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28中国地理篇之中国的自然环境(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28中国地理篇之中国的自然环境(解析Word版)

ID:946196

大小:365.9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28中国地理篇之中国的自然环境一、选择题读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份,雨带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是()A.4—6月B.6—7月C.7—8月D.5—8月2.若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进入Ⅰ地区,则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情况是()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答案】1.B2.C【解析】1.根据图示和学知识,一般年份,雨带移至南部沿海的时间为4—5月,雨带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是6—7月,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为7—8月,故选B。2.若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进入I地区,则雨带滞留在南方地区的时间过长,说明雨带向北推进慢,北方雨季过短,南方雨季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出现南涝北旱的灾害,C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点睛】锋面雨带的推移分为五个阶段,分为登陆-梅雨-伏旱、南撤-结束。具体如下:1、大致四、五月在我国的华南地区登陆,雨季开始;2、六月份,冷暖气团在江淮地区相持约一个月时间,形成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3、七、八月份锋面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天气;4、九月份,锋面雨带南撤,雨带主要在华南和西南地区;5、十月份夏季风完全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2019年7月下旬,我国长江流域等多地出现高温天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导致7月下旬长江流域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A.准静止锋B.高压C.气旋D.暖锋 4.一般来说,与我国华北地区相比,7月下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A.雾霾天气频发B.阴雨天增多C.太阳活动增强D.昼长比较短【答案】3.B4.D【解析】3.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正值北半球夏季,长江流域位于30°N附近。夏季海洋比陆地气温低,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中心位于海洋,此时长江流域受副热带高压脊影响,气流下沉,多晴朗高温天气,B正确。准静止锋影响长江中下游流域时间在6月左右,受其影响多持续性降水,而不是出现高温天气,A错。气旋和暖锋的影响下多阴雨天气,不是持续高温天气,CD错。故选B。4.雾霾天气频发于冬季,且相比而言,华北地区的雾霾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A错误;我国华北地区7、8月份为雨季,阴雨天气增多,而7月下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天气,阴雨天气少,B错误。太阳活动与月份无关,C错误。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较华北地区纬度低,昼长相对较短,D正确,故选D。【点睛】我国雨带推移的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意思是正常年份下,每年五月前后,雨带登陆我国两广地区;六月,雨带继续北移到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天气连绵阴雨,俗称“梅雨”;七八月,雨带继续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此时我国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九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雨带逐渐退出我国大陆。塔里木河中游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洪水漫溢严重。恰拉水文站位于塔里木河中、下游交界处。位于恰拉水文站上游的恰拉水库是该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下图示意“恰拉水文站月径流量特征及年径流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恰拉水文站夏季径流量低于秋季是因为夏季上中游地区()①洪水期洪水漫溢耗水②蒸发量大③水库储水④灌区引水⑤下渗量大⑥大气降水量少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6.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导致恰拉水文站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变暖,蒸发加剧B.气候异常,大气降水减少C.植被覆盖率提高,耗水增多D.人口增加,生产生活需水量增加【答案】5.B6.D【解析】5.根据材料“塔里木河中游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洪水漫溢严重”,①正确;“恰拉水文站位于塔里木河中、下游交界处。位于恰拉水文站上游的恰拉水库是该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③④正确;夏季蒸发量大但补给量也大,故蒸发量和下渗量影响不大;塔里木河常年降水量少,②⑤⑥错误;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6.读图可知“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导致恰拉水文站平均径流量变化趋势”是下降。而且下降幅度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塔里木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全球变暖,冰川融水量增大,河流径流量会加大,A错误;不是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气候异常不一定降水减少,B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增强,河流径流量变化趋缓,不会整体下降,C错误;再结合材料“位于恰拉水文站上游的恰拉水库是该区农业灌溉用水的主要水源”,人口增加,生产生活需水量增加,河流径流量大幅度下降。D正确。故选D。【点睛】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①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②径流季节变化大;③冬春季河水封冻,有断流现象;④途经地区沙化严重,河水含沙量大。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从上海一直延伸到西藏樟木友谊桥的318国道,被称作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条景观长廊呈带状分布,涉及范围广,几乎整合了中国所有的自然及人文景观。材料二 “中国人的景观大道”示意图7.“中国人的景观大道”大致分布在M纬线附近。M纬线的纬度可能是()A.10°NB.20°NC.30°ND.40°N8.“中国人的景观大道”涉及的区域范围较广。其沿线的自然地理现象差异较小的是()A.海拔高低B.昼夜长短C.降水多少D.植被类型9.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植被景观为()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答案】7.C8.B9.B 【解析】7.从318国道路线附近的城市看,这些城市主要位于亚热带的30°N附近,排除10°N、20°N、40°N,故选C。8.318国道沿线西部位于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东部位于第三级阶梯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较低,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318国道大致分布在30°N附近,纬度位置接近,昼夜长短基本相同,差异较小,B正确。318国道西部位于青藏高原,降水较少,东部的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降水较多,C错误。318国道西部,为高寒植被,东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错误。故选B。9.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正确。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亚寒带针叶林是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CD错误。故选B。【点睛】30°N在我国自东向西大体上穿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等地形区。读下图“冬季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10.此时乙地风向为()A.西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东北风11.此时与甲地相比,北京()A.风力更大B.降水更多C.气压更高D.气温更高12.丙地冬季降水较乙地多的主要原因()A.冬季风迎风坡B.暖流C.对流运动强D.距海近13.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区,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A.南旱北涝B.南北皆旱C.南涝北旱D.南北皆涝【答案】10.A11.D12.A 13.C【解析】10.根据图示等压线分布特点,可知乙地吹西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11.根据图可知,图中虚线位置形成冷锋,北京在冷锋前,甲地在冷锋后,与甲地比北京降水少,气温较高,气压较低,BC错误,D正确;北京比甲地等压线稀疏,北京风力要小,A错误。故选D。1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半岛山脉东侧,丙地位于岛屿山脉西侧,西北季风越过海域得到增温增湿,遇地形抬升,迎坡降水多,乙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甲地位于冬季风的迎风坡。A正确;都有暖流的流经,B错误;不是对流运动,C错误;都处于沿海,D错误;故选A。13.7月以后,雨带仍未移到甲地,说明夏季风势力弱,易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北旱南涝,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5月:南部沿海;6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江淮准静止锋);7、8月:东北、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此时如果北方地区暴雨——冷锋);9月:迅速南移至南部沿海(此时北方秋高气爽——反气旋);10月:移出中国大陆,进入海洋。某山脉山体巨大,峰峦叠嶂,北坡短而陡峻,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南坡则相对长而和缓。该山脉生长着丰富的马尾松林和油松林,其中马尾松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的植被类型,也是这一地区的典型植被;油松林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代表性针叶林类型,也是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植被类型。下图示意该山脉马尾松林和油松林分界线处的气温和降水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该森林分界线处()A.气温自西向东递减B.年降水量东西差异巨大C.气温季节差异较小D.年均温相对保持稳定15.形成该山脉南北侧地势起伏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A.流水作用B.地壳运动C.植被差异D.土壤性质16.该山脉() A.属于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线B.为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C.南北两侧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D.地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区【答案】14.D15.B16.C【解析】1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森林分界线附近气温自西向东呈波动变化,整体上变化不大,A错误。年降水量虽然有波动,但是变化不大,B错误。1月和7月的气温差异大,因此气温季节差异较大,C错误。年均温变化较小,相对保持稳定,D正确。故选D。15.该山体北坡短而陡峻,南坡和缓,最可能是因为北侧地壳抬升快,形成陡峭的山坡,B正确。影响山脉地势起伏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内力作用,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A错误。植被和土壤性质对地势起伏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B。16.根据1月气温情况可知,该山脉的最冷月均温在0℃左右,因此最可能为秦岭。秦岭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A错误。秦岭为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分界线,B错误。秦岭北侧地区河流有结冰期,含沙量大;秦岭南侧地区河流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所以秦岭南北侧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差异明显,C正确。秦岭西段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而不是位于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D错误。故选C。【点睛】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2、一月0℃等温线;3、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4、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5、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6、中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7、中国水稻和小麦种植区分界线等。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下图为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图中表示北京的太阳辐射强度年变化的曲线是()A.曲线①B.曲线②C.曲线③D.曲线④18.城市③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太阳高度大B.受高压控制,晴天多C.纬度高,日照时间长D.海拔高,大气削弱作用弱 【答案】17.B18.B【解析】17.四城市中,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太阳辐射强度最低,应为曲线④。其次,要留意图中曲线②和曲线③在7、8月的差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7、8月受伏旱的影响,多晴天,太阳辐射较强,而7、8月我国锋面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所以北京此时太阳辐射强度出现相对的低值区域,所以曲线②为北京,曲线③为上海。故而曲线曲线①表示昆明。综上分析,故选B。18.结合上题分析,城市③为上海,7、8月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此时受副高的影响,多晴天,形成伏旱天气,B正确。如果考虑太阳高度,上海太阳高度在夏至日前后最大(6月22日),但太阳辐射强度却在7、8月达到最大,A错。上海纬度不高,C错。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海拔低,D错。故选B。【点睛】我国雨带推移的规律: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意思是正常年份下,每年五月前后,雨带登陆我国两广地区;六月,雨带继续北移到江淮地区,此时来自南方的暖气团和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在江淮一带势力相当,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天气连绵阴雨,俗称“梅雨”;七八月,雨带继续北移至东北、华北地区,此时我国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形成“伏旱”天气;九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加强,雨带逐渐退出我国大陆。读甲、乙两幅图,完成下面小题。19.两幅图相比较()A.甲图比例尺大于乙图B.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C.甲图所示地区实际范围更大D.乙图描述的地理事物更详细20.下列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位于河套平原B.①②地之间距离比①④地之间距离长C.四地均位于我国季风区D.④地位于河西走廊【答案】19.A20.B【解析】19.从图中经纬度范围可知,甲图的实际范围比乙图实际范围小,比例尺大,A正确,BC错误;乙图描述的地理事物要简单,D错误。故选A。 20.读图可知,①地位于河西走廊,A错误;①②地之间纬度相差大,①④地之间纬度接近,因此①②地之间距离比①④地之间距离长,B正确;①地位于我国非季风区,C错误;④地位于河套平原,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泾渭分明,源自自然景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泾河和渭河在西安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形成了一道非常明显的界限。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但到了现代,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1)说出图中A地最严重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自然原因。(2)判断B处地形,并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简述其形成过程。(3)请说出现代渭河水浑的主要人为原因。【答案】(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坡度大;③地表植被稀少;④黄土土质疏松。(2)渭河平原或地堑;断层陷落区周边地壳上升,此处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低地;后在流水作用下不断发生沉积作用,逐渐形成冲积平原。(3)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过渡放牧,过渡砍伐森林,过渡樵采等行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生活生产废水的大量排放。【解析】本题借助黄河支流的水文特征,考查黄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和水土流失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结合材料“泾河和渭河在西安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再结合图示,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所以A区域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高原表面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地形坡度大;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形成水土流失。(2)由图示可知,B处等高线稀疏,大多在500米以下,有渭河经过,判断该地为渭河平原或地堑;该地南侧山地海拔高,坡度陡,与平原形成较大的落差,所以内力角度来说是,断层陷落区周边地壳上升,此处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低地;渭河及其支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含沙量大,在流经平原低地时,地势减缓,水流速度慢,大量物质在此沉积,逐渐形成冲积平原。(3)根据材料并结合已学过的知识,渭河流域有西安著名古都分布,宫室陵寝多,需要大量木材,另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耕区,因此该地上游地区人类过渡开垦,过渡砍伐森林,过渡樵采等行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大,再加上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生活生产废水的大量排放。而导致现在渭河水浑。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中的哈拉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H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1)简述哈拉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2)判断哈拉湖主要补给水源是来自南侧河流还是北侧河流并分析原因。(3)简述哈拉湖水量减少对湖泊及周边地区产生的不利影响。【答案】(1)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冬春为枯水期,夏秋为丰水期;夏秋径流量日变化大;结冰期长;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2) 北侧河流。北侧G河和其它河多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片冰川区,夏季冰川融水量大;夏季受西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3)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风沙灾害増多;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解析】本题借助哈拉湖小流域的问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以及小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由材料可知,“哈拉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周围高山环绕,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冰雪融水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因此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冬春为枯水期,夏秋为丰水期;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因此夏秋径流量日变化大;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因此结冰期长;流域内落差大所以河流流速较快;“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说明河流含沙量较大。(2)由已学知识可知,图示区域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由图中冰川分布在北侧的高山区,北侧G河和其它河多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片冰川区,夏季冰川融水量大;由材料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可知,夏季受西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补给量大。(3)根据已学过知识并结合材料哈拉湖是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再加上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进入较少,因此湖泊对区域内小气候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当源泊面积减小,湖区蒸发量减小,会使空气中水汽少,湖泊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干,气温日较差变大,再结合材料“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湖泊面积减小,湖滩地裸露面积增大,风沙灾害増多;“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湖泊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很重要,当湖泊面积减小,会使该湖湖区渔业资源、沿湖生物资源减少;湖泊水量减少,说明湖泊周围入湖径流减少,淡水资源减少,影响沿湖农业、工业及居民生活用水等。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