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长沙模拟)《国语·鲁语》记载: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这表明()A.禹实行独裁专制B.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王权已出现雏形D.禹对地方直接控制
【解析】选C。禹因防风氏迟到就杀了他,表明他已经有了生杀大权,这是王权的雏形,故选C;独裁专制是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排除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从夏启开始的,排除B;县制或郡县制后中央才开始对地方直接控制,排除D。
2.据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等资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这说明商朝()A.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B.摆脱了神权对王权的制约C.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官职分工已十分细致明确
【解析】选A。根据材料“商王朝朝廷的官职可分为最高政务、一般政务、宗教文化、生产经济、军事等,地方则有侯、甸、男、卫等行政长官和基层行政官吏‘族尹’”可知,商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和地方官制,国家管理体制已日渐完备,故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排除B;“王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体现在商王通过占卜、祭祀等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中央与地方官制不符,排除C;早期官制仍较为原始,官职分工不够明确,排除D。
【加固训练】占卜是商代统治者通过贞人(专职占卜的人)借上天以神化王权的一种手段。从已发现的卜辞来看,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多为贞人解释和发布;但后期的范围却大为缩小,多为商王行止的记录。这反映出()A.商代后期政局更加稳定B.商王的权力在不断增强C.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减少D.神权与王权正走向分离
【解析】选B。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商代前期,占卜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多是贞人解释和发布,但是到了商朝后期,其占卜的范围大大缩小,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容大多是“商王行止的记录”,据此可知,到商朝后期,商王的权力有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在商朝后期,占卜的内容大多是商王的行止,没有涉及政局的相关内容,排除A;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占卜范围和内容的一些变化,没有涉及宗教祭祀活动情况,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先秦时期,神权与王权结合得非常紧密,并没有分离的趋势,排除D。
3.(2021·绵阳模拟)西周前期,“王臣”主要为周王所有,平时在国都附近活动。西周晚期,“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整个周王朝除周王以外的人都应当属于“王臣”的范畴。王臣内涵的扩大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增强B.天下共主理念日益凸显C.贵族世袭特权地位受冲击D.周天子的权力得到强化
【解析】选B。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诸侯作为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各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再次进行分封,依次类推,“王臣”内涵的扩大说明分封制的统治功能得到增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理念被普遍认同,故选B;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西周晚期周王对地方的控制力有所削弱,排除A;“王臣”范畴的扩大并不影响贵族世袭地位,排除C;西周晚期周天子权势已较周初有所下降,D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4.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了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这一做法旨在()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C.提高文化信仰认同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
【解析】选C。材料“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祭祀统一的周人的祖先神并将其定位为国家神,这是在思想上提高各诸侯国的文化信仰认同,故选C;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与材料中所述事件无关,排除A;祭祀国家神并不代表有统一的宗教体系,排除B;周政权的合法性通过武力夺取政权确定,且国家神的确定建立在合法的周政权基础上,排除D。
【拔高训练】商周之际,人们普遍认为,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是身负天命不可替代的。纣王自恃“天命在身”而肆意为虐。自从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试图转变这种固有的政治意识,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制造“天命在德”的政治舆论。这一变化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B.塑造政治认同C.否定“君权神授”D.宣扬道德教化
【解析】选B。依据材料“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并结合商周政治制度来看,周朝改变政治意识以获取百姓的认同、支持,B正确;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A排除;“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说明并不否定“君权神授”,C排除;道德教化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提出的,D排除。
5.(2021·深圳模拟)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调整分封策略,并采取了新办法安置旧殷势力。如卫康叔受封于殷都旧地,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鲁侯伯禽领有的六个殷人氏族,则是随伯愈受封迁过去的。这反映了分封制()A.结合地缘与血缘加强国家管理B.巩固了贵族的世袭特权C.实现了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重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
【解析】选A。卫国与鲁国均为同姓封国,体现血缘政治;“他领有的七个殷人氏族大多是原住民”等体现地缘政治的特点,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分封制背景下国王对地方是间接控制的,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卫国、鲁国并非边远地区,排除D。
6.(2021·衡水模拟)有论者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仅仅是数城而已,是周王室抵御蛮夷的据点。到春秋末年,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这揭示出分封制()A.保障了周王朝长期繁荣B.使周王有效地控制地方C.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D.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解析】选D。分封制之下,诸侯国由仅有数城发展成占据大片土地的封国,并将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说明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故选D;分封制后期诸侯国演变成了地方割据政权并相互征战,没有保障周王朝的长期繁荣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B;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当时的民族成分趋向单一,排除C。
【拓展延伸】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地看待分封制对西周政治统治的影响(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
7.据考古发现,在江苏六合程桥的吴国墓、湖南常德德山的楚国墓,还有山西侯马的北西庄等遗址出土的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这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春秋晚期()A.南方耕作技术优于北方B.农业生产范围拓展C.铁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D.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与材料中“春秋晚期的多种铁器中,不乏铁耒、铁耜、铁铧等农具”相符,故选C;材料中南北方都有铁农具出土,耕作技术并未体现孰优孰劣,排除A;材料中涉及的生产范围不是到春秋晚期才拓展,排除B;春秋晚期精耕细作尚未成熟,排除D。
【拔高训练】《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
【解析】选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即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使用情况,无法对比,排除A;设立铁官、鼓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排除C;“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
8.(金榜改编)据考古发掘,春秋晚期铁器工具的出土不普遍,只有一些小件铁器和铁农具。战国中期以后,仅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河北兴隆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与铸造农具的铁范数量就很多。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后()A.粮食产量显著提高B.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C.商品经济日趋繁荣D.小农经济主导地位确立
【解析】选B。材料表述了相比出土的春秋晚期的铁器工具,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农具出土数量增多,说明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精耕细作技术得到发展,故B正确。
9.《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准确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
【解析】选D。由材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可知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系统出发进行设计,“地气”是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则是主观因素,故选D。
10.(2021·遂宁模拟)从目前发现的遗址看,战国铸钱作坊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权力已衰微B.社会政治环境动荡C.社会经济发展迅速D.各国货币需求增加
【解析】选C。据材料,战国铸钱作坊既有专门性的铸钱作坊,也有和礼乐器、车马器、工具、兵器等一起铸造的综合性作坊,当时诸侯国国都有作坊,一些地方郡县也有,结合所学,根本原因从经济方面回答,故选C。
11.(2021·惠州模拟)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的瓦解B.工商食官政策破坏C.土地兼并严重D.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解析】选B。材料“被称为‘素封’的群体”指无法通过做官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后通过经商或其他劳作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有了社会地位以后的称谓,故A错误;根据材料“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说明工商食官遭到破坏,私商兴起,故B正确;土地兼并产生于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后,故C错误;私商的兴起,并未能形成新的阶级,故D错误。
12.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履亩而税”,即“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A.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B.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C.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
【解析】选D。根据材料“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履亩而税’”可知,周宣王采用了按亩征税的措施,改变了井田制下贡赋征收方式,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从而冲击了井田制(土地国有制),故选D;结合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没有实现权力集中,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生产力的飞跃,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周宣王改变了传统的贡赋征收方式,不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
二、非选择题(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
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基础。分封制加速了各族交融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材料三 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积极作用。(8分)(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可得出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第二问,根据所学可得出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据材料一“北魏冯太后、灵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得出这些与少数民族有关,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第(2)题,材料中有表述,但不能照抄材料,要逐条归纳。第(3)题,既有制度上的保障(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也有时代的因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还与周王室控制着富庶的地区,实力强大有关。
答案:(1)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2分)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6分)(2)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促进了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民族交融。(8分)(3)原因: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周王室实力强大,诸侯实力相对弱小;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解决了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观念,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9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材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卖买”,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
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遗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材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即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分析观点时要从史学研究中材料运用的角度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2分)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材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8分)分析:董仲舒言论是后世文献记录,考古发掘的秦简是第一手材料,价值更高,材料中的观点是可信的。(2分)(示例2)观点: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土地国有制。(2分)
论据:商鞅变法后,提到土地买卖的材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没有记载土地买卖现象;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记载表明土地不是私有财产。(8分)分析:秦简只是对当地状况的记录,要说明整个秦国的土地制度,需要更多的材料佐证,材料观点是片面的。(2分)
您好,谢谢观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