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的特点:1、意象:大漠、边关、羌笛、雪、战马、黄沙、秋风、月2、情感:征战之苦、思乡之情、报国之志3、意境:悲凉、壮美、奇异、苍凉、孤寂
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其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处在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学提示1自由朗读古诗,划出节奏。
从军行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古诗大意。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哪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自学提示2
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空的长云诗连绵的雪山昏暗。
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孤城遥望着西北边陲的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在沙漠中长期战斗,把身上的铁甲都磨穿了。
不破楼兰终不还不彻底打垮敌国我永远不把家还。
一、二句点了三个地名,分别是哪里?三地呈现在同一幅画面有什么效果?青海、雪山、玉门关境界阔大,既是想象、夸张,又突出了戍边将士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责任感。
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黄沙、楼兰特点: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作用: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后三、四两句:极言战事之频繁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黄沙百战穿金甲
写作手法二:直接抒情写作手法三:用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后三、四两句:不破楼兰终不还终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雄壮豪迈,有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力。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
哪句话体现诗歌主旨?运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将士怎样的心情?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情,用典。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边地之景:荒凉思归之情:深切久戍之苦:残酷破敌之志:豪壮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关。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外来之敌,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全诗意境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
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