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36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山水田园(提升训练)(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复习考点训练36 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山水田园(提升训练)(解析版)

ID:945252

大小:90.85 KB

页数:53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大复习新题考点训练专题36古诗歌阅读常见题材:山水田园【提升训练】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陶渊明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关于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句中的“俗”指世俗风尚,就读书人来说,“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B.“尘网”“樊笼”都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的极大厌弃。C.“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2.知乎上有网友说:陶渊明的弃官归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对两首诗的理解,给该网友写一个60字左右的回复,阐明你对陶渊明弃官归隐的观点。【答案】1.D2.可支持,可反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 (1)从其一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极为不满,甚至完全绝望后的一种反抗形式。(2)从其三可以看出,归隐后的劳作是十分辛苦的,陶渊明关注劳动生活,并没有逃避现实。(3)弃官归隐是陶渊明捍卫人格、不与人同流合污、保持自己高洁情操的较好的办法。(4)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5)这是一种逃避,一种远遁,同时也是一种对现实叛变的姿态,他们的行为反证着现实的黑暗。这里固然有逃避伦理责任的味道,我们也尽可以批评他们把世界及世界上可怜的百姓毫不怜悯地拱手给暴君乱臣而独善其身,但孤单的个人在那个时代实际上也只有这一条路。他们不能改变社会的肮脏与险恶,但他们以自己的行为标示出一片洁净与宁和;他们不能反抗普遍存在且不可动摇的专制与黑暗,但他们在山水田园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的个性。【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分析错误。态度相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应该是漫不经心;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可见,种豆是非常认真的。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的解答,可支持,可反对。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自圆其说即可。如支持,可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陶渊明这么做实际上只是独善其身;如反对,可认为陶渊明固然有逃避官场之意,但绝无“逃避现实”之意,因为他在农事上劳作十分认真,而官场黑暗,即使不逃避,也不能有所作为。【点睛】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3.下列对诗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景色优美。B.首句写所闻,,次句写所见,这是入山的第一程。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C.颔联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林间小道上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正午溪边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D.诗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中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然而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可见其构思的精妙。4.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进行赏析。【答案】3.A4.分和挂。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含蓄地表达对道士的向往之情(访道士的心情迫切)。【解析】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前六句写往‘访’,重在抒情,情致婉转;末两句写‘不遇’,重在写景”分析错误,本诗前六写景,后两句抒情。 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能力。解题的基本思路:(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诗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一个“挂”字,就又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点睛】诗歌中炼字题一般解答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诗歌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阙 题①刘眘shèn虚②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标阙题。②:刘眘(慎)虚:唐开元进士,为人较淡泊,交游多山僧道侣。后人曾将他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称吴中四友。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诗人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B.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形象化了。C.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二词,暗示清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D.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则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以至使日光有月色之感。6.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5.C6. (1)后四句写山居本身: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诗人通过“闲门”“深柳”“幽映”“清辉”等意象,描写了诗人在书斋中怡然自得的画面,(列举意象,意思对即可)(2)渲染了幽雅清寂的意境(概括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手法的综合赏析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诗,然后逐项具体分析。C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误,应该是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故选C。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境,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相关诗句,找出主要意象,概括意境特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感情效果。本诗后四句为“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主要意象有“闲门”“山路”“深柳”“清辉”。此外考生应从后四句中的挑出几个关键词:“闲”“深”“映”“幽”“辉”“清”,据此可分析意境特点。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注读书的最好地方了。所以“幽雅清寂”的意境油然而出。处于深山之中,专心读书,体现了作者的淡泊和自得。【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7.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这个字是;有一个字一开始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个字是。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所展现的山野风景。9.这首诗的尾联最为人所称道,试作分析。【答案】7.行惬8.一路上,奇峰峻岭随着角度的变化在眼前不断地变换画面,独自一个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行走游览,竟然忘记了已经走到了什么地方。傍晚,霜落了下来,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野鹿在山溪旁悠闲地饮水。9.(1)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2)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家在何处”,一声鸡鸣作答,戛然而止,余味无穷。【解析】7.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诗题为“鲁山山行”,首联点出了“山”,而“行”在其中;颔联进一步写“山行”;颈联,写“山行”所见的动景;尾联,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即“山行”所感。因此一个“行”字,是贯穿全诗的线索。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因此一个“惬”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写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结合诗歌的主旨,明确形象特点,体会诗歌塑造形象所使用的方法技巧。本题要求体会诗歌颔联和颈联的景物形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奇峻的山峰随观看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霜雪融落,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山林空荡寂静野鹿正在小溪旁饮水。对两联描述的山景进行表述时,注意设定情境,语言简明、流畅。据此分析整理作答即可。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诗歌的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一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鸡鸣声以动衬静,既突破了山林的幽静,又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点睛】诗歌中炼句题一般解答思路:①找出关键字词并解释其语境义;②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③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要忘记“修辞手法”)。④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虽然以上四点最终并不一定都会体现在答案中,但锻字炼句题仍应始终牢记联系意境、情感、手法这三大鉴赏角度。诗歌赏析: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山路崎呕,对于贪图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诗意。  首联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明:“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情惬”,则是“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好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了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见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闲居春尽白居易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因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注)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时所作。生衣:绢制的夏衣。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闲”字,不仅表现了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而且呼应了诗歌的标题。B.“老身慵出客来稀”写诗人年事已高,没有客人来访,描写出诗人老年孤苦无依的情景。C.颔联“暮雨”一词营造出凄凉的情境,“留教住”流露出诗人落寞、惆怅的情绪。D.尾联运用了拟人等修辞,以“冬裘”“夏葛”相更换写出时节更替,“似飞”则写出年老更觉光阴飞逝的心态。11.“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两句颇有生活情趣,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0.B11.“揭瓮偷尝新熟酒”写诗人在家中瞒着家人,偷偷品尝新出的米酒,一个“偷”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偷饮酒的憨态可掬的情状;“开箱试着旧生衣”,打开箱子,试穿去年的夏衣,一个“试”字,写出诗人那种闲寂中带点无聊的情态。作者通过这一生活情节的刻画表达出了隐居生活的闲适。【分析】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B.“孤苦无依”错误,由“闲泊”句可知诗人“闲适”“悠闲”,“客来稀”并非“孤苦无依”。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是说诗人揭开酒瓮偷偷品尝刚出的米酒,打开衣箱试穿去年的衣服。然后结合手法或字词分析效果。这两句是人的行为,“揭”“偷尝”“开”“试着”都是人的行为,属于动作描写,“偷尝”可以想见诗人瞒着家人偷偷打开酒瓮饮酒的情态,“试着”也是人的动作行为,结合诗歌的题目“闲居”可知,诗人此时处于闲居状态,“闲”到打开衣箱试穿去年衣服。最后分析这两句的表达效果。这两句都是对诗人日常生活情态的描写,诗人悠闲的行为展现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渔父张志和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①老人重钓②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翻③嫌四皓④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注]①谿(xi):同“溪”。②重(zhòng)钓:深水中钓鱼。③翻:反而。④四皓:指秦末的四位隐士,曾帮助汉太子刘盈保住太子位。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颔联的“依依”一词,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白云飘飘、水天相映的美景。B.全诗写景以动写静,色彩清幽,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追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C.诗歌所写的是秋季雨后的美丽而又宁静的景色:芦花飘飞,青山滴翠,白云悠然。D.尾联议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决不学“四皓”,要做真正隐士的人生志趣。13.首联的“归”字总领以下三联,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2.C13.①颔联用描写手法写归家途中所见。②颈联用记叙手法写回家途中所做。③尾联用议论手法写回家途中所思。【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诗歌所写的是秋季雨后的美丽而又宁静的景色”表述有误。诗歌中“滴”字是说青翠欲滴,不是指雨滴,所以并非雨后景色。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首联写的是余晖划舟而归,后面三联依次写的是归家途中所见、所做、所思。先看诗歌首联:“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两句是说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再看诗歌颔联:“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是说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这是归家途中所见。再看诗歌颈联:“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这是归家途中所做。最后尾句“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这是归家途中所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②唯应:只有。14.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诗,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的氛围。15.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答案】14.五言律诗清幽恬静15.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体裁特点,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歌共八句四联,颔联和颈联都使用对仗,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每句五字,由此可知,这是五言律诗。第二个问题,要求概括氛围特点。阅读诗歌,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形成的氛围,再用两个形容词概括出氛围的特点即可。诗歌写了作者独自泛舟西溪,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该题可以填写“清幽恬静”。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已经提示,此诗尾联和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超然物外、高雅绝俗的情怀。“泛泛谁为侣,唯应共月还”意思是谁和我作伴游玩呢,只有月亮相伴。这里仅有月亮,与王维“明月来相照”相仿,其中流露的情感是一致的,都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B.“鹤巢松树遍”写鹤在松林中到处筑巢,表现生机盎然的景象。C.颔联运用了拟人手法,“遍”、“稀”二字用得很好,写出山居环境的热闹。D.此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惬意的生活,但又透露出落寞的心情。17.“渡头烟火起”一句中借“烟火”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下列诗词语句没有运用这种写法的一项是()A.几家烟火依村步,何处渔歌似故乡。(司马扎《晓过伊水寄龙门僧》B.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朱湾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C.水曲山隈四五家,夕阳烟火隔芦花。(徐积《渔父乐》)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刘仙伦《满江红》)18.本诗的后两联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16.C17.D18.①景: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②情:整首诗塑造了一位内心落寞、品行高洁、悠然享受隐居生活的隐士形象。【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写出山居环境的热闹”错误,“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修辞手法的能力。选项ABC中“烟火”都是表明有人家在山中生活。 D.“更九衢、烟火近元宵,闻嬉笑”描写元宵节时放烟火的情景,不是借代。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景物和情感的能力。句意: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尾联描写夕阳西下之时,嫩竹又添新粉,荷花清新可爱,远处渡头一片喧闹,人们采菱而归近处人家炊烟升起的景象,嫩竹、红莲、炊烟、人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居住山中悠然闲适,以及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此诗虽然写出了作者惬意的生活,却又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落寞之情。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时运①陶渊明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②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其二洋洋平泽,乃漱乃濯。邈邈③遐景,载欣载瞩。称心而言,人亦易足。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注)①时运:春夏秋冬四时运行。②言:语助词,无实义。③邈邈:远貌。1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运》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B.第一首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节奏平缓,写出了诗人在郊外漫步时缓缓前行、神情严肃的样子。C.第二首中“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邈邈遐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蒙。D.“春服既成”语出《论语·先进》,意思是说,穿上春天的服装,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和煦的春光,情趣与“浴乎沂,风乎舞雩”极为相似。20.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翼彼新苗”中“翼”字的妙处。【答案】19.B20.①翼:名词用作动词,像鸟张开翅膀。②“翼”字兼用比喻和比拟,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南风吹拂新苗,新苗像鸟张开翅膀微微扇动的情景。③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的赞美以及陶然自乐的喜悦之情。【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写出了诗人在郊外漫步时缓缓前行、神情严肃的样子”错误。“迈迈”是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是形容春色温和宁静,不是描写诗人在郊外漫步时缓缓前行、神情严肃的样子。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特点之炼字的能力。本诗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这句话的意思是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其中“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运用的是比喻修辞的手法,不仅将南风写的形象生动,也将南风写得和煦暖人,也有助于诗人借这样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闲适恬淡的心境以及陶然自乐的喜悦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释)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āng):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霰(xiàn现):小雪粒。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B.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C.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喜忧参半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D.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22.诗歌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静的?“静”的内涵是什么的?【答案】21.C22.①前四句正面写静。诗人的村居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幽静的居室把尘世喧嚣远远隔绝,生活环境安静。②中间四句以动衬静。诗人与乡邻共话桑麻,披草往来,关系友好淳厚,外在的“动”衬托出乡居生活内心的“静”。③最后四句进一步以动衬静。对庄稼盛衰的单纯喜惧,反映了诗人心灵的单纯澄澈,心之“动”进一步展示了心之“静”。“静”的内涵:诗人的身心俱静。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喜忧参半的语调”错,应该是“悠然自在的语调”。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诗歌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的仕官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柴扉”、“虚室”等意象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净。中间四句以动衬静。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最后四句进一步以动衬静。“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田里的桑麻已经渐渐长高,我垦种的土地面积也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庄稼一天一天生长,开垦的荒地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遭到自然灾害,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里的一喜一惧,反映着经过乡居劳动的洗礼,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纯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本诗构思巧妙或含蓄委婉。无一字写“静”,却句句写“静”。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以及心境的恬静。全诗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故“静”的内涵:诗人的身心俱静。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晚范成大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想见篱东②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②篱东: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24.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诗歌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妙处。【答案】23.A24.①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动;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②虚写(想象)。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③用典。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④以景结情。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若答“对比,想象的美景与前文荒园的现实萧瑟之景形成对比”也可)【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A.“充满生机”“透露出诗人游赏的兴致”错。文中写“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诗人也没有游赏的兴致,反倒是“懒追随”。诗人起笔描写暮春园景:园中已不再是百花争艳,而是又“荒”又“萧瑟”,可见其春老花残,落英狼藉。“懒追随”,透露出诗人已无游赏之兴。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诗句: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意思是可以想见竹篱东面,春水已经涨满;柳丝低垂的岸边,小船儿正孤单地摇晃。然后赏析诗歌手法:虚写。“想见篱东春涨动”,由“想见”可知,此联为虚写,诗人想象出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春水漫漫,疏篱如屏,柳丝垂挂,小舟荡漾,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意境。用典。“篱东”一词源于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后借指故园。这一联,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对比。“想见篱东春涨动”,这幅美好的暮春图,与开头那“萧条”的“荒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见诗人的爱憎和归意。以景结情。“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春涨动”“柳丝垂”都是写景,尾联以景结情,诗人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田舍(南宋)范成大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25.从___________、黄稻等意象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____________(季节)的农家生活场景。26.诗歌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现田舍之“乐”的?请简要分析。【答案】25.①落叶②秋季或秋收前26.①借事抒情。人们互相呼唤着去修筑打谷场,小孩子们则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以此突出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②借景抒情。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叫得正欢,远远的村中炊烟袅袅;田野上林木与野草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渲染了秋收前田间地头欢乐的气氛。③直抒胸臆。尾联“乐哉今岁事”,直接点出“乐”的情绪。④以景结情。田野里的金黄稻子,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以景作结,强化了快乐的情感。【分析】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儿童眠落叶”,意思是小孩子欢快地躺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落叶”暗示季节是秋季。“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意思是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天末稻云黄”,一望无际的稻田已是一片金黄。“携锄”“筑圃”“稻云黄”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农家生活场景。所以第一空填落叶;第二空填秋季或秋收前。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现田舍之“乐”。借事抒情。“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意思是大家呼唤着扛着锄头出了村庄,匆匆忙忙地修筑着打谷场,小孩子欢快地躺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诗以欢快的节奏开始,说农民们互相呼唤着,拿起锄头,忙忙碌碌地赶着修筑打谷场。秋收是农民一年的寄托所在,从起首两句,人们马上可以感受到今年的收成一定不错。首联借事渲染气氛,突出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借景抒情。“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诗忽然掉开,不写筑场打谷事,转说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鸣,远处村庄升起了袅袅炊烟,原野中草木发出浓郁的香气。这两联,着力对农村作描写,落叶、鸟雀及野景都点明节令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写小孩子无忧无虑地玩,从侧面反映了大人们忙于准备秋收的喜悦。鸟雀到了傍晚,总是成群地在稻田上空飞翔啄食,“鸟雀噪斜阳”不是经历过的人写不出来。作者选录的每一幅场景,都带有欢乐气息在内。直抒胸臆。“乐哉今岁事”诗人直接说明今年真快乐,点出“乐”的情绪。以景结情。“以景结情”田野里的稻子一片金黄,像云彩一般,一直铺到与天相连,丰收已经在望了。这样,通过末联的明点,前数联所表现的欢快都得到了落实。这首诗,首尾呼应,中间采用了几组跳跃性的镜头,忽写筑场,忽写儿童,忽写鸟雀,忽写村庄,看似各自为政,不相统属,而以“丰收”这条线作感情上的贯穿,烘托点染出一派庆祝丰收的喜悦景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北乐馆[唐]陈润欲眠不眠夜深浅,越鸟一声空山远。庭木萧萧落叶时,溪声雨声听不辨。溪流潺潺雨习习,灯影山光满窗入。栋里不知浑是云,晓来但觉衣裳湿。 2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古体诗写诗人夜宿山馆感受,语言典雅清丽,意境深远、韵味隽永。B.首句特意地点出感受外界景物的时间是夜间,但不清楚此刻是夜深还是夜浅。C.第二句诗人巧妙地点出了所投宿的北乐馆是在越地,这从“越鸟”可以窥知。D.从第二句到第四句写鸟鸣、叶落、溪雨声,与“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境界。28.全诗是从多个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27.A28.全诗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第二句到第五句,从听觉角度写静夜里听到的各种声音:空山鸟鸣,萧萧落叶,溪流潺潺,雨声习习。感受到雨夜的幽静凄清。第六句从视觉角度描写灯影山光。最后一句“但觉衣裳湿”是触觉的感受。这些都是实写的,而“栋里不知浑是云”是想象昨夜的情景,是虚写。整首诗虚实结合,听视触结合,细致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感受。【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语言典雅清丽”错,应是语言通俗清浅。比如“欲眠不眠”“栋里不知浑是云”等,语言浅显易懂。故选A。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提示是“多个角度”,学生首先要考虑写景的描写角度。“越鸟一声空山远”写空山鸟啼,“庭木萧萧落叶时”写萧萧落叶,“溪声雨声听不辨”“溪流潺潺雨习习”写溪流潺潺,雨声习习,这些都是从听觉角度写各种声音,表现夜宿山馆的独特感受;“灯影山光满窗入”写人在屋内,看到窗上映出的灯影山光,这是视觉描写,突出了“夜宿”;“晓来但觉衣裳湿”写山里雨水多,加上云雾潮湿,早上醒来感觉衣服都是湿的,这是触觉描写;以上描写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角度描绘诗人夜宿山馆的感受,是实写;而“栋里不知浑是云”是想象昨夜的情景,是虚写。整首诗虚实结合,听视触结合,细致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感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山行 项斯①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蒸茗②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注]①项斯,生逢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②蒸茗:炒茶。缲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展示山间佳境,青翠枥林,潺潺溪水,几户人家,一幅恬美的山村图都从十四个字中绘出。B.颈联写隔着竹篱听到了缲丝声音,不仅未令人感到吵闹,反而备感山村之宁静,表达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C.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D.整首诗观察入微,清新细腻,构思奇巧,移步换景中层次分明地写出诗人在村里村外的见闻。30.请从“动静”的角度赏析颔联在写景上的妙处。【答案】29.C30.“山当日午回峰影”一句,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一句通过草上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笔法细腻贴切,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鉴赏能力。C.“‘不惜’二字表现了诗人不得不谢绝仕途而归隐山林的无奈心态”错。“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尾联写诗人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诗人不投身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遁迹空寂的云山的苦衷,此时的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并非“无奈”。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山当日午回峰影”,写高山在正午时分峰影已经移动,山峰本是静态的,而诗人用一个“回”字,写出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的动态,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了山间的幽静和山行的情趣。“草带泥痕过鹿群”,意思是草叶上沾着泥痕因刚跑过鹿群。“草带泥痕”,通过草上的泥痕这一静态细节,描写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动态景象,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清丽而又生机无限,动静结合的笔法细腻贴切,寥寥几字即把人带入其中的情境。总之,颔联写“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饱含田园风味,写景如绘,清幽静谧,同时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陆游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32.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答案】31.C32.第一个“醉”,指醉酒;第二个“醉”指陶醉。醉酒后看辽阔的天下,乡亲们相亲相爱一起陶醉在夕阳美景之中,表达了诗人在乡村生活的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稀疏、零落”错误,原文是“离离”即繁多的样子。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尾联中的两个“醉”字,先分别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自的含义,再综合两个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效果等。第一个“醉”,结合“醉看四海何曾窄”理解,“四海”指天下,“何曾窄”指天下辽阔。扣住“畅饮村酒而醉”“深厚情谊”等关键词分析即可。第二个“醉”,结合“且复相扶醉夕阳”理解,“相扶”指乡亲们之间的情谊。扣住“陶醉于夕阳美景”“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欢快、闲适”等关键词分析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杪秋登太华山绝顶①李攀龙缥渺真探白帝宫②,三峰此日为谁雄。苍龙半挂秦川雨,石马长嘶汉苑风。地敞中原秋色尽,天开万里夕阳空。平生突兀③看人意,容④尔深知造化功。(注)①本诗为诗人任陕西按察司提学副使时所作。杪秋:晚秋。太华山:指西岳华山。②白帝宫:位于华山之顶的建筑物,相传为神话中五帝之一的白帝居住的地方。下文中“三峰”“苍龙”“石马”均是华山著名的景点。③突兀:高耸的样子,此处指高高在上。④容:或许。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缥缈”既写出华山高耸于茫茫云海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景象,又写出诗人登顶后如临幻境般的感觉。B.颔联上句写诗人仰观苍龙岭,烟雨茫茫中似乎有苍龙悬于半空;下句远望石马洞猎猎长风中似乎有马在嘶鸣。C.颈联将视线由华山转向广袤无边的关中平原,放眼远眺,夕阳之下,万里清秋,天高地迥,景象廓大高远。D.这首诗雄浑深沉。诗人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绘出登山所见的壮丽之景;又即景生情,发出人生的感慨。34.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说明。【答案】33.B34.(1)登上华山峰顶后的喜悦。(2)对大自然壮美景象的赞叹,(3)由大自然的神奇壮美引发的自愧、自省。【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仰观苍龙岭”表述错误。从诗句看,诗人此时已登上华山山顶,看苍龙岭应是远观或俯瞰。故选B。3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首句用夸张格,作者突发奇想,把现实与神话沟通,说登上太华山绝顶,所见一片隐约之状:似实似虚,虚实相生;疑真疑幻,真幻莫辨,表现了作者登上华山峰顶后的喜悦之情。颈联照应“绝顶”二字,言登上顶峰后极目远眺之景,秦川开阔,秋色一望无余,天晴气爽,红日西悬,景色奇绝,表现了对大自然壮美景象的赞叹之情。尾联直抒登临揽胜之情,用抑扬对照的方法赞叹了自然界的伟力、造化之功,同时也抒发了面对这伟力、造化的自愧、自省之情,收笔深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岳池农家①陆游春深农家耕未足,源头叱叱两黄犊。泥融无块水初浑,雨细有痕秧正绿。 绿秧分时风日美,时平未有差科②起。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宦游所得真几何?我已三年废东作③。[注]①乾道八年(1172),诗人赴陕西汉中任职,途经岳池县境时作此诗。②差科:指官府摊派的徭役。③东作:指春季的农事。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前四句描绘的图景,既体现了农家辛勤本色又包含初春清新气息,这自然引发诗人厌弃宦游、希望归隐的感叹。B.诗的主体部分写景与写人相结合,“景”写得有远有近、有声有色,“人”写得有点有面、有情有趣,颇有田园诗的特点。C.“小姑”的形象美好可爱,她不仅按照城里时新的式样描画眉毛,巧手缫丝的技艺还能让全村的人相互召唤前来观看。D.这首古体诗运用了对偶、对比、设问、反复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思考,体现了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特点。36.这首诗是如何围绕“时平”展开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35.A36.①“时平”指没有灾祸的和顺年月。②诗中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正是“时平”生活环境的写照;③乡村“成婚”“生子”的喜事、“小姑”的画眉与缫丝,也是农家身处“时平”而安居乐业的体现;④诗人以农家“时平”之乐与市朝之恶的对比,抒发了自己虽向往“时平”中的乡居生活却身不由己的感慨。【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A.“厌弃宦游、希望归隐”错误。前四句诗人从眼前景写起,这眼前景象恰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春日田园风光图。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这生动美好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喜爱田园风光和农家质朴本色的感情。故选A。 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时平”的意思,然后到诗歌中找到能体现“时平”的内容,并进行分析。从诗中来看,“时平”是指没有灾祸的和顺的年月,“时”,指时代,年月,“平”,指和平,和顺。诗歌共十六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描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春深时节,辛劳的农民还高声吆喝着耕牛在田间劳作;闲置一冬的稻田经过翻垦耕耘,泥土匀细松软;水面泛着浑浊的波纹;细雨中的的秧苗更加翠绿撩人喜爱。画面和谐而美好,这是时平的环境展现。接着八句是写农家生活的美好。风和日美,无灾无祸,甚至连徭役也没有,在这样的好年景里,农家生活自然是和美的。西舍成婚,邻家生子,喜事一桩接一桩,这可忙坏了众乡亲,他们买鲜花,携美酒前去庆贺,欢声笑语亲如一家,一片阳阳喜气乡村虽然偏远,但农家少女眉毛仍是按照城里最时新的式样描画的。农家少女不仅漂亮还有一双洁白的巧手,缫丝技术很高竟能使全村的人相互召唤着来观看。这样的生活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时平农家和乐生活的体现。最后四句使用对比,将农家生活与官场进行比较,官场的黑暗、腐败、险恶使他感到厌恶他认为简直不能与乐复乐的农家相比。诗文一褒一贬,感情一喜一恶,色彩鲜明,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陆游虽宦游多年,但头脑是清醒的,如今眼前和美的田园景象,不由的撩拨起诗人对入蜀前乡居生活的眷恋和回忆触发了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为时四年的山阴近乎姗姗的的闲适生活使他对农家的时尚风气、农事颇感亲近。现在诗人抛离妻小身不由己在仕途中奔忙又成就了什么功业,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和厌倦官场的情绪。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居(其一)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诗人移居的原因,不是此处风水好,而是有好邻居。B.“有年”表明与“素心人”为邻心愿已久“从兹”表现出终于如愿的喜悦。C.九、十两句表明新邻居经常来家串门,来后必然高谈现在和往昔的事。 D.末尾两句揭示了畅谈的内容,好文章共同欣赏,生活困难一起解决。38.本诗的七、八句与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表达技巧和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37.D38.相同点:两人都抒发了自己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住在这里却很愉快的心情。不同点:刘禹锡将自己的清高品德比喻成鲜花的馨香,是为自己有高尚品德而愉快;陶渊明采用夸张手法极言房间之小,却因为有好的邻居而愉快。【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生活困难一起解决”分析错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是说友人间欣赏并解决诗歌创作的问题,而不是“生活困难”。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弊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指简陋的新居。诗人再次表明,说移居南村的愿望早就有了,终于实现的时候。其欣欣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说,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只要能遮蔽一张床一条席子就可以了,不必一定求其宽敞。作者采用夸张手法,极言房间之小,却因为有好的邻居而愉快。弊庐虽小,乐在其中,诗人旷达不群的胸襟,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意思是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作者自喻清高、虽生活简朴却自乐其中,大有视金钱如粪土、身处世外桃源之意境。要从不同的要素入手分析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从描写的对象来看,都写了居所的简陋;从感情态度的基调来看,都是愉快。不同的主要是修辞手法及因何愉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乞食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①惠,愧我非韩才。衔戢②知何谢,冥报以相贻。(注)①漂母:漂洗衣物的老妇。韩信贫贱时曾有漂母怜悯他饥饿而给他饭吃。后来韩信为楚王,重报漂母。②衔戢(jí):谓敛藏于心,表示衷心感激。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有断炊饥饿之苦,却不知到哪里去寻求帮助,叩门乞食又担心别人笑话而口讷辞拙、欲言又止,表现出清高、孤傲的心理状态。B.诗人借用韩信报恩的典故,盛赞主人有漂母之恩德,但自己却不能像韩信一样有机会报恩,只能冥报相还,表达出深沉的感激之情。C.主人善解人意,不问而知诗人之窘困,于是慷慨赠粮,殷勤相待,把酒畅饮,与诗人谈天至黄昏,能看得出主人也是性情率真之人。D.全诗语言平淡质朴,却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主人济人所困,诗人感恩图报,彼此言谈畅饮,这皆是真情流露,朴实无华,令人动容。40.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所表现的诗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39.A40.①异:《归》所表现的是一-种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诗人形象;而本诗则表现出来的是因贫困而食不果腹,外出乞食,以及对他人善待自己而心生感激的诗人形象。②同:都有一种率真达观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守拙归园田”“复得返自然”的返璞归真,还是与乞食的主人家“谈谐终夕”“觞至倾杯”“言咏赋诗”,物质生活的窘迫,丝毫不影响诗人的那份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的内心。【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清高、孤傲”错,陶渊明确实因为自尊心而羞于启齿,但并不清高、孤傲。故选A。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本诗“饥来驱我去”“叩门拙言辞”“感子漂母惠”“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可知,这是一位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得人遗赠、留饮,对主人深表感激之情的诗人形象;结合本诗“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可知,诗人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体现了诗人的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的品性。结合《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知,通过抒写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现的是远离世俗、回归自然的诗人形象;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体现了诗人的真诚与质朴,率性与自然。结合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作比较鉴赏即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4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41.C42.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白天游,山中有茂盛的清苍、翠绿之色;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饮酒高歌,忘掉世俗机心的欢快令人沉醉。【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而不是律诗。故选C。4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诗是一首写景诗,作者“陶然”肯定与“景情”有关,所以从文中找出怡人之景和怡人之情即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该句是说游玩时看到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这里的主客欢愉,忘记一切世俗烦恼,也是作者“陶然”的原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①访吕逸人不遇王维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④。(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题凡鸟:典出《世说新语·简傲》。作者在“题凡鸟”前加“不敢”,有两个意思:一是此次来访未遇主人;二是赞扬吕逸人家不俗气。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用典,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未见到主人;二是作者与主人不见外,尽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④龙鳞:谓古松躯干如龙鳞。这里用它来形容老松树的表皮呈现出鳞的形状,很老了。4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B.颔联写诗人访友不遇,心中有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C.颈联是环境描写,远离尘世,青山妩媚,流水多情,充满隐逸生活的情趣。D.本诗格调清新,别开生面。写景轻描淡写,却轻描之中有致,淡写之中有奇。44.诗中是怎样表现吕逸人的隐逸生活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43.B44.第一问:①借用典故:首联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颔联借用典故“题凡鸟”和“看竹”来写吕逸人的隐居之处。②侧面烘托:颈联用清幽雅致的环境描写表现吕逸人隐逸生活的情趣。③正面描写:尾联正面写吕逸人隐逸闭门著书的生活。第二问:抒发了诗人对吕逸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诗人对这样的隐居生活的艳羡向往之情。【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 “心中有无限懊恼”不当,颔联写来访未遇主人,便饶有兴致地参观主人的住地环境,感觉没必要询问主人,可见二人的不见外,以及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访人不遇,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并无懊恼。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赏析能力。首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着一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人,跟一实笔。一虚一实,既写出吕逸人长期“绝风尘”的超俗气节,又显示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颔联“到门不敢题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写访人不遇,本有无限懊恼,然而诗人却不说,反而拉出历史故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借用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莫逆之交的典故表示对吕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见也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没有遇见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人产生高山仰止之情。颈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写吕逸人居所的环境,是实写。生动地点明吕逸人居所出门即见山,暗示与尘市远离;流水经过东家流入西邻,可以想见吕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绝妙境地。青山妩媚,流水多情。两句环境描写,一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二则抒写了隐逸生活的情趣。尾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这首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人的钦羡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树,都为诗人所爱慕,充分表现了诗人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滞,颇有情味。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唐•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释)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45.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B.“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C.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写“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46.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案】45.B46.前三句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作用:(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写出了农家生活非常艰辛”错误,诗中“蚕娘”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生活的艰辛。故选B。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前三句写自然景色。“前村后垄"犹言“到处”。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 这样写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点睛】译文: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着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村居书喜陆游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B.“花气袭人”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D.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联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48.本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概括。【答案】47.C48.①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分析】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贫犹醉”表达的情感是喜悦、欢乐,并无深沉感叹,亦无异曲同工之妙。故选C。4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本诗第一、二联写的是“天时”,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这两联描写的是美好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第三联写的是“地利”,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耕种,该联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尾联写的是“人和”,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描写的是官赋已交,不用担心官吏来催租,表达了对官赋已交的欣喜。总之,这首诗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山村和谐安详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喜先期官赋足”表达对官吏不扰民(不加重赋税)的欣慰之情。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②碓(duì):用来春米谷的器具。③稔(rěn):庄稼成熟。4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田园诗。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B.中间四句是景物描写。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C.颈联诗人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农人舂米与采桑的场景,对仗工整,形象生动,反映出一副忙碌而喜悦的劳动场面。D.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写今年的收成将会不错,描写了农民丰足的生活。 50.诗歌颔联哪两个字运用精当?请简要赏析。【答案】49.D50.颔联中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入,进入,一条蜿蜒的小路进入青翠的竹林,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穿过,一座小桥穿过茂盛的野花,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花香扑鼻的美好景象。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精练传神地描绘了这幅生机勃勃、清幽美丽的春景图。【分析】4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作者说”错误,“自说”应是农人说;“丰足的生活”错误,“赊酒”说明生活也并非十分富足。故选D。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首先指出颔联哪两个字用得好,一般为动词,而且两个字的位置应是对应的。颔联中的“入”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然后理解两个字的意思,并代入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入”写出了春天里此处茂林修竹生机勃勃空气清新的景象,“穿”写出了春天此处野花遍地的美好可爱而又淳朴自然的的农村田园风光。最后分析表达的效果。这一“入”一“穿”这两个动词的使用精练传神地描绘了这幅生机勃勃、清幽美丽的春景图;所引出的景象则又为下文描写张谷田舍生活的情景起了烘托和映衬的作用:就在这样的“寒竹”和“野花”的“深谷”之中,生活着淳朴闲适的农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渭川田家①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①此诗作于开元后期,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自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渭水畔的原野。②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诗经•小雅•小弁》:“雉之朝雊,尚求其雌。”③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5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不事雕绘,运用白描,描绘了一幅田园晚归图,自然清新,诗意盎然。B.“墟”,即村落,夕阳将余晖撒于其上,给人以凄清冷落之感,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诗句。C.“倚杖候荆扉”虚实结合,实写“野老”斜倚柴门迎候的情态,虚写了他们等待归家的牧童。第三联描写野鸡在麦田自由自在,蚕儿吐丝作茧,充满了生活气息。D.“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与前面诗句形成因果关系,这样安闲恬静的田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心绪,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抒情与写景契合无间,浑然一体。52.简要分析“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在全诗的作用。53.试分析本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答案】51.B52.夕阳斜照村落,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奠定基调。“归”统摄全篇,总领后面的几幅图景。53.(1)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2)尾句直抒胸臆和用典,抒发对诗情画意的田家生活的歆羡,自己政治失意、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3)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分析】5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B.“凄清冷落”错误。“斜阳照墟落”是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牛羊归家,老叟倚杖守候,雉鸡鸣叫,蚕儿成眠,农夫荷锄归来,给人恬静温馨之感。故选B。 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具体考查诗句的作用。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意思是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这两句主要是写景,写景的作用之一就是渲染氛围。诗句中写到“斜阳”“墟落”“穷巷”“牛羊”,夕阳笼罩村庄,牛羊徐徐归村,渲染了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而下文的图景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展开的,所以也奠定了全篇的基调。然后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这两句在诗歌的开头,一般是统领下文。开头两句提到“归”,先是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接着描述了几幅与归相关的画面: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麦地里的野鸡呼唤自己的配偶归来;蚕儿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农夫荷锄归家。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属于借景抒情。开篇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接着,诗人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诗人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通过对这宁静和谐的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的向往。然后结合诗人的处境来分析反衬的手法。诗人目睹这田家暮归图,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诗人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最后看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意思是“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此”乃此前的流水账式的描写和概括,也就是“此”引发了诗人对“闲适”的羡慕之情。“羡”“怅然”直接抒发情感。《式微》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这是用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刈稻夜归嵇元夫注西庄刈稻夜半归,明月皎皎当柴扉。橹声隔岸人语近,斗柄插江霜气微。木叶萧萧覆林屋,芦花茫茫藏钓矶。儿童村南酒家去,野夫独立风吹衣。注:嵇元夫,字长卿,明朝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出身世家,放荡不羁,著《白鹤园集》。5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扣“刈稻夜归”,交待了刈稻时间、地点,描写了诗人乘着明月夜归的景致。B.颔联继续写景:水中橹声,人语渐近,北斗映江,霜气微寒,天地之间透出凄凉。C.颈联诗人笔下的景致很有层次,木叶摇落,将小屋覆盖;茫茫芦花,把钓石遮掩。D.全诗通俗易懂,自叙眼前景,同时又写出了自己与他人不一样的举止,尽显情怀。55.一般古诗中的“木叶”常暗示了萧瑟等特征,本诗中的“木叶”特征与一般古诗有哪些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54.B55.常见多萧瑟,本诗有生机;常见木叶数目少,本诗木叶数量多;常见多飄零,此诗多安稳。【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天地之间透出凄凉”分析错误。根据最后一联的内容:儿童村南沽酒,写全家忙碌,喜庆丰收,所以颔联的写景是为了突出更深夜静,没有凄凉之意。故选B。5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特点的能力。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带有秋风萧瑟的意境,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本诗中“木叶萧萧覆林屋”中“木叶”指树叶,“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此句指风吹木叶摇落将小屋覆盖住,可见树叶数量之多;再结合首联和尾联的内容,可知描写的是诗人割完水稻乘着明月夜归所见的景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自耕自食,乐道安贫的隐逸情趣。所以“木叶”在此诗中不是萧瑟、飄零之意,而是富有生机、安稳的意思。5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点出地点、时间、季节、环境,描绘了山居秋日薄暮之景。B.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一光一声,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C.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D.全诗格调清新,流露禅意,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之情。【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B.“运用通感手法”错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为动静和试听描写,没有通感。故选B。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郊园即事王勃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县溜①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②。(注)①县溜:飞泉。县,同“悬”。②簪:古时做官的人须束发整冠,用簪连冠于发。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用“春”字点明了时令,又用“赏”字引出了赏春这一主要内容。B.颈联中,“合”“深”二字凸显了花草之茂盛,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C.尾联卒章显志,与首联照应,抒发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欲弃官引退的心志。D.本诗以写景为主,把春景描写得清新自然,写景时还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58.本诗的颔联“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深受明末诗论家许学夷的赞赏,请联系全诗赏析这一联的妙处。【答案】57.B58.①巧用比喻手法写景。把“断山”比作“画障”,把“县溜”发出的声音比作“鸣琴”的声音,将“断山”之景与“县溜”之声生动地呈现出来。②视听结合。本联既描写了“断山”如画一般美丽的景色,也描写了山泉发出的如弹琴声一般动听的响声。③本联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色的秀美、山泉的动听,从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分析】5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B.“侧面表现了春天的无处不在”分析错误,颈联说南亭的周遭都长满了草,花开叶茂,北院显得更加幽深,这是从正面表现春天的无处不在。故选B。5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的句子,首先务必理解诗句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找出所用的修辞或表达技巧,然后结合用词特点展开分析。“断山疑画障,县溜泻鸣琴”,断裂的山崖好像有图画的屏风,飞泉倾泻发出了弹琴一样动听的响声。 运用比喻修辞,颔联描写春天的山景、山泉,用“画障”“鸣琴”作比,用“疑”这个表达诗人主观感受的词连接“断山”和“画障”,说明两者之间极为相似。视听结合,此联没有直接描写色彩、声音的词语,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秀丽的景色、动听的泉声。此联从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读来使人更加兴趣盎然。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全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有酒斟酌之”的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相思则披衣”的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60.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案】59.D60.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表现: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分析】5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A.“全诗……描绘了……登高赋诗”错误,“登高赋诗”只是诗人描绘的其中一个场景,诗中还写了农耕生活的情景,全诗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 B.“边饮酒边斟酌诗句”错误,“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披衣起彷徨”错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故选D。6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首先分析诗中描写生活场景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情感,把握其中的乐趣。“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非常实在,非常真诚。接着分析表达这种乐趣的手法。诗人前八句运用白描手法,将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纯真质朴的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6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放达的心境。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诗人以常见普通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D.诗中用白描的手法,简练地勾画事物,从而使诗人的感情得到充分抒发,是本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62.“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61.A62.“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分析】6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A.“无奈归隐的悲愤和乐观放达的心境”错。“误落尘网中”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并非“归隐的悲愤”。故选A。6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手法,其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写出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诗人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来,那是误入歧途,故诗人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入了束缚人性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所以“尘网”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尘”可知官场之黑暗污浊,“网”“樊笼”可以看出尘世官场对人身心的束缚,“误落”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己曾经身处官场的悔恨。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樊笼”,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复得返自然”可以感受到诗人能重新回归田园的欣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山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羁鸟”指被束缚的鸟,“池鱼”指水池里养的鱼。“故渊”指鱼儿原先生活的水潭。“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诗人虽“误入尘网”,却情性未移。这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以及对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6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但是诗人却主要着墨于静,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64.请简析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答案】63.C 64.①以“留我宿又宿”的行为描写,表现山翁与诗人的情谊深厚;②以“笑指”动作神情的描写,显现出山翁的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③以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与诗上文所写的山村晚春秀美景色、丰富物产呼应;④寓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分析】63.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错误,通过对诗歌所写景和事的把握,可以看出“蚕娘”溪边洗茧应是喜获丰收,应是内心甜美,看不出生活的艰辛。故选C。6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技巧中重点语句的作用,答题时需要从结构、内容、手法三方面作答,同时注意关注句中的关键词。内容上,“留我宿又宿”,可见山翁与诗人情谊深厚,不舍诗人离去;“笑指”是山翁以山间物产来挽留诗人,体现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结构上,“西坡瓜豆熟”描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与诗上文所写的“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等山村晚春秀美景色和蒲草森森、桑叶繁茂、蚕娘洗茧这些丰富物产呼应;手法上,寓情于事,借农家丰收和邀我留宿抒发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轮鞅:指车马。6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B. “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C.《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而本诗着重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6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65.A66.①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②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③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分析】6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项,“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错。开头四句应是“正面”写“静”。故选A。6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官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点睛】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野居偶作贯休①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②。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③。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美前程未可涯。[注]①贯休,唐末五代时期前蜀画僧、诗僧。②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③赊,远。6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本诗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表现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的禅道与禅趣。B.诗人认为修道重在修心,内心高淡清虚,无心于道,才能道与人合一。C.颔联反对“有意向人”,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D.诗歌忌讳重字,本诗却多次使用重字,体现出禅居诗语言通俗的一面。68.本诗颈联富于诗意与禅趣,请简要赏析。 【答案】67.C68.(1)诗意:微风拂过,花落似锦,水过阶前,其声如琴。野居之处画面静谧美好,诗人怡然自得,写景抒情富有诗意。(2)禅趣:风吹花落,阶横水斜,景物本无心,却造就美景;诗人野居偶见,没有刻意追求,却欣赏到如此美景,无心即为得道。【分析】67.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C项,“点明只有远离尘俗,身处名山胜水才能得道”,错误。这一联的意思是:有心追求道,也就有了道与人的区别,好比“你”有意地去结交人,别人会对“你”的目的产生怀疑因而疏远“你”;无心于道才是道与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故选C。68.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诗意主要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这一联的风、花、流水营造了一个微风拂过、花落似锦,水过阶前、其声如琴的美好画面,充满诗情画意。禅理主要从情感和主旨的角度分析。风本无心吹,花本无心落,但风吹花落却织成了最美丽的图画;石阶无心斜,溪水无心流,而阶前流水声奏出了最悦耳动听的乐曲。这样一种无心随意的生活,便是最为理想的生活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呢?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宿岐州北郭严给事①别业岑参郭外山色瞑,主人林馆秋。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 (注)①严给事:严武,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唐肃宗至德初年,宰相房琯以严武名臣之子,荐为给事中。②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借指朝廷。③沧州:临水的地方,借指隐士居处。6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秋天傍晚清寒之景,写出严给事的别墅隐于山中,周围环境幽深寂寥。B.颔联采用视听结合和虚实结合手法,渲染别墅内的幽静氛围。同时“疏钟”“片月”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C.颈联“惜”有遗憾、惋惜的心情,“殊”即“犹”、“仍然”之意,描写出主宾相谈甚欢、至半夜仍意犹未尽的情形。D.与岑参边塞诗奇丽峭拔风格不同,这首诗清静淡雅,清新自然,别具一格。7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并分析。【答案】69.B70.①对严给事别墅清幽宁静环境的喜爱。“郭外”写离城之远,“疏钟”衬山中之幽静,“山色”“月”写别墅内外景色怡人。②与严武情谊深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谈天的喜悦兴奋。“惜”“殊”写时间过得太快,夜已过半,诗人和朋友仍谈兴很浓。③对朋友严给事身居朝注朝廷仍保持高洁美好情操的赞美。“虽在青琐”“不忘沧州”说明虽身在朝堂,却不贪图富贵,仍然有隐士的美好品德。【分析】6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采用“虚实结合手法”错,颔联的意思为“稀疏的钟声传到房间内,一片月光照在床头”,此处描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且是真实存在的,突出了严给事别墅的清幽宁静,没有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故选B。7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题中,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并分析”“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是对严给事别墅环境的描写,“郭外山色瞑,主人林馆秋”的“郭外”可理解为“城外”,写到远离城市,“主人林馆秋”写出了住处在林中,这两句诗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到了别墅的幽深寂寥;“疏钟入卧内,片月到床头”,“疏钟”,稀疏的钟声更显此处的寂静,以动衬静,“片月”更是写出这里的景色宜人,表达了诗人对此地此境的喜爱之情。“遥夜惜已半,清言殊未休”,写出了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虽夜已深但彼此间的谈话还未停止,相谈还是甚欢。“君虽在青琐,心不忘沧洲”,结合小注内容可知,“青锁”代指朝廷,“沧州”指隐士居处,“君”指的是严给事,写出了严给事虽然在朝为官,却也向往归隐生活,诗人对朋友的这种高尚情操表示赞美之情。【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71.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无尘杂”是说居住环境干净,“虚室”是说家境贫寒。C.诗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田园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对比,在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D.诗人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构成了清新自然、恬静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72.有人说“守拙”是这首诗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词,其含义丰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个词的理解。【答案】71.B72.“拙”的本义是“笨”又作谦辞。诗中取其引申义“原始的”“本真的”,“守”是“坚守”的意思。“守拙”一词有自谦的意思,在诗中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的意思。另外,“守拙”与污浊官场上的巧取豪夺、尔虞我诈、投机取巧相对比,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分析】7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项,“无尘杂”表面是说居住环境干净,实际上是说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故选B。72.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对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能力。诗中的“拙”字是使用了引申义,在诗中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的意思。“守拙归园田”的意思是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守拙”是安于愚拙,不学巧伪,不争名利的意思,言外之意是不愿随波逐流。陶渊明用“守拙”与投机取巧社会作对比,暗含对官场风气的愤恨和蔑视,表现了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