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
一、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例如我们学过王昌龄(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相同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
二、解题《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诗的背景盛唐时,汉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广泛。然而也存在着毋庸讳言的矛盾。当时,东北的契丹、北方的突厥、回纥及西面的吐蕃等游牧民族,凭恃“兵锐马多”、“习于武事”,时而伺隙掳掠边庭,而唐王朝为保护边境或开拓疆土,也常常东征西讨。因此,自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边境线上烽火时起,战事不断。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1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第五首。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王昌龄(698-757),盛唐著名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寒门,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曾任江宁丞、龙标尉等微职。存诗一百七十馀首,长于边塞、送别、闺情宫怨等题材,在各体中尤擅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1日色昏:风沙遮天蔽日,不是说天色已晚。2辕门:指行营。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止宿处以车围成屏障,出入之处相向仰立两车,称辕门。后来地方高级官署,两旁以木栅围护,也称辕门。3洮(taó桃)河:黄河的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4吐谷(yù玉)浑: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是鲜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浑国。这里借指敌军首领。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凤阙:指长安宫阙。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思考和讨论前两句属于什么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在全诗中作用)作者描述了哪几个场面?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赏析全诗:大漠,出征,夜战,捷报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全诗运用了烘托、衬托、虚实相生、场面描写等手法。分别从视觉听觉来写,写出唐军英勇善战威武强大。.
1、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在沙飞石走、遮天蔽日的时刻,唐军尚要离营出征,可见军事形势之危急万分);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
1、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在沙飞石走、遮天蔽日的时刻,唐军尚要离营出征,可见军事形势之危急万分);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
。2、此诗描写了在狂风疾卷,沙飞石走的恶劣气候下,唐军顶风披沙、戎装疾进的情景,并以虚实相生的笔调,颂扬了这次出击取得的辉煌战果。尽管作者只是撷取了边塞战事的一个小小片断,但却写出了唐军的旺盛士气和强大威力。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战争来临紧张激烈的场面。苦战烘托 悲壮激烈 (听觉/视觉)本诗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大漠夸张衬托军情紧急出征出师庄严虚实相生夜战 唐军神速捷报烘托 喜悦激动(听觉/视觉).
阅读与思考1.对战斗进行的过程和战况之惨烈作者全然避开,没做一笔正面描写。从三个侧面进行渲染和烘托①以环境描写烘托,以“日色昏”烘托军情之紧迫;②以唐军半卷红旗戎装前进的景象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斗志;③唐军先锋部队牛刀小试,已生擒敌酋的赫赫战果烘托其英勇善战强大无比。.
2.以小见大。采用侧面烘托扬长避短,绝句篇幅短小,作者没有勾画出战场交锋具体景象,从视觉从听觉来写,先实写出征场面,再虚写战斗胜利,虚实结合,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
艺术特色1.构思新奇别致,前两句写出征危迫景象,后两句写取得的辉煌战果。2.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笔法,诗人避开战况之惨烈,战斗之艰难,从三个侧面渲染烘托3.结构腾挪跳跃,场面描写跨度大,一起一落,夜战是起笔,已报生擒是落笔,波浪起伏。.
在诗歌鉴赏题目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1、某句诗在文中的作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对这些类似的问题,如何回答,(分析前一题).
1某句具有什么特点(手法)2展开想象,结合对这句诗的理解,再现诗句所描写的情境;3体会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妙处(结构、情感、主旨)手法+句意+作用(结构、情感、主旨)答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