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不是死,是爱》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不是死,是爱》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

ID:947201

大小:12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03-1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不是死,是爱》学案自学指导一、这是十四行体的抒情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充分体现了抒情诗的魅力,即:不是简单地抒发一种感情,而是展开一段丰富、曲折的情感过程。这首诗开始以回忆的语调,感叹了有关时间的“诗人的古调”,继而反观自己命运的不幸、死亡的威胁,满怀哀伤,但在最后调子又昂扬起来,诗人自己设计了一场问答,肯定了“爱”的力量。从开头到结尾,起承转合,令人回味无穷。二、诗中有一个关键的意象“神秘的黑影”,它的出现为诗歌染上一种不祥、可怕的氛围,但最后那“银铃似的回答”,又驱散了这种氛围,使诗意豁然明朗。三、这首诗讨论的是“死亡”和“爱”的关系。从某个角度说,它们都具有不可抗拒的性质,同样笼罩了人的生命。对于患病的诗人来说,这彼此对立的两种力量,却同时作用在她身上,形成戏剧性的冲撞,而爱的胜利也是人脆弱生命的价值所在。参考资料一、关于白朗宁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白朗宁(1806—1861),19世纪英国女诗人。自幼体弱多病,早年坠马致伤,长期卧病在床。但她有强烈求知欲。她的诗篇受到诗人罗伯特·白朗宁青睐。他俩通信,并相爱成婚,客居意大利。她在那里投身于奥地利摆脱意大利统治的解放斗争。著有抒情诗集《葡萄牙的十四行诗》等。她的诗歌的特点为语言流畅,感情细腻。伊丽莎白·巴雷特·白朗宁是罗伯特·白朗宁的妻子。夫妇二人都是19世纪英国杰出诗人,都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当罗伯特向伊丽莎白求爱时,她暗中陆续写了44首充满真情实感的十四行诗,抒发了自己对心上人的坚贞爱情。可是她始终深藏这些诗篇,直至结婚后才拿给丈夫看。一天,她把这些十四行诗的诗稿偷偷放进丈夫的衣袋里,对他说如果他不喜欢这些诗,就把它们销毁。罗伯特·白朗宁看了这些诗后,深受感动,对妻子说:“我不敢把这些自莎士比亚以来写得最好的十四行诗仅留给我自己欣赏。”于是,这些诗得以公开发表。伊丽莎白·白朗宁曾对一位葡萄牙古典诗人十分敬佩,丈夫就给她起了一个绰号:“小葡萄牙人”。她的这个诗集因而得名:《葡萄牙的十四行诗》。这个著名的爱情诗集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系列十四行诗的范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精练的诗句和横溢的才华,充分体现了热恋中的女诗人对未来丈夫的真挚感情。这个诗集的出版,曾被视为英国诗坛上的一段佳话。诗集中不少佳作被誉为英国诗歌中的珍品,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赏。(选自《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二、情诗赏析(方平)先介绍一下十四行诗体。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1304—1374)采用这一诗歌体裁,写下了著名的歌颂爱情的诗集。到16世纪下半叶,英国一些宫廷诗人把“十四行”这一诗体从南欧移植过来,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而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1598)最为著名。以后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像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等都写过十四行诗。《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是白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相媲美。不是死,是爱从个别的单篇而言,我们很可以举出莎士比亚的一些使人反复吟诵、难以忘怀的十四行诗来;如果从诗集的整体看,白朗宁夫人的爱情组诗前后贯穿、脉络分明,内容更集中、整体感更强,一腔幽怨,像春蚕吐丝那样,语语出自肺腑,句句诉述亲身经历,因此更委婉亲切、更富于激情,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弦。-3-专心爱心用心 十四行诗的格律多种多样,例如《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的韵脚排列方式:abbaabbacdcdcd,不同于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abab,cdcd,efef,gg。当然,写好一首十四行诗,并不是按照格律的要求、凑满行数、凑齐韵脚就算数了。在艺术手法上,它有自己的要求,正是那独特的艺术手法,才构成了十四行诗歌艺术的主要特点。一首好的十四行诗一般往往要求能表现出一个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或者发展过程;这和我国旧体诗的七绝、五绝有些相类似。绝句讲究构思布局,要求在四行诗句中写出起承转合,这样,诗歌就有一个深度,就有回味,耐人咀嚼。十四行诗体同样讲究构思布局,要写出层次、写出深度、具有饱满的立体感;开头第一行诗句和最后的结句不应该处于同一个思想感情的平面上。从起句到结句,已经历了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跟“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相比较,白朗宁夫人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在结构上犹如单乐章的协奏曲。段落的划分不太明显;就连诗句也常常“跨行”(换行时不能用标点切断),有一种连绵不绝的情致。但是诗的内在感情并不凝滞,仍然可以让人感知,在流转、在起伏、在跳荡。不妨拿第32首“当金黄的太阳升起来”一诗为例:本来,女诗人一直把白朗宁对她的一片情意,当作错爱,不敢相信这就是爱情,这样的爱会是天长地久的。她总以为一切是个梦,昙花一现,接着就是凋落;太美的梦经不起跟残酷的现实生活接触,是注定要破灭的啊:“爱情”当着金黄的阳光,立下盟誓;银白的月亮照见,这脆弱的情结已经给解除了。(全诗的第一个主题:疑虑)她惴惴不安,因为她是一只破琴,只能发出喑哑的声音。谁会拿这样一只破琴去给金色的情歌伴奏呢?一听到发出沙沙的声音,破琴就会给厌恶地扔下了。(第一主题的发展:绝望)可是谁想到,一只破琴落在乐圣的手里,忘记了它只会发出沙沙的破声──听哪,完美和谐的旋律从琴孔里流出来了!(第二个主题:惊讶)满天疑虑,现在全都消散了,她已不是原来的她,而是一个得到点化的新人了。爱情在祝福她的同时,也改造了她;好像一位小提琴圣手用一张弓在爱抚琴弦的时候,硬是叫破琴唱出了它从不知道的动人的歌声。(第二主题的发展:信仰)从爱的疑虑到爱的信仰,从动摇到坚定,这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在十四行诗里曲折地表达出来了。此外,像第23、第35首诗等都是很好的例子,说明一首十四行诗要求有深度、有布局、有思想感情上的盘旋曲折;要求在相对小的体积内包含较大的诗的容量。这样,诗创作就必须苦心经营、写得精练含蓄、情绪饱满,避免写得太松、太薄、太直、一览无遗。我们的前辈诗人曾作过努力,想把十四行诗这朵花移植到我国的新诗园地中来,也的确取得了成绩。在今天百花齐放的诗坛上,十四行诗体这一严谨的外来的艺术形式是否还能发挥它的生命力呢?这很难说,但至少十四行诗的艺术手法,有它可取之处。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抒情诗集,不仅意境美,对于我们的诗创作,在艺术上应该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吧。《不是死,是爱》是整个组诗的一首序曲,以伤感的、回忆的调子开始: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女诗人生长在英国中上层社会,她的天地本来就是狭小的,后来终年卧病,和现实生活隔离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这种令人痛苦的局限性,在这首序诗里显示了出来。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她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不是抬眼望向未来,而是低头吟思,留恋往昔,在古希腊诗篇里遥寄着她的一片憧憬。也许真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人类曾经有黄金时代吧──那时候,人们已拥有了劳动生产的工具:弓和箭、斧子和绳索,却还没有作为战争武器的弓箭,斧子和绳索也绝不是杀人、绑人的刑具;人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生产经验,可以在秋熟季节、在狩猎季节,用载歌载舞、芬芳的醇酒来庆祝自己的收获了;而在史前的氏族社会的大家庭里,人和人之间还不存在压迫与剥削,壁垒森严的阶级分化的过程还没开始……-3-专心爱心用心 总之,对于失没在遐思中的女诗人,人类在透露曙光的幼年时期,是最值得羡慕的黄金时代了。当她吟读着古希腊诗人的诗篇时,在她模糊的泪眼前,展现出一幅类似我国《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太平、欢乐的景象;那时候的人,就是无限自由、无限希望的象征。慷慨的时间女神,年年都为老老少少的人们带来一份厚礼,带来了新的祝福……再回顾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过来的那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却像是接踵而来的黑影,重重叠叠地投掷在她的心灵上……她正在顾影自怜,却忽然惊觉到她的身后晃动着一个庞大的、神秘的黑影,它一把揪住了她的头发往后拉,逼着她抬起头来,无从躲避,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视的未来。于是在这生命的危机里,出现了全诗的两个主题:期待中的“死亡”和向她突然袭击、跟“死亡”一样威猛的“爱情”。(选自《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3-专心爱心用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