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ks5u.第32讲 汉代儒学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核心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通过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三纲五常”思想的学习,认识到其既有封建糟粕的成分,也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美德的成分,培养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阐释历史事物的唯物史观(2)从多种渠道获取与汉代教育有关的历史材料进行历史解释,认识汉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适应了国家大一统形势的现实需要注意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理解三个主X“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政治体制。(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2.影响(1)“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18-/18
考试二、罢黜百家1.背景(1)“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过程(1)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等。(3)董仲舒的“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4)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地位开始提升。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意义(1)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18-/18
考试(3)改变了权贵垄断官位的情形,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3)导致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情境体验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什么?概念阐释“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1)“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其思想是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2)“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X》,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思维提升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古代的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18-/18
考试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王霸糅合——董仲舒的新儒学探究1史料实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涵材料 董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他还大力宣扬孔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他提出的“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有等级的,上等的是圣人,是天生的统治者,下等人只能永远当牛马和奴隶。——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探究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的政治观点,并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目的。【认知深化】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8-/18
考试(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X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探究2史料实证——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联系材料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摘编自[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秦汉史》探究根据材料分析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认知深化】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8-/18
考试①思想内涵: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具有“杂家”色彩,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不是简单地重复先秦儒学的内容。②与当政者的关系: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③地位: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①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②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素养感悟唯物史观——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发展 董仲舒的思想以儒为主、儒法合流,兼采阴阳家的思想及三代以来的天命神权理论,从而形成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新儒学。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符合秦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求,为汉代以后的封建统治提供了较长时期的思想庇护,维护了地主阶级统治的稳定。主题二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8-/18
考试探究1史料实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材料 董仲舒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摘编自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探究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认知深化】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8-/18
考试探究2唯物史观——儒学对法律的影响材料 所谓“春秋决狱”,是指在遇到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在当时,经过皇帝的认可,“春秋决狱”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起了“判例法”的作用,故该书获得了立法意义,而体现在该书中的儒家道德原则变成了法律原则。“春秋决狱”在汉代成为风气。事实上,汉代儒家士大夫不但据《春秋》之经义断狱,而且还扩大X围,根据其他的儒家经典断狱,称之为“引经决狱”。引经决狱之风的盛行,又开启了引经注律的风气。当儒生的法律解释著作得到皇帝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的时候,法律也就儒家化了。——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的演变。【认知深化】法律儒家化的影响(1)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中,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及“重罪十条”等。(3)在“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过程中,儒家思想融入法律之中,-18-/18
考试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儒家思想的具体法律观点。素养感悟历史价值观——董仲舒新儒学的现实借鉴意义 大一统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和巩固大一统局面;另一方面,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也有积极作用。“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X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二、汉代儒学对治国理念的影响-18-/18
考试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X。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X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X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19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18-/18
考试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素养立意2.(2019卷,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3.(2019全国Ⅲ卷,25)在今某某和某某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某某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素养立意-18-/18
考试4.(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模拟演练1.(2020某某某某一模)西汉建国后,儒者叔孙通等人定朝仪、封禅等制度;儒者陆贾、贾谊等宣扬儒家德治相对于法家政治的优越性,儒家经典在“受命”“改制”等观念的影响下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这表明汉代儒学()A.分化为不同的派别B.正统地位开始确立C.理论体系丰富完善D.紧密结合现实政治2.(2020某某某某二模)董仲舒认为,在宇宙中,没有人是不行的,人的力量在这个宇宙系统中有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只给予事物以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必仍待人的努力”。这反映出-18-/18
考试,董仲舒的思想()A.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B.否定人君的绝对权威C.成为汉代的官方哲学D.意在削弱上天的作用3.(2020某某某某三模)公元前110年起,汉武帝前后举行了5次大规模的登泰山封禅、祭天地活动,这一系列活动()A.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B.践行了“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C.彰显了“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D.震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4.(2020某某某某一模)下表是根据《汉书》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该表反映出()学术流派汉初著作数汉武帝之后著作数阴阳家2种21篇无法家1种31篇无纵横家3种40篇3种5篇杂家2种5428篇-18-/18
考试篇A.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B.儒家官学地位逐渐确立C.各派思想已与儒家思想相互糅合D.汉武帝仅重视儒学发展5.(2020某某某某二模)“王天下”是儒家对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A.正统地位不断加强B.哲学体系日益完整C.神学色彩逐渐浓厚D.因时而变创新突破-18-/18
考试第32讲 汉代儒学知识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提示无为而无不为。主题探究·能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观点:“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观念;人性分等级的主X。目的:从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立场出发,神化专制皇权,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结合起来,为统治阶级服务。探究2提示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主题二探究1提示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及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探究2提示《春秋》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儒家道德成为立法的原则;《春秋》之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司法实践的依据并开启引经注律的风气。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18-/18
考试C 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某某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现实统治需要,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而不是兼收并蓄,故D项错误。2.C 由材料“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选C项;“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并不受重视,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代推崇儒学的原因而非秦朝对儒学的打击排斥,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儒学地位的提高,司马迁撰《史记》不是儒学地位提高的原因,排除D项。3.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某某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4.C “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比《论语》更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模拟演练1.D 西汉建国后不断有儒家学者宣扬儒家思想,儒家经典被儒生塑造为“为汉制法”-18-/18
考试,说明儒家思想逐渐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D项;题干所述都是汉代儒家学派代表,排除A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所述汉初时期不符,排除B项;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丰富完善是在宋代,排除C项。2.A 材料体现出董仲舒注重人的作用,可见董仲舒的思想带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故选A项;封建社会的人君是人的领袖,可知其威信和作用更重要,排除B项;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统治阶级需要,成为汉代正统思想,但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哲学思辨性不强,故不能称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董仲舒强调人的作用,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服务,而为了加强君主权威,董仲舒又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借助上天强化君主统治的合理性,故其没有削弱上天作用的意图,排除D项。3.C 封禅是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太平盛世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意在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彰显了“君权神授”理论的合法性,故选C项;开创“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是秦始皇,排除A项;“独尊儒术”指的是尊崇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只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才能震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企图,仅仅通过封禅是起不到这一作用的,排除D项。4.B 表格反映出阴阳家、法家、纵横家、杂家在汉初的著作数较多,到汉武帝时期迅速减少,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上升,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是据《汉书》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的统计,体现不出西汉政府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排除A项;“相互糅合”说法错误,排除C项;纵横家、杂家的著作数表明汉武帝不是仅仅重视儒学发展,排除D项。5.D 据材料“从早期经典到先秦儒家再到西汉诸儒,‘王天下’的解释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历程”-18-/18
考试可知,这一历程体现了儒家因时而变创新突破,故选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排除A项;宋明理学是儒家哲学化的表现,排除B项;儒家主X积极入世,与神学无关,排除C项。-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