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母题题文】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答案】A【试题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命题方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得分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本时期的社会变化,并能够对社会变化进行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社会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其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面对经济、政治的剧烈变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浙江卷1月【母题题文】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答案】D【试题解析】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D项正确;A是道家的,排除A;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C是法家与墨家的主张,不符合题意。【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命题方向】以史料实证为基础,通过文献史料考查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天命观的认识。【得分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高度繁荣的时期,在诸子百家中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内容。(一)民本思想1、西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天保民。2、儒家孔子:苛政猛于虎也。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3、道家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4、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法家一般认为法家思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张法治、重刑罚,但法家中也有爱民和重民的思想。历史学家罗祖基在其《法家民本思想论略》中指出,法家民本思想是由一个系统的理论所构成,他们为了驱使民众为君主的富国强兵事业出力卖命,因而重视民众,把他们看做国家的统治基础,即国之本。(二)夏商周至春秋战国天命观的演变1、商朝时期,统治者提出“天命恒常”的天命观。2、西周推翻商朝统治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及“敬天保民”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天命观,同时体现出了对人的重视。3、西周时期天命观的转变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都产生重要影响。4、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认为天是最高的存在,天有意志。老子提出道的思想,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万物本原,摈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5、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6、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肯定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同时主张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7、庄子提出天与人不相胜,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的破坏。3【母题来源】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母题题文】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试题解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权力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命题意图】本题侧重考查西周至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命题方向】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得分要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本时期的社会变化,并能够对社会变化进行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社会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动。1.(2021辽宁适应考)韩非指出:“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淮南子》指出:“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他们认为A.墨子认为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B.墨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造成冲击C.墨子的思想完全背离了儒家思想D.墨子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答案】D【详解】孔子和墨子都遵循尧舜的道,而且墨子曾经学习孔子的理论,这些都说明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D;韩非未谈及墨子对儒家思想的看法,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墨子与儒家学说的共通和分歧之处,没有体现对儒家思想造成的冲击,排除B;墨子的思想和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不是完全背离,排除C。2.(2021广东适应考)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C【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3.(2021江苏适应考)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答案】D【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4.(2021湖北适应考)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A.分封制度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D.三纲五常【答案】B【详解】根据学术下移,以及春秋时期可得出这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道术”在当时分化为了诸子百家的思想,B项正确;AC项当时已经存在,排除;D项是汉代出现的,排除D。5.(2015年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6.(2021年山东淄博高三三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春秋时期,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治世理想,先后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游说各国君主,但途径洛邑时却未朝见周天子。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孔子对周礼的维护B.诸侯争霸的现实C.周天子势力的衰微D.地理空间的阻隔【答案】C【解析】孔子游说了多国诸侯却未朝见周天子,这说明周天子势力衰微,不足以实现孔子克己复礼的理想,故选C;孔子不朝见周天子不能说明他对周礼的维护,排除A;孔子周游列国正是在诸侯争霸期间,而且孔子能够周游列国,所以原因不是诸侯争霸的现实和地理空间的阻隔,排除BD。7.(2021年宁夏吴忠高三一模)《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法家主张按法律进行惩罚,辅助礼制B.法家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C.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D.法家提倡重农,抑制工商【答案】A【解析】法家之得名,就在于他们极力强调法律的作用。刻薄的人实行法家的学术,不要教化,舍去了仁爱,专用刑法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则伤害恩义刻薄亲厚的人。法家主张奖赏很有信用,处罚必然施行,并辅助礼仪制度的推展,A正确;B、C、D亦是法家主张,但与材料无关,排除。8.(2021年宁夏吴忠高三一模)《管子》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李学勤《齐国治国思想讨论会论文集序》说:“《七略》在法家,《汉志》改人道家。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管子》书辑录著作的性质更属庞杂。”这反映了《管子》()A.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B.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C.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D.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管子》一书内容很庞杂,西汉刘歆的《七略》将其收录于法家体系中,东汉班固的《汉志》又将其录入道家思想体系,而实际管仲其人,与后来两家都没有学派的统系,这说明《管子》一书包罗万象,迎合了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的需求,反映了《管子》适应时代与国家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法家和道教思想均录入了《管子》,未体现《管子》与诸子百家求同存异,故A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为建立封建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只介绍《管子》一书辑录著作性质的庞杂,未体现“与诸子百家殊途同归”,故D项错误。9.(2021年云南曲靖高三二模)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侯,一匡定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A.希望实现国家统一B.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C.主张加强礼乐制度D.主张实行以德治国【答案】A【解析】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取得的功绩,孟子希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由此可见两者都希望通过国家统一来恢复社会秩序,A正确;孟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不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B排除;C与孔子的主张不符,排除;以德治国是孔子的主张,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10.(2021年四川眉山高三三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离开土地的“游民”逐渐增多,独立的工商业者游走各地,游土凭借智慧谋略活跃于各国的社会舞台,游侠靠勇武为人排忧解难。这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出现了大变革B.诸侯争霸破坏农业生产C.思想多元格局开始形成D.新的生产方式得到普及【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与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它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制建立,社会发生大变革,故A正确;诸侯争霸破坏农业生产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项中“开始”一词表述不准确,且思想原因也不是材料内容出现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新的生产方式开始出现和推广,而非普及,故排除D。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