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40分钟85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长沙模拟)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C.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
【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产生与发展,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而社会战乱频繁的现状又使得思想家们留恋西周时期的井然秩序,故选C;社会变革符合历史发展潮流,A说法错误,排除;先秦诸子的复古情绪与小农经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各派核心思想不同,“趋同”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
2.(2021·聊城模拟)《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春秋时期出现的“三不朽”说()A.蕴含人文精神B.折射出礼崩乐坏C.反对世卿世禄D.属于无神论学说
【解析】选A。通过材料“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谓三不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创立时说三个功业体现出中国古代对人的肯定,具有人文精神,故A正确;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礼崩乐坏,排除B;材料信息的主旨是肯定人的三不朽功绩,而不是反对世卿世禄制,排除C;题干信息与无神论学说无关,排除D。
3.(2021·肥城模拟)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解析】选B。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百家争鸣时期主要思想流派从研究古人的基础之上寻找其政治思想来源用来改造社会,故B正确;改造历史的说法错误,排除A;材料信息强调的不止是行为准则,排除C;D共同理想追求的说法错误。
4.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这一思想()A.巩固了西周的封建统治B.符合先秦儒学的追求C.具有重天命、轻人事的特点D.奠定了分封制的基础
【解析】选B。先秦儒学重视“敬德保民”,提倡民本思想,周公“惟德是辅”“惟惠之怀”说明他重视德治与民心得失,两者有共同点,故选B;A的“封建”指的是封建社会,而西周是奴隶制社会,排除A;“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体现的是周公对民心得失的重视,排除C;分封制的政治基础是宗法制,经济基础是井田制,而非天命观思想,排除D。
【拓展延伸】孔子思想的特点(1)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2)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重视道德修养。(3)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重视血亲人伦。(4)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重视民本思想。(5)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重视社会秩序。
5.荀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荀子强调“群”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等级秩序,实现社会和谐B.用礼乐规范行为,使人向善C.反对苛政刑杀,建立统一国家D.呼吁王道和仁义,以德治民
【解析】选A。根据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异性)”,可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结成社会群体,在于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可以体现在政治等级、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又根据材料“分何以能行?曰:义”可知,这些差异性能够推行,在于“义”,再根据材料“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可知,荀子认为根据“义”推行的差异性,能够使人和睦、团结一致、强大,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故选A;以礼乐规范行为,是周礼及孔子的思想内容,排除B;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最终实现社会和谐,未涉及对苛政刑杀的态度和建立统一国家,排除C;荀子主张通过“义”来维系人的差异性,并未呼吁王道和仁义,排除D。
6.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为此,他主张()A.统治者要“为政以德”B.以无为达到无不为C.“非攻”可以民富国安D.君主要以法治国
【解析】选B。材料是说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人民来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增加。从整体来看,材料反映了无为而治,故选B。
7.(2021·兰州模拟)《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历代王朝颁行了百余部历法。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B.国家统一的需要C.宣扬“君权神授”思想D.疆域不断扩大
【解析】选A。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封建王朝政权的稳定,而历法直接关系到农业播种收获,故历代统治者重视历法,故选A。《景初历》与《大明历》都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颁布的历法,而当时处于国家分裂时期,可见国家统一的需要不是中国古代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排除B;“君权神授”思想出现于汉代,但据“《尚书·尧典》”可知汉代之前历法既已受到重视,排除C;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封建王朝无论疆域大小都对历法极为重视,排除D。
8.(2021·丹东模拟)缪凤林在《中国通史要略》中写道:“宗周之诗,曰雅曰颂,东周则有王风,而无雅颂。”据此分析,这是因为()A.宗法制度崩溃B.分封制度瓦解C.雅颂部分缺失D.周王室的衰微
【解析】选D。据材料“宗周之诗,曰雅曰颂,东周则有王风,而无雅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风”描写百姓生活场景,“雅颂”描写周王和贵族的生活场景,而东周没有“雅颂”,反映出的是周王室的衰微,故选D。宗法制度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与材料中描写周王和贵族生活场景的雅颂缺失无关,排除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中描写周王和贵族生活场景的雅颂缺失无关,排除B;根据材料“东周则有王风,而无雅颂”可知这反映了此时雅颂部分缺失,是材料中的现象,并非“原因”,排除C。
9.(2021·绵阳模拟)《风》是《诗经》的精粹,所涉地域横跨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同《楚辞》极强的地域性相比,《风》则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差异主要源于()A.南北地理环境存在差异B.楚地风尚独特好鬼神C.政治文化辐射程度差异D.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
【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风》跨越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诸侯国都仰望周王,效仿周王进行统治和教化,所以这些地区的文化风格都趋向周王畿所在地,故体现这些地区的作品《风》整体的文化风格比较一致,而楚地位于长江中下游,距当时的政治中心较远,受到周王畿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小,并且经济相对落后,交流不便,故不同地方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故材料中的差异主要源于受到中央政治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故选C。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无法解释《风》和《楚辞》在各自涉及的地区内,一个整体文化风格一致,一个却是明显的地域性,排除A;楚地风尚独特好鬼
神,能体现出楚地的整体文化特色,与材料中“《楚辞》极强的地域性”的文化风格不符,排除B;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故经济活动方式的不同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D。
10.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B.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C.商朝最早奠定了国家的基本形态D.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解析】选D。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后世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商朝的存在,在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才真正进入“历史时代”,据此可知,甲骨文的发现使得商朝成为信史,故选D。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甲骨文的发现对商朝成为信史的重要价值,而不是论述故事传说的史料价值,排除A;题干主要论述甲骨文的出现使得商朝成为信史,而不是甲骨文本身的价值所在,排除B;题干主要论述甲骨文的出现对商朝成为信史的价值,而没有涉及商朝的国家基本形态,排除C。
11.(2021·乐山模拟)“甲骨文的美术性格使书写者和读者都能发挥其想象力,创造新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境界,能使同一文字互相会意,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该观点意在说明甲骨文()A.有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B.加速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汉化C.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D.消除了区域交流的障碍
【解析】选A。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甲骨文“正好弥补了中国地大、方言甚多这种语音上的缺陷”,说明甲骨文可以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这对于统一文化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故选A。题干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及其他方面,如风俗习惯等,不能就此扩大为加速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化,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出现于商朝时期,此时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阻碍区域之间交流的障碍很多,如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书写、风俗等,题干中仅是述及甲骨文使得人们的书写语言达成一致,没有涉及其他方面,排除D。
12.《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C.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
【解析】选A。根据材料“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可知战国时期这些著作认为瘟疫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并指出瘟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反映了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故选A;材料反映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主张,未涉及政府对疫情的政策,排除B;材料未涉及《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的医学主张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排除C;材料仅代表《吕氏春秋·季春纪》和《黄帝内经》对疫情的认识,未涉及民众对其看法,排除D。
二、非选择题(37分)13.(2021·德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仁者爱人”理念,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旨在解决百姓的生活,“故明君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而其思想的核心是“民为本”,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为民表率,争取民心,“保民而王”,反对与民争利、驱民耕战。同时,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饮鸩赴死,柏拉图就此打消从政理想,开始潜心学术研究,后来在《理想国》中提出“哲王治国”的思想。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落的原因在于公民不知道“正义”这一至善,因而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然后由公民选举“精英”来理政,“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统治者以哲学领导国家,以道德教化人民,以理性解决问题。——摘编自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主张,简析其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拉图“哲王治国”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孟子“仁政”思想与“哲王治国”思想的相同点。(12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种治国思想对当前我国治国理政的现实意义。(3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明君制民之产”“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反对与民争利、驱民耕战”得出经济上为民制产,不夺民利,轻徭薄赋;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令结合起来)”得出政治上内圣外王,民贵君轻,选贤与能;并将法治作为仁政的补充;根据材料一“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得出文化上重视道德教化。第二问影响,根据材料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应‘内圣外王’……反对与民争利、驱
民耕战”得出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统治者;根据宋代实行文人政治、宋明理学的兴起等史实得出宋朝后这些思想主张被奉为施政准则;根据明清废丞相设军机处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得出较少被统治者真正实行。第(2)题第一问背景,根据材料二“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落……”得出雅典走向衰败;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99年”可知,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之后,因此得出民主政治衰落;根据材料二“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落的原因在于公民不知道‘正义’这一至善……”得出城邦出现道德危机;根据材料二“公元前399年,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饮鸩赴死,柏拉图就此打消从政理想”得出苏格拉底之死的
影响。第二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和材料二“柏拉图认为城邦衰落的原因在于公民不知道‘正义’这一至善”得出以“善”为出发点;根据孟子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之际、柏拉图生活在奴隶制社会得出带有理想化色彩;根据材料一“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和材料二“……‘精英’来理政,‘国王’应该是有政治技艺并依照法律统治的哲学家,统治者以哲学领导国家”得出强调统治者的素养;根据材料一“君主应‘内圣外王’,提高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为民表率”和材料二“国家的‘第一要务’是进行公民教育……以道德教化人
民”得出重视对民众的教育;根据材料一“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和材料二“‘国王’应该……依照法律统治……”得出重视法律的作用。第(3)题根据相同点“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得出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全民素养;根据相同点强调统治者的素养得出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根据相同点重视法律的作用得出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答案:(1)主张:经济上,为民制产,不夺民利,轻徭薄赋。政治上,内圣外王,民贵君轻,选贤与能;法治作为仁政的补充。文化上,重视道德教化。(6分)影响: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统治者;宋朝后被奉为施政准则;但较少被统治者真正实行。(4分)(2)背景:雅典走向衰败;民主政治衰落;城邦出现道德危机;苏格拉底之死的影响。(6分)相同:以“善”为出发点;带有理想化色彩;强调统治者的素养;重视对民众的教育;重视法律的作用。(6分)
(3)意义:重视公民教育,提高全民素养;注重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1点2分,2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而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快跑:跑得越快,越错得很。——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材料中主要述及了两种观点,即“出世的哲学”和“入世的哲学”。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可知,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主张“出世的哲学”,即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消极;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入世的哲学”,即主张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参与社会,主动融入社会之中,尤其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按照题干的要求,在作答时,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任意选取一种进行论述即可,首先要明确论述的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评析,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评价和分析,要对我们所选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在论述的结尾之处,按照
题干的要求作出结论,这个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要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总结。如果我们选择“出世的哲学”,按照上面所述的步骤。
答案:示例:材料观点:古代“出世的哲学”主张脱离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政治观念消极。(2分)
评析:道家思想是中国“出世的哲学”的重要代表,老子以“道”为世界本原,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庄子则追求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们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面对春秋战国发生的社会巨变,他们反对频繁的战争,政治上主张“无为”,思想上主张顺其自然。他们虽主张远离社会的纷争和喧嚣,但并非主张脱离社会,其“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只是老子认为天下大乱,不是因为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做,而是因为已经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地“为”。(8分)
结论:“出世的哲学”并不是完全脱离社会的,消极的、无实用的,这实际上是另一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入世”与“出世”并非完全对立。(2分)
您好,谢谢观看!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