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你老了》看叶芝诗歌的抒情主义格调摘要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其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创作具有典型的抒情主义表达风格,而这样对纯抒情主义艺术理念的坚持正是为当今文学创作氛围所欠缺的。本文从对叶芝的代表诗作《当你老了》的赏析入手,结合其创作简介与该诗作的创作背景,解读其抒情主义特征与表达手法,并对其抒情主义格调的地位及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词:叶芝《当你老了》抒情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抒情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的事件,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抒情诗的特点是侧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优秀的抒情诗则往往激荡着时代的旋律。抒情诗因为其内容的不同分为颂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本文将从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代表诗作《当你老了》入手,从文学表现力与表达效果角度来看叶芝抒情诗的文学格调与表现力二叶芝简介与《当你老了》创作背景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Butler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曙光》便属于此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伊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岁的叶芝第一次遇见了美丽的女演员茅德冈,她时年二十二岁,是一位驻爱尔兰英军上校的女儿,她不仅美貌非凡,而且毅然放弃了都柏林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争取爱尔兰民族独立的运动中来,并且成为领导人之一。对于叶芝而言,她的形象无疑又多了几分凝重与庄严
叶芝对茅德冈一见钟情,他曾这样描写过他第一次见到茅德冈的情形:“她伫立窗畔,身旁盛开着一大团苹果花;她光彩夺目,仿佛自身就是洒满了阳光的花瓣。”叶芝深深地爱恋着她,但又因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贵形象而感到无望,年轻的叶芝觉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一直没有对她表白,一则是因为羞怯,一则是因为觉得她不可能嫁给一个穷学生为妻茅德冈一直对叶芝若即若离,叶芝一度误解了她在给自己一封信中的意思,以为她对自己做了爱情的暗示,立刻向茅德冈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她在几次拒绝叶芝之后,于1903年嫁给了军官麦克布莱德少校,这场婚姻后来颇有波折,可她十分的固执,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时,依然拒绝了叶芝的追求。尽管如此,叶芝对于她的爱慕终身不渝,因此,难以排解的痛苦充满了叶芝一生很长一段时间
这份爱情中的艰难与压抑,促使早年的叶芝写下很多抒情主义格调的诗歌,数十年的时光里,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茅德冈不断激发叶芝的创作灵感:有时是激情的爱恋,有时是绝望的怨恨,更多的时候是爱和恨之间复杂的张力。《当你老了》、《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锦绣》、《白鸟》、《和解》等等都是叶芝为茅德冈写下的名篇三《当你老了》赏析及对叶芝抒情主义的解读诗歌一开篇,叶芝就给予了自己一个假想的抒情环境:“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在阴暗的壁炉边,炉火映照在已经衰老的情人脸上,昏昏欲睡头发花白的情人在渡过她剩余的人生。在那样的时刻,诗人让她取下自己的诗,细细阅读,也许这样情人就会明白:诗人之爱是怎样的真诚、深切。(注:以上译诗由袁可嘉译,以下同。)而诗歌言语的陪伴或可成为叶芝一直主张的古典抒情模式的尽致呈现。每一个人都有回首青春往事的权利,而叶芝在诗歌中自发选取的对情人回忆权利与内容的某种“掠夺”也正恰好地传递了他的某种抒情设想和情感誓言,给予情人以这样的时光,去回顾诗人挚爱的曾经,那么间隙的几十年苍苍岁月,都恍如一瞬般永远行至诗歌中段,我们就能投过诗行看出,这样的誓言,这样的坚定在叶芝的情感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回应“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情人是很优秀的:美丽、青春而甜蜜。这注定了诗人爱情的艰难和曲折。那些庸俗的人们同样爱慕着她,为她的外表,为她的年轻美丽――不管那些爱是出于假意还是真心,诗人想通过诗歌抒发的是这样的一种承诺――诗人的爱与他们的截然不同,诗人爱着的是去除浮华之后的东西,诗人爱着情人的灵魂――那是朝圣者的灵魂,而传递给读者的一条有效信息就是,诗人的爱也因此有了朝圣者的忠诚和圣洁初读起来,这份纯白的爱恋是让人迷惑的,正因为罕有才更加可贵,爱一人,终而到老,爱只有关于灵魂,而无关于外表。所以青春的我爱,苍老的我爱,容颜姣好的我爱,皱纹横行的我也爱。这是抒情主义极致的表达,也是叶芝流传经久不衰并对后世文学起到深远情感影响的一个段落。如法国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作品《情人》,从情景营造到情感出口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叶芝这首作品的影响诗歌的最后一个段落,诗人又引领读者,回到了那个情人老迈的情景,“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诗人自身的情感,也由中段的壮怀激烈回归到平静自然的过程,放置平坦自己的情感,引领情人去思考――苍苍老去时,你会怀念这一段曾经放在眼前的爱吗?你会不会怀念那个只爱你灵魂的人?这样的引领,依旧可以被看作纯情的召唤与暗示,只是,诗人的爱已经得以升华。“逝去的爱,如今已步上高山”,这将是比纯爱更完善的情感境界,仿佛可以逾越万物之上,天空密云,远山峰峦间,远远的爱与祝福都可以找到出路总体来说,《当你老了》这首诗的语言平静而真挚,倾诉式的口吻让人感到可亲;他似乎站在局外,冷静地为恋人指出了将来的结局。这样的抒情,是朴素直接的抒情,是毫无故作姿态的抒情,因此也是涤荡人心的抒情四叶芝抒情主义格调的地位与影响这是一个抒情泛化人心浮动的年代,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中,我们听到更多的是以文学为出口的宣泄与鸣嚣的声音,仿佛真正切合心意的抒情已离我们远去,这也就决定了人们从内心深处对纯抒情理念回归的某种渴望与追求。而当今文坛与纯抒情主义理念遥向对立的所谓“泛抒情”和“冷抒情”价值理念,笔者也不敢苟同。抒情的真挚性标准是任何时候任何时代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的抒情文学创作基点。而所谓的“泛抒情”与“冷抒情”,其实都只是打着抒情旗号的“伪抒情”
,这显然是抒情时代的一个看似正经却又多余的尾巴,这样的主张与内心深处真实抒情背道而驰。抒情就是抒情。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凡可以说的就应该说清楚,凡不可以说的就应该沉默。”抒情,是阴霾冬日里的雪中吟唱,是湖光山色间的脆羽轻响,因为真而美,因为真,也才不需要遮掩抑或虚张声势。早在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之前,叶芝便已经尝试将诗歌和宗教观念、情感结合起来。后来,他在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时候曾说过“……我认为……如果是一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宿命,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那些融合了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的欲望的词句来更好的理解这种宿命。”叶芝提到的这种“强大且悲天悯人的精神”,便是构成他之后的诗歌创作基调的重要元素,那就是用诗行来承载内心真正要去抒发要去诉说要去呐喊甚至是要去留住的东西
因此,笔者认为,叶芝在他早期诗歌中表达的抒情主义格调与情感倾向让人们听到了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抒情的交响,这是愉悦的过程,是拔高心灵的过程,也是走近心灵的过程。虽然叶芝中期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其政治生涯的直接影响,笔法走向冷峻,甚至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政治倾向与政治关注,但正是在这样一段时间,政治大环境与动荡的社会局势锻造了叶芝的纯抒情主义,检验了他对自己诗歌理念的坚持标准,也进而促成了叶芝晚年抒情主义更宁静的回归。进入晚年后,叶芝逐渐不再如中年时一样直接触及和政治相关的题材,而是开始以一种更加个人化的风格写作。他开始为自己的家人儿女写诗,有的时候则描绘自己关于时间流逝、逐渐衰老的经历和心绪,他的诗歌创作也进入高产期。与叶芝早期诗歌作品相比,他后期的作品更具人性魅力与大悲悯的抒情气质1923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上,人们这样称颂叶芝:“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灵魂。在他最清晰、最动人的抒情诗中,也在这些戏中,叶芝获得了诗人很少能达到的成就,他成功地维持了与人民的接触,同时又保持了最具贵族气质的艺术。”尽管叶芝的作品没有太多的特殊节奏与华丽词藻,可他的诗歌作品都在情感抒发方面做到了既柔软又锐利,轻巧地叩响读者的心扉,又轻易地掠夺本已衰败不堪的心灵,于灵魂对唱间找到了真挚的写读共鸣,这是精妙的不易察觉的伟大,更是后世需要借鉴与学习的方面在叶芝的诗《他诉说十全的美》中,他这样说,“愿向你和自在的星星致敬,直到上帝把时间烧尽。”我们不妨把这里“自在的星星”,看作是照亮诗人诗歌之路的那颗唯美真实的为抒情而启明的星辰吧!参考文献:[1]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2]
《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年[3]《诗学・诗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4]伍蠡甫:《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5]叶芝诗选:《新世纪文学选刊》,新世纪文学选刊编辑部,XX年第9期作者简介:储艳,女,1978―,安徽淮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周霞,女,1963―,北京昌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育,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