市但不属于昌吉市管辖,所以昌吉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D错误。故选A。【点睛】城市等级越高,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一定区域内城市数量越少,城市距离越远。都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①、②、③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3.Ⅲ阶段()A.郊区人口数量下降B.都市人口数量增加C.城区边缘区转变为乡村D.表现为逆城市化4.影响Ⅰ—Ⅱ阶段都市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答案】3.D4.B【解析】3.由图可知,①、②、③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Ⅲ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数量下降,郊区人口相对增加,说明都市和城区人口向郊区和中小城镇回流,应为逆城市化过程,故D正确。由图知:Ⅲ阶段郊区人口增加,故A错误。Ⅲ阶段都市人口减少,故B错误。Ⅲ阶段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减少,但边缘不会转变为乡村,故C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D。4.由图知在I一Ⅱ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都在增加,都市人口变化主要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农村人口进城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说明该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答案B正确。交通状况、人口政策、自然环境不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故A、C、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点睛】(一)城市化,指的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推力:①农村:人多地少,收入低,基础设施较差;②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基础设施较好。(二)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乡村人口数量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交通:城市、郊区、乡村之间的交通更便利;②地租:城市地租不断上涨,而郊区和乡村的地租较低;③就业:城市人口密集,就业较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④基础设施:郊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与城市差距较小。 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左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右图为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A.增强城郊热力环流B.完善城市功能分区C.减少雾霾天气频率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6.据图分析推测,南京的盛行风可能是()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北风C.西南风和东北风D.东北风和东南风【答案】5.C6.D【解析】5.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减少雾霾天气频率,选项C符合题意。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空气流动,有利于城市废热的扩散,因此有可能减弱城郊热力环流,排除A。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的目的和作用,排除B。汽车尾气排放量与交通流量、交通通畅度有关,与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无关,排除D。故选C。6.为了加强城市内空气流动,通风廊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图中显示,南京的通风廊道主要是3条是东北—西南走向和1条是东南—西北走向,结合南京风频图可知,南京的盛行风可能是东北风和东南风,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通风廊道是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通风廊道应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非建筑用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通风廊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向已发展地区。 大约3000年前,秘鲁(图1)山区的农民采用一种培高田地农业技术(图2),科学家发现用这种方法(技术)种植当地作物是现代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的三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现代种植方式相比,培高田地农业()A.商品率高B.生产规模大C.专业化水平高D.效益高8.秘鲁()A.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B.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C.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D.山区垂直自然带谱复杂9.图中水渠的作用主要有()①灌溉②排水③防霜冻④水运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7.D8.D9.B【解析】7.题干中“科学家发现用这种方法(技术)种植当地作物是现代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的三倍”,说明培高田地农业提高了效益。并没有提及商品率、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的问题。故选:D。8.由图可知,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A错;秘鲁西部是太平洋,东部是南美大陆,B错;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雾少,C错;秘鲁纬度较低,且高山分布较多,因此山体垂直自然谱带复杂。故选:D。9.该地区降水分配不均,水渠在夏季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和排水;地势较高,冬季温度偏低,所以水渠在冬季起到防霜冻作用;水渠水位浅,不适合水运。结合选项,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材料中包含的信息众多,需要分析、提取解题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紧扣材料。第1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产量增加,可以得出效益高;第2题要结合图示观察城市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区,因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较高海拔处气候温凉,适宜人们居住。第3题要理解水渠的概念。读我国某城市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规划各功能组团,将()A.增加土地压力B.减少交通建设使用量C.改善居住环境D.使原城区空洞化11.该城镇空间形态最有可能()A.围绕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B.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C.沿规划高速公路呈带状延伸D.沿河流呈带状延伸【答案】10.C11.B【解析】10.规划各功能组团,城镇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大,优化了土地利用,有利于各功能区协调发展,排除A、D;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增加了交通建设工程量,排除B;各个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亲近自然,有利于城镇居住环境改善,故选C。11.组团式发展,城市形态将围绕各组团核心向四周扩展,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故选B,排除ACD。【点睛】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1.团块式:这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2.组团式:市区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3.条带式:城镇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华北某山区古村落进行研学旅行。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6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的院落。下图示意该村落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古村落内不同院落的海拔,最大高差可能是()A.19米B.39米C.59米D.79米13.该古村落依山修建,北高南低,有利于()A.采光保暖、防风避寒B.发展旅游、增加收入C.排水防洪、抗震减灾D.就地取材、减少成本1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晴天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2.C13.A14.A【解析】12.从等高线图中得出该村落内不同院落海拔高度最高为670--690米之间,最低为630--6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60米之间,所以排除A、D;题中问海拔最高和最低两处院落的高差,要求的是村落内的最大高差,最可能是59米,C正确,B错误。故选C。13.该古村落的选址背山朝阳、北高南低,有利于不同高度院落的采光,背靠山地,减少了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可防风避寒,A正确;古村落修建时还没有考虑到发展旅游,B错误;古村依山修建可便于排水,减轻洪涝灾害,但不能抗震,C错误;古村依山建房,交通不便,工程难度较大,成本较高,D错误。故选A。 14.凸出地形,如甲山顶,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地气之间热量交换减少,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且山顶风速大,空气湍流交换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A正确;谷地(如乙、丙两地)则因气流不畅,气温受自由大气影响小,白天因受热急剧增温,夜间因四周山坡散热快,冷空气下沉谷地,气温明显下降,气温日较差大,B、C错误;丁位于山坡白天增温快,夜间散热快,气温日较差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组考查等高线计算,建筑的文化及地形对气温日较差影响。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n+1)×d”中,n表示两地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两地间相对高度。小尺度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就地势来说,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高地。山地小于平原。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自然地表不断被道路、高楼建筑等人工地表替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标准差椭圆法是分析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的经典方法之一。椭圆的大小反映空间格局总体要素的集中程度,椭圆越大,说明要素分布越分散。下图示意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标准差椭圆空间格局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时期北京市不透水地表集中程度最高的年份是()A.1991年B.2001年C.2011年D.2015年16.与功能扩展区相比,核心功能区不透水地表贡献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面积较小,城市发展较早B.绿地面积广,地表硬化率低C.城市化水平低,建筑物面积小D.使用透水砖,地表水下渗快17.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雨水流失减少B.加重城市水体污染C.地表蒸发量增加D.城市地下水位上升【答案】15.D16.A17.B【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个年份中2015年标准差椭圆范围最小,因此其不透水地表集中程度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读图可知,核心功能区面积较功能扩展区面积小,且核心功能区城市发展较早,不透水地面增幅小,故相对功能扩展区贡献率低,A正确。材料中没有绿地面积、城市化水平、使用透水砖情况等相关信息,BCD错误,故选A。17.读图可知,北京市不透水地表面积从核心功能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蔓延,下垫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流失增多,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蒸发量减少,降雨时,雨水携带汽车油污等污染物流入城市河道,污染城市水体,且读图可知,椭圆整体呈缩小趋势,说明不透水地表的集中程度增高,即北京的硬化地面集中连片,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内涝的成因一般有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城市水文条件被破坏,城市地表下渗能力低,城市下水道不足,城市的雨岛效应,不透水地表会使得下渗减少,地表水增多,污染加剧。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西域商货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城。古都规划有宫殿区,坊和市,市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里坊制是指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是居住单位之一,在隋唐时期最为鼎盛。朱熹对唐代的里坊制度甚为赞赏:“唐宫殿制度正当甚好,居民在墙内,官街皆用墙,民出入处皆有坊门,坊中甚安。”下图为唐长安城的内部空间结构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结合长安城的位置和内部空间结构图,可推测唐代长安城()A.西市服务范围较小B.东市服务人口更多C.东市国际贸易更集中D.西市比东市更加繁荣19.推测我国古代城市设置“里坊”的主要目的是()A.利于商品交换,繁荣经济B.便于人口流动,交流文化C.强化城市管理,防范盗窃D.巩固军事防卫,歼灭外敌20.宋代城市用街巷制(取消坊墙,临街设铺)取代里坊制利于() A.繁荣商品交易B.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C.集聚贸易场地D.改善城市的内部交通【答案】18.D19.C20.A【解析】18.东市靠近宫殿区和贵族高官府邸,多服务于达官贵人,属于高端消费,消费人群较少,B错;西市位于平民百姓聚集之地,服务范围较大,消费量大,A错;西市又靠近西侧城门,有大量来自西域和其他地域的客商,能就近接受来自丝绸之路的商货,成为国际化的商贸市场,所以西市比东市繁荣,C错,D正确。故本题选D。19.由材料中朱熹对“里坊”制度的评价“坊中甚安”可知,“坊”有利于当时的社会治安管理及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坊”位于城邑内部,在军事防卫和歼灭外敌方面作用不大,C正确,排除D;“坊”由墙与外界隔离,不利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集中在“市”)和人口流动,A、B排除。所以本题选C。20.“临街设铺”会导致集中于“市”的商业活动趋于分散,有利于繁荣商品交易,促进商业活动的发展,A正确,C错误;宋代“临街设铺”对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改善内部交通状况影响小,B、D错误。所以本题选A。【点睛】我国古代城市区位选择强调天地人和,依山傍水,城市与大自然的融合发展;在城市建设中高度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都城往往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口三角洲上,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在丛林和泥潭(沼泽)上建设起来的重要海港,现在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以舰船、动力机械等制造业为主。 (1)分析18世纪前涅瓦河口沼泽广布的自然原因。(2)简析18世纪初圣彼得堡建城的不利条件。(3)简述圣彼得堡发展造船工业的有利条件。【答案】(1)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位于河口,地势较低洼,排水不畅,(受海水顶托作用)海水易倒灌。(2)受西风影响,多雾;沼泽广布,建设成本高;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3)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水域面积大;水陆交通便利;市场需求量大。 【解析】本题以圣彼得堡的建设和发展等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沼泽的形成原因、城市建设的区位条件、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1)注意分析自然条件。结合图中纬度信息可知,涅瓦河口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夏季温和,年均温较低,蒸发较小,结合圣彼得堡气候资料可知,其年降水量相对较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水分盈余较多。其次,地处河流入海口,一方面,其地势低洼,河流排水不畅。另一方面,受海水顶托作用较强,且易发生海水倒灌现象。所以河口地区沼泽广布。(2)注意分析不利条件。结合图中纬度信息可知,该地受西风影响,水汽含量大,加之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多雾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沼泽广布,建设初期需要排水以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该地地势低洼,易发生洪涝灾害,加剧城市建设成本。(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圣彼得堡是一座科学技术和工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城市,其人才多(如有圣彼得堡大学等),技术水平高,工业基础好,有利于造船工业的发展。圣彼得堡紧邻波罗的海,其水域面积大,铁路较多,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造船工业原料的输入和产品的输出,加之市场对船舶的需求量大,其造船业发展条件优良。2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每到夏季遇上暴雨,我国许多城市便出现“城市看海”现象,本应承担排水重任的下水道,却出现积水回流问题,积水从管道口喷涌而出。下图示意不同性质的地面对降雨的影响。材料二: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大力推进建设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等16个城市入选2015年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下图是海绵城市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示意图。 海绵城市以低影响开发为指导思想,通过改造,在发挥城市“灰色”排水管网等设施功能的同时,结合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原有河湖、湿地、草坪、沟渠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希望能解决城市内涝及蓄水等问题。(1)简要归纳我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这些城市申请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自然原因。(2)结合水循环的知识,分析普通城市与海绵城市在遇到暴雨时会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3)分析海绵城市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积极影响。【答案】(1)地域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自然原因:夏季降水集中容易遇到暴雨;东部沿海地区受台风侵袭,带来狂风暴雨,使得东部季风区的城市容易发生内涝。(2)普通城市:暴雨来临时,大面积的混凝土、沥青路面渗水性能差,大量雨水迅速聚集在地势低洼地带,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导致排水不畅,引发内涝。海绵城市:暴雨来临时,雨水能够在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大量蓄积、下渗,进入地下泥土,城市地表流动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小,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发生内涝。(3)海绵城市建设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使得城市更加美观;增加大量的绿地面积、水域面积能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降解浮尘;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雨水进行蓄积和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能缓解部分水资源紧张的现象。【解析】本题以海绵城市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特点及海绵城市的功能。旨在考查学生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观。(1)由材料信息可知,镇江、嘉兴、厦门、济南、武汉、南宁、重庆这些城市在地域上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夏季多暴雨,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对于“镇江、嘉兴、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夏秋季节还易受台风侵袭,易产生城市内涝。(2)本题主要从下渗、地表径流等环节的变化加以说明,主要从普通城市和海绵城市的城市地面性质上的差异进行分析。普通城市:暴雨来临时,大面积的混凝土、沥青路面,路面硬化后渗水性能差,大量雨水迅速聚集在地势低洼地带;由于排水设施能力不足,导致排水不畅,引发内涝。海绵城市:暴雨来临时,雨水能够在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河流沟渠、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的道路广场等大量蓄水、渗水,使城市地表径流减少,排水管网等设施压力减小,从而有效避免城市发生内涝。 (3)由所学知识可知,“海绵体”通过对雨水的蓄积和循环使用,能节约水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状况;其次,这些“海绵体”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从而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最后,“海绵体”中的湖泊、人工湿地、草坪、树木等景观,也美化了城市居住环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