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05自然地理篇之地质运动专题一、选择题丹霞地貌由红色的砂砾岩层构成,垂直节理发育。广西资源县八角寨丹霞地貌景区(下图)是广西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园区内报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具有“雄、奇、险、幽、秀、奥”等特征。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正确的是.()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B.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固结成岩→沉积作用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固结成岩2.广西资源县丹霞地区山麓底部的自然带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高山植被3.下列关于园区内很多地貌景观只露出“腰身”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山顶平缓光照强,土壤保水性差B.“腰身”热量条件不足,植物易遭破坏死亡C.山麓土壤肥沃,水分充足D.相对高度大,岩石风化差异显著【答案】1.C2.A3.C【解析】1.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为红色的砂砾岩,为沉积岩,首先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物沉积之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红色的砂砾岩层,之后因地壳抬升,节理发育,最后受外力进一步侵蚀成各种形态,所以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过程排序应该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我国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山麓底部自然带与所在纬度的自然地带性一致,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A正确;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B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C错误;高山植被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D错误。故选A。3.根据题目材料及图示,可以知道只露“腰身”是因为顶部和底部都有植物生长,掩盖了地貌的其他部分。山顶地区地形平缓,土层较山腰厚,保水性较强,A错误;“腰身”即中间部位,因为地势陡峻,难以发育土壤或土壤浅薄,难以生长植物,B错误;山麓地区土壤深厚,土壤保水性好,水分条件较好,植被茂盛,C正确;广西丹霞地貌所在地区相对高度较低,D错误。故选C。【点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流水的侵蚀作用: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等。(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3)流水的沉积作用:冲积平原冲积扇、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型谷、冰斗、角峰)和北美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巴丹湖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湖泊被沙山分为东湖和西湖两部分。地质历史时期,该湖所在地区风向多变,影响着巴丹湖的地貌演化,并造就了不同的湖泊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如图示意巴丹湖的地貌演化过程,据此推断Ⅰ、Ⅱ、Ⅲ阶段的盛行风向分别是()A.东北风;西北风;西南风B.西南风;东南风;东北风C.东北风;西北风;东北风D.西南风;东南风;西南风5.巴丹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其主要原因是()A.地下水补给量大B.湖水蒸发量小C.大气降水量大D.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答案】4.A5.B【解析】4.根据新月形沙丘的迎风面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的规律可知Ⅰ阶段为东北风,Ⅱ阶段为西北风,Ⅲ阶段为西南风,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5.地下水对湖泊或河流的补给相对稳定,A项错误;结合材料可知巴丹湖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冬春季节降水少,冬季积雪融水补给量更小,CD项错误;该湖冬春季节水位较高,主要是因为该时段气温较低,湖水蒸发量小,湖水水位下降较慢,B项正确。故选B。【点睛】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沙丘是风沙流遇阻或风速减缓后堆积于地面的丘状沙地,迎风坡平缓而背风坡陡峭。风是从缓的一面吹过来。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震中为博克拉,地震灾害导致多人遇难。6.尼泊尔属于地震多发国,原因在于该国处于()A.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张裂带上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D.亚欧板块内部的张裂带上7.尼泊尔雨季(6~9月)即将到来,此后该国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为()A.海啸、雪崩B.山体滑坡、泥石流C.爆炸、放射性物质扩散D.火灾、堰塞湖【答案】6.C7.B【解析】6.根据所学知识和较长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处于板块消亡边界,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的碰撞带上,地壳活跃,因此尼泊尔属于地震多发国,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7.尼泊尔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6~9月,尼泊尔雨季到来,降雨量大用集中,常形成暴雨,从而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B符合题意;海啸与当地雨季到来无关,且尼泊尔居内陆,海拔高,不可能发生海啸灾害,排除A;爆炸、放射性物质扩散、火灾等,与当地雨季到来无关,不是雨季引起的次生灾害,排除CD。故选B。【点睛】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多断裂构造,地形起伏大,多松散物质,降水集中,多暴雨或冰雪融水量大,破坏植被,不当的开挖、堆积等。下图为某岛屿地形图,连绵不断的中央山脉斜贯全岛,分布有许多死火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岛()①位于板块生长边界②位于板块消亡边界③山顶终年积雪④大多数物种的起源与澳大利亚相同A.①③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9.莱城是该岛重要的港口城市,该城市()①1月气温大于7月气温②7月气温大于1月气温③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④7月降水量大于1月降水量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0.与莱城比,莫尔兹比港()①年均温较高②年均温较低③年降水量较多④年降水量较少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8.D9.C10.C【解析】8.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该岛为新几内亚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岛屿最高峰海拔高(海拔每上升1000m,气温下降约6℃,所以最高峰与海平面地区气温相差达30℃左右),加之岛屿所处纬度低,降水丰富,所以山地可能存在终年积雪。地质历史时期,该岛屿与澳大利亚大陆为一个整体,随后漂移至此,其大多数物种的起源与澳大利亚相同,②③④正确,①错。故选D。9.7月,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莱城受东南风影响,多地形雨,而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风,莱城降水较少,7月降水量大于1月降水量。莱城地处南半球,1月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且1月降水量相对较少,获得的太阳辐射更多,1月气温较7月更高,①④正确,故选C。10.莱城7月地处东南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之所处纬度较低,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时间长,年降水量丰富,莫尔兹比港年降水量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莫尔兹比港的年均气温更高。①④正确,故选C。【点睛】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人类活动等,可以巧记为“伟大的海洋人”。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侵蚀,南岸不断淤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岸修建了长约50~150m的“丁坝”群。它一端与堤岸相接,另一端伸到水域中,与堤岸构成“丁”字形,故名“丁坝”。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图中杭州湾北岸线向陆地凹,主要是受到()A.流水侵蚀B.海浪侵蚀C.风力侵蚀D.风化作用12.修建“丁坝”的主要作用是()A.减弱堤岸被侵蚀B.加快轮船航行速度C.加强河床侵蚀作用D.便于游客观潮【答案】11.B12.A【解析】11.由所学知识可知,杭州湾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右(北)偏,使北岸易于受海浪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B正确。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风化作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12.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丁坝有利于泥沙淤积,从而减弱堤岸被侵蚀,A正确,C错误。加快轮船航行速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效果更好,通过修建“丁坝”调整航速效果甚微,意义不大,这不是建设“丁坝”的主要作用,B错误。观潮不宜距离水域太近,比较危险,因此目的不是便于游客观潮,D错误。故选A。【点睛】地表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展起来的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印加人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水渠和梯田修筑得非常坚固。读古印加文明区域示意图和古印加文明梯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左图中a、b两处流水作用不同,其差异是()A.a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b处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C.两处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D.两处均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14.古印加文明的农田以用石块垒成的梯田为主,修筑这种梯田能()A.防止雨水流失,增加土壤水分B.降低山地坡度,方便居民出行C.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D.提高植被覆盖,改善局地气候【答案】13.B14.C【解析】13.根据图示,a处流经安第斯山脉,地形陡峭,流速快,侵蚀作用强,该段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AC错误;b处流经亚马孙平原,流速缓慢,以泥沙沉积作用为主,B正确、D错误。选B。14.古印加文明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且容易受到雨水淋失,一般不适宜开辟耕地,但是通过用石块垒成梯田,改造地表状况,可以增加土层厚度,防止土壤流失,可以发展种植业,C正确。该地降水多,土壤不缺水分,但该区域缺少土壤,且修建石块梯田,不能直接增加土壤水分,A错;修梯田不能降低山地坡度,B错;梯田是为发展种植业而建,必然破坏原始植被,降低植被覆盖率,D错。故选C。【点睛】治理水土流失措施:恢复植被,植树造林,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修建缓坡梯田,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保水保土工程,修水库、堤坝、沟渠。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出发,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最后到达彩虹山。彩虹山海拔5050米,山体岩石多由颜色不同的砂岩组成。2017年才被发现,图为一名队员面向正北拍照留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彩虹山发现时间晚的原因可能是()①海拔较高,曾被冰雪覆盖②地壳运动慢,彩虹山形成的时间晚③全球变暖,近年来冰雪融化后被发现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6.登山队员拍照的当地时刻大约是()A.10:00B.12:00C.14:00D.18:00【答案】15.D16.C【解析】15.当地海拔5000多米,海拔高,山上积雪多,曾经被冰雪覆盖,①正确。彩虹山是沉积岩为主,而后地壳抬升形成,时间较早,②错误。全球变暖导致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后彩虹山出现,③正确。当地海拔高,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人类活动少,因此发现晚,④正确。故本题选D。16.队员的影子朝向东南,可知此时太阳位于西北,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秘鲁日出东北,正午太阳在正北,日落西北。此时太阳位于西北,应处于下午,AB错误。此时为5月1日,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秘鲁当地时间18点,太阳已落山,D错误。因此登山队员拍照的当地时刻只能是14:00,故选C。【点睛】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极昼区除外。老忠实喷泉是美国黄石公园中最负盛名的景观。它是一口大型间歇式热喷泉,不像其他喷泉那样爆发没有规律,老忠实喷泉每隔56分钟喷出一次,每次历时约4分钟,从不叫旅客失望。因喷发间隔和持续时间十分有规律而得名。下图为老忠实温泉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小题。
17.关于间歇泉的形成要具备的条件,说法正确的是()①充足的地下水源②适宜的地质构造,且有喷出通道③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地区的炽热的岩浆活动作为间歇泉的能源④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⑤间歇泉的水水温都很高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18.自美国蒙大拿州地震后,老忠实喷泉喷发间的间歇比正常延长几分钟,可能是因为()A.气候变干,渗入地下的水量减少B.地下岩层的温度发生明显变化C.地下通道形状变化,沸水没有积累到足以爆发之前就排走D.地震将间歇泉的断层弄歪,阻碍地下蒸汽和沸水的正常流通【答案】17.C18.D【解析】17.地下间歇泉通道狭窄而无法上下对流,底部的水很快被烧沸,上面的水却还冷;下面的水受到上方水柱压力,就和高压锅的作用一样,导致沸点提高,下方水不断加热膨胀,当上方水涌出一部分,底部受到压力突然下降,使过热的水迅速汽化,产生巨大爆发力,将水和水汽一起喷出泉外。所以⑤错误,①②③④正确,故答案为C.18.地震不会使气候变干,A错误;地下岩层的温度一般比较稳定,B错误;地震如果使地下通道形状变化,沸水没有积累到足以爆发之前就排走,就不会有喷发,跟题干不符,C错误;地震之后岩层断裂,地下热水会被阻碍,因此喷发的速度会滞后,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间歇泉的形成和特征。间歇泉是在火山活动地区,熔岩使地层水化为水汽,水汽沿裂缝上升,当温度下降到汽化点以下时凝结成为温度很高的水,每间隔一段时间喷发一次,形成间歇泉。
当惹雍错与当穷错(下图)位于藏北高原的断陷盆地中,东、西两侧南北走向的山峰耸立,湖面海拔约4500米。两湖曾属于同一湖泊,后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两湖逐渐分离。当惹雍错湖叶种植有青棵、油菜等农作物,这在藏北地区极为罕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当惹雍错与当穷错分离的主要原因是()A.岩浆喷发,阻隔湖区B.蒸发增多,湖面下降C.断裂下陷,湖水渗漏D.降水减少,湖而下降20.当惹雍错湖畔有青稞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地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B.位于谷地,气温较高C.地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D.临近湖泊,灌溉便利【答案】19.D20.B【解析】19.据图文材料分析,印度洋板块俯冲在亚欧板块底部,导致喜马拉雅山脉隆起,海拔较高。喜马拉雅山脉阻挡印度洋湿润气流继续向北传输,使藏北高原降水减少,对湖泊的水源补给减小,湖水水位下降,连接两湖的湖盆裸露,随着地壳不断的隆起,两湖逐渐分离,D正确;并没有岩浆喷发,A错误;蒸发增多不会导致两湖分离,B错误;题目没有提到断裂下陷,C错误;故选D。20.藏北高原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温差大,气候高寒,不适合农作物种植。当惹雍错湖畔种植有青棵、油菜等农作物,表明该地区较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海拔低,热量丰富,主要是当惹雍错湖位于谷地,气温较高,热量条件好,B正确;湖泊东西两侧山脉呈南北走向,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小,这并不是当惹雍错湖热量较好的原因,A错误;热量是主导因素,CD错误;故选B。
【点睛】青藏高原河谷农业的有利条件是: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的湟水谷地。相对青藏高原的其他地区来说,主要有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热量相对充足,气候更为优越。地势平坦,土壤比较肥沃,水源较为充足。日照时间长,积温较高,有水灌溉。水热条件好,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适宜发展河谷农业。二、非选择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塞内加尔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近几年该国的腰果栽培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腰果是喜温、强阳性树种,耐干旱贫瘠,不宜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栽种,月均温低于17℃时易受寒害。材料二:塞内加尔河是国际性河流,丰水期流量比枯水期大300倍,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人口较为稠密。塞内加尔河河口形成向南倾斜的宽达400米的大沙洲。材料三:塞内加尔河水系及河口沙洲示意图。(1)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塞内加尔河口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前缘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2)评价图中甲地区发展腰果种植业的自然条件。(3)在湿季末期,当地农民开始在腰果植株周围的地面覆盖秸秆或杂草,简称“根圈覆盖”。分析农民采用“根圈覆盖”的主要作用。【答案】(1)形成过程: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海洋时,由于河流入海口处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原因:受自北向南流动洋流的影响,沙洲向南扩展。(2)有利条件: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较低平;地处热带地区,热量充足;降水较少,光照充足;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沙质土壤通气透水,且不易积水或涝渍,地下水位较低。不利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湿季地下水位过高,干季出现旱灾,冬半年可能受到寒害影响。(3)湿季过后迎来干季,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根圈覆盖”可保持土壤水分;湿季之后进入冬半年,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大),“根圈覆盖”可以为土壤保温,预防寒害(低温冻害)。【解析】本题以塞内加尔为背景,涉及河流地貌、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相关知识,考查读图分析、材料分析能力及综合思维。
(1)沿海沙洲的形成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沉积的结果,影响其沉积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及海水顶托作用,当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时,在入海口处由于地势趋于平坦,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沙洲。读图可知,沿海有一支自北向南流动的洋流,推动沙洲不断向南扩展。(2)评价甲地区发展腰果种植业的自然条件要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腰果生长习性,属喜温、强阳性树种,耐干旱贫瘠,不宜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地区栽种,读图可知,甲区域沙漠广布,说明当地降水较少,阳光充足,且沙质土壤通气透水,不易积水或涝渍,地下水水位较低,结合当地纬度可知,当地位于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充足,地形以平原为主,位于塞内加尔河沿岸,灌溉水源充足。结合材料可知,塞内加尔河丰水期与枯水期流量差异较大,枯水期可能发生旱灾,丰水期可能会导致地下水水位过高,影响腰果生长,沿岸有寒流经过,冬季可能受到低温影响。(3)“根圈覆盖”可起到保水保温的作用,在湿季末期覆盖,是为即将到来的干季做准备,干季降水少,蒸发量大,“根圈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湿季之后气温逐渐降低,腰果在月均温低于17℃时易受寒害,“根圈覆盖”可以为土壤保温,预防低温冻害。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甲图)。图乙、丙、丁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1)M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等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写出图乙中①②③④各对应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2)
在天山山峰高寒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乙),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3)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答案】(1)①温带荒漠带、②山地草原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甲山峰山麓地带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形成荒漠。(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3)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感染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解析】本题以新疆北部为区域背景,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影响,牧民转场面临的主要危胁,意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读图可知,图中M山峰所在的山脉是天山山脉。北坡山麓地带属于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地区,故①是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依次出现②山地草原带、③山地针叶林带、④高山草甸带。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植被稀疏,所以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2)该地气候干旱,海拔较高,地表的岩石由于昼夜温差变化大物理风化强烈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破碎和崩解,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然后大量的碎石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的侵蚀,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至地势比较低的山麓或较平坦的山坡地带堆积形成碎石滩。(3)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牧草质量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转场属于“远距离的游牧”,转场线路长,时间短。“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转场所经地区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沿途人烟稀少,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如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牲畜易感染疾病、甚至死亡。转场过程中易导致草料、水源不足,牲畜掉膘(减重)、使畜牧业产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