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忧国、爱民思想;体会诗的韵律美,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表现力。2.使学生认会两个二类生字,会写2个一类生字。3.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4.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查找作者的资料和古诗的背景。教学时数:一课时。基础知识:岳(yuè)(五岳)(岳父)(岳母)教学过程:一、朗诵古诗,感悟诗歌形象美。1.读通全诗,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准确了再读几遍。达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再播放音频资料,再师生共读。2.结合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蕴涵诗中的思想感情。质疑问难,重点解答诗人“感”什么,为什么“感”。这是爱国诗。1192年,陆游虽退居家中但不忘国家人民,诗中寄托了他对沦陷区内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饱含愤怒的强烈控诉。教学时相机穿插创作背景,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结合书中所给的图片想象诗中画面。二、品读比较,领悟诗句精练美。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2.原文与诗意比较朗读。
结合作者的遭遇介绍,告知学生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课外合作收集陆游的爱国诗,进行编报等相关语文活动。延伸课外再读诗,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字词注释]篱:篱笆,用竹子等编成的围墙。篱门:篱笆门。迎凉:出门乘凉。河:黄河。摩:触摸,接触。[走进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诗情诗意]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巍峨的高山直上云天。陷入敌手的百姓流干了眼泪,盼望官兵收复失地又过一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三、指导背诵,互检互查,及时反馈。1.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2.学生自由背诵。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板书设计: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生字古诗幻灯课件
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组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勿忘国耻2、年级:五年级上册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新课标人教版4、所属的章节:第七单元第一课5、学时数:40分钟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2)、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3)、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或难点: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内容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多媒体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4、设计思路:为更好地发挥网络服务教学的优势,我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专题学习网站。在主页上,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读、自悟中完成。这样的环境真正能体现网络资源的多媒体化。三、教学过程描述教学环节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以及及设计意图创设情境1.看片段,情感体验。2.问一问:①
激发情感(6分钟)1、播放圆明园的两组动态画面(圆明园辉煌景观;圆明园劫后惨相),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2.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最后却变得满目凄凉,一片狼藉,看了这两组动态画面,你们此时最想说什么?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②为什么说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③为什么说它被称作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3.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1创设一组对比情境,铺设好情感场,营造一个至真至美至丑的场景,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2、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归纳,最后确定三大学习主题,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网上学习自主探究(8分钟)1.指导学生围绕三大主题在网上学习,请大家带着问题进入学习。2.通过网络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学习帮助和指导。3.指导学生为当好圆明园的导游而设计导游解说词。1.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浏览网页,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2.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询问老师。3.自由组合,分组学习,用各种形式呈现研究成果。1、通过专题学习网站,提供学习背景资料和各类感性材料,使学生能通过网页,通文路,感其情,晓其心。2、创设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3、信息的搜索、筛选、加工和改组过程。汇报交流深化提高(8分钟)争当导游感悟辉煌1.议一议:①争当小导游。小组派代表采用语言表述(也可用演示文稿),辅助屏幕转播,图文并茂地作导游介绍。②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品词,抓重点字词:通过“皇家园林”、“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感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青铜礼器”、“名人书画”1、教师角色的定位:组织者、导航者和协作者。
1.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当导游,介绍辉煌的圆明园。当好学生的服务员。(适时根据学生要求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屏幕转播,并提醒其他同学随时将有疑问的地方向导游询问。)3.圆明园汇各地风景名胜于一体,集中国文化与艺术于一身,作为中国人的你,看到这些,想说些什么?4.圆明园确实是一座艺术天堂,谁能用一句话来赞美一下? 等链接,使学生感悟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抓“漫步”、“漫游”、“饱览”、“流连”等动态词语感悟,迁移。赏句,抓优美语句有感情朗读,在读中倾情。冶情,移情于景,在景中陶冶。2.夸一夸:畅所欲言:赞叹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读一读:有感情朗读。教师无疑是情感的驱动者,而信息传递是驱动情感的首要媒介。2、在此创设这一会话情境,安排争当导游的环节,一方面是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得益、相互启发、展示自我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资源,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合、再加工,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3、信息的编码、存储过程。对“众星拱月”等词设置链接,以图释词,或部分到整体,或形象到抽象,展示生疑——释疑的训练过程。4、使这万园之园美至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汇报交流深化提高(10分钟)播放被毁录像,渲染反差1.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却在1860年10月18日毁于一炬,无情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使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化为一片灰烬。看了这被毁的场面,看着这些残垣断壁,你的心情怎样?2.我们该怎么读? 1.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烧,愤言不止。大体还会进一步设问:①到底是谁毁了这座名园?②为什么这座名园会被毁?围绕以上提问,进一步在网上查资料讨论(毫无人性的英法联军;软弱无能的清政府……)。2.有感情朗读(极度仇恨)。 1、创设好问题情境,使学生不时地发现新的信息,产生新的疑问,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在疑中思,在疑中学,这就是学习的进步。2、学生通过展开讨论,将进一步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野蛮和丧心病狂,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发泄至极点。网上交流总结升华(8分钟)1.“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生生互动小组交流
为什么?2.学完了课文,同学们有何感受、体会?大家可以进入我们的“网上论坛”从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谈。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 联系课文讨论,进一步激起痛恨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神圣使命。议一议:进入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围绕“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等问题进行交流。 四、教学反思由于各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科规律的不同,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也不尽相同。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是语文学科的学科属性,需要达到的学科目标,完成的学科任务,然后再思考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因此,在备课时需要先“忘掉技术”,从学科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考虑哪些环节会因为技术的运用而让学习变得精彩高效,在学科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运用的设计。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首先考虑这课应该开展怎样的语文活动来完成课程任务?通过反复的朗读来感悟、体验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本课让学生理解、提升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感悟更到位?如何让学生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又如何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可恶行径,从而激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于是广泛搜集资料,将活生生的事实展示在学生眼前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课堂上在学生朗读感悟的过程中适时提供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学生在这些丰富的表象资源的启示下,课堂气氛高潮迭起,学生不仅对国之魁宝了如指掌,而且对八国联军的罪恶行径义愤填膺。于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愫油然而生,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是师生之间对话交流、情感互动、答疑解惑的场所,过多的技术干扰反而会扰乱学生的学习。怎样让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恰当整合,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的目的,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