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之四)◆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从军行》(之四)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本诗是一首优秀的爱国诗,对于积累诗歌,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同时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BENKE【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边塞诗歌的鉴赏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本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放映两首边塞题材的唐诗内容,让学生说出诗名与题材内容,并回顾学过的相同题材的诗句。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明确:第一首是唐朝王维的《使至塞上》,第二首是唐朝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均为边塞诗。学生学过的边塞诗,比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二、介绍边塞诗的相关知识1、边塞诗的产生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2、边塞诗的地位和代表诗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此外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3、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2)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生活;(3)或反映战争的情景。4、边塞诗的思想情感(1)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2)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3)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4)宣泄对统治者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对战争的厌恶;(5)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6)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三、文题背景及作者介绍
(1)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2)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盛唐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2、反复吟读诗歌,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散文化五、欣赏诗歌(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特点?明确: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2)一、二句使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明确:①情景交融。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和思乡之情,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②衬托(反衬)。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3)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明确:“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4)诗中哪句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将士怎样的心情?明确:不破楼兰终不还;①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②用典。借用典故,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六、归纳诗歌思想及艺术手法明确: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抒发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艺术手法:情景交融、直接抒情、用典、衬托(反衬)七、讨论总结鉴赏边塞诗的技巧1.关注诗歌的题目、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诗歌的情感;4.欣赏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八、鉴赏练习从军行 (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明确: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九、课堂小结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十、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教学反思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