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写读后感的理由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讨厌写读后感的理由

ID:947491

大小:16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3-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G.txg生命在教学相长中延伸,生命在集体智慧中升华讨厌写读后感的理由王珺讨厌写读后感需要理由吗?不需要理由吗?当我们以这种“大话西游”的方式发问时,我们关于读后感的对话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王珺(本报记者)  □于亦萌(北京九中高三学生)  ■听说你讨厌写读后感,能说说为什么吗?  □我讨厌写读后感。因为写读后感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可是当今还有多少东西不功利啊(笑)?一本书、一篇文章还没读之前,就被告知要写读后感,就要考虑这个读后感怎么写,写出来后能不能被老师或评卷大人看得上,得到满意的高分。完了,当这些东西在还没阅读之前充斥心里的时候,这样的阅读是什么呢?除了背负重负、任重道远之外还有什么?什么也没有了,在阅读的过程中,那种感觉,就等于给地主打工(笑),我没给地主打过工,不过是个顽劣的比喻罢。  ■就是说,你对阅读这一行为本身有自己的理解?  □我理解,阅读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非功利性的,就像我老爸常念叨的陈词滥调——一种审美活动。也就是说,阅读是一种愉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春风化雨、落地无声的滋润。在整个阅读的这段时间里,你处在一种朦朦胧胧的、惬意的、温馨的感觉里,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隐到你的意识后面去了,你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作者创造的世界中,经历着一种全新的、在你的经验之外的新鲜体验。当阅读完后,甚至有那么一段时间,你仍沉浸在那本书的境界中。可惜这样的阅读体验已经不多了,许多人都忘了阅读的本义了。这就好比当你在一处草木茂密、小花点缀的山坡上漫步时,突然从前面细草中蹿出一头梅花鹿。这时你的心会怎样?你不为圣洁的小生灵欣喜不已?难道你会分辨鹿的身体结构、鹿的皮毛花色、鹿对人类有哪些医疗保健作用?  ■让我们看看老师布置你们写过哪些书的读后感。  □读后感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一多一些,高三后少了,因为高考不考,假如高考考的话,我敢说少不了。由于时间过去太久,具体写哪些记不清楚了。我印象中写的最多的是那些“特别有教育意义”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我看来已经与时代脱轨了。  ■老师会对你们的读后感提什么要求呢?  □“读后感”这种体裁,语文老师从我们小学开始就按照教学大纲教给我们:先要找出作品中“真善美”的一面,然后大谈其教育意义,并且在最后要附带着写出看过作品后自己受到多么大的启发教育、肉体精神达到双重升华什么什么的……于是,可怜的同学们,为了那点似乎无所不在又似乎根本不存在的教育意义,想啊想啊想啊想得都内出血了——也不过就是那些陈词滥调,好不容易,终于写完了,再强忍着呕吐之心郑重地读上一遍,刹时感到自己似乎已年过古稀。  ■是不是一谈教育意义就很烦?可是你们是受教育者啊。  □是啊,我们毕竟要长大,要社会化,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时烦也得听着。  ■我猜你的意思是你们烦的是那些以教育者面孔出现的书,不满的是那么一种僵硬的姿势,而且还让你们去赞美这种姿势,的确有点难过。  如果读到一本你发自内心地喜欢的好书,有没有要写点感想的冲动?  □可能要写一点儿吧。喜欢的书看得多了,自己就写了一些有情节的东西,不是读后感,也算不上小说。  ■老师认为写读后感的好处是什么呢?你真觉得写读后感没有一点益处,比如对理解文章内涵,或者抒发你内心的感受?或者,提高写作技巧?***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 G.txg生命在教学相长中延伸,生命在集体智慧中升华  □老师怎么认为,我不清楚。假如不是逼着要做作业,我不会去分析文章的内涵,借鉴人家的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理解,我经常和爸爸妈妈讨论,他们也尊重我的感觉,我有时也觉得他们切入的角度有趣。  ■讨厌写读后感,这只代表你的个人观点吗?知道别的同学的想法吗?  □我当然不可能知道别的同学是怎么想的,他们也许思考过,也许连想都懒得想,但惟一敢肯定的是——极少有人会喜欢写读后感的,就和学生中是极少有人真正爱学习(为应付考试的那种学习)爱得五体投地的道理一样……  ■讨厌写读后感有没有惰性在作怪,因为许多人读了好书却并不愿费心思索,更懒得写什么心得。  □可能有一点儿吧。  编后:听学生们说对读后感的看法,不免有点吃惊:原来他们有那么多的思考。对他们的说法,你同意吗?或许你也想说点什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出版人还是家长,欢迎说出你们的意见:对作文,对读书。  《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7日第6版你讨厌写读后感吗?小茶 伊挪罗婧(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三):  写读后感?我不太喜欢。感觉写起来比较费力气。老师一般在假期时给我们开五六十种书的书目,包括文学名著,也有科普书,像《时间简史》之类。平常读课外书的时间不多,假期读书本来是挺惬意的消遣,有作业在那儿等着,情绪多少受点影响。好在我比较放得开,读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通常是先享受了读的乐趣再考虑作业的事。  不过说真的,读文学名著尤其是古典的、外国的,难度是挺大的。不了解作家本人的情况,不了解时代背景,理解就有障碍。往往是读的时候挺过瘾,写读后感时就不轻松了。字数凑不够时,我会翻翻书的前言,我知道好多同学也是这样,借用人家的观点。  学习写作我认为不一定要用写读后感的方式,体会别人的意图毕竟不如自己观察生活来得直接,它就像分析课文一样让人感觉不美妙。庆幸的是我们老师还很开明,他欣赏的作文(读后感)是有新意、独辟蹊径、见解独特的文章。他常鼓励我们写非命题作文,一周一篇,只有到了快考试时,没办法,我们才被要求练习议论文。  黄海云(北京101中学高一)  读后感本来应是写给自己看的,或者说是读了之后自己禁不住有话要说的,是自己真实感受的流露。一般来说,它不是写给人看的。这种读后感是写在日记中的,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可长可短,也不必拘于“作文”的要求。  现在一般的读后感,是老师布置写的。是先有任务,后有“感受”。有感受说,没感受也得说;有真感受本不想让人知道(如写在日记中),但作为作业还得准备让老师看。既然知道要让人看,说出的感受就跟不准备让人看的不完全一样。这种读后感我不喜欢。  老师倒也没规定读什么样的书。但是,一般都理解为要比较正儿八经的,这是有传统的,不用要求大家也知道。  所有的作文都要求“有真情实感”。但实际上,只要是写作文,就多是编的。编得好,假的“真情实感”就跟真的似的;编得不好,真的“真情实感”也跟假的似的。很多人被认为写得好,可都是假的。  写作文要“中心突出”,可是我喜欢有什么写什么,不只是写一个点,有多少写多少,不是为给人看的。***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 G.txg生命在教学相长中延伸,生命在集体智慧中升华  只要动笔,当然对学习写作有帮助。至于帮助理解作品,因为是读在先,写在后,后面做的事怎么会对前面做的事有帮助呢?如果说是为了写读后感而反复去读、去抠、去思考,多读多思了,多费了时间,肯定对理解作品有帮助。  我觉得读书要泛读、多读,不必老是细读——写读后感就总得去细读。同样的时间,泛读多读了之后,得其大体,所获更多,而且本来不懂的,后来也能明白。细读要费很多时间,这些时间用来多读更好。据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的才学,确实高于三人。所以说,观其大略要高于精读。采访/小茶 伊挪  《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7日第6版请宽容我们的“读后感”——一位教师对“学生讨厌写读后感”的反馈湖北省罗田县育英学校 潘红胜有阅读的需要就有读后感的存在  有关阅读的需要,作家王安忆曾有过精彩的论述。她说,近几年,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现在又加入了WTO,人们变成经济利益的动物,而忽略了精神的价值。养育精神的最好途径是阅读文学艺术作品。对此,她还作了形象的比喻,“森林,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见到,但是它们却在改善着你的呼吸。”  自然,阅读的需要必然导致读后感的存在。这里的阅读和读后感已经不是狭义的看书写读后小记了,而是广泛意义上的进入阅读世界后心灵的感触。  阅读是一种文学消费,读后感是一种文学批评和鉴赏。这是由消费市场决定的。  有检测的目的就存在读后感的可能  人是能动的,他所接触的必然在他心灵世界留下一定的反映。如何了解他的反映正确与否、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通过读后感来检测是方式之一。  正是因为现在青少年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所以才导致了写读后感的不容乐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废弃读后感。面对青少年阅读兴趣差,阅读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学习考试有关的书多读,没关系的书少读或不读的情况,我们唯有通过写读后感才能提高其阅读水平。一个人是否掌握了知识,只有观其言,察其行,读其文,才能把握。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离不开读后感这种检测方式。  有内容的广泛就有读后感的多样化  这里的内容的广泛是指阅读内容的丰富多样。现在的阅读内容除书籍外,还有电影、电视、网络等,阅读内容的丰富多样必然带来了读后感的多样化,写只是其中之一,并且写可长可短,可深可浅,可粗可细,可宏观可微观,不必拘泥于“引、议、联、结”这个中学教学读后感的老模式。还可开座谈会,谈读后感,可以上网“发”读后感。一旦多样化也就避免了枯燥乏味。  有宽容的态度就有读后感的出路  读后感本身不是万能的,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萨特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话虽绝对了一点,但也不无道理。古人的大量文化遗产如何继承?后人就是读前人的文章有所得才发展的。这里的所得诉诸于文字就是读后感了。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的“破万卷”从实质上说就是读破前人的知识限制,得自己的体会,看来仍离不了读后感。  目前中学教学中的读后感可能因人为原因使其公式化,使其面目可憎,但是它的不理想正说明了阅读的不理想。否则,一个人阅读之后有所得自然有话要说,有文要写,正如刺在其喉,不吐不快一样。  《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23日第6版别轻言“讨厌”——一位教师对“学生讨厌写读后感”的回应时祥选***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 G.txg生命在教学相长中延伸,生命在集体智慧中升华“读后感是一种功利性的东西”?  我承认现在世人的功利心普遍很强,但要说所有的东西都难逃“功利”,连读后感都成了“一种功利性的东西”,恐怕过于偏激。没动笔时,就考虑“写出来后能不能被老师或评卷大人看得上,得到满意的高分”。读后感的所谓“功利性”是谁强加给它的,似乎不言自明。我很欣赏于亦萌同学对阅读行为的精彩见解。文学和科学确有很大不同,试问:只要不是写说明文,有几个语文老师会要求大家去“分辨鹿的身体结构、鹿的皮毛花色、鹿对人类有哪些医疗保健作用”?其实,你只要把看到圣洁的小鹿的“欣喜不已”生动地讲述出来就是一篇很优秀的读后感了。阅读和写作都是创造性的活动,投入地读,然后捕捉阅读过程中灵感的火花,写出来的文章,恐怕不想得到好评都难。你真要带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去写,很可能适得其反。  “读后感本来应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在日记中的”?  读后感确可以是日记的一部分,但要说所有的读后感都要写在日记中,只能给自己看,怕又是一种强词夺理。古人说:“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话里透着一股子谦虚和坦荡劲儿。“事无不可对人言”恐怕一般人都做不到。想想我们自己,也有一些不愿告人的秘密,但是,如果我每天所做所想,都不可告人,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网上正好有关于老师是否可以批阅学生日记的讨论,“隐私”是一个被大家频繁提及的词。作为老师,督促学生练笔,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谁想借机来窥视学生隐私?当然,学生可以有自己的隐私,并且有权利保护它,但是你不能用它做挡箭牌,拒绝写作。以写日记而言,最好的做法,就是准备两个本子,一个自歌自舞,一个与人交流。  “体会别人的意图毕竟不如自己观察生活来得直接”,“观其大略要高于精读”?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好事。但是这些看法对不对,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像上述的两种论断,都是些片面的真理,不足以服人,反给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之感。  相比之下,罗婧同学说的更接近实际情况。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写读后感,一是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二是写起来费劲儿,有一种畏难情绪在里边。  其实困难是我们不应该逃避的。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作文与做人之理,尽在其中。  当然,有些教师的做法过于机械,给学生留的空间过于狭窄,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应该受到批评的。  关于读后感的讨论正在进行中,欢迎学生、教师、家长继续参与。——编者启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4日第6版***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书醒脑文暖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