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及体例;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诗人精湛的构思技巧,感受每一首诗独特的风格。课时安排:3—4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卓尔不群。近体诗:唐代出现被唐人用以区别古体诗的新诗体,又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以5、7言为主,偶有6言。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末)联。多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山居秋暝王维
王维:·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鬼是李贺,那么诗佛是谁?——王维·苏轼在《东坡志林》一书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这个佛教色彩很浓的号是太原人王维的字号。·王维早期积极入世,针砭时弊;后期消极隐退。他是继谢灵运、陶潜之后的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晚年居蓝田(今属陕西)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他的诗风直接继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
朗读诗歌,疏通文意:
解剖本诗形式学习近体诗形式特点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流”、“舟”、“留”。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这一点对中学生不作要求)。首联颔联对仗颈联对仗尾联
学习:一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思想,指的是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揭示怎样的现实生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或说明怎样的道理。内容,指的是上述“思想”的载体。也就是:为了表达思想,作者写怎样的景,怎样的物、怎样的事、怎样的人——这个(这些)人有怎样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当然,如果直接写出感情和道理,那就既是“思想”,又是“内容”了。
《山居秋暝》的思想内容(一)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首联:紧扣题意,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大背景,给人以深远、幽静、清新之感。颔联:是景物写生。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组成色调明洁的图画,具体渲染了山景的清幽。颈联:在“空山”的背景上,点缀了人物的活动的两幅优美的画面。听到“竹喧”声,知道是“浣女”归来;看到“莲动”,知道是渔舟出去。一写听觉,一写视觉。尾联:是面对景物发出的感慨,“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巧妙表达了自己对山中秋色的喜爱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
《山居秋暝》的思想内容(二)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综上所析,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山居秋暝(字面翻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其他鉴赏内容(讨论)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空山中的人语声、深林中照到青苔的一缕斜阳,成功地反衬出空山寂静、深林昏晦的气氛和景色。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字是非虚也,实乃清、静。“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诗人愿意在此归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照”写出月光倾洒的情态。“流”字却化出了声音。在诗人的笔下,不仅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还呈现出山水画难以表现出的动态美、声音美。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作用?与第一种排列相比,它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与第二种排列相比,它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3、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高洁情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反其义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AB
作业: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改写成一段散文。一二百字左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轻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
示例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照一方淡泊宁静寄托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疲惫劳碌的身躯。因为一份对自然的钟爱与吟唱,我们终于可以在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中找到久已遗忘的生命之源。一轮明月,半泓清泉,光与声的自然组合在瞬间让我们的生命境界同样变得澄澈而透明。
示例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啊!
从军行王昌龄
作者简介王昌龄,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称号。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文题背景《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写西北边塞战士艰苦奋战的高昂斗志。
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赏析:环境渲染,以色传情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渲染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黄沙,荒凉萧瑟;百战,战斗频繁,时间漫长;穿金甲,战斗艰苦激烈用典,胸怀襟抱。金甲易损,生命可抛,但报国的意志不会减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的乌云一片连着一片,遮住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远处的玉门关。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在大沙漠里打了许多仗,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穿了,他们决心不打败敌人决不回家。漫天的浓云古代通往西北的边塞关口,在甘肃省诗中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全诗格调悲壮,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铠甲,古代兵士穿的战衣这里指侵袭西北边境的敌人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杨伦
方法总结知人论世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意象分析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移情入境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称其为杜工部。他经历了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目睹了战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感受了战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苦难,于是他的诗歌就成了乱离时代的悲歌。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这首诗是杜甫(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意象分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仰望俯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猿啸哀、鸟飞回”就是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写照。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的凄惨,哀猿的啼叫暗示着作者的悲苦。意境凄凉悲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令诗人超越时间的限制,联想到历代优秀的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惘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提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流水比喻时间永恒,衬托生命的短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比喻无尽的哀愁。)
本诗首联和颔联,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绘之景中,借景抒情。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李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间时间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悲秋二字最沉痛,秋天不一定悲,是诗人目睹苍凉辽阔的秋天,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故生出无限悲秋之绪,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爱登台,诗人的羁旅愁和孤独感,就像是落叶和江水一样,排解不尽,驱赶不绝。提示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四字将前三联所蕴含的感情显现无遗。国难家愁“繁霜鬓”。因“潦倒”而“新停浊酒杯”,可以想见作者当时长年漂泊的悲苦生活境遇,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
颈联和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一个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颈联和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一个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
作业:比较阅读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九日杜甫
石头城刘禹锡
石头城在南京清凉山西麓,因为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三国时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刘禹锡,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参加王叔文革新失败,屡贬屡谪。路经金陵,目睹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衰命微,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作《金陵五题》《石头城》是其第一首。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
思考:1.“石头城”是有名的山川形胜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它本来是六朝古都,现在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此时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故都,可惜它已经是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知道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寂寞的叹息默默退去。
2.面对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却去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在这里诗人把月亮看做历史的见证人。诗人称它为“旧时月”,因为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将古代的金陵与现在的金陵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而今夜它又穿过女墙照过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无尽的慨叹含于其中。
3.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旨。(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之为前车之鉴。
锦瑟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其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要给人一种迷惘的感觉。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琴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追思青春少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爱心托付给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解读极为不易。
思考: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四个典故。一是庄周梦为蝴蝶,意为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二是望帝魂化杜鹃,意为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三是南海鲛人的故事,意为梦想和思念破灭后所得的只是满眼泪水。四是传说中的南田产玉的故事,意为梦想和思念破灭后的迷惘。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间。
参考翻译:(根据典故的义译)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可是梦想和思情都破灭,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作者晚年回首往事,有感于世路坎坷,遗恨重重,寄寓了作者浓重的悲慨和郁愤。
欣赏练习1.对课文中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A.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B.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C
2、对《山居秋暝》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紧扣题目,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景致,给人以空旷、寂寞、清冷的感觉。B、颔联两句先写静态——松间月光皎洁,后写动态——石上清泉奔流。两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C、颈联两句先写所闻——竹喧浣女归来,后写所见——莲动鱼舟穿行。于空山背景之上,点缀出人物活动的无限生机。D、尾联两句是说春夏的花草衰谢,就由它去吧,山中的秋色实在迷人,自己愿留在山中过恬淡闲适的生活。A
3、对这首诗写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首诗看,王维的确勾勒出了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B、这首诗前三联将景物写得明丽优美,充满活力,为尾联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安于隐居作了充分的铺垫,深得情景交融之妙。C、这首诗之所以要将山中景色写得异常优美且充满活力,是为了反衬奸臣当道,朝廷腐败衰落,此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之法。D、用热闹的景物写出幽静的境界是王维的山水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如本诗中的“照”、“流”、“喧”、“动”等热闹字眼写出的却是幽静的境界。C
1、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军行”是乐府旧题。B.全诗四句借景抒情,真实地再现了边塞环境的艰苦,刻画了征人的心理活动。C.这首诗表现了戌边将士不畏环境艰苦,不惧战争残酷,誓死破敌,报国卫边的壮志。D.这首诗境界阔大,气势雄浑,格调高亢,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课堂练习:
2、“青海长云暗雪山”,此句表现出什么画面?A雪山的山影倒映在青海湖面上B青海上空,长云弥漫;北面横亘着隐隐的雪山C青海与雪山绵延成一线,四周黑云围绕D雪山的山谷中,有个终日白云缭绕的青海湖。
3、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海长云暗雪山”一句写青海湖上空浓云密布,使雪山也显得暗淡无光。展示了戌边将士恶劣的生活环境。B.“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写边塞的遥远及戌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C.“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写战争的频繁和残酷。D.“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写戌边将士有家不能归的怨愤之情。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主要是表现戍边将士()A.艰难困苦的生活B.出生入死的经历C.报国御敌的壮志D.思念家乡的感情
对《锦瑟》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标题“锦瑟”,不仅为诗篇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B、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C、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沉迷于美好境界;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心的寄托和殷殷的思念之情。D、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来描绘眼前的幻影:往日的生活依稀可辨。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