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长春版五年级上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准备】 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附送:2019-2020年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九册语文全册教案(暂缺第五组)【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四、总结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 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 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 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 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 找出重点词句; ② 品读重点句子; ③ 体会文中感情。三、学习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 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 品读第3小节: ① 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 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 品读第4小节: ① 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 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 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2、自学第5小节: ⑴ 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 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 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3、指导背诵: ⑴ 学生练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四、学习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出示幻灯片: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
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板书设计林海岭温柔林绿花美教学反思:1—2三峡之秋张敏【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教学目标】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教学目标】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三、整体感知 通过查找资料,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三、指导朗读: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四、结束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板书课题。二、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三、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四、教学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五、课后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中午、下午、夜晚教学反思;1-3九寨沟于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3、学生通过读文和欣赏风景,体会到九寨沟自然景观的美和四种动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教学准备】录像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地图)今天我们从北京出发,来到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这里有几条神奇的山沟,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九寨沟因此而得名,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九寨沟)那么九寨沟是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呀?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九寨沟景色的?2、(课件)请大家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你最喜欢哪处景物,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待会,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美美的朗读,让别人听了也产生喜爱之情。交流:(1)湖泊生说、读(课件)自己读读这句,你有什么体会吗?灵魂.清澈什么是彩带般的沟谷啊?九寨沟树种繁多,枝叶颜色多姿多彩,加上地势有高有低,光线有明有暗,就形成了这彩带般的沟谷。这就是九寨沟五绝之一的“彩林”谁知道其它“四绝”是什么?(翠海、叠瀑、雪峰、藏情)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就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这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啊!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想看看吗?(课件)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真是太美了,读读描写湖泊的句子,如果能背下几句就更棒了!谁来展示,简直是神童,给他鼓鼓掌,谁还来。过渡:你还喜欢哪种景物?说说你的理由!(2)森林说、读,你体会出什么了?谁再来读读。你看你都让大家看到了这美丽,茂密的原始森林。(课件)过渡:谁喜欢瀑布?(3)瀑布:说、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什么是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还会有什么样的瀑布?(宽、高)真不错、看看吧!和你想的一样吗?(课件)感觉怎么样啊?那就读出你的感受,试着背一背。谁来展示。(5)师总结:九寨沟雪峰巍峨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那么多姿多彩,湖泊宁静,绚丽,而瀑布而充满了动感,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迷人)(6)让我们去看看吧!(录像)多美的景色,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再背背你喜欢的句子。(7)谁来展示,多棒啊,多给点掌声。三、第四自然段1、我们一边欣赏九寨沟迷人的景色,一边向原始森林纵深处行进,何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小游客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会遇到哪些动物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自然段。2、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几种动物的特点;3、朗读、表演;4、总结:小游客们,也许我们会看到漂亮的金丝猴。也许我们会看到正在奔跑的羚羊。也许我们又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可爱的小熊猫。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
5、你还知道九寨沟里有什么珍禽异兽(牛羚、鸳鸯、红腹角雉、白闲鸟、树叶虫、红腹锦鸡、枯叶蝶)6、老师已经找到了一些图片,请看。也许,你会在哪看到什么样的牛羚在干什么?也许,你会看到在哪里什么样的谁在干什么……下面小组合作,看着画面说几句话,看谁会观察,会想象,会描述。7、九寨沟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这里的异兽珍禽(板书)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8、你们觉得这里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么快乐?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九寨沟是人与自然和谐极处的生动见证。四、学习5自然段1、刚才我们欣赏了九寨沟迷人的景色,看到了九寨沟快乐的小动物们,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童话般的世界吗?2、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板书)3、拿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五、延伸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吗?你们想亲自去看吗?你们想赞美它吗?我师特别想赞美她,我写了一首小诗,但需要你们的帮助。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这里有( )的雪峰,这里有( )的湖泊,这里有( )的森林,这里有( )的瀑布。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金丝猴( ),羚 羊( ),大熊猫( ),假如来到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要( )。2、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3、如果我们们每个人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山、九寨沟的水、九寨沟的树一样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假如我们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动物一样对待我们周围的小动物,那么我们整个的生活、整个的世界,都会变得美伦美幻,都会变得像九寨沟一样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教学反思:表达——谁不说咱家乡好于晶【教学目标】1、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2、学会作文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结。【教学重点】 如何把文章写具体。【教学过程】一、导语激趣:同学们,这次习作就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啦.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经过你们的介绍,会使它成为有名的景点呢。1、先在组内交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给组里的同学听。2、全班交流。二、学一学。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1、教师指导归纳写作中的注意事项:(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注意说清楚。(2)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3)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2、将想象的部分讲给同座听,请他提提意见。
3、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说说从哪几方面补充。三、写景物: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出来。四、改一改1、把写好的家乡景物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2、提示:(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2)是否按一定顺序写完整。(3)想象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具体生动。(4)读后是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3、四人一组互改。五、评一评。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描写的家乡景物,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写得最完整。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和大家交流。第二板块解读这个板块由三篇古代寓言组成。其中包括《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相濡以沫》。这些寓言幽默深刻,语言简洁锋利。《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买椟还珠》则嘲笑了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相濡以沫》阐述了事物由盛及衰,是天理寻常,要平淡对待生活的观念。2板块教学提示:(于晶)2-1朝三暮四刘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4.文言字词积累。【教学重点难点】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3、出示生字词拼读。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6、齐读课文。(二)练读课文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强调读准字音。2、学生试读课文①自读;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④生竞读;点评。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生交流,师检测)3、说故事(翻译)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鼓励多角度)(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布置作业背诵《朝三暮四》。教学反思:2-2相濡以沫刘慧【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及3个会认生字。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3.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2.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咱们学过很多寓言了,谁还记得什么是寓言?(指答)严文井大师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走过来时,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在《相濡以沫》这个寓言中蕴涵了什么哲理呢,让我们来学习这则寓言!(板书“相濡以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2、谁想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同学互相评价。3、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尤其要听准老师读文时的节奏。三、默读课文,自主解读1、默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意。可以同桌小声商讨。2、有没有不能解决的词句?提出来全班交流一下。3、你认为哪些词句翻译比较重要。4、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四、再读课文,感悟寓意1、你对“相濡以沫”怎么理解?2、你认为哪些词能说明“相濡以沫”的意思?(同甘共苦、生死与共)3、这两条鱼“相濡以沫”的情景确实感人,但是在这种窘境当中,他们心中更向往的是什么?4、从这篇寓言当中,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作业:背诵《相濡以沫》。查找资料了解下面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了解其寓意。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教学反思;2-3买椟还株潘琳【教学目标】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二.请一位学生领读课文《买椟还珠》。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教学反思:表达——学习转述潘琳【教学目标】1、了解转述的意义,初步掌握转述的方法。2、清晰、流畅地转述别人的话,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3、在表达活动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培养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增强责任感。【教学过程】一、了解转述的意义。1、谈话引入。昨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了一个通知,谁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吗?(出示小黑板通知内容)回家后你是怎么和家长说的,谁来给大家学一学?2、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话转达给别人的情况,这叫捎口信,也叫做“转述”。这就是我们这次表达的主题。(板书课题:转述)3、你在生活中转述过别人的话吗?说一说。有没有转述错误的时候。4、小结:看来转述不当可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有时还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啊。二、弄清转述的目的,明晰转述的方法。1、转述就是要听他人说话,并能准确地转达言语的主要意思。2、那么要想把话准确地转达给别人,该注意什么呢?(1)出示小黑板,学生自读。(2)在小组内交流转述的方法。(3)集体交流归纳转述的方法。板书要点(听清楚、不打断)
(4)当对方需要你转述的内容很多时,记不住怎么办?(请他再说一遍,抓住要点)(5)看课前通知的内容,比如这个例子当中我们都要记住什么内容呢?(时间、地点、人物、事情)(6)小结:我们只有正确掌握转述的方法,才能准确的进行转述。3、小游戏“打电话”。你打过电话吗?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打电话”的游戏。(1)宣布游戏规则。我把话只说给每组的一个同学听,然后先传给同桌,依次往后传。注意传话时只能说一次,而且不能让他人听见。最后一名同学快速的跑到前边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传得又快有准确。(2)游戏开始。(3)请最后的几名同学依次大声的告诉大家你听到了什么?并出示相应的传话内容。(4)评议。说说哪个小组传的好?为什么?(5)小结:转述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认真的听,还要把内容(说明白),做到清晰、准确、完整,这样才能确保转述的成功。知道了吗?三、巩固联系,落实目标。辅导员有一个重要的通知,让我传达给大家,请你认真听仔细了。1、师念通知。2、听清楚了吗?可是咱们班的***请假了,没来上学,谁能把这个通知转告给他呢?3、先不要忙着举手,想一想,我刚才通知的内容,先在心;里说一遍。实在记不住的可以看一下小黑板上的内容。(出示通知内容)4、同桌互相扮演角色说一说。5、汇报交流。(1)请三组同学汇报。(2)评议哪个小组说的最好?(3)总结:我们在转述的时候,除了把通知说清楚外,还要有礼貌,注意场合和称呼。6、师扮演请假的同学,学生再说一说。四、总结:刚才同学们转述得非常的好,还帮助了同学。在生活中,除了转述通知外,转述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掌握转述的方法,就能够很好的完成转述的任务。3、做人3-1有的人【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教育。2、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观。3、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教学难点】通过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的伟大精神,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革命人生观。【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四年多的小学生活,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二、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教师范读。2、再读课文(1)这首诗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2)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3、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1)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2)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再做准备,比赛朗读。4.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5.欣赏诗歌。某人泰戈尔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带给那黑暗的东西。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入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进入新课时的学习。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根据你收集到的资料,交流一下对本诗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1.听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齐读诗歌。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五、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六、学习迁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谈自己的体会:这篇散文《怀鲁迅》是郁达夫的一篇纪念鲁迅的散文,题材与《有的人》相似,表达的感情也基本一致。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发出了贩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青年男女将要破裂似的心肺与紧握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教学反思:3-2跌倒王艳斌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小诗,并会背诵小诗。4、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跌倒后要勇敢地站起来,要有韧劲和毅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小诗。【教学难点】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1、课堂辅助课件。2、诗人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一定读过很多儿童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板书课题。2、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牧也。二、朗读感悟。1、感悟诗歌情境,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2、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并结合图体会。3、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三、创设情境,体会诗意。1、诗中都写到了什么事物跌倒了,跌倒以后都带来了什么?风——美丽的落叶;云——滋润的雨水;太阳——静谧的夜晚。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落叶什么样?它会对树根和大地说些什么?3、云什么样子?雨水会对云说些什么?4、太阳什么样?太阳会对静谧的夜晚说些什么?5、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把自己的感情融进来。6、根据前面的诗句,自己试着写一句诗。格式:,跌倒了才有了。7、说说生活中,你什么时候曾经跌倒过,你是怎么面对这次挫折的?8、“最美丽的姿势”是什么样的?以后遇到挫折的时候,你怎么站起来?四、品味语言,诵读积累。1、诵读积累。2、举行小组诵读比赛。五、语文实践活动——儿童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3-3宽宏大量的品德王艳斌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学习卡罗纳宽容、善良的优秀品质。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这老师的话语中蕴涵的深刻道理。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2、了解卡罗纳是怎样用爱去温暖科罗西的心。【教学难点】懂得为什么老师宽恕了四个淘气的肇事者。【教学准备】1、课堂辅助课件。2、同类相关文章(辅助阅读)。【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感导入1、在我们身边常有些残疾人,你了解他们吗?你理解他们的需要吗?你知道关爱残疾人,关爱弱势群体是一份美好的情感吗?今天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他们的情感生活。2、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3、以个人为单位汇报自己学习目标。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来读课文。2、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3、检查预习。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及课文阅读情况,及时纠错指正。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收获。(注意强调正音字和区别字)4、分自然段,指读课文,订正学生的错误读音。5、默读并思考:读懂了什么?三、作业1、书写生字。2、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课时一、细读课文,质疑交流1、自由提问。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交流,仍无法解决的提出来班内交流。2、归纳问题。问题主要有两类:(1)卡罗纳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2)科罗西受欺负的时候什么心情?当卡罗纳承认的时候科罗西又是什么心情?最后科罗西回怎么看卡罗纳?3、选择问题进行理解性阅读。教师引导:你认为哪个问题重要,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4、班内交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其他同学予以补充。
5、说一说你怎么看文中的卡罗纳。(不要求整体划一,要体现自己的感受。)第三课时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组织朗读练习和比赛。同桌分工,一个读一个评读,然后参加班级朗读表演赛。二、巩固生字,完成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带点字。查找后全班交流,同桌互评。三、组织讨论1、说一说。结合P25“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谈一谈自己对两个问题如何理解?读后小组交流,然后推选代表发言。2、想一想:读课文怎样提问题?畅所欲言后总结出读书提问题的方法。教学反思:表达——为他(她)“话”像梁晓松【教学目标】1、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练习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作。2、锻炼通过事例写人的能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进行人物外貌描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人物游戏)多媒体依次显示哈利波特、本班一名同学及本校校长等学生比较熟悉的人物的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根据描写猜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注意人物的特征。1、你知道以下文段描写的对象是谁吗?看谁猜得又快又准。①他,有张消瘦的面孔、膝盖骨突出的膝盖、乌黑的头发和双翠绿的眼睛,戴着一副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起的圆框眼镜。他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明确:哈利波特。②同学③校长2.为什么你能猜对?明确:以上片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如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鼻梁上3.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二、什么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对人物的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情等的描写,就是人物的外貌描写。描写外貌就像给人画像或照相,使读者一结识个个活生生的逼真的人。因此,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有效的人物外貌描写,不仅可以使读者一看到个个具体的人,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所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有人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学好人物的外貌描写对写好记叙文很重要。明确:以上片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如“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三、回忆以往学过的课文,有哪人物的描写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模仿课文例子进行口头作文用几句话向别人介绍一位老师的外貌。五、在口头作文的基础上进行练笔。请在班内选择位同学为描写对象,对其外貌进行描写,字数在100字以内。描写中不得出现该同学姓名。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写作。2.选择部分学生习作,利用实物投影仪显示。(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应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存在明显问题的习作,这样的作文修改更有意义。)3.师生讨论修改,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引导学生留意以下方面的问题:(1)有没有错别字?(2)语句是否通顺?(3)是否言之有序?(4)有没有写出人物的特征?(5)如何才能写得更形象生动?六、思考如何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请大胆说出你的看法!1.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2.教师把学生的看法利用幻灯投影出来。(1)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征。(2)按一定的顺序描写。(3)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4)注意在描写中体现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七、游戏——猜猜这是谁1.请运用同学们归纳出来的写作技巧,自行或同桌交换修改习作。2.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出一名公证人。3.在公证人的监督下,根据学生习作进行“猜猜这是谁”的游戏,要求在限定的时间内抢答,猜对人物数目最多的一组获胜。八、学生小结在这堂课上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写一位你生活中熟悉的人,也可以写书中和电视里看到的人物,还可以写自己大胆想象出来的人。通过一两件事说明为什么这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综合学习活动——关注身边的人梁晓松【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掌握一些活动策划、组织的方法,掌握一些整理信息材料的方法。2、练习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文。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将关注的目光由明星、英雄、大人物投向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教学难点】
将所搜集材料整理成文。【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去了解身边的亲人、邻居、朋友。鼓励其与所要了解的对象进行交谈。将所获资料整理成卡片形式,待课上交流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有我们的亲戚、朋友,有我们的老师、同学……与他们的结识交往,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更激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以“关注身边的人”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学习活动,相信你们会在这次活动中有很多的收获和快乐。二、交流资料1、明确交流要求:表达要有条理、有重点;有自己的认识与感受。2、以各种形式交流“成果”3、教师小结三、整理成文1、把自己经过搜集、整理的材料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可以配上人物的生活照)。2、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的疑问。4往事难忘板块教学提示:(王艳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本版块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版块教学提出如下建议:一、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以学生的“读”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去想,去品,去感悟。二、理解重点语段在表达上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下来,为我所用。三、在开始学习之前,带领学生对自己的童年和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回忆的过程,并指导把回忆的资料整理出来,为学习本版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便更好地实现与文本的对话。4-1月光启蒙
梁晓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课时安排】2课时【相关资料】孙友田简介孙友田,1936年生于安徽肖县,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作协理事,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扬子江诗刊》顾问。有《煤城春早》等十余部诗集。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散文《月光启蒙》被选入江苏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孙友田先生。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3):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第二段(4~8):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第三段(9~9):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4.质疑问难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煤矿诗人孙友田的《月光启蒙》,齐读课题。2.(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勾起你怎样的回忆?交流齐读
3.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二、精读课文1.(显示画面:月色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教师范读第一小节(显示第一小节内容)这就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就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妙,(显示填空)而的情景(学生说,教师板书),更是令作者难忘。2.朗读体会唱歌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里就只有“我”和母亲,母亲搂着“我”,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母亲是怎样唱歌谣童谣的,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自由读书上的两则歌谣。(显示歌谣)(1)指名朗读,当他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读歌谣。(2)评评看,会评价也是会读书的表现。(师生点评)(3)这两节究竟应该怎样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出示在歌谣上方。“轻轻的”,指名学生轻轻地读,像什么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指名读这段话)读这段话还要怎样读?“深情地”,母亲唱这些歌谣的时候,为什么要深情呢?你能不能朗读读出母亲的爱?(指名读男生)“甜甜的”,母亲的声音还是甜甜的,我们还是交给女同学读吧。还有谁也能这样甜甜的,深情地、轻轻地读读呢?(先指名读后齐读)小院里的音韵之所以是芳香的,那是因为母亲的歌声特别——(动听、能陶醉人)。是啊,母亲的嗓音甜润、深情,仿佛芳香四溢,让作者的内心也充满了芳香,有了一种美好的情感。(4)师引读:(显示第二小节)在月光下,我们的篱笆小院飘满了那――(芳香的音韵),那是母亲在――(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5)现在知道怎样读这两首歌谣了吧?能像一位母亲一样来读给我们听吗?(学生读)
(6)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a、母亲很勤劳b、向往美好生活3.妈妈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什么?(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她希望什么?(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能体会吗?(1)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会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2)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可由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你懂吗? 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开始要懂得爱什么,要喜欢什么)(3)母亲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这些让我混沌的童心,开始懂得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4)总结: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着她对“我”深深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在她的歌谣声中,我开始懂得要爱什么?4.慈祥的母亲,唱完歌谣讲故事,她让我陶醉在月色里,陶醉在故事里,想象的翅膀也越飞越远,而此时,母亲讲完故事,又开始唱那风趣幽默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1)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明月已至中天说明夜深了,“玉石雕像”看过吗?形容一下。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读出来,指名朗读。
(2)美丽圣洁的母亲教给我的这些童谣琅琅上口,指名读第一则。刚才老师看见有人在打节拍,我们一起来打,一边打节拍一边读(击掌法)。(3)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童谣歌谣,老师来考考大家,看谁最记得。(4)母亲的谜语我解得开吗?这时,是母亲,再一次使我那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5)如果现在你就是文中的“我”,在这浓浓的月色里,你享受着夜的宁静与清幽,享受着这如水的月光,月亮吐洒着它的清辉,洒在我们的篱笆小院上,也洒在妈妈的身上,我们就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她那甜甜的歌声,引人遐想的神话故事,风趣幽默的童谣,启发思考的谜语,这该是多么美妙的夏夜啊!5.上学期,我们就学过孙友田的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对,现在的他已经是颇有名望的诗人、作家,此时再回想当年的情形,再细细地回味回味,母亲到底给了他哪些启蒙?仅仅就是(指板书)这童谣歌谣,故事和谜语吗?(1)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么有才华的大诗人、作家却说母亲,这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农村妇女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学生答,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自由读这段话。(2)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的歌谣对于“我”来说是那么重要,她只是把对孩子最朴素、最纯洁的爱全部给了“我”。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了课文,当我看到这位在月光下不顾劳累给孩子唱着歌谣的母亲,我从心底里被感动了。让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好吗?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因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是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是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3)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题目:月光下,母亲给了我启蒙教育。点明中心:感谢、怀念母亲。)现在你知道文章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了吧。三、感情升华1.正因为这月光下的启蒙教育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文章以《月光启蒙》为题,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板书)通过此文在告诉我们:虽然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却――
(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虽然我的生活贫穷而清苦,但我的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虽然我的母亲不认识一个字,可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2.在你们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1)勤劳的母亲、聪明的母亲你能联系课文说吗?(学生读课文)(2)善于和孩子沟通的母亲;非常爱自己孩子的母亲;这是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3.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其实这篇文章在入选我们课本时省略了一个部分,他告诉我们孙友田在怎样的时刻写下了这样的文章,在这里,我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也许听完后你会有另一份感动。(出示原文,师读)《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4.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而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点出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点出齐读: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四、真情流露1.同学们,母亲给了作者无私的爱,回想起母亲,作者充满了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他认为“是母亲为我开启了文学的大门”,所以他特别感激母亲。
感谢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感谢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2.母爱是永恒的话题,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母亲给了你哪些帮助?此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写下来。放学后就去对你的妈妈说或者将你写的给妈妈看。(ppt打出:“母亲,感谢您给我的一切!我永远爱您!!”的字样。)板书设计月光启蒙难忘感激母爱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出课题: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幻灯映出该诗,示意学生吟诵)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忆录(示意学生齐读课题)——《月光启蒙》。2.初步审题:(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教者随机归纳: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开导;蒙,蒙昧无知。)(2)那么,“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学生尝试讲述见解,教者随机归纳: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末节,幻灯出示末节)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二、整体感知1.提示自读要求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都用了哪些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让我们认真通读课文,根据有关内容归纳:(学生自由读书,尝试概括)2.交流主要内容:(1)学生发言,随机评点:(板书:唱民谣讲神话唱童谣说谜语)(2)提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这些启蒙方式中,作者重点回忆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迅速浏览课文,作出判断;教者确定并在“唱歌谣”、“唱童谣”下加着重号)三、读讲课文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幻灯映出彩图)同学们,请看屏幕: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谣、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可、引导)是啊!这是作者永远忘不了的童年生活的一幕!他感慨万分地告诉我们——(画面淡化为背景,推出两句话,领着学生饱含深情范读)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2.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同学们,用你的目光去发现: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学生自由读课文)3.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1)引导总体把握(根据学生发言,随机评点归结:①夏夜月光之美;②母亲形象之美;③母亲歌声之美;同时,跟随交流进程,随机抓住重点句品评、想象、感悟朗读)(2)启发重点品读(根据文中出现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语段,展开交流)教学过程预设:(1)重点读悟之一: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①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板书: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②指名朗读:好,谁能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这夏夜的美妙,让大家有如身临其境?③相互评读:(对听者)你们觉得他(她)的朗读让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怎样的美?你觉得他(她)的朗读很有什么不足?你也读读,看能不能读出更多的美?(归纳: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重点体会“柔和”、“洒满”)④听读想象:闭上眼,静静地听老师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感觉?(自由发挥)⑤全体齐读:清爽的空气,闪烁的星星,如纱如梦的月色,诗情画意般的篱笆小院!让我们齐声动情地读一读,美美地享受一番。⑥回应结语:这样的夏夜,我怎能不心驰神往?所以作者说——(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2)重点读悟之二: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①自由练读:这是月色中的母亲,大家很会读书,从母亲身上也感受到了美。(板书:母亲美)那么,请你走近母亲,好好读一读母亲,一定会发现母亲许许多多美。②指名朗读:谁愿意来读,让大家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美的一位母亲?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他读出母亲的美了吗?你能读吗?(体会“忙”、“洗”、“换”:勤劳、朴素的美;“搂”、“唱”:慈爱的美)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⑤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3)重点读悟之三:点击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板书:歌声美)读一读,体会体会,歌声美在哪儿?②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③相互评读:(对听读者)你们听出美了吗?还有哪种美?
(归纳:深情的美,柔和的美,耐人寻味的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品评“芳香”)④齐声朗读:这就是母亲的歌声,它带着甜味,飘着香气,像春风抚摸我的肌肤,像甘泉滋润我的心房!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⑤回应结语:同学们哪,母亲的歌声,声声都是爱,声声都是情,声声都为我编织人生的梦。作者怎能忘记这美妙的歌声!所以,他说——(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4)重点读悟之四:过渡提示: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请看作者怎么说——点击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①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呢?②交流碰撞:(教者在学生发言基础上随机归纳)A黄河故道“长歌谣”,是民歌的故乡(理解“长”);B“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C“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得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聪颖”)。③激情齐读:因为生长在黄河故道,生长在喜爱民歌民谣的家庭,生长在天资聪颖、不停地用民歌民谣启蒙着我的母亲身边,所以,作者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让我们齐声读这段话,跟作者一同感受这份丰富的精神生活。四、本课小结1.谈话结课: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就是在这个篱笆小院,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我”受到了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母亲的文学启蒙。2.布置作业:母亲给我唱了哪些民谣童谣呢?咱们下一课来欣赏。课后,请大家先去读读这些民谣童谣,看看它们的内容美不美。板书设计月光启蒙唱民谣
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母爱第二课时一、呼应前课,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矿工诗人孙友田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她的伟大就在于:不识字,却是孙友田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用那一首又一首童谣给了孙友田永远难忘的启蒙教育。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好好欣赏这些童谣——2.学生读题:月光启蒙二、熟读童谣,感知音韵1.速读找出童谣:同学们,在诗人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童谣;稍顷,教者提问)都找到了吗?好!2.自由吟诵童谣:(1)提示吟诵要求:下面咱们来吟诵这些童谣。同学们,还记得作者的母亲当年唱童谣时给作者留下的感觉吗?(学生回顾课文第四自然段内容,屏幕再次映出该段文字)对,咱们就要读出作者的母亲当年那种“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一般的情调,的韵味,能行吗?(生自信地:能行)好!(2)学生自由阅读:(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互听)3.交流吟诵效果:(根据童谣出现顺序,逐一按以下四步过堂;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1)屏幕出示童谣;(2)指名自由选读;随机相互评价;(4)全班学生齐读。三、品味童谣,理解启蒙1.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2.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3.班级交流感悟:(根据学生发言顺序,随机点击课件,出示相应童谣,展开交流)
预设:(1)童谣之一:点击出示: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是啊,忙了白天忙夜晚,一丝不苟洗衣衫: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学生齐诵)(2)童谣之二:点击出示: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视学情,先告知学生:A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B“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看这一对娘俩,即使在天涯海角,即使要过千山万水,也要去追求心中的梦想,也要去创造美好生活:母亲的童谣让“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生的旅途,永远不能没有理想。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理想引领我们奔向前方——(学生齐诵)(3)童谣之三:点击出示: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瞧,一个多么能干的“小红孩”,还有淘气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相伴:母亲的童谣让“我”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从小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让我们再一次齐声吟诵这首童谣,让快乐永远藏在心里,留在身旁——(学生齐诵)(4)童谣之四:点击出示: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真是情趣无穷啊,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齐声吟诵一下,充分表现生活的情趣,尽情抒发心中的快乐——(学生齐诵)(5)童谣之五:点击出示: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①指名一生中心发言;②其余学生评议补充;③教者随机点拨提升:的确,这也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一个舍不得出嫁的毛娃,一个情真意挚的毛娃,连花狗都被感染了: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齐声吟诵这首童谣,感受这份真情实感——(学生齐诵)(6)顺带谜语:①教者过渡提示:“我”是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说谜语的情景吧。②学生自读课文。③指导分角朗读。4.启发总体感悟:(1)教者谈话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结尾小节)(2)学生朗读结尾。四、补充背景,升华情感1.教者煽情谈话: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血肉之躯的母亲,这样一位给了孙友田人生和文学启蒙的母亲,后来患了老年痴呆症——那天,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连儿子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地笑着,笑着,笑得孙友田泪流满面。同学们,那一刻,孙友田望着母亲,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学生发表感受:(教者随机认同或补充)3.建议齐读结尾:说得真好!那么,现在再让你读一读结尾一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情,让我们怀着无比感恩和深切的怀念之情朗读这一段。(学生齐读)4.启发回应课题:好,课文就学到这里,咱们再来反复读读课题,你还能有新的理解吗?(学生自由发挥)4-2窃读记
梁晓松【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2.重点感悟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课时安排】2课时【相关资料】一、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北平味。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二、教学案例片段一:品味窃读的滋味师:作者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种滋味好受吗?请结合你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生:我从作者的动作中体会到窃读是快乐的。放学后“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都说明了她特别想读到这本书。能读到自己这么喜欢的书,当然是快乐的。我在读到自己盼望已久的书时,就特别快乐。生:我从这些动作中倒觉得窃读实在是太累了,而且她要一直站着,站得腿都酸了,脚也麻了。师:同学们从同样的语句中读出了不同的感受,就应该这样读书。窃读的滋味还有哪些?生:还有她放学后就来了,一直读了两个多钟头,多饿呀。生:我也觉得这种窃读的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她还一直提心吊胆。你看,她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一个大人身边,假装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万一那个人很烦,该多尴尬呀!还要察颜观色,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读完。生:还有,虽然下雨天能有个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可她也不能专心读书,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多累呀!师:是啊,又忧又惧,又累又饿,这种窃读的滋味真是令人难以忍受。可作者还是乐此不疲,快乐又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课文,找一找深层次的原因。生:“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加书架。”作者明明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她从书中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和智慧,心里非常高兴。我觉得这就是她感到快乐的源泉。师:是呀,这种精神的满足不仅快乐,而且幸福。所以她说“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我却浑身轻松。”生:“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她的老师说读书能使人成长,那么作者在窃读时读了那么多书,我觉得她会比自己的同学更加聪明,更加成熟。
师:是的,读书不仅仅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开启智慧,而且会使一个人成长起来。从你们的体会中,我不仅感受到了窃读那五味俱全的滋味,而且领悟了读书的真谛。下面就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的渴望。片段二:感悟写法师:有的同学说课文写得像日记一样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生:我喜欢第2自然段。作者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有用引号引起来的,也有直接写出来的,而且这一段就写了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这几种心情都因为她太渴望继续读完那本书了。师:你注意到了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的确,这种种心情的变换皆源于对读书的渴望。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师:知道他为什么把心里想的读得这么慢吗?生:因为作者是在心里想,有点像自言自语,是边走边回忆。师:体会得好!大家都试着读一读这段。生:我特别喜欢第3自然段。读后就仿佛看见了一个小女孩奋力从大人中间挤进店里,瞪大眼睛在书丛中寻找,一遍又一遍,终于惊喜地找到那本书。生:我也喜欢这一段,你看作者匆忙地“跨进店门”,因为人多个矮“踮起脚尖”,灵活地“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也没关系,一直“挤到里边”。为了读书着实做了一番拼搏。师:说得多好!你们都注意到了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让我们感觉到了小女孩身上那种强烈的求知欲。请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进一步感受作者语言的魅力。生:我最喜欢这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太形象了,狼饿了就会大口大口吃个不停;而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书,是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不停地读下去,对文字像狼对食物一样贪婪。师:多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读书的热爱呀!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把你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片段三:体会窃读的意义师:鲁迅笔下的迂腐文人孔已己曾经狡辩说“窃书不算偷”,现在我们也来讨论一下“窃读”算“偷”吗?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找一找自己的依据。生:我觉得应该算吧。因为书店就是卖书的地方,作者自己也说“
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生:我觉得不算偷,虽然作者收获了很多,但书店并没有损失什么。生:那她为什么还要隐藏起来,感到惧怕不安呢?生:因为有些书店里服务的人对没有钱买书的顾客不欢迎。而作者只是一个真正爱读书,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并没有偷书店的什么。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热烈。而实际上她和其他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她曾说:“但我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乐趣,也饱含着作者的辛酸。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进行了读书交流,从交流中我感觉到读书真的很重要。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就让我们去品读书滋味,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二、一品读书滋味,丰富阅读体验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2.谈一谈,通过第一遍读文章,你读懂了什么味?三、二品读书滋味,体会音乐美1.接读课文。2.接读的学生来说说读书的滋味;听书的学生来说说听书的滋味。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书给我们带来的声音美、音乐美,这也是一种读书的滋味。3.根据自己对窃读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朗读,评价后进一步练读。四、三品读书滋味,感悟读书乐趣是啊,读书有千百种滋味。让我们回到林海音的时代,回到她窃读书的书店,一起来感受一下窃读的滋味。1.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2.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体会到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结合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来说说自己的体会。“急匆匆地赶”,“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急切地寻找”,“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心里却高兴地喊”,“依依不舍”……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心里非常的高兴,特别想读书正好读到了书的高兴滋味。“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五、四品读书滋味,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你能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了吗?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书(指课本)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
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各自说说自己读后的新滋味。六、我的收获通过读《窃读记》,你有哪些收获?做阅读记录卡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窃读的滋味。二、读懂作者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引导学生谈出更深的认识:作者酷爱读书。)三、写阅读记录卡作者从小就酷爱读书,只有爱读书的人才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就像作者的国文老师所说的,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读书成了作者的精神食粮。有的同学说,这篇文章特别好,很真实,也很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1.用自己的方式品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时默读时朗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文章写得精彩的地方。把他填写在读记录卡上。2.同位俩互相交流记录的内容:你为什么觉得这里写得好?3.全班汇报交流:读一读自己摘抄的记录卡,谈谈摘抄它的理由。(1)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对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如:刚进书店时回想、安心和担忧几种不同心情的转换。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得喊着:“大些!再大些!”高兴却又装着不高兴的复杂表情。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一种惧怕。激发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感受。(2)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到作者细致的动作描写。如: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以上三句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急切渴望。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读书的满足与快乐。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对书的酷爱。4.练习朗读。师生共同来练读,个人读;把自己找出来的语段读给大家听;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和你一起读。四、补充材料,倡导个性阅读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五、拓展延伸1.谈读书经历。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2.如果没有了书,世界将会是怎样?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编辑短评:这几篇教案较好的理解了编者的编写意图,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最突出之处是把活动穿插到课文的学习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而不致使活动落空。不足之处是课文的讲解仍是太多太细,加上活动时间,学生的负担较重。(王林)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扣题眼,顺势导入①查字游戏。师板书“窃”字,看谁最快查到。②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③师接着板书“读”,过渡: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初感知,整体把握①自由读课文。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
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②指名答。③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④指名答。⑤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⑥齐读课题。再读题,鼓励质疑①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②质疑。③师将问题的大致意思板书于黑板上。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④师: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你们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篇文章。⑤师: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品词句,积累内化①你最感兴趣的上哪个问题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吗?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教学。a.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1)指数名学生答。(2)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课件展示)◆“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3)师: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一句或几句都可以,感受长短不限。(4)学生练习在书上批注。(5)全班交流批注心得,指名答。(6)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扣住“挤”“钻”“贪婪”“装着”重点词语以及“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7)指导朗读。指名读,肯定性评价;分组读,激励性评价;分男女生读,感悟性评价。b.“我”这样子读书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①过渡: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简简单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③指名答,师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展示)④师:我们都知道,朗读讲究抑扬顿挫。那么你在朗读时,会怎么处理呢?可以打上朗读记号并写出这样处理的理由。⑤生边练读边打上记号。⑥指名读。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师:你为什么把“我很快乐”读的重些呢?生:因为“我”在窃读时感觉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强调了“我很快乐”。师:明明是“偷偷摸摸”的,也能感受到快乐吗?你是从课文哪里读懂的?⑦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急匆匆”“急切地”“饥肠辘辘”“依依不舍”“最令人开心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等重点的词句中感悟。⑧再指名读。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师:你读的又和其他的同学不一样了,能说说原因吗?生:我强调的是“惧怕”的感觉,因为作者一直是提心吊胆地在读书,怕店主发现把他赶走。师:是吗?都担心成了这个样子还能读书吗?
生:能。他很聪明,一直在假装,象下雨天假装成没办法离开的样子,其实是巴不得呢。师:“假装”这个词说的好!“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⑨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样的句子中感悟。⑩师: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这就是──生答:心口不一、口是心非。师:那这几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生答:不恰当。为什么呢?师: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生答:可是,他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读到书呀!为了能读书呀!师:哦,只是为了──生答:能读书。师:只是为了──生答:读完书!读全文,整理思绪①师:那么此时文中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学生呢?②指名答。③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④齐读。第二课时 听写字词,加强积累(本课较难写的生字和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析词句,感悟写法①齐读“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这个句子,你喜欢它吗?能说说原因吗?②指名答。③小结:写得多好的句子呀,它写出了──生答:作者的动作和心理,它写出了──生答:矛盾的言和行,正是这样截然相反的描写,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孩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④师: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能学着样子写上几句吗?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⑤学生练写。⑥交流点评。诵语句,升华情感①过渡:“我”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二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得饥肠辘辘,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国文老师的一句话──生答:“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③师: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论:“我们要终身学习。”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就象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离开了阳光。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④生声情并茂地朗读。⑤总结全文: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生答:象一匹“饿狼”,他为了读书更可以──生答:“口是心非”!而这个“口是心非”一定是打了引号的,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我们都一样明白了──生答:“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辨字行,熟记书写①交流熟记字行的方法。②观察书写位置。③学生书写。设计方案三第一课时直奔“窃读”,整体感知①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②整体感知课文。◆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认读生字词。◆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
,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以及“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②生自由读文。③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①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②汇报交流③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④诵读句子。回归整体,理清层次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②尝试分段。积累内化,课外拓展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4-3荷塘旧事贺奕【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并学会用成语说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2、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教学准备】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教学时数】2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往事。2、有一个人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荷塘也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荷塘旧事》二、初步了解课文。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出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音画出来。三、汇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交流学习生字。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熟读课文,结合课后问题进一步预习课文。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读完了这篇文章,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2、同学们在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大自然和谐的美是什么样的?
3、我们上学期也学到了一篇有关荷塘的文章还记得那个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的吗?4、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塘的?5、这个地方美如仙境,但这是作者难忘的主要原因吗?那是个什么原因。6、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是作者遇到了什么危险?7、结合你同学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被水淹的了解。8、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呢?三、情感升华。我们再来看这个中心句,学完了文章你对它又有了哪些新认识。四、布置作业。请你做个小调查,看看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乐趣是什么,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状况,解决字词障碍。(一)生字注音点缀(zhuì)颤动(chàn)清澈(chè)恬静(tián)骇(haì)炫耀(xuàn)攫住(jué)呕(ǒu)憨直(hān)(二)生词解释浮光跃金:只月光照耀下的水面闪着金光。这里比喻月光照耀下的水面。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攫住:抓住。憨直:憨实直爽。三、初读感知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自读课文,解决难点。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全班交流,重点理解“一围黑绿”、“嵌”、“点缀”、“恬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③理清脉络:给课文分层次。◆(学生分的层次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可以,此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一下课文的层次。)二、品读课文,理解情感。(1)找中心句 师:文章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找一找(板书:大自然和谐的美人类纯朴的爱) (2)研读“荷塘”的部分,仔细体会文章的美。◆(荷塘美和语言美) ①自读课文,初步感受荷塘的美景。②探究:作者是怎样把他眼中的美丽的荷塘告诉我们?◆(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和一些词语的精用) ③配乐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3)研读“狗刨比赛”和“戏水游戏”。 问题一:在这美丽的地方,作者过了一个怎样的暑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①自读思考。 ②小组讨论。 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写出戏水时的激烈?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 ①自读思考②小组讨论。③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4)体会小伙伴淳朴的爱。 ①朗读想像我遇到危险的情景。 ②想像一下当我在拼命挣扎时,小伙伴们的反应,表情,语言,动作。 ③体会比喻句“铁链般”。(作者对小伙伴的信赖依靠) ④绝处逢生的我吓得哇哇大哭。可是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们理解吗?他们为什么笑?(5)了解景物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品质的作用。
①质疑:从本文的题目来看,本文是记事的。但作者却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景。这是否矛盾?去掉这一部分好不好?为什么?②思考后交流。三、布置作业: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童年往事,选择一件事写一写。设计方案三(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都是久居城市的孩子,那有谁去过乡下吗,那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谁愿意说一说?二、自读感知1、师:首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想一想在这片乡下的荷塘,作者都做了哪些让他难忘的事?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如果有字词上的问题,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请同学和老师帮助。好,现在开始!(学生自读课文)2、师:好,在读课文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音吗?(读词)3、师:恩,字词上没有问题了,谁来说一说做作者做了哪几件事?(师:谁来说说“狗刨比赛”是怎么回事呀?……)师:看来同学们读书都非常仔细。三、深入研读1、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这几件事,用圈点、勾画或者写批注的方法再读课文,之后挑你最喜欢的事读给你的伙伴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再读课文。)2、师:刚才老师看到每个同学思考的都很认真,现在就请你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事,为什么?。A、打水仗1、拟声词,“哗哗”、“呀呀”,很形象地把我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的情景表现出来了。2、还用了一个侧面描写。写树上的鸟也停止了叫声,侧面反映了我们打水仗的激烈,而且表现了我和小伙伴们的自由自在和快乐。
3、后两句话,也用了一个拟声词“扑扑”,也反映了我们打水仗的快乐,另外还有我们玩着玩着就混在一起,扭在一起哈哈大笑,可以看出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时的快乐和他们的亲密。非常好,这里不仅能看出孩子们在玩耍时候的快乐,更能看出他们的亲密无间,他们的友情。B、狗刨比赛你还喜欢那件事呢,谁来说说?第八自然段中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这两个词,从这两个词中可以看出我们在玩狗刨比赛时候的激烈和热闹,也可以看出我们的快乐自由,无拘无束。太好了!的确像你说的那样,用了比喻句使文章更生动形象了,好像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还有谁喜欢这件事吗?第七段的这句话“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一条条‘黑泥鳅’在水中钻来钻去。水流向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相当在摇篮中。”这里的“钻来钻去”写出了小伙伴们在比赛时的欢快和自由自在;后边写水流用了一个比喻句,写出了这里是我们玩耍的天堂,就像睡觉时躺的摇篮。作者就用了一个“钻来钻去”就把当时跳进水中的情景表现出来了。好了,还有补充吗?没有了,看下一件事,有谁喜欢?C、落水被救十二段到十六段的句子,这些语句把我当时落水的紧张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写出了我溺水时的反应和感受。师:你能用声音表现出来吗?给同学们读一读可以吗?(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师:还有谁喜欢这件事,也来说一说“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小伙伴们手拉手用力的样子比喻成了铁链,说明小伙伴们团结和机智,他们能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相处这个办法是很不容易的。这还能看出他们的勇敢,因为他们为了救我才冒险穿越那到边缘线的。(你能从文中找到谜底吗?哪有这样的提示?在第十自然段。为后文做了有利的铺垫。)师:还有谁想来说说这件事吗?第十七段的,这里也写了小伙伴的哈哈大笑,这里的笑可以看出他们救人后的轻松。小伙伴们的善良和憨直,这是善意的嘲笑
师:对,一方面是孩子们救人后很轻松,用笑来缓解刚才救人时的紧张;另一方面看到我的狼狈相,有可见他们的憨直纯朴。师:那大家想一想,多年以后作者仍然能记得这些往事,还有什么原因?荷塘很美师:大家同意吗?老师也很赞成!下面就请同学们比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去感受荷塘的美,并且注意老师朗读时的感情、语速和重音。(配乐朗读第三、四、五段)师:好了,课文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说说荷塘的美都美在哪里?第四段第一句“浮光跃金”,把夜晚水的动态和颜色表现出来了,比喻句,把月光照在水面上的样子比喻成了繁星在闪烁。第五段的最后一句,也是一个比喻句。把荷花在微风下颤动的样子比喻成了跳舞的少女,形象地写出了荷花摇动时的优美姿态。上一句“绿光”、“绿浪”、“粉红”,这些颜色对比很明显,把白天荷塘的美表现出来了。第四段后一句,也有写颜色的词“黑绿”,把夜晚荷塘四周的树木的颜色写出来,可以衬托月牙泡的晶莹。后边写到了“在那一位黑绿中,恰似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也是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水面的亮和荷塘的轮廓。师:同学们,在这么迷人的荷塘,作者不仅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还拣回一条命呢!所以,作者回忆往事的时候认识到了什么?认识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老师写板书)齐读最后两段四、结束语同学们,童年是每个人人生的第一步,童年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欢笑,是一句句天真无邪的话,是一次次开心畅怀的笑,是一个个亲密无间的伙伴,那就让我们心怀着这份快乐,品味着这份纯真,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吧!4-4表里的生物贺奕【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3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xi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蝉(chá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第二课时一、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第三课时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4、读词语。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二、作业:书写生字。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第三课时一、读文交流。1、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2、在小组中交流。3、全班交流。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二、交流趣事。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2、全班交流。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三、作业:
完成小练笔。表达——修改自己的习作贺奕【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教学要求】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修改。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6板块教学提示:(俞珂)
《珍惜时间》这一板块包括两篇课文和一次表达练习。《长歌行》节选自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结尾一句照应了开头,突出了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象开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体会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懂得珍惜时间。6-1长歌行付静莲【教学目标】 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1、 这节课我们上语文课,学习《长歌行》。2、 长歌行中的“行”是什么意思?3、 再请同学们看诗中读者的位置上写的是什么?4、 通过预习,你对汉乐府民歌有何了解?二、初读感知韵律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诗文: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诗读准。第二遍,希望你能把诗读顺,读出诗的节奏。2、指名朗读第一名学生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第二名同学读,请其他的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那种韵律。师生小结,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诗读一遍。三、品读体会情感1、 同学们读得真好,其实读古代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的有节奏,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2、 指名读3、 你觉得诗中那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你最有感触?4、 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珍惜时间)四、精读想象意境1、 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触景生情,发出了如此慨叹呢?请大家默读诗文的前四句,读时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看看注释,还可以借助插图品一品,作者因何而感慨。后与同桌交流你的收获和困惑。2、 学生自学并交流。3、 汇报。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读一读那句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不按着四句诗的顺序,先说那一句都可以。(1)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什么意思,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太阳一出来露水就干了?早晨是露水最大最圆,最美好的时刻,可太阳一出来,顷刻间,就干了,你独到这里,有何感受?是啊,朝露易逝,时间就像它一样,很快就没有了,所以最着说——(生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作者抬起头,举目四望,看到了什么?你冲那看出来的?读一读,美吗?你从哪个词中感受到了美?把这种美读出来。这美丽的景色是永久的吗?为什么害怕秋天?读到这,你读出了什么感受?说出来,(重点理解“焜黄”“衰”)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是啊,春花好,仅三月,少年时,转眼逝,使人于是想对同学们说——(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让我们齐读一、二、三句品味时间的短暂。(4)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慨?他看到了什么?是呀,何时归呀,何时都不归,他们一去不复返了,就如同时间一样。是呀,春去春会回,青春却难复,抓住了现在就是抓住了青春,失去了现在就是失去了一生,这正是——(齐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5)齐读全诗。五、悟读自我升华此时此刻,我们知道了时间的宝贵,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男生,女生,分别齐读,品意悟情,熟吟成诵,直至背诵。六、扩读学习拓展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名人志士,都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的宝贵,他们用不同的诗句,表达着共同的心声,你知道有哪些诗句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等无花空折枝。同学们让这些诗句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激励着我们不断向上,永远前进!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 1、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 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这
位诗人的了解。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 (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的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 (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甲组:汇报诗句的意思。 园中的葵花绿油油的无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的期待阳光。温暖的春天雨露滋润阳光照,世上的万物欣欣向荣多辉煌。常常担心寒秋季节将要来到,到那时花卉草木都衰败枯黄。时光流逝像万条江河流东海,什么时候呀它会在向西流淌?年轻时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伤。 乙组:主持开展“考考你的理解力”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丙组:以朗读作为主要的回报形式。教师提供相应的音乐录音。 汇报的形式力求多样…… (4)教师参与环节:同学们设计的汇报形式真是太精彩了!我也想借此机会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出示多媒体课件——练一练)练一练: 先解释加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6、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长歌行》劝导人们珍惜青春年华,是一首传诵经久的劝诫诗) 7、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8、教师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9、诗中的哪句话,对世人有规劝的含义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教师小结:《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还打比方,说明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到老了再后悔。 11、大家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搜集有关劝诫后人勤奋好学的诗句。附:板书设计长歌行 汉乐府民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2匆匆东北师大附小俞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教学准备】幻灯片、音乐【课时安排】3课时【相关资料】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至1932年,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气质清新优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有诗集《雪朝》(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散文集》等。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师生谈话,自然导入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现在,咱们就来比比看,看谁积累的有关时
间的名言多?2、从这些名言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3、时间每天都在我们身边流逝,它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有时你会注意到它,有时你会忽略它,而朱自清先生不但感受到了时间,并且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把时间的匆匆流逝表现了出来。(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了解作者课前大家都查找了资料,现在能说说你对朱自清先生的了解吗?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通读全文。2、自学生字:字音:潸shān徘pái徊huái涔cén字形:潸挪旋挽徘徊3、借助工具书和资料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含义。4、交流自学情况。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五、作业1、写生字;2、熟读并尝试感受文中的内容。第二课时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听到作者的心声了吗?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二、品读词句,读中悟情1、《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并简单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交流读书感受,赏析精彩句段,感受语言美。(1)赏析叠词和短句。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等,这些词语真切地描绘出时间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逝去
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等,这些读起来简洁、轻灵的句子,给人一种轻巧、婉转之感,越读越有味道。(2)领悟蕴含各种修辞手法的语句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通过事物的变化写出时间的流逝,而“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则透过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来去匆匆、稍纵即逝的;拟人:“时间能‘跨’能‘飞’”,时间虽是无形,读起来却令人倍感其形象、真实,似乎可触、可感;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时光的匆匆消逝无踪,不可再寻,表现了作者无限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内心。 (3)模仿课文进行听、读、说、写训练。文中有很多精彩语句,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再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还有很多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学生可以照样子说说自己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及自己的感悟等等。(4)本课文词兼美,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诵文章,感受语言美。4、课文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的语句?找出来讨论、交流。三、配乐诵读,积累佳句1、配乐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精彩的语言。 2、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多读一读,试着背诵下来。四、拓展延伸,懂得惜时阅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作品《与时间赛跑》,懂得要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时间。五、作业1、走近朱自清,阅读他的经典作品,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感受其中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积累,提高写作能力。2、了解名人惜时的故事,看看身边人是怎样利用时间的,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好好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等,做一个能与时间赛跑的人。板书设计:
匆匆跨飞溜闪岁月时光飞逝一去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掩着面叹息作者珍惜时间不白白走这一遭第三课时一、巩固练习1、听写生字、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完成课后练习。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匆匆”是什么意思?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二、自读自悟按要求自读课文: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文中“匆匆”
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四、读文解疑1、指名朗读课文。2、讨论问题:文中“匆匆”指的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1、读课文,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1、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二)集体交流: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指导朗读:体会时间短暂易逝。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3)过渡: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a理解:徘徊罢了,匆匆罢了。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d写话练习: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五、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板书设计匆匆
花有重开日逝去如飞-珍惜时间人无再少年第三课时一、完成课后练习。二、朗读课文,及朱自清先生的其它散文名篇。设计方案三《匆匆》教学实录 支玉恒 师:你们看到我,对我有什么感觉? 生:似曾相识。 师:你觉得你对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吗? 生:我觉得您很慈祥。 师:你别惹我生气。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师:刚才可能向老师到班上向你们说了一些我做的错事,是吗?见到了现在有些失望了是吧? 生:没有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齐答):“支”。 师:向老师说你们猜了半天,但不知道是哪个“支”? 生(齐答):是。 师:举起写字的右手,跟着我写“一横,交叉一竖,然后底下又一次的‘又’。” (生举右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知道了没有。 生(齐答):知道了 师:叫我一声:—— 生(齐呼):支老师好 师:非常好,不但带上支老师,而且还带上一个好。有一次我讲课,我也是这样(用手书写支),他们就叫我“支——”
。(生笑) 师:你们比他们强多了,是吧。上课害怕不害怕? 生(高声齐答):不害怕! 师:后面有那么多老师都虎视眈眈地看着我们,你们不害怕吗? 生(齐答):不害怕! 师:我可比不了你们,我还真有点害怕。可能你们面朝这边,看不见老师们,老师们的眼睛瞪得有多大,目露凶光,你们也看不见,可能瞪着我呢?我比你们害怕,听我说话就有点上气不接下气,是吧?真的,真的有点害怕,心跳得挺厉害。你起来(一生站起)你代表大家拿手来摸摸我的心跳得厉害不?(让生摸自己右边) 生:老师,摸错了,应该摸这边(众笑) 师:这说明我怎么样了? 生:太害怕了。 师:太害怕了,我都不知道自己心在哪边跳,到处都在跳,不害怕,咱们就可以上课了,是吧,知道上什么课吗? 生(齐答):知道 师:一起说—— 生(齐答):匆匆 师:这名挺怪是吧,(生点头)想不想看我写字? 生(齐答):想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勿”字。 师:对不对? 生(齐答):不对 师:这个字念什么? 生(齐答):“wu” 师:请组词 生:这个字可以组“勿忘我”。 师:什么叫“勿忘我”? 生:就是不要忘记我,请不要忘记我。 师:那么你的意识“勿”就是“不要”的意思,是吗?对不对? (生点头) 师:“勿”就是“不要”的意思,“勿忘我”就是“不要忘记我”
是吗? 生(齐答):是 师:噢,好像你把我教懂了,还能组词吗? 师:你来 生:我觉得这个词还可以组“切勿”。 师:“切勿”“切不要”是吧? 生:对 师:“切勿”什么? 生:“切勿——忘记我” (众笑) 师:“切勿忘我”就是千万不要忘记我,就冲你这个词,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你。(生笑)请坐 师:公共场合往往贴一条标语,上面画一个圈儿,有一支烟还冒着火儿,打了一斜杠,有四个字 生:“请勿抽烟” 师:好像不是“抽”字 生:吸烟 师:那么按“勿”当“不要”讲,就是请不要吸烟,但是有一些人就是要在公共场合吸烟,比方说我(生笑),我一早晨,你们没来的时候,我就在这抽了好几根烟,接受你的批评,但是有时憋不住了,还得抽。但是对小朋友我不抽烟。 师:写“匆匆”写成“勿”
了怎么办,你说? 生:加一点 师:在哪儿加? 生:在中间,在两撇的中间。 师:两撇的中间加一点,对吗?看看书,对不对? 生:不对 师:改正(递粉笔学生,生上台改正) 师:对吗? 生(齐答):对。 师:好,我向她学习,再写一次。(写)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匆匆。 师:什么意思?先拿它组个词,再加俩字就是一个词,你说。 生:时间匆匆。 师:“时间匆匆”什么意思? 生:就是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师:你的意思“匆匆“就是很快。 生:对 师:有这个意思,你组词。 生:来去匆匆。 师:“来去匆匆”什么意思? 生:来的时候去的时候都是很急。 师:很急,很忙,很快,来去匆匆,对,还有词吗?你组。 生:“匆匆忙忙” 师:也是很忙,时间很紧迫,是吧! 生:非常急促。 师:“非常急促”,哎,出现了一个新词,什么词呀? 生(齐答):“急促”。 师:“急促”正好解释这个“匆”
,你看,我没讲,你们讲了这么多,说明你们学习能力很强。知道谁写的吗? 生(齐答):知道 师:谁呀? 生(齐答):朱自清 (师板书作者名) 师(指作者名):认识他吗? 生(齐答):认识 师:哎呀,真不简单,比我强,我都不认识他,你怎么认识的? 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知道的? 师:他是个什么人? 生:他是我国现代的著名作家,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人的救济粮。我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了。(众笑) 师:书上要是不写,可见你也不认识他,是吗?好了,我告诉你们,朱自清确实是现代的著名作家,他写的最好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齐答):知道。 师:什么呀?《荷塘月色》,包括这篇《匆匆》,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种文章叫什么? 生(齐答):散文。 师:叫散文,知道什么叫散文吗?你讲。 生:没有写具体事情,抒发自己的感情。 师:一言以蔽之,都说完了,它讲不讲具体的故事呀? 生(齐答):不讲。 师:或者不以讲故事为主,主要在干什么呀? 生(齐答):抒情。 师:主要在抒情,有写景借景抒情,有的写事借事抒情,有的写物借物抒情,也有写人,借这个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你们对散文有了很好的了解。其实呀,任何散文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心灵的倾诉和思绪的流淌,这里面有他对如烟往事的回忆,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也有对灿烂未来的向往,读起来很美。你们读过没有? 生(齐答):读过。 师:你们能读美吗? 生(信心十足):能! 师:你们各自读一读,读一次,你想用什么情感读,你先用什么情感读,好不好?(生说好)不要齐读,各读各的,我都能听见,读。 (生自由读文) 师:感觉怎么样?(生不答)有感觉吗? 生(齐答):有。 师:肯定有。但现在感觉可能还不深,不要着急,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哇,我似乎感觉到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因为他是用心灵写下了这篇文章(转身走到黑板前),你们知道我要写什么字? 生(齐答):心灵。 师:对(板书‘心灵’
),所以我们学习这样包含着作者整个内心世界的文章,也应该像作者那样,他用心灵来书写,我们用心灵去阅读,去体会,去感受,去领悟,是不是? 生(齐答):是。 师:对。(板书用感受连接心灵)咱们听一遍,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咱们读老师给放一下,我刻了一段片子,大家听一听。(音乐起)把书扣起来,闭上眼睛,你去享受去。 (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师:好了,睁开眼,好不好哇!(生说好)想不想学一学?(生说想) 师:打开书,下面咱们再放一次,你跟着录音的声音轻轻地跟着读,跟着它学,想不想啊? 生(齐答):想! 师:(向场内听课的学生和老师)后面的同学也可以跟着轻轻地跟着读,轻轻地学,老师们也可以,咱们一起来感受作者的心灵。开始。 (配乐录音再次想起) 师:听了两遍,似乎我们的心情已经沉浸在作者所表述的心灵中,是不是?你们发现这段录音缺点什么没有?缺第二段,是吧? 生(齐答):是 师:不知怎么搞的,非常遗憾,缺了一段,我本想弃之不用,因为它是不完整的,但是我忽然想到,我面前有这么多聪明的你,能把这段缺憾补上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补一补?你先来。 生:“我不知道它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师(范读):“我不知道”这么读 (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 师:好不好哇? 生(齐答):好。 师:补的很好,接着来。(生继续读) 师(范读):“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再读这句话。(生重读这句后,往下读完第二段) 师:真好,真想再听一听,(指另一生)你再来一次。(生读) 师(范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在大海里”
还看得见看不见哪?(生摇头) 师:所以你也要读的看不见哪。 (再次范读这句,生再跟读) 师:好,大家一起读一遍,拿起书来,预备起)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呀? 生:通过字面理解,这个“涔涔”有一个词是“汗涔涔”,我就觉得应该是额头上流出了汗。 师:你很聪明! 生:“泪潸潸”呢,因为有一个“泪”字,我就觉得是作者在这篇散文时,不禁流下了泪。 师:对,你由“头涔涔”想起了一个词“汗涔涔”,你想到了可能是额头上渗出了汗水,但是不是大汗淋漓呀? 生(齐答):不是。 师:对,你又启发了我,我从“泪潸潸”上我又想起了一个成语,说“潸然泪下”,是不是眼泪横流啊? 生:不是。 师:是渗出了汗水,滴下了眼泪,是不是? 生:是。 师:读的很好,再练一次好吗? 生:好。 师:好,各练各的,读一遍,开始。 (生自由读后,停下) 师:就读第二段呀?我是说全篇再读一次,开始。 (生大声自由读文) 师:好,又练了一次,哪位同学有足够的自信,你认识你在班里是读书最好的吗?(生举手)这么多最好的,你们俩已经读过了,不请你们俩了。(指另一生)你读读,第一个男同学读,男同学读这篇文章比女同学难读。咱们听一听,先读一段。 (生读第一句) 师:加点感叹的语调(范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重读这句,师点头,生接着读) 师:聪明的你回答我一个问题,你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年岁了吗? 生:应该是——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而年惑”我觉得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应该就是四十左右。 师:你不够聪明。 (众笑) 师:哪一句话透露了他的年纪? 生(齐答):八千多日子 师:没想到吧?“八千多日子”,一年三百六十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天,二十年七千二百天,那就是不到二十二岁。(俯身向刚才那学生)没想到吧,你站起来,你知道谁比你读得还好一点点? 生:谁比我读的还好一点点?那个—— 师:不要目中无人 (众笑) 生:我知道,毛语同学 师:谁呀,请站起来,好,你接着读。 (生读三、四自然段) 师(范读):“去的尽管去了。”
(生重读后,往下读) 师:你再推荐一个比你还读的好一点的 生:王冲 师:好,读下面一段 (生读文) 师:一种感叹,大家把最后一句读一下,预备起。 (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师:哎呀,听了你们读,我也真想和你们一块读,让不让我读。 生答:让。 师:咱们一起读吧,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我读上一句,你们读下一句,我再读下一句,你们再读一下句。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合作来完成,我向你们学习,你们促进我,好吗?(生说好) (师生开始轮流读完全文) 师:好,这一段时间通过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感受,但是读散文绝对不能只有一些浅浅的感受,还要进一步运用我们的心灵,去做什么呀?(板书:用、倾听)用心灵去倾听,刚才只是我们把作者的文章读了,还浅!我们再好好读,你可以把握你感触最深的,你刚才感受比较深的那一段再好好用心灵去听,你能不能从文章中听到作者在悄悄地跟你在耳边低低地絮语,说了些什么呀?你们能听到吗?去听。到字里行间去听,听完了以后,把你听到什么了告诉我,好吗?(生说好)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开始倾听。 (生读自己感触深的句或段) 师:怎么样?谁听到什么啦?听到作者在你耳边悄悄地诉说着什么,没有人听到啊?(一位、二位……多起来了)好了。你还没有发过言,你起来,大家注意,我不让他站起来告诉大家我听到什么了,我还请他在哪一段听到作者悄悄地跟你耳语,你就把哪一段读出来,通过你的语感告诉大家,大家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把你听出来的东西通过读表达出来,通过语感传达给大家,会不会?(生说会)大家听一听,看他听出什么来了?哪段感受深就读一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从他的读中知道他听到什么了?听出来没有?你先别坐(指读文生)(指旁边生)你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他感受到作者对时间非常珍惜,还说明时间来的快,去的也快。 师(对读文生):你是要对大家说这个吗? 生:是。 师:你从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哪一句听出来的?他当时是怎么读的使你听出来了?你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第1句听出来的。(生读) 师:是不是这样?(生说是)谁还听出了话外之音?谁听出来了?知道作者跟他说什么啦?你听出什么来啦? 生:我听出作者虚度了许多时间。 师:你听出来作者跟他说虚度了好多时间,特别要突出的是“虚度的”,是这样吗?(生说是)什么叫“虚度”? 生:就是没有做任意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把时间浪费了。 师:对,你哪几句听出来的?学学他当时怎么读的? 生:我从这句听出来的,读“于是,洗手的时候,……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师:听出来没有。(生答听出来了) 师:啊,我也听出来了。不但听出作者说我的时间都白白过去了,而且我也听出来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是这个意思吗? (生说是) 师:谁还听到作者跟你说什么了?那位同学,哪一段感受深就读哪段,大家还是听,他要读的给你感受特别深,给你语感特别强烈的那一句,你把它勾下来。好,开始。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听出来了?从他的语感中听出来了,有没有? 生:有这样一句话,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通过这句话我就认为这个同学可能会认为,作者在对他说,我的时间没有告诉我它要走了,它在不注意的时候,已经流去了,等到我知道时呢,我已经后悔莫及了。 师:已经来不及了,时间追不回来了,有这么一种感叹和无奈,他说的对吗? 生:对 师:你再把他刚才读的那句读一通,感受一下。 生:像针尖上……,也没有影子 师:对,他还特别强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呀!听不见,看不到,时间就过去了,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倾听?嗯,你不是说切勿忘我吗?我马上就想起你来了。你开始读。 生:(读)去的尽管去了……,从我身上跨过……飞去了,睁开眼……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说吧,谁听到了什么了? 生:从“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默默时……过去”
,我体会到了,作者认为随时随地时间都在流逝,作者认为时间过得十分快,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希望他在所有的时间中做出自己的一份事。 师:作者是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吗?还是催促自己抓住时间的尾巴,时间可能慢一点,是吧?时间可能慢一点吗? 生:不可能。 师:好,请坐。这回你再说作者跟你倾述的时候呀,可以不一整段一整段地读,你可以选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拿出你的全部精神来,就读那一句,如果让人听出来作者跟你说什么,那才是更高的本事。你来一句。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日子里,……剩……呢?” 师:作者跟她说些什么了呢?你说。 生:作者在这八千多日子里,没有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他觉得时间在身旁已经逝去了。 师:这里你说在她读的时候听出来了,你学学她。 生(读):“在逃去……罢了。” 师:这是一种自责是吗? 生:是。 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是对自己的自责是这个意思吗? 师:好,谁再来一句,你来。 生(读):“我赤裸裸……这一遭啊!” 师:这回你自己说,你听到什么了?看他读的是不是这个味道。 生:我听到作者自己说他非常地不珍惜时间,他自己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也将……回去,师:从“都是这样啊,赤……赤……回去”,这里是让他光着身子来了,没穿衣服走了吗?这两个赤裸裸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赤裸裸是说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很深刻的东西,没有留下辉煌的成就。 师:对,是空着手而来,一事无成而去,哎呀,你们太棒了,好的,刚才都发表了这些意见了,我想听一听,谁听到了别人还没听到的话,跟别人听到的绝然不一样,谁听到了。(谁先举的手,读你听到的特殊的那个信号) 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闪过了。” 师:他听到什么了? 生:从我掩面叹息,并且作者虚度过时光,但是还不知错,从后面“新来的……闪过了”
从叹息一词,我懂得了作者还在埋怨时光,埋怨自己。 师:你没听对,坐下。 师:谁认为自己听对了。(你说) 生:我认为作者对时间的过去也是无可奈何,当知道它过去时只有伤心了。 生:对吗?沾了一点边。 师:谁还听出来了,你来听。 生:我认识作者非常地后悔,他觉得他以前的20年里面虚度了光阴,非常地后悔。 师:是吗?啊,有位同学跟你的不同。 生:我认识他听出来的是以前他是在虚度时光发现了之后,还是继续十分地后悔,还是十分地后悔。 师:压根就没有觉醒是吗?嗯,你说。 生:他在后悔以前虚度时光的日子,但是呢,他却没有觉悟到,他现在也在虚度时光。 师:后悔以前,但是现在仍然没有觉悟,他们都说得对不对? 师:你认为有点道理,再听听他的,看他的有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她这一句话听到的是,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这样过去了。 生:还有,时间是无情物,不管你怎样叹息,怎样埋怨,它不会停下来。 师:时间是无情物,你不理它它就不理你,对不对。再回过头来说,时间又是有情物,它钟情于那喜欢他的人。对不对? 生:对。 师:还有谁有特殊的倾听,说出来不特殊可不行啊。 生(读):“我不知道……空虚了。” 师:听出什么来了,特殊的,人家刚才说的,听出来了没? 生:从“但我的手却似乎渐渐空虚了”说明作者慢慢地变得不勤奋,从开始到现在,手上都没有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师:他的这种倾听特殊吗? 生:不特殊。 师:跟大家说的一样,说的是对的,但并不特殊。坐下,我这会要听一个特殊的,别人都没听出来的,刚才都没说过的。(你行吗) 生:可以, 师:咱们可要讲个条件,因为你占用了同学们的时间,如果表达不出特殊的感受,我要刮你鼻子,如果大家承认你的感受,的确像那位同学一样有点特殊,你刮我的鼻子。 (生笑) 师:愿意冒这个刮鼻子的风险吗? 生:愿意。 师:挺有自信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痕迹呢?”
师:大家听出了特殊的声音没有。 生:没有。 师:同学们说让我刮你鼻子,好,等一会,有人支持你。 生:我听出来了,因为这句话是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被薄雾燕融了,过去的日子是不可挽留的,但是我希望作者能够把握现在。《昨日》诗里面有一句话说,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毁今朝。我希望作者也不要再后悔了,好好地把握今天,干一番辉煌的事业。你说的不是作者告诉你的,而是你希望作者怎么样,听错了。 好,你最能听出特殊的味道来,我听听这位听出什么来了。 生:我听出这句话跟前面说的那些话没有什么特殊的。 师:他没说出什么特殊的,你也没听出什么特殊的来,好的。 师:有没有听出来,你再来谈吧。 生:首先,作者说“……如轻烟,……蒸融着”这就说明着,作者在他20年前没有什么作为,“我留着些……我何曾……痕迹”这就说明作者对自己的悔恨,但是立志要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一番辉煌的事业。 师:特殊不特殊? 生:不特殊。 师:特殊,说实在的,你们都认为作者虚度年华了一生,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说还没有觉醒,他说还没有觉悟,人家听出来了,作者觉醒了,觉悟了,而对过去不仅仅是一种遗憾,还有自责,还有醒悟,他要没有醒悟,没有认识到时间的珍贵,他会写这篇文章吗? 生:不会。 师:所以,你们都没说的,他说出来了,应该算是什么呀? 生:特殊的。 师:那你刮我鼻子吧! 生:学习就是重在参与,我们都讨论了,就不必要刮了。 师:他不想刮我鼻子,找了一个理由。好了,大家很会听作者跟你低低的诉说,这实际上在和作者做什么呀? 生:交流。 师: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流,要交流就没有来还没有去,你们刚才光在向作者索取了,光在听作者对你讲什么了,你们还没有对作者说些什么?是吧?所以下面咱们还要用心灵去——
生:倾听 师:每人拿出一只笔来,你可能有千言万语要向作者倾诉,但是我只要你最想说的那一句话,写在书的空白处,你要能写出一两句格言警句来,那太棒了,句子要精彩一些,就一句,开始写,你向作者倾诉什么,倾诉你的心灵。 (生写) 师:请你首先来向作者倾诉,要带着感情倾诉 生:我想对作者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你捡了一句,造了一句我们古代流传的格言,可以,写在黑板上。 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师:谁写的,就在后面打上括号署名。 生: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师:这样也是一种倾向,也是一种能力,写上去。 生: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师:一半是鲁迅的,一半是你自己的,但是读的太匆匆了,不要那么匆匆,再从头读起。 生(再读) 师:你不愿意自杀的话你就写上去。 生:白茵说过,最忙的人有最多的时间,你大概有点醒悟,就快点行动吧!好,写上去。 师:这段很好,你不写前半句,你只写后半段。 生:最忙的人就有充分的时间就挺好了,不要教训作者 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生:尽管你虚度了二十多年的时光,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你在以后的时间里珍惜更多的时间,可以把以前犯的错误都弥补过来。 师:如果作者是个博士的话,你就是博导。写上去。 生:你的时间走了不少,但余下的时间足以让你完成那未了的心愿。 生:时间不会宽恕你,把握住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有点太冷酷了,你改一改行吗?不要写“时间不会宽恕你”
,一会再看。 生:时间是遮掩不住的,只能挽补流失的时光。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会流出来。 师:是你编的还是哪儿找的? 生:是听鲁迅说的。 师:比我读的书还多 生: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少年。 生: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 生: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往往流逝在生活的角落之间。 师:谁有特殊的,跟别人都不一样的,这就是创造性的。 生:回想碌碌无为的从前,不如展望辉煌的未来。 师:谁还有特殊的,好,请“切勿忘我”。 生:能干大事业的人,不会因为时间的飞逝而掩面叹息,要珍惜今天的时间,挽回以前的过错。 师:把忘记改为挽回。 师:改了没有。(前面的一个同学在修改) 生:时间不会停留,把握它就等于把握住了金子。 师:好,还有很多,时间不够了,让他们继续写,拿起书来,我们再把第二段读一读好吗?拿起书来,集中精神。(齐读第二段) 师:好了,大家抬头,看着黑板上心灵的倾诉是谁的,谁读,然后很自豪地把自己的名字读出来。 (生逐一读,许看云读了三句) 生接着读 (师相机点评) 结束。设计方案四闫学教学实录——《匆匆》执教:闫学时间:xx年4月3日 地点:浙江省杭州树人大学礼堂一、引出时光匆匆的话题。 师:昨天——
4月2日是伟大的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我相信现在没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孩子可能不多了。你读过什么?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野天鹅》、《皇帝的新装》。 师:直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肤色的孩子,依然从他的童话之中汲取着营养,获得了快乐。但他的童话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教师板书课题:勿勿) 学生看着板书,疑惑。 师;有的同学眉头皱起来了。 生:少了“点”! 师:很好,你们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字的错误:少了“点”。(教师纠正板书中的错误)“勿”加上点就是“匆”。“勿”在哪里见过? 生:请勿吸烟 师:“请勿吸烟”是什么意思? 生:请不要吸烟。 师:什么是匆匆? 生:很着急。 师:很着急,急急忙忙的样子就叫“匆匆”。通过你们对课文的匆匆一撇,知道文章讲的是什么匆匆? 生:时光匆匆。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来探讨时光匆匆这个话题。听闫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感受文字的节奏,感受文字本身的情感。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朗诵完毕,学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其实,闫老师真的不敢独占这掌声,因为我知道,文字本身的魅力已经把我们深深地折服。 这篇文章后面有发表的时间,1922年,离现在大约有83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比较难读的地方呢?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生:“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 生:“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该生读得很好,学生中响起掌声。) 师:她不仅读流利了,而且读得很有感情! 生:“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师:有两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听出来了吗? 生:“他便伶伶俐俐的从我身上跨过”读成了“他伶伶俐俐的从我身边跨过”。 生:“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里他把“旋转(zhuàn)”读成了“旋转(zhuǎn)”。 师:听得真认真,这是一个多音字。什么时候念“转(zhuǎn)”? 生:婉转。 生:转身。 生:辗转反侧。 师:在这里读“旋转(zhuàn)”。还有一个地方也需要注意。 生“新来的日子的影儿”。 师:这个儿化音杭州的同学可能比较难读。听闫老师示范一遍。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指名读,教师再纠正。 生:“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一句难读。 生:“你聪明的,告诉我……” 师:大家已经把自己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了,读顺了。有没有非常喜欢的段落?想配乐读吗? 音乐起,生配乐读: 生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 生3:“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4:我也想读第自然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时光匆匆。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其实,默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学生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一去不复返 头涔涔 泪潸潸 赤裸裸 轻轻悄悄 a、从词语生发感受时光匆匆。 师:首先看这些词语有没有错误? 生摇头。 师:哪几个字写得比较漂亮? 生:赤裸裸;轻轻悄悄。 师:现在写一笔好字的人不多了,能写一手好的粉笔字的人就更少了。你为什么要写这些词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谈。 生:这些词都是来形容时间的,作者写了他悲观的一面,这些词语加强了他心头无奈的感觉。 师:你感觉到了他的无奈。 生:我觉得作者不应该掩着面叹息,其实如果抓紧时间的话,时间还是很充足的。这些词都是形容时间的,虽然时间过得非常快,如果抓紧的话,时间还是能够挤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你感觉到时间过得快,所以你觉得要抓紧时间。挑出一个词来,从“逃去如飞”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觉到时间是过得很快的,如果一个人老的时候,他感到后悔的话,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师:时间快得像飞一样,很快人就变老了! 生:“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体现小的时候如果不努力,老的时候就会后悔,小的时候为什么不抓紧学习,他会非常后悔,非常悲哀,但是时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师: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我们得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让他溜走。 师:你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情绪? 生:作者觉得以前的日子应该珍惜。 师:以前的日子过去得太快了,一定要珍惜啊!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刚才我们从这些零零碎碎的词语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绪,他惋惜,他无奈,还感觉到他对时光流逝的那一丝焦灼。这些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绪。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b、从句段入手感受时光匆匆。 师:作者焦灼、无奈、惋惜,还有一丝痛苦。所以他不断地反反复复地追问——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请同学们看看课文,能不能发现这些追问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比较突出? 生: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板块1:感受对时光流逝的追问: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第一次追问。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刚才发现很多同学都画下了这一段。说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这一段? 生:这一段把什么都写活了。特别是时间,而时间自己也会走,而且他的追问自己先有了回答,有了回答之后他又发现了问题。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突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别的都会再回来。 师:她感受到了这一段的不同寻常之处。 生:我读过一本书《谁偷了我的奶酪》,里面讲了四个人物,他们的奶酪储藏在一个迷宫里。有一天他们的奶酪都不见了,他们不去想自己的原因,不去想是不是自己吃掉了,而是去想是不是被人偷走了。朱自清这篇文章表现的也是这样,其实不是时间不公平,而是自己没有把握好时间,时间自己不会平白无故地逃走的。 师:不管怎样,时间都是在不停地往前走!我非常佩服这个同学,还有同学读过这本书吗?(五六个学生举起了手)这可是一本全球畅销书啊!同学们可以读一读。这个同学发生了自己的联想,谈了自己过去阅读的感受,他发现时间实际上是很公平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去不复返! 生:在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有三个“再”,“有再来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说明了其它东西都可以重新来过,可是时间不好好把握的话,他就会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我们语文课上也学过一首诗《时光老人》,里面就说了有些游手好闲的人,时间就会从他身边悄悄溜走,如果你把握好时间的话,就会觉得时间是很充实的,不会走得很快。 师:她抓文字抓得多好,她具有多么敏锐的语感!她发现了世间万物——燕子、杨柳、桃花,这些都可以轮回,唯有一样一去不复返,那就是—— 生:时间! 师:燕子去了,还能再来;杨柳枯了,还能再青;桃花谢了,还能再开。唯有时间一去不复返,那么时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作者反反复复在追问啊!再看看第一自然段的后半部分,作者是怎么问的? 生:“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师:在这反反复复的追问之中,当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无奈,悲伤欲绝。 师:“悲伤欲绝”太厉害了吧? 生:有点后悔。——
如果珍惜时间,可以写出更好的散文供大家阅读。 师:“悲伤欲绝”能换个词吗? 生:难过。 师:或者非常痛苦。 生:他还有一点茫茫然的感觉。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因为时间走得这么快,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挽住时间的脚步呢? 师:很茫然,很痛苦,很无奈。对过去流逝的时光,没有好好把握的时光,他又有些后悔。当你感受到了这些,请你把你的感受融进去再读一读,再来感受作者的这一份追寻。 学生自由读第这一段。 指名学生读这一段。 师:关于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台湾作家林清玄在文章《与时间赛跑》之中,父子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出示课件;师生对读。 师:请注意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要透彻地领悟它却不是那么容易。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吧,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你的什么变了? 生:年龄变了。 师:你长大了一岁,更加懂事了。 生:思想变了。我原来很开心,很快活,很单纯,什么事情都想得很开。可是现在我无论怎么想也想不开了,再也找不到以前快乐的时光了,现在我很茫然,很难过,我已经和朱自清一样的心情了!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掌声。) 师:不要痛苦,也不要难过,这是成长必然经过的痛!她成熟了,应该祝贺她才对!老师这个年龄也经历过这种茫然的痛苦! 生:我想问一下闫老师,你这么大有没有对你的年龄变化有想法?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笑声。) 师:他把问题抛给我了,他抛皮球了!我得实话实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去年相比,我首先觉得自己老了很多,很怕过生日!(学生笑)但这一年也不仅仅是这种痛苦和茫然,我的变化很多,读了更多的书,上了更多的课,有了更多的困惑,也有了更多的收获。这就是我的变化!那个男同学,我的回答你满意吗? 生:谢谢! (听课教师和学生中响起笑声。) 生:我觉得我现在对父母有一点烦!现在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作主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父母总是觉得我们很小,不让我们去做,父母的想法远远跟不上我们小孩子的思想,所以现在很烦! 虽然知道父母是对自己好,但仍然觉得他们唠唠叨叨! 师:这个同学说出了大多数同学心里的想法。她觉得自己和父母有代沟了,所以有时候有点烦。但有一点需要知道,那就是这点点滴滴的背后都渗透着一个字,那就是——
生:爱! 师:我很高兴你们感受到了爱! 生:去年觉得很多事情很有趣,很好玩,现在看来很无聊,很幼稚,有时候我在想我怎么会那么做呢,怎么像个傻瓜一样呢! (学生和听课教师笑。) 师:你更聪明了,更成熟了,更懂事了!你看,这短短的一年的时间,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啊!你已经不再是去年的你了。这就是时光的匆匆啊!这就是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啊!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学生再读第一段。 师:刚才很多同学感受到了这一段文字的美,能具体谈谈文字怎么美吗? 生:我特别欣赏第一句话。因为我觉得朱自清写着一句话十分富有诗意,很押韵,而且没有直接的、很白话的把时间去得匆匆直接表现出来,而是从写燕子、杨柳和桃花这些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 师:她感受到了诗的韵味,感受到了诗的意境,觉得读这一段文字有一种像读诗一样的感觉!假如闫老师把这一段文字变一下形式,你就会更感觉这像一首诗了。 出示课件。 师:文字排列的形式变了,是不是更像一首诗?再读一读,感受这诗一样的语言美。 学生深情诵读。 师: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带给我们诗一般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奥妙之处啊!也难怪有很多文学评论家和广大的读者都写下了不少评论的文字来夸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想不想看看这些评论? 出示课件。 学生自由读这些资料。 板块2:感受对生命的追问:精读第四、五自然段 师:其实,朱自清先生的文字之美远远不是这三段评论可以涵盖的。现在我们继续读,继续品。刚才有同学说,这种反反复复的追问还集中在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自由读一读。 课件出示第四、五两个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 生:六次! 师:读读每一次追问。 生读每一次追问。 师:是不是每一次追问作者都没有做出回答? 生:第一次和第二次做出了回答。 师:我来问,你来答!“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 生:“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师:“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生:“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师:作者回答了几次? 生:两次! 师:六次追问,有的已经做出了回答,有的依然没有答案!现在就让我们来试着回答一下吧!比如说,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了深深的生命痕迹?或者说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 生:就说安徒生吧。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至少他的灵魂还活了一百多年,直到现在他的灵魂还在被我们朗读着。 师:他的作品就是他的灵魂!只要他的作品还在,他就还活在我们的心里! 生:黄继光也没有虚度!他为中国人民做出了贡献! 师: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胜利!他当然值得我们学习。 生:可不可以说活着的? 师:当然可以! 生:杨利伟也是!他驾驶着火箭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让人说我们是东亚病夫! 师:这些人都作出了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只有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人,他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吗? 生:我觉得我妈妈没有虚度人生!她是一位教师,她为她的学生奉献了青春,在学生那里她总是找到青春的活力,她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她是一个辛勤的园丁! 师;我很高兴跟她的妈妈是同行,我更高兴的是这个同学从妈妈——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身上看到了人生的价值!你们不仅看到了那些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的人,认为他门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你们还看到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比如说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对自己、对别人、对家庭、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工作!他们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们的人生也没有虚度,他们也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朱自清先生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他虽然只活了50岁,可是他却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学遗产。 出示课件:朱自清介绍。 师:同学们看看这张黑白的老照片,看看这张充满睿智的脸,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这就是朱自清先生。再看看右边的文字。 学生读资料。 师:谈谈你的感受吧!你觉得朱自清的人生如何? 生:我觉得朱自清的人生不象他在文章《匆匆》里写的一样,他的人生不是虚度过去的,而是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攀登知识的高峰! 师:你看他的作品达到了190万字!正因为他认识到了时光的匆匆,所以才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啊! 生:我看了这段资料,我对朱自清的文章有新的看法。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那些没有珍惜时间的人尽快醒悟过来,要好好珍惜时间,把握好非常珍贵的时间。 师: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啊!因为生命中只有一次!你还觉得哪些地方震撼了你的心? 生:朱自清至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他很有骨气! 师:说得好!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个文学家,他还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以他为骄傲! 生:我有问题!我想问一下同学们,我从《匆匆》中读到了朱自清很无奈的感觉,他有点自责、后悔,既然他已经有了这么大的成就,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 师:问得好啊!他说朱自清文字那么多,应该没有遗憾,为什么我们从这篇文章中感觉到了他的自责、焦灼、痛悔的感情呢?我把问题抛给你们! 生:别人看到朱自清没有虚度此生,但朱自清自己觉得应该加紧努力! 师: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年龄多大?聪明的同学一定可以知道。 生:24岁! 师:怎么知道的? 生:从资料中的出生年月到发表文章的日子减出来的。 生:我从“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知道他写这篇文章时是二十几岁。 师:多聪明的同学啊!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已经知道了时光的匆匆,所以他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尽管他的人生非常短暂。当你了解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这一段资料,你再读读这一段,把你新的感触融进去。 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板块3:从对时光的追问到生命的追问,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感触呢?略读第二、三自然段。 师:作者对时光流逝的追问可以说是由始至终。如果说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对世间万物的外部追问,那么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则是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由对世间万物的追问到对自身生命的内部追问,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感触呢?我们再来看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师:这一段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有所涉及。“八千多日子”好像很久了,但如果把它放进时光的大海里,它仅仅就是——
生: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想象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有多大,用一个词形容它! 生:渺小。 生:微不足道。 生:沧海一粟。 师:很好!再想象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再用一个词形容。 生:无声无息。 生;无影无踪。 师:想象着这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恰如沧海一粟的针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时光的大海里,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想象着把这一段读好!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请学生读。 师:时间就是这样匆匆溜走,他不禁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谁能看着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 生:我有一个问题!他说,“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如果是指时间,不需要加一个“们”,而且这里是一个单人旁的“他”,他想说明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我的问题先放在一边,先来讨论她的问题。 生:可能是指朱自清的父母,我开始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后来想这应该是朱自清的父母。他们孕育了朱自清,朱自清觉得已经二十多岁了,认为过去都是在虚度时光,所以从此以后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世界上。 师:你觉得生命是父母给的,所以你觉得这里的“他们”指的是父母。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个概念! (听课教师中响起笑声。) 师:什么概念? 生:是一种对于时间的观念!因为我觉得他说“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所以我觉得这里是作者朱自清对时间的一种了解。 师:就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是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拥有时间,但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到底拥有多少时间!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拥有多少时间,所以才更要珍惜时间啊! 生:我觉得这里的“他们”是指所有关爱朱自清的人!因为朱自清非常感谢他们,所以这样说。 师:很好!这里的“他们”,也许你还有更多的迷惑,更多的想法,在这里闫老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把这个问题留在课后继续思考,留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中来,我们想一想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比如说,洗手的时候——
师生合读这一段。 四、展示交流诗文、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师:我们真的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叹息啊!关于时光的流逝,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生:时间就想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要挤总是有的。 生:一寸光阴一吨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非常好!闫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轮到谁的时候不要犹豫,因为时间不等人!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五、由“一朵小花”悟人生流逝。 师:一起读最后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确,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但是,在忙忙碌碌的人生旅途上,也别忘了用你细腻的心去感受生命中哪些细小的却又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珍惜生命!我们现在来看看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诗——《一朵小花》,看看这位伟大的诗人是怎样从一朵小花感受到人生流逝。 学生自由读这首诗。 师: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读读吧! 师生配乐合读这首诗。 师: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一朵早已经干枯了的、失去了芳香的小花,,也能够让作者产生时光流逝的人生感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无数朵这样的小花,请学会发现,学会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时光一去不复返! 六、由“人面桃花”引发深层思考。 师:最后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今天不一定有答案,只要引发同学们的一些思考。还记得课文第一段的几句话吗?能背下来吗? 学生齐背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师:问题就在这里。思考:燕子还是去年的杨柳,杨柳还是去年的杨柳,桃花还是去年的桃花吗? 生一愣,摇头:不是! 师:有的同学摇头了! 生:一切都是新的,过去的就已经过去了! 师:真棒!小小的年龄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的确,燕子已经不再是去年的燕子,杨柳也不再是去年的杨柳,桃花当然也不再是去年的桃花!现在我们就明白了,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光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有一位唐朝诗人崔护,他曾经写下了一首诗,同学们应该不感到陌生。 出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师生齐读这首诗。 师:的确,尽管桃花依旧笑春风,但是人面已经不知何处去。以你们的年龄,也许还不能透彻的理解作者这种复杂的人生感喟,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时光匆匆,它会教会你领悟一切。设计方案五师: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什么?(生答:匆匆)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课题。)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做事匆匆忙忙的。 师:能不能换一种解释? 生:忙碌。 师:忙碌有可能匆匆,但是所有忙碌的人不见得都匆匆。 生:飞快。 师:我们国家有个运动员叫刘翔,跑得快不快?能说刘翔跑起来很匆匆?(众笑。) 生:急急忙忙。 师:对,急急忙忙比较恰当。事情多,时间短,所以急急忙忙。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诗人、散文家,《匆匆》就是他很有名的一篇散文。什么叫散文?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生:是富有韵味的。 师:用富有韵味的,像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 师:你们读了课文没有?(生点头)从课文中读出了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吗?(生:没有)这就奇怪了,我们学的课文一多半都是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朱自清既不写人又不记事,既不写景又不状物,他在写散文,他写这散文要干什么? 生:表达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一语中的。散文多半都是在抒发内心的感受。抒情是它的一个主要的特色,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以你习惯的方式读一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书最好的?好,你是第一个,读第二段。(一生读第二段。读得非常好,掌声。) 师:不愧是有自信的同学。你能不能推荐一名同学,比你读得还好那么一点点?(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全班胆子最小的同学?(生提名一生。) 师:他推荐说你胆子最小(生笑),敢读吗?接着往下读。(生读第四段。)
师:嗯,读得不错啊。我不相信你是全班读得最少胆子最小的。你再推荐一位比你还胆小的。(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五段。) 师:其实你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多读多练一定能赶上全班最好的。我发现大家都很会读,但是还有一个缺点,想不想听我指出来?(生答“想”。) 师:你们除个别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包括个人读、齐读,都是用嘴读的。这就是缺点。刚才说了,散文是作家在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它是用什么写成的?(生答“心”。) 师:对,它是他用心灵写出来的,所以读这样的文章也应该用心灵诵读。大家跟我一起来写。(板书:用心灵诵读。) 师:怎么叫用心灵诵读呢?先说用嘴读。用嘴读就是眼睛看到文章,嘴里就把文字念出来。用心灵去诵读要多走一点路,眼睛看进去,脑子里还一边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进行想象,体会它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用合适的情感,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读出来。眼睛看进去,在心里走了一圈,再用嘴表达适当的情感,这就是用心灵诵读。本来想给大家做一个样子,但是我读不好,我请一位老师读一下。闭上眼睛听是一种享受,听一听它表达了什么情感。(播放一女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录音。) 师:陶醉了没有?听出她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是一种懊悔、愧疚。 师:对,她对白白流去的岁月感到懊悔和愧疚。还有吗? 生: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希望。 师:对,她还赋予人生一种希望。刚开始大家就听出这么多来,有懊悔,有希望……还有什么? 生:对时间的珍惜。 师:对,对生命的珍惜,对流逝的岁月感到惋惜,这两种情感都有。你听她读的整个语调,是什么样的语调? 生:我听她的语调有点忧伤。 师:对呀!有一种淡淡的哀伤,似乎在抒发内心的感慨。大家一下子听出这么多情感来,这就是因为她在用心灵诵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大家一听就能够受到感染。这位老师虽然读得很好,但她丢了一段,她把第几段丢掉了? 生:把第二段丢掉了。 师:咱们能不能给她补上,好,你来读第二段。(生读。)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读课文,大家要记住,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情感,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不能读得太软了,不能读得音色太亮了,要读得“虚”一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一学虚读。 师:(范读)“在默默地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学习老师的范读。) 师:(范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起来读这一段,来,一边读,一边看着我的手——打拍子,读书也可以打拍子,能帮助你体会。(师生齐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师:大家读得多好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就是你们读出来的,读出了时间的流逝,它是无影无踪的。你看,一读,文章字句中包含的意思就明白了。再读。(生深情地朗读:“在默默里算着……”) 师:这“头涔涔”是什么意思呀?你看我的额头,什么叫“头涔涔”? 生:就是流汗。 师:对,流汗的样子,你知道我为什么会流汗吗?看看台下那么多老师听课,我心里紧张呀。朱自清先生“头涔涔”,他为什么也紧张? 生:他为时间紧张。 师:时间无情地不停地流逝,他心里紧张,他不但“头涔涔”而且“泪潸潸”了。“泪潸潸”是什么?流泪呀,有个词语叫潸然泪下,是哭的样子。“头涔涔”的“涔”字意思是出汗的样子,但它本身并不当出汗讲,就好像纷纷扬扬是描写下雪那种样子,但它本身并不当下雪来讲,明白吗? 师:读了这么多了,我觉得这段能背了,可不可以?(师生同背:“在默默里算着……”) 师:咱们现在来看第一段,谁来读?(生读:“燕子去了……”) 师: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令人高兴的事,你干嘛读得那么哀伤? 生:因为我觉得时间流逝了,是一去不复返了。 师:对,世上的许多事物都能去而复回,唯独这时间一去不复返了。想到一去不返的时间,看到花开花谢,燕去燕来,就感到悲哀,是不是?谁再来读一遍?(生再读)很好,他读得就更哀伤了。但是我想,是高兴的事情,我就把它读得很高兴,行不行?我试试,我把这三件去而复回的事情读得很高兴,你看看有什么效果?(师读。) 生:这两种读法相差很大,相比之下,更感觉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悲伤。
师:两种读法是一种较大的反差,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就触摸了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同学们这一段又会背了。(师生齐背。) 师:非常好,下面第三段谁来读?(生:“去了尽管去了……”) 师:很有点感叹的味道。(生接着读。) 师:要让太阳挪得快一点,不是显得时光流逝得更快一点吗?(生再读,师相机指导。) 师:读得非常好。大家一起把中间的一段话再读一遍。(师生齐读。) 师:这一段从早上一直写了整整一天,日子就这么过了。特别是刚才我们又读的这几句。 生:我觉得时间流走得无影无踪,这都是我们平常习惯的,我们生活经常做的一些事,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流走了。 师:正如你说的。在我们平常日子,干平常事的时候日子就流走了,而且在不知不觉间就不知去向。你们看这跟前面哪些句子有点关联? 生: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师:对呀!不知不觉中时间就从平常的小事中溜走了。再读。(生读。) 师:凝然的双眼是什么样的眼睛? 生:发呆的眼睛。 师:对,就是发呆的眼睛,动也不动,像凝固了似的。好,下面我们学全文含义最深,也是作者用笔最重的一段,谁来读?(生读。师指导。) 师:这两句写得特别好,大家一起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轻烟被微风吹散的那种情节和薄雾被太阳蒸融的那种情景,你就明白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种状态。再来一块读。(生读。) 师:当你读到这时,有没有觉得作者有点觉醒了?(生点头。) 师:对,把他的觉醒读出来。(指导学生反复读)等等,你说,作者为什么连着说两次痕迹的事?说了一次,为什么又加一句? 生:强调了这句话,前面说留下痕迹,后面又突出像游丝一样的痕迹。 师:你用两个词,一个强调,一个突出。那么你通过你的读把它强调出来。(生接读。) 师:游丝知道是什么吗?看见过被风吹破的蜘蛛网没有?一根两根,随风飘荡,微乎其微。就连那样的痕迹,作者说他都没有留下。就是他说的(指生),强调,严厉的指责。 师:非常沉痛地责问自己,为什么偏要白白地走这一遭啊!大家再一起读。(生齐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师:我有点不懂,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这个我懂了,那么还要赤裸裸地离开,这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就是作者没有为这个社会作贡献,光光地离开。 师:从字面上讲怎么说?怎么叫“光光地离开”? 生:就是没有游丝一样的痕迹。 师:对,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痕迹就走了,你们知不知道朱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多大岁数? 生:二十二三岁。 师:对,八千多个日子嘛,除以365天,只有二十二三岁,二十二三岁就写了这样的文章,你们说他算不算赤裸裸地去了?(生:不算。) 师:说了半天,朱先生这篇文章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呀? 生:朱爷爷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生:要我们珍惜时间,还要我们以后努力学习,为世界留下伟大的一笔或者轻微的一笔。 师:要留痕迹,不管是伟大的一笔还是轻微的一笔。还有更深沉的意思吗?再跟我读一读,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生轮读。) 师:赤裸裸而来,赤裸裸而去,这中间在说什么呢? 生:让我们懂得人生的道理。 师:她说了一个词很重要,你们注意到了吗?要学会倾听,不但学会听老师的话,也要学会听同学的发言。 生:人生。 师:对啦,人生。朱先生这篇文章不但劝我们要珍惜时间,而且这篇文章是朱先生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才是这篇文章最深层的意思,明白没有?带着这种感悟读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日子永远是一去不复返的,但如果你没有给流去的岁月留下痕迹,没有做出一点事情,那么时间就是白白地过去,你活得就没有价值,是不是?下面再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话。 生:用心灵倾听。 师:把朱自清的心里话说出来吧,每个同学都写出一句话,简简单单,来倾诉对这篇文章的感悟。最好是写出格言或警句之类的话。 生: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
师:非常好,最基本的道理被你说出来了。 生:生命一去不还,那你就用宝贵的生命展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意义。 师:意义两个字就不要了,到价值为止。非常好,格言一句,还有吗? 生:朱爷爷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觉醒了,我应该比他更早,正所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啊。 师:又有自己的感悟,又有引用,很好。 生:时间在嬉戏中飞速流逝,在勤奋中定格于一瞬间。 生:有的人死得轻如鸿毛,有的人死得重如泰山。生命如一支笔,你是要写下辉煌的一笔,还是放下笔呢? 师:把前面去掉,只读生命如一支笔,再读。(生读。) 生:我们要为生命画上一笔,不管它是辉煌的还是渺小的,我们都没有虚度光阴。 师:这个观点很好。不见得每个人都得去干大事,即使做了很平凡的事,也没有浪费时间。你为我们这节课增添了光彩。下课。表达—我的小计划俞珂【教学目标】1、明确写小计划的要求。2、自己制定一份阅读、工作、活动或者参观计划。【教学重点】掌握写计划的格式。【教学难点】制定一份合理的小计划。【教学准备】幻灯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计划的用途。二、了解写计划的格式要求:1、开头:列出目标(做什么)——为进一步……,制定如下计划……
2、正文:措施(怎么做)和具体步骤(分几步做完)——可分几方面来写;3、结尾:为了达到目标……一定争取到怎样的成绩……三、制定一份阅读、工作、活动或者参观计划。七板块单元提示:(王俊杰)这三篇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因此要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要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意识引导学生对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的了解,告诉他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课文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在使孩子受到感染的同时,使孩子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注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本的立体式对话,深入体会文章表达的主题。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段适当展开语言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和多元理解,有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注意读写结合训练。7-1燕子罗辉【教学目标】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色。【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录像片【相关资料】郑振铎笔 名:西谛、郑源新、落雪性 别:男
生卒年月:1898~1958民 族:汉族简介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课文《燕子》。教学
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的读音。(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2)学生齐读2、掌握生字的写法: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1)学生读课文。(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3、学生交流。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5、指导朗读(1)激发情感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2)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齐读。6、指导背诵。(1)学生说该怎样背?(2)看板书练习背诵。6、说说这一段的意思。四、指导写字。五、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2、朗读课文。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第二课时一、复习:1、读课文第一段。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3、交流填空。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2、学生交流。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3、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学生同桌、全班交流。(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3)出示填空题。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学生完成填空。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读好上面的一段话。(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读好最后一句话。4、有感情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2)指名读,评议。(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5
、指导背诵。(1)请学生说说怎样来背。(2)学生试背(3)齐背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2、交流。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4、学生交流。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6、朗读有关句子。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偶而、沾、小圆晕)理解:小圆晕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8、朗读有关句子。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10、指导背诵。四、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读第四段。2、学生质疑。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4、理解句子。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6、感情朗读。7、指导背诵。五、总结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六、作业 :
1、造句:偶尔――-活泼―――2、朗读课文。外形活泼机灵板书:燕子赶来飞行轻、快休息音符 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1.复习朗读词语俊俏剪刀吹拂舒展聚拢伶俐偶尔光彩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2、齐读第一段,说说这段讲了什么。3、学习第2自然段。(1)默读这一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数一数有几个长句子?(3句)(2)挑选你喜爱的一句,多读几遍,并按“单元提示”上的方法自己学。(3)反馈自学情况,相机点拨。①指名读自己喜爱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②说说自己是怎么学的。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这些词有什么作用?(说明数量多、颜色美、新芽的可爱。)(4)指导学生带着喜爱、赞美的情感去读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①按“学法”学习句子。草、叶、花形成了春天。“春”、“绿”、“各种鲜艳”(颜色)“光彩夺目”(整体的特点)“赶集似的聚拢来”(多)②指导感情朗读,并按上述方法同桌一起学。伶俐可爱的小燕了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5)感情朗读第2然段。4
、学习第3自然段。(1)小组交流自学。(2)汇报自学情况。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卿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①燕子飞到高柳下。②其余的一些词写出了燕子飞行的环境及动作轻快敏捷。(与课后题2联系回答。)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③燕子的剪尾或翼尖沾一下水,小圆晕荡漾开去。④掠过(飞行时的美姿),“波光粼粼”、“一圈一圈”(湖面美),“偶尔”(动作的轻巧)。(3)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4)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飞行是轻快敏捷的动作。指名范说——自由准备——指名说5、朗读2、3自然段。(1)课文2、3自然段讲了什么?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小结主要内容及学法)(2)用赞美、快乐的语气来读这两段。6、课堂作业 :(1)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2)缩句练习。设计方案三第一课时一、默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二、指导学生看图。1、微机出示“燕子”图让学生说说燕子的形状2、微机出示插图看图叙述图意①按由近到远的顺序观察春天的景色②观察近处空中的燕子③观察远处落在电线上的燕子三、检查预习:1、默读课文,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1、理解第一自然段(1)、默读思考:投影:1、燕子的外形特点
2、燕子的性情特点(2)、讨论解答(3)练习背诵2、理解第二自然段(1)看图说说春天的特征春天的柳树有什么特点理解“聚拢”、“像赶集似的”、体会写法想想“光彩夺目的春天”是什么样的(2)理解“生机”和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感情朗读想象画面练习背诵3、图文对照理解3-4自然段微机出示画面①、理解第3自然段观察飞行中的燕子指明读第三自然段想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看图说说燕子飞行时的特点②、理解第4自然段观察落在电线上的燕子读读第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五线谱”、“音符”各指什么?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指明读比喻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③、练习背诵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写法1、自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2、讨论交流:课文从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分别写了燕子的什么特点?二、指导、检查背诵1、自读课文,完成“思考练习”第3题(出示幻灯片)2、指导学生按自然段背诵3、检查背诵(小组互查—教师抽查)三、指导识记生字、词
1、出示生字(幻灯片)抽查读音2、说说记字方法重点指导“俊”、“拢”、“奏”的写法3、练习书写“思考练习”第4题的词语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2、预习“海上日出”板书设计 :羽毛外形翅膀尾巴赞热燕子飞回增添生机美爱春大姿态优美天自飞行速度快然心情高兴停歇电线—曲谱燕子—音符设计方案四课前活动名称:(课件1呈现)心有灵犀一点通要求:请学生在纸片上写一个词,老师任意抽点几个学号的同学,如能组成一个句子,则说明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不愧是四年的同窗学友了。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组成句子的基本形式是这样三种:“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为课堂教学的“简缩课文”环节作些铺垫。注意:若学生未能拼出“是”字句,教师视情况可自己或请听课老师参与活动。原则:趣味性、语文性、针对性第一课时1、读一读《燕子》这篇课文,同学们已经很熟悉呈现学习材料了,听说同学们挺喜欢的。我们班谁最能读以读为本书?谁最怕读书?请两人合作把课文读给大整体感知家听听可以吗?(注意正音如:杆、偶尔)激励与合作2、数一数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很简单的题目,请问:《燕子》这篇课文有几句话?请同学们快速落实单元数一数。(对,《燕子》这篇课文虽然将近训练重点400字,但只有10句话,可见长句子是比较多的。课前活动时,我们已了解了句子组成的三种基本形式是“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因此,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这些句子。)3、缩一缩先看第一句——可缩成“羽毛、翅膀、与课前活动呼应尾巴凑成了小燕子。”第二句,第三句呢?……4、评一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银幕上简缩后的文章,学会鉴赏然后请大家评一评,两篇文章各有什么优点?(原文生动具体,短文简洁明了)5、辩一辩辩论分组。我提议,咱们来一个辩论赛,怎么样?当创设竞争性的然,我们的辩论赛在自由的前提下,得有一定主体性的语文的组织和要求:学习环境(1)确定正方--原文支持者反方--简缩的文章(2)确定正反方第一辩手、第二辩手和第注意全体参与三辩手,其它同学为自由辩手,在自由辩论时注重语文能力陈述。(听说读写)(3)评委:所有来听课的老师。(欢迎)培养(4)为了使你在辩论赛中取胜,现在我想传授一点秘诀给你,可得听好了:——听(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且,在辩论时,只有听懂了对方的观点,才能更好地驳斥对方)——说(口齿清楚、普通话准、声音响亮是说话的基本要求,也只有如此,才可以让别以情感为内人听明白你的观点)核,以语言——读(充分陈述了你的理由后,选一两个为中心,以句子读一读,来打动评委)读写为两翼——写(同一方同学可用传纸条的方式给辩手,不过,字要写得又快又好)(5)至于主持人,我就毛遂自荐了。(6)学生辩论,教师
点评引导。6、点一点辩论赛暂告一个段落。本次辩论赛双方人数虽然悬殊,但在辩论方面可谓势均力敌、导师就是“导”旗鼓相当,难分胜负。不过有一点是可以下结论的:那就是同学们读书读得棒,说话说得妙,还敢于竞争,又很会与人合作,这,对我们的一生都是有用的。7、唱一唱我提议,在即将下课之际,我们用歌声来结课如何体现赞一赞小燕子,并且把这首歌献给每一位热爱整体性?愉悦春天的朋友。性和含蓄性?板书设计 燕子活泼可爱乌黑光滑俊俏轻快剪刀似的增添生趣细雨、微风、柔柳、青草、绿叶、鲜花(静中有动)赶来轻快飞行斜掠、横掠(动态)悠然停歇()像曲谱(静态)设计方案五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课文《燕子》。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的读音。(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2)学生齐读2、掌握生字的写法: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1)学生读课文。(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三、学习课文第一段: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3、学生交流。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5、指导朗读(1)激发情感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2)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齐读。6、指导背诵。(1)学生说该怎样背?(2)看板书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五、作业。1、抄写词语三遍。2、朗读课文。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燕子有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还有一个()的尾巴。第二课时一、复习:1、读课文第一段。2、说说从第一段中知道了什么?3、交流填空。二、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把表示事物的词语画出来,圈出具体描述的词语。2、学生交流。结合理解“赶集”、“像赶集似的聚拢来”?3、重点品味:(并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
(1)春天是个热闹、色彩斑斓的季节。请学生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在书上用横线划出所写的景物,用曲线划出景物的特点)学生同桌、全班交流。(2)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理解为什么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3)出示填空题。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着,毛毛细雨从天上()下来。千万条柔柳()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的春天。学生完成填空。再次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体会作者用词的正确性。读好上面的一段话。(4)从这段中还知道了什么?(燕子为春天增添了生机)读好最后一句话。4、有感情朗读第二段。(1)学生自由读,想想用怎样的语气读。(2)指名读,评议。(3)看这多媒体出示春天的美景,齐读第二段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学生自读课文,从这段知道了什么?2、交流。3、再读课文燕子飞行给你留下的影象是什么?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的?4、学生交流。5、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快?为什么能体会到?(“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飞行动作的优美。)(“唧”是叫声,只短短的一声一从这飞到了那,速度真快。)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6、朗读有关句子。7、说说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飞行的轻?为什么能体会到?(偶而、沾、小圆晕)理解:小圆晕作者为什么说是小圆晕呢?相机理解“偶尔”并用“偶尔”造句。看多媒体燕子飞行加深印象。8、朗读有关句子。9、感情朗读课文第三段。10、指导背诵。四、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读第四段。2、学生质疑。3、理解词句:“五线谱”、“音符”、。
4、理解句子。5、看多媒体燕子的休息。6、感情朗读。7、指导背诵。五、总结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燕子什么地方可爱?春天美在哪里?六、作业:1、造句:偶尔――-活泼―――2、读课文。设计方案六第一课时一、导入 新课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二、初读课文体会1、明确自学要求。(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2)理解词语的意思。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1、学生自由读。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三年级学过一篇课文——《翠鸟》,那一课没写翠鸟的尾巴,记得吗?是不是也是作者的疏忽?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1、齐背第一段。2、说说第一段的段意。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节第一句。(板书:斜、掠过、唧)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了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7、大家把第三节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教师板画)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三、学习第四自然段1、读了第三节,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节,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6、学生齐唱《小燕子》7、同学们唱得美,从歌词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节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再自己细细体会。四、朗读三、四自然段。
第三课时一、复习巩固1、指名读1、3、4自然段。2、说说这三自然段各写什么。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3)师画简图,“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大家还要进一步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3、学习第三句句子。(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4)什么叫“赶集”?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5)齐读第三句。4、学习第四句。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三、总结,朗读全文。7-2白鹅罗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相关资料】简介丰子恺(1898.11.9-1975.9.15)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名仁,又名婴行。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自幼爱好美术,1914年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2.简介作者丰子恺。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三、积累运用,读写结合。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出示“快乐写话卡”: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2.练笔,展示,评议。设计方案二一、谈话导入。(提前板书:白鹅)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一提到丰老先生的鹅,你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只怎样的白鹅?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板书:高傲的)二、品读赏析。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地品味: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拿着铅笔,一边读一边体现鹅高傲的句子画出来。围绕着鹅的“高傲”,丰老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叫声、步态、吃相)咱们概括成一个字是?板书:叫、走、吃。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总分。那么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抽2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引吭大叫”该怎么读?吭是“喉咙”的意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叫。谁来试试?通过你的声音、你的表情来证明你确实读懂了。(及时评价:这是一只温顺的白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来。(齐读)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2)如果要你在“踏着方步”前面加上一个词,你认为白鹅是怎样地“踏着方步”?引导学生连起来读,读出感情来:大模大样地踏着方步;不紧不慢地踏着方步;从容不迫地踏着方步;高傲地踏着方步;昂首挺胸地踏着方步……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来读。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吗?(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三、精读积累。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59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1)“静候”,画狗流口水。(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2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地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4、(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6、现在,那只捣蛋狗已经扬长而去,舞台上就剩下谁了?(鹅老爷)怎样的鹅老爷?(高傲的)谁能读出它的高傲?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
丰老先生对这只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留给你的感叹是什么?四、总结全文。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设计方案三一、谈话导入。(提前板书:白鹅)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一提到丰老先生的鹅,你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只怎样的白鹅?口头填空:(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板书:高傲的)二、品读赏析。同学们都认为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细细地品味: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拿着铅笔,一边读一边体现鹅高傲的句子画出来。围绕着鹅的“高傲”,丰老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叫声、步态、吃相)咱们概括成一个字是?板书:叫、走、吃。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总分。那么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1、白鹅的叫声。(该生读句子)适时评价:再高傲一些。你觉得哪些词是说鹅的叫声?圈出来。(郑重严肃、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抽2人读,然后齐读)一生读词,教师评价:再高傲一些,不仅仅是把词读准确,关键是要把词的意思读出来!指导“厉声叫嚣”:这次要发脾气了,咆哮了,怎么读?
“引吭大叫”该怎么读?吭是“喉咙”的意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叫。谁来试试?通过你的声音、你的表情来证明你确实读懂了。(及时评价:这是一只温顺的白鹅;够高傲的;有点高傲的味道了;表情很傲慢……)高傲的鹅们,咱们一块来。(齐读)2、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儿?白鹅的步态。(读“鹅的步态”一句)(1)读完,教师提问:鹅怎么走路?(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什么是净角?(学生自由交流)看净角出场了!(出示净角的录像)这就是踏着方步,这就是步态从容、大模大样。谁来读读鹅走路的样子?(一生读)如果要你在“踏着方步”前面加上一个词,你认为白鹅是怎样地“踏着方步”?引导学生连起来读,读出感情来:大模大样地踏着方步;不紧不慢地踏着方步;从容不迫地踏着方步;高傲地踏着方步;昂首挺胸地踏着方步……想象着鹅就在你的眼前踏着方步,大模大样的,咱们一块来读。3、你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最能体现鹅的高傲?白鹅的吃相。鹅吃什么?怎么吃?能读读吗?(学生读鹅的吃法一段)现在,我们要把这段话“瘦身”,你认为哪个词最能体现鹅吃饭时的高傲吗?(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三眼一板”见过吗?那你见过类似的词吗?(学生自由交流。)(教师讲解:我们平时都说某个人做事“有板有眼”或“一板一眼”,板和眼都是戏曲音乐中的节拍,教师演示节拍:一板一眼和三眼一板,三眼一板是最稳定最慢的一种,在课文中用来说鹅吃饭非常有条理。)我们看看鹅吃饭是不是这样?谁想读?(一生读)老师给你起个头:“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评价:这是一群不太有精神的白鹅;这只鹅有点着急了,再从容一些……想象着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和从容不迫,谁还想读?(另一生读)评价:有点高傲的味道了;真是从容不迫。三、精读积累。这位鹅老爷的脾气被周围的邻居知道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场有趣的剧目。请同学看课文59页,听好老师的要求:在读的过程中,用曲线画出写鹅的句子,用直线画出写狗的句子,听明白了吗?开始!
(学生在读、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有的句子不是直接写鹅的,而是从狗的眼中看到的,要注意区分,不要多画,也不要丢掉。)学生读和画,教师在黑板上画鹅、狗、盆、篱笆。1、首先我们请出两位演员登场。它们在干什么?“鹅要吃饭了,狗躲在旁边看”。怎么看?它想干什么?(暗中观察,等待时机)书上用了个什么词?(窥伺)2、第一幕剧开始上演了,(看屏幕)咱们一块读读。(1)“静候”,画狗流口水。(2)打着快或者慢的节拍,学生读狗和鹅的句子。学生读到“偶然”时,教师引导理解:鹅知道狗在偷吃吗?(知道)它马上回来把狗赶走吗?(没有)那鹅是怎么做的?(偶尔回来,有时候回来。)书上用了一个词是“偶然”。比如说咱们班有一位同学天天按时到校,只有一天来晚了,这就叫——偶然。(3)咱们来分分角色,先在下面同桌练练。你打算演什么角色?(抽2个人读鹅和狗,教师适当打着节拍。)评价:3、第二幕上演:这次还用老师指导吗?自己读读吧!采访刚才读狗的同学:“你把人家鹅老爷的饭偷吃完了,怎样地走了?”大模大样地离开了,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是什么?扬长而去。请问鹅老爷:“看到那只捣蛋狗把你的饭偷吃了,你的心情怎么样?”鹅老爷不会说话,于是就冲着主人昂首大叫,责备人们供养不周。4、(1)下面咱们把这两幕剧一块上演,你准备扮演什么角色?(一生读狗,一生读鹅。)(2)下面,咱们男女生比比赛,男生读写狗的句子,女生读写鹅的句子,一会咱们再交换过来。5、老师看得出,你们已经自己读懂了,小演员们请看,现在,你还能记住刚才的台词吗?谁来读这只爱捣蛋的狗?鹅老爷在哪儿?你们准备演第几幕?(对照屏幕积累词句)评价:再从容一些;再大模大样一些。6、现在,那只捣蛋狗已经扬长而去,舞台上就剩下谁了?(鹅老爷)怎样的鹅老爷?(高傲的)谁能读出它的高傲?在读的过程中,找出写鹅老爷叫声、步态和吃相的词语。有狗来偷吃、捣乱的时候,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昂首大叫、踏着方步、责备不周)
讨论叫声该写哪个词:厉声叫骂是鹅老爷对谁的?(对狗)昂首大叫呢?(对人)那你觉得哪个词更能体现鹅的高傲?昂首大叫,冲着人发脾气,连人都敢责备。丰老先生对这只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真是架子十足!”“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留给你的感叹是什么?四、总结全文。就是这样一只高傲的鹅,主人却不胜其烦,给这位鹅老爷当起了堂倌——服务员,天天去侍候它吃饭。你觉得作者喜欢这只鹅吗?(喜欢)喜欢它,为什么还说它高傲,昂首大叫、厉声叫骂、三眼一板……(学生自由交流)(对照板书)平时,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特别喜欢你,却用一些反话来说,比如说:你特别调皮,爸爸说你是个“小调皮蛋”、你早晨起床不爱叠被子,妈妈说你真是个“懒家伙”,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它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对它说过这样的话?以后有机会,你也可以学习丰老先生的这种语言和写作方法,写一写你观察的小动物。俗话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相信,只要你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也会和丰老先生的一样精彩!设计方案四一、导入新课1、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上册学过丰子恺的文章《山中避雨》,全班背诵文中提到的苏轼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然后请愿个别学生介绍作者的简介导入新课。2、检查学生搜集有关鹅的材料,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搜集材料内容十分丰富,有的上网查找了很多的材料;有的从邮票上查找到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有的找到有关鹅的画等。)二、阅读环节1、自由地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抄写成语。2、理清文章的结构。三、解读环节围绕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小组讨论、班内交流学习课文。1、课文中的白鹅有什么特点?2、白鹅对我们一家人有哪些贡献?3、作者喜欢白鹅,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白鹅吗?四、拓展环节
1、针对"喜不喜欢白鹅"这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两个对立面,展开辩论。2、读一读课文有关"白鹅生蛋"这部分,结合附图,想一想:自己有过类似充满童趣的经历吗?讲给同学听听,注意表达出天真烂漫的情趣。五、质疑环节自己选一段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想一想,本文还有问题不懂的吗?提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表达动物王国里的故事 王俊杰【教学目标】1、本次书面表达的内容是以动物为主人公写一篇童话。2、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3、自由地抒发学生的心声,寄予他们美好的理想和向往。【教学重点】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并按照故事的顺序进行讲述。【教学难点】在故事中,寄托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回忆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二、悟童话写法,学生讨论交流。a) 童话故事为什么生动有趣而吸引人?b) 童话故事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出示编写童话故事的基本规律: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做人来写;采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大胆有趣;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故事有一定的顺序。三、明确习作的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童话中的主人公是谁。a)你喜欢那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性?b)在你认识的动物中,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在想一想为什么。四、大胆想象,确定内容。以范文(学生学过的课文)启发想象,童话里讲了什么事?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让学生对确定的“主人公”大胆想象故事。
一、拟定题目,说故事。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编好的故事拟定题目在小组里说说,其他同学给予补充或修改。再全班说,其他同学评议补充。二、动手练笔,交流修改。a)学生动手习作。b)选择例文进行交流、评议和赏析。c)修改习作。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围绕主题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2、能主动参与,做到态度大方自然;能有礼貌地和老师、同学交谈,开放语言。3、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想象,并按照故事的顺序进行讲述。【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规范,写清楚。【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狮子王》,说说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师引导。(提示:要把话说完整,说清楚。)2、回顾看过的动物小故事(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猴子捞月亮》等)3、揭示课题:走进动物王国(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说完整话,能简单描述所看到的小动物。)二、创设情景一:进入角色1、生戴头饰,自我介绍。(要求:声音响亮,面带微笑,其他同学认真倾听)2、学会见面打招呼。
点击出示:百灵鸟边飞边说:动物王国要竞选一位形象大使师:大家想不想前去参加竞选啊?(想)大家跋山涉水,一路上遇见了许多自己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小动物。那你们见了面会怎么打招呼?还会说些什么呢?指名上台表演,师生点评。(设计意图: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是成功的关键,和谐宽松的交际氛围能有效调适学生的心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训练学生能抓住小动物的特点组织语言,通过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进入童话的世界。)三、创设情境二:竞选演讲竞选形象大使演讲会指名生点评。四、展开想象,独立构思,明确要求。1、采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做人来写;2、采用夸张的手法,想象大胆有趣;3、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4、故事有一定的顺序。五、自由写作,相机指导。8.挚爱 亲情板块教学提示:(王俊杰)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身父母,无论我们身在天涯,还是咫尺绕膝,父母都用一颗无限慈悲的心在眷念、呵护着我们,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的永远都是父母的挚爱亲情。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到立业成家,儿女的每一个足迹,无不浸染着父母的殷殷心血。父母对于儿女的情感可以说是人世间最真诚、最崇高、最无私、最深厚又最难用语言表达的感情。也许你做错过许多事,你感觉你已心灰意冷,这时候,你会感到身后有个比海更博大的胸怀,那时母爱;也许你经过了许多事,你感觉到一切都变了,这时候,你会感到身后有股比山更坚强的力量,那是父爱。父母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了,而我们亏欠父母的也是太多太多了。只有多年的沉淀之后,才能感觉到那一份世上最纯洁的爱、那一种人间最沉静的感念和心底最珍重的倾诉――挚爱亲情。本板块选的《秋天的怀念》、《风》两篇选文,为我们演绎了两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8-1秋天的怀念
王俊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各抒己见)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说出的问题: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 通过度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1)、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的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他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得看着我。”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 生: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他的兵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他的肝病肠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了觉。 师: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得病? 生:不想给儿子在增添痛苦。 师:母亲都忍受着什么痛苦? 生:母亲重病缠身,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对风华正茂的瘫痪儿子。又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 生: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不停的絮絮叨叨地说着。 师:在我答应母亲看菊花时,母亲什么表情? 生:喜出望外,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 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答应看菊花,说明我对生活还有希望,还有信心。 生:母亲知道自己病重,他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儿子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啊! 生: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生: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震得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尼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地怀念母亲。 师:原来的母爱儿子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有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了什么?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还想说什么? 生:你们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四海深情,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2、师:母亲带着女儿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 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生答。 五、师: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最后,让我们大声把这首歌词读出来,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 母亲爱 我怀念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活”的思考。教学层次:走进母亲怎样的好好儿活;感受作者怎样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要怎样好好儿活。教学步骤:走进秋天——读出味道走出怀念——读出思考一、揭示课题1、有一位曾经就读那里的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母亲离开他已经几十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默读)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课件)2、谈体会: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2)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3)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4)作者自己的成长,完全理解母亲了……小结:正如作者说“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上(板书:“苦”),其实,还有许多复杂的情感构成一股苦涩的滋味,我们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怀念。(板书:怀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作者写了什么季节的故事?(板书:秋天)3、注意看,老师加上一个“的”齐读课题:“怀念的秋天”。你的眼前会有一幅怎样的画儿?(景、事、人……);老师把几个词的位置颠倒一下:“秋天的怀念”,齐读课题。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不同?(……变成一种情感……)小结:看来,之所以有这秋天的怀念(课件),就是秋天的故事所引发啊,作者怎么会有这份怀念?让我们一起跟随史铁生先走进秋天的故事。(在“秋天”下面做标记)
4.为了更好理解这秋天的故事,我们先来检查一下自己读书的情况。这里有个自测题,请同学们自测一下看到达哪个台阶:(课件显示)——正确、流利、有感情。(让学生可以先自由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读书,让其他学生评价该生读书属于怎样的层次,以学定教。可以重点指导几个儿话音,比如“咱俩儿”,“好好儿活”)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得出结论。比如,提出进一步要求:(同学们说的有感情,到底怎么算是有感情?有时候我们说的时候很模糊。难道是语调的高亢?或是技巧的高超?我们要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中咂摸他人的人生,要在“自己的理解”中读出自己的滋味,即“读出味道”。(课件以阶梯状出现在“有感情”的基础上)。你怎么理解这个“味道”?(结合生活实际讲)6.怎样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味道”?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故事。二、探讨母爱的内涵(一)走进母亲自身的“好好儿活”。1.请同学看课文第一段,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一句话。(课件:“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板书:“娘俩——好好儿活”)2.顾名思义,这娘俩指的是——母亲和儿子两人在一块好好活。3.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比如:(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回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4.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所以: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扩充句子训练)5、实话实说的讨论: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怎样看?小结:面对这样天大的打击,他活着好“苦”啊!(回扣板书的“苦”)6.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也找课文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比如:a.可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大口大口吐血……7.有没有知道得肝癌的病人的疼痛滋味的,请补充说明?8.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除了外人不能知道的痛苦,还有一点,就是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痛苦啊。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史铁生的发怒我们都可以理解,母亲的发怒我们更可以理解啊。可母亲为什么没有那样做,而要这样做?!(估计回答落脚点就在“为了儿子着想”)(二)、走进母亲的让儿子“好好活”。1、请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说明母亲一切都是为了儿子?(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小结:母亲的爱好勇敢!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这句话。(2)再比如“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勾起儿子更大的痛苦……)小结:母亲的爱好细心!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句话。(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急切。再读带着感受读。(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小结:母亲的爱多么热烈,读出这句话的滋味。(5)再看看这句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课件)a母亲“扑”(课件在下面加点)过来,扑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好坚定!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在一块儿”)b母亲抓住我的手,母亲“抓”(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执着!送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重点体会“好好儿”)c母亲忍住哭声,母亲“忍”(加点)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多么深沉!送到句子中再读。(重点体会“活”)(注意:以上根据学生情况来随时调控和引导。)
2.学生发散谈后,重点探讨下面的句子:从几个“悄悄儿”中,再细细品味母爱: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和去掉“悄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a“……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课件)(2)同一个“悄悄”表达母亲不同的情感。然而,这复杂的情感又有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小结:母亲的爱是小心翼翼!读出这样的味道。4、通过体会,此时的母亲已是万箭穿心啊,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面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可无论如何还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再次回扣“苦”)5、我们跟随史铁生一道去体会母亲,发现母亲。那么,在这秋天的故事中,母亲这两个字,究竟意味着什么?(“咱娘俩,要好好活,好好活……”课件再次出示,学生说出什么体会就再读这句话)总结:母亲的意义,蕴含于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并不觉得。可是,这种意义只有在秋天的场景中,才会凸现出来。由于母亲的疾病,失去生命夺目的光华。可我们对母爱的意义有了特殊的发现——正是她的要好好活,让我们懂得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担起一份责任——就是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正是她的要好好活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活得如此光亮。三、探讨爱母的怀念1.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a出示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课件先出示这句话)b把“……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加进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中,变成“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课件补充完整上面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读一读。)
3.所以,我和妹妹都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课件出示该句)4、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5,透过看菊花,母亲给儿子三究竟是什么,也正是史铁生在文章中写到——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6.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回到课题怀念!)。7、过渡——越是怀念,就越是充满对往事的回忆,然而,母亲再也不能和我一起吃豌豆黄了;母亲再也不能和我商量一起到北海公园看菊花了;我再也看不到母亲为了我的回答而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了;我再也听不到因为我发脾气母亲对我的说的安慰话了。8,越是怀念,越是深深的自责啊,越是自责就越要好好活啊。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9,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让后老师再读一段。)(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教师读这一段)10、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母亲,你让我怀念的“好苦”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一个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11.就是这怀念,一个又一个秋天过去了,从21岁开始坐在轮椅上到现在,从母亲去世到现在,这份对母亲的怀念已经整整33年。这33年的怀念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12,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13,因此,这33年的怀念里,也是他和疾病搏斗的33个年头。现在,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已经超越到了一种漠视和超然的境界。这深深的怀念,让她懂得,好好活,不仅仅有坚韧的意志,而是把打击当作别开生面的游历,当作一种人生的另一种享受——他对好好活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就是——活着就是一种幸运,活着要懂得满足。14,介绍史铁生的近况: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自己怎样“好好活”的,所以我推荐几本他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件)15,对于史铁生的“好好活”,我们是怜悯吗?感到他活得痛苦吗?那究竟是什么?(对着黑板“苦”字说——是佩服,是敬重,也是敬仰——他活出了境界。活出了生命的高贵。在报纸上看到史铁生和世界长跑冠军刘易斯的合影。身体衰弱的史铁生虽然连站也站不起来,但他的灵魂却在无羁地奔跑着,跑得跟刘易斯一样快,甚至比刘易斯还快。我想,如果说“好好活”是对母亲的回报,母亲一定会含笑九泉的。16,
那么,这回面对“秋天的怀念”,在你心中,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母亲推着他看到了菊花……自己用脚踩扁一个杨树花……)读出思考1、课文的学习已经结束。这个故事的确感动了我们。我们一起跟着史铁生的情感世界走了一趟,经历他和他母亲别样的人生。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读书,读到此程度,总会说,史铁生和他母亲真伟大,活出了自己的性格和尊严。读书到此也完全可以。但我还要问你们,他们的故事感人,跟我们自身有关系吗?(让学生畅所欲言)2,史铁生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让你知道,你看我多了不起,他肯定不是让你们宣传他母亲是多么了不起,所以,当我们走进秋天的故事——读出了书中的味道的时候,我们还要走出“怀念”——“读出思考”(课件呈梯状把这俩层次递升)那么,这思考究竟是什么?关于活着: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6,因此,透过史铁生的和兄妹的“我俩要好好活”,经过我们的思考,课文的“俩”应该改成“们”。这句话应该说是“我们在一起要好好活……”(板书)7,这里的“们”会指谁呢?是谁,你就说成你和谁,你想和谁,说你就和谁说,比如:“我和家人要好好活……”8,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9,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窦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课件)10,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11.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重再次朗读课题——秋天的怀念。(下课)板书: 秋天的怀念 娘俩(苦) 我俩 好好儿活 我们 8-2风
王俊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1、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亲和儿子之间的血浓于水的深情。【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在质朴的语言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的羞于表达、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所以我们常说,父爱如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了解了什么?2、通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3、加查,指名分节读课文,正音。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4、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既然文题是“风”,那么再文众多出现了那几次风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文中讲述了父子俩人相依为命的生存,是一个热水壶陪伴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2、这是一只怎样的热水壶?文章的4、5段,从质地、图案、时间,可以找到答案。二、走进文本,体会情感。1、在父子的心中,这个热水壶的分量怎么样呢?从那里看出来的?父亲和儿子把这壶看得很重。因为这是一对很贫穷的父子。文中的第二段就说了日子很贫寒,好在有一个热水壶,可见他们家很贫穷。还有图案很简单,简单得和这个家一样,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是很贫困得。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中,有一次,一个人看了这壶,愿意拿出很多很多钱买它。这钱数目很大,是父亲的一辈子再加上儿子的一辈子也挣不来的。他们却不愿卖,可见这个壶对于他们来说是意义重大的。2、在这个热水壶上,都记载了父亲和儿子的那些故事呢?a)3段(儿子小的时候)假想一下,那是在什么情形之下发生的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父子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交流呢?这里有三个热烘烘,为什么用了三个热烘烘呢?回读本段。b)6段(成长的岁月)“一个又一个”意味深长的短语,这是告诉我们什么?父子俩人是怎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的呢?c)8段——结尾(儿子长大了)儿子做出了一个怎样的举动?面对儿子的举动,父子父亲的心里涌起了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将这空荡荡的屋子填满。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父亲为什么这么说呢?三、深入探讨,体会主题。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父子之间的一个热水壶的故事,为什么题目还要叫作风呢?
因为在寒风中,更能体会到热水壶存在的价值。正是天气的寒冷,风的大,才更衬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同学们,看到了这个热水壶,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写下来。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在你的生活中,父亲都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谈谈生活中的爸爸是什么样的?2、从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领会到父亲对我们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无声的爱、无言的爱,正所谓大爱无声,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风》(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注意难读字的读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梳理出故事的顺序。3、读完课文,你对课文中哪部分内容感受最深,说说你的想法。三、汇报交流,检查预习。1、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汇报预习情况。2、提出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师生交流解答。3、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对于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内容多读几遍,自读,自悟。用多种方式学习生字,重点解决字词句问题。A、读准词语苍茫热烘烘一辈子呼啸愣楞地分外B、说说词语的意思苍茫慢慢悠悠呼啸虚构迷迷茫茫情绪空荡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复述故事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2、复习生字。3、能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这个故事吗?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1、快速浏览课文,在原文中画出描写风的语句。2、请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划出描写风的句子。3、学生交流,简析这些描写的作用。A风很大,草就很低的伏着,身子却透出一股热劲来。B一个又一个北风呼啸雪花飘飞的冬天。
C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飘着大雪的日子里。D风很尖锐地呼叫着,把漫天的雪搅得迷迷茫茫。烘托出父子之间的浓浓的深情,烘托出父子深情使他们抵御了寒风,把贫寒的日子过的暖烘烘的情景。4、带着你的感受,朗读上面的句子。二、深入分析,解读文本。1、关于第三自然段,依次说出第②段中三个“热烘烘”的各自的含义。(1)儿子的被窝被热水捂热。(2)父亲内心的欣慰感。(3)贫寒的日子因父亲对儿子的深厚的爱而充满生机。2、5、6自然段中,为什么父子二人不肯把热水壶卖掉?热水壶是父子深情的象征(见证物),父子都珍爱这份深情。3、15段中“父亲心里就涌起了一种情绪”句中的“情绪”是怎样的一种情绪? 为“那些曾经在自己身上流过的血已经真正流进儿子的血管”而感到欣慰幸福的情绪。4、倒数的第二自然段中,为什么儿子看见雪光将父亲的笑染得给外灿烂?这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在儿子的眼中雪光将父亲的笑染得给外灿烂呢?“染”字用的好。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肩膀可以为父亲撑起一片温暖的港湾。5、简析最后一段中,父亲说“我不怕,再大我也不怕”这句话时的内心活动。有了儿子的爱,什么艰难困苦都能够度过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在文中的那个热水壶还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热水壶吗?五、总结谈话,梳理感受1、用一句话谈谈学完了这一课的感受。2、质疑。3、总结:见过有钱的父亲,孩子要什么他就会给什么,那是一种富贵的溺爱。但这位贫穷的父亲更让我感动,他没有能力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物质享受,只能用冬日里热烘烘的热水壶,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孩子父爱,而孩子在父爱的包围下一天的长大,长大后的他用自己的爱给予了父亲冬日里最灿烂的笑容,父与子的爱,在平淡中诠释着人间最真的情。表达——我们的心声孙春艳【教学目标】1、学习建议书的格式。
2、能通过建议书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教学重点】学习建议书的格式。【教学难点】能通过建议书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写作的愿望生活中,当你遇到不够文明的现象,你是否想过怎样去制止?你有哪些好的想法与建议?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建议书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二、交流素材,相互启发1、请一名同学说说生活中自己遇到的不文明的事。2、小组交流,你还遇到哪些类似的事?三、模拟情境,讨论建议书的内容1、请发言的同学模拟不文明的行为。2、你有哪些劝告的话?请说一说。3、小组讨论建议书应写哪些内容。四、学习建议书的格式1、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建议书。2、全班共同总结建议书固定的格式什么样。第二课时一、复习学生复述建议书的格式要求,教师板书。二、写建议书三、交流评改1、把建议书读给别人听,听听大家的意见。2、评一评,谁的建议书最能受到大家的响应。
四、作业修改自己的建议书9板块教学提示:(孙春燕)本板块共安排两篇课文和一个表达。《四时的情趣》和《黄昏》这两篇文章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易于培养学生的爱美情绪。《四时的情趣》一文,写了作者眼中四季的独特的情趣,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的观察和描写。《黄昏》一文,实际是作者借描绘海上黄昏的壮观景色,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寓深刻的含意。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分清文中描写客观景色和自己联想的部分。体会联想在表达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以下三个要点:1、注重朗读,以读促悟。2、课前应介绍相应资料和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3、教师应开发与学生相近的教学内容,如自己眼中的四季,自己眼中的黄昏什么样。9-1四时的情趣孙春艳【教学目标】⒈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⒉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⒊将文中“四时的情趣”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4、体会想象的妙用,训练了孩子们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孩子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感受“四时情趣”的不同,学习作者的表达顺序。体会想象的妙用,并能学以致用。【课时安排】2课时。【相关资料】选自《枕草子》,作者:
清少纳言,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也许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清女出身于一个下等贵族之家《枕草子》书名的意思是枕边的书。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文题切入,体现预习效果。1、齐读文题,说一说,四时指什么?2、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你愿意来猜一猜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你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流利、准确。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预习情况。3、出示书后词语,要求会读会写。三、再读课文,体会表达顺序。结合课文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四、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写生字。第二课时一、读题,导入课文。、1、齐读课题。2、四时到底有什么样的情趣呢?我们来细细品析一番。二、抓关键词句,体会四时的情趣。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趣”。2、你最喜欢哪一种“情趣”?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喜欢它的原因。3、逐段交流感受,在交流中指导朗读。(1)“春天”体会出作者对颜色的细致描写。(2)“夏天”暗夜里的萤火虫。(3)“秋天”作者对鸟类及声音的描写很细致。(4)“冬天”雪的描写。三、体会写法。
1、为什么作者会打动你?你找到其中的原因了吗?2、结合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观察所得,谈一谈不同“时间”的动人情趣。四、总结全文,点明想象的魅力。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作业:书上所描写的“四时”情趣”和你平时的感受一样吗?写一写你心中的“四时情趣”。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于一位日本作家的手笔。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一清字。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是当时的皇后身边的女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2、学习生字“炭”。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2、作者眼中四季最美的是在什么时候?二、理解想象,深入研读课文1、交流:你眼中,作者对哪个季节的描写最美,最有情趣?2、重点研读第一自然段。(1)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通过朗读,在你的脑海里呈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说一说。(3)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也可以说说你自己见过的春天清晨的景色。(4)边讲边指导朗读。3、学生自由交流另外3个自然段。三、课外延伸你眼中的四季有什么样的情趣,请你也说一说。四、作业用一段话,写一写自己眼中四季的情趣。9-2黄昏孙春艳【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4、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5、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课时安排】2课时。【相关资料】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四、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
1、出示书后词语。2、齐读课题。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5、组织讨论:(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五、作业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揭题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2、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黄昏的景色什么样?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1、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2、教师指导朗读:(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
3、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说一说,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四、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课文写了哪里的黄昏?2、课文中哪处的描写,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1、看来,作者笔下海上的黄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回到课文中,请你再来默读课文,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画出来。2、逐段交流:重点体会和指导朗读:(1)挤到沙滩边,啵嘶!队伍解散,喷着愤怒的白沫。这是作者看到的吗?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2)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3)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4)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三、从课文描写的景物和想象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小组交流。2、交流讨论。四、作业写一写自己眼中的黄昏。表达板块教学提示:(姜丹)本板块收纳了《野草》、《琥珀》、《荔枝图序》三篇文章。
《野草》引用了两个故事来说明草的力量最大,同时告诉我们,生命力是世间最顽强最神奇的力量。《琥珀》一文向读者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要认真领会科学家的推理猜想方式。《荔枝图序》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注意学习作者用不同的方式来介绍事物。学习介绍事物的顺序。并努力将介绍性文章写的生动、有趣。10——1野草姜丹【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3、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教学重点】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1、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小草那种面对困难奋发向上的顽强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熟读课文,注意“械”、“瞬”、“剖”字的读音,和写法。2、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3、了解课文的结构段:1——5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6——8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4、了解作者夏衍。
第二课时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3、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4、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接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读词语,检测生字,生词掌握情况。(超越、坚韧、韧性、顽强不屈、能屈能伸、弹性)3、读这些词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师小结:这些词,让我们感受到小草身上那顽强的生命力。4、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聚焦重点,深入悟读。(一)聚焦种子的力大1、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认真批注,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收获)。②生交流,师点拨。2、交流汇报,板书力大。3、文中哪些词句说明种子力大?出示: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师:对,那你是怎样理解“简直超越一切”的?(指的是种子的力大没有可比的。)师:理解得很好,也说明你是认真去读了体会的。还从文中哪些词句你能找到答案?出示: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师:什么是“如此如此”?种子的力大到了什么程度?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师小结:是的,一个科学故事再一次让我们知道了种子的力量之大,能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二)聚焦“生命力”读出精神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它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什么?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把你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感受带动词的句子,感受几个动词的作用)。生:读句。(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曲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里钻,它的芽往地面上挺。这是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师:读了这段文字,知道瓦砾、石块硬吧?生:硬。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从小草生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师:是啊,面对如此硬的环境,小草是怎样生长的呢?(从几个动词里体会到它的力大无比,以及顽强的精神。)师:体会得很好。我们再齐读,再次感受这样大的力给我们带来的震撼。生:齐读。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力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师:夏衍称它是怎样一种力呢?指名读。生:读——汇报“长期抗战的力”。师: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别急,我们先来看一段资料,相信大家看完这段资料后会有更深的理解。(三)聚焦“感悟”情感升华师:出示资料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待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师:从这些图片和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名说。师:看到这你想说点什么?师: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情,你会这样读?男生齐读。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生命力)。补充句子: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广大中华民众志成城、。①指名补充。②引读句子。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力量的伟大……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师:此时,你能理解文中“种子,野草,瓦砾、石块,盆花它们分别代表、象征什么吗?”生答。师:小结,在如此恶劣的战争环境下,我们的作家以小草的精神象征我们奋起抵抗,保卫祖国的民众们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多么地值得我们崇敬,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学生交流——老师总结,结束。[板书设计]野草(力大)——广大抗日民众 ↓ 顽强不屈 不可抗拒
能屈能伸教学设计二第一课时一、 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二、熟读课文,了解文章脉络。1——5自然段通过两个故事来说明小草力量巨大无比。6——8自然段是作者借赞美小草来鼓舞广大群众要向小草那样顽强抗战。三、了解作者夏衍。四、理解词语:致密、瓦砾、意志、顽强不屈、磨练、傲然。第二课时一、看门见山,直入主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野草》。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①交流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 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四、学习地7自然段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5、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6、 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五总结1. 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2. 练笔: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10——2琥珀姜丹【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3、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4、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2.字词检查。(l)读准字音:脂(zhī)渗(shèn)拭(Shì)澎湃(péngpài)(2)注意字形:辣湃拭黏(3)多音字:黏(nián)黏稠(zhān)黏贴(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二、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1.叙述顺序。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三、阅读课文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7.指名读第3-4自然段。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9.指名读第8自然段。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四、继续学习课文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五、启发谈话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思考讨论: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六、齐读最后一段七、老师小结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实物激起,揭示课题。出示瑰油实物或者挂图。(板书课题。)谁能结合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说说什么是琥珀?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指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这块奇异的流浪形成和发现的过程。2.字词检查。(l)读准字音:脂(zhī)渗(shèn)拭(Shì)澎湃(péngpài)
(2)注意字形:辣湃拭黏(3)多音字:黏(nián)黏稠(zhān)黏贴(4)理解:拂拭——掸掉或擦掉。松脂一一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三、结合预习,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1.叙述顺序。故事发生的时间(第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过程(第2~12自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化石的形成。琥珀的发现过程(第13~17自然段)。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第18自然段)。四、指导理解课文内容。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2.演示多媒体课件,进行讨论。(1)松树林。琉璃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3)赶巧蜘蛛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瑰油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4)松脂不断往下滴,才能积成球。3.练习有感情地读这一部分。提示:(1)天气环境,小苍蝇出现的语段要读得轻快些,心情是愉悦的。(2)蜘蛛爬过去一节读的语调要轻,请速放慢。渲染出紧张气氛。(3)蜘蛛扑上去一节速度加快。注意读出重音。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课时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这块玻确的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提示:注意讲全四个条件。松脂球形成后,怎样变成化石的呢?请学习下面的部分。二、理解“化石形成过程”这部分。
1.默读课文。2.思考: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总结出变成化石的条件:1)时间长。3)松树腐烂2)陆沉水漫。4)泥沙掩埋。三、有感情地朗读化石形成的部分,了解发现过程。提示:要读出孩子的高兴,父亲的惊喜。为什么令人惊喜?可以让学生讲讲原因。四、默读第四部分。思考:这块瑰油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科学价值?理解: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五、自由想象。作者根据这块琉璃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运用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想。《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教学结构:变序式教学步骤: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五)回到第四段(略)(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板书:松脂球化石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学生活动)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板书:夏天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师:为什么?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师:有道理。补上。板书:阳光强烈。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学生活动)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还有呢?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独立赏析课文)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生:《黄河象》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活动)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师:(板书:松树林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生:同意。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生:松脂球的形成师:第二层讲----生:化石的形成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10—3荔枝图序【教学目的】1、学习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3、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教学重点】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1.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2.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介绍水果的资料。
【相关资料】《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副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画图)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荔枝的妙,在杨朔的《荔枝蜜》也曾有过,苏东坡的《惠州一绝》也有此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杜牧的《过华清宫》中就是讽刺这一现象,但我们能从中可看出荔枝保鲜不易的特点。而今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二.整体感知1.解题⑴本文是作者为荔枝图作序,其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有答案吗?“盖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最后一段)⑵齐读最后一段,并请一名同学串译成现代汉语。2.检查预习⑴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帷wéi枇杷pīpa缯zēng绡xiāo瓤ráng醴lǐ酪lào⑵四人一小组,试译课文,将不明白的字词句举手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老师巡视辅导。
华:huá花叶如桂,冬青:叶子好象桂树的叶子,冬天也绿。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3.齐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本文围绕荔枝介绍了哪些知识?讨论出说明顺序。(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顺序:由外到内,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由整体到句,从树的形状。4.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5.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语言生动形象,这是为什么呢?举例说说。(明确: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6.小结课文。三.拓展训练1.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2.交流作品。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板书设计外形:产地、形状、叶、花(略)果实:朵、核、壳、膜(详)由外到内保鲜:(详)设计方案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二、作者、作品简介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三、整体感知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以上学法指导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五、师生互动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①树形团团如帷盖②朵如葡萄③实如丹,壳如红缯④核如枇杷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⑥浆液甘酸如醴酪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七、作业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相关链接]作品简析。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文章先交代荔枝的生长环境,再对荔枝的各个部位及其特征进行了细致具体地描述说明。开篇以“荔枝”二字领起、点题,统领全文。然后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大到小,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对其独特的外形、特别的颜色、别致的香味的介绍是洋,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及作画的时间,作画者,主持作画人及作序的目的的介绍则是略。文章介绍荔枝的特质颇具特色。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他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10种物体作比,由树形到树叶、花朵、果实;再具体详尽地重点介绍果实的内核、外壳,果实壳内的薄膜,果熟的肉质,果实的浆液等。读者完全可以借助帷盖、桂、橘、丹、葡萄、楷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10种熟悉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害、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荔枝图序》上课实录执教:张国生师 (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生 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师 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生 扬长避短。师 对。生 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师 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生 藏起来。师 藏得久了,缺点就——生 没有了。师 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2
生 (起立)老师好!师 同学们好!请坐。你们见过我吗?生 没有。师 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生 就是知识。 才华 本领 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师 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纶”。生 学问就是勤学好问。师 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生 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师 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老师的意见,(幻灯片)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生 老师说的。师 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师 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3下面学习《荔枝图序》。(图片)见过荔枝没有?生 见过。师 见过荔枝树没有?生 没有。师 (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生 (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师 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生 吃。师 “不辞”呢?生 不推辞。师 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生 (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师 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生 骑兵,骑马的人。师 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生 送荔枝的。师 《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生 白居易。师 字——生 乐天。师 号——生 香山居士。师 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本课学习方法——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生 父子换位。师 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生 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
不去开家长会。酗酒……师 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4(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生 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师 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生 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师 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生 如桂树的叶子。师 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菊花一样?生 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师 “春荣”,春天很繁荣?生 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师 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生 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师 “簇”是什么样?生 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师 “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 ……都是丝织品。师 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生 (齐)lào。师 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生 这样……那样……互相……师 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生 查字典。师 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生 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师 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生 就指上面那些。师 上面那些什么?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师 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生 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师 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生 不是,是画工。师 现在叫什么?生 画家。师 “图”是什么词?生 动词。师 “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生 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师 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生 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
师 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生 《荔枝图序》。师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生 “wèi”……“wéi”……(又有争议)师 还是得说明理由。生 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师 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生 发现过。师 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1.荔枝生巴、峡间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过程略)答案(幻灯片):1.荔枝/生巴、峡间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师 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生 (读)师 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生 (再读)师 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师 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生 (读)。
师 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生 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师 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师 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生 (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师 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我们齐背一遍。(齐背)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生 男老师……女老师……师 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师 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1.字:生的,易错的2.词:古今不同的3.句:佳句,难译的句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自主归纳,不*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5
师 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生 (抢)是牛顿。师 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生 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师 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生 (齐)瓦特。师 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生 没有。(面面相觑)师 我可有。想不想听听?生 想。师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生 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师 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生 有……没有……(有争执)师 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生 问。师 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生 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师 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苏 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师 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金 (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师 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生 古代有,现在没了。师 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生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 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生 气候变化了。 环境变化了。 被人类破坏了。 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师 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生 没有。师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生 不行。师 那查什么?生 查书。师 还能查什么?生 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师 你告诉我怎么查。生 打上“sohu”。师 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生 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师 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生 “BBS”。师 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生 礼貌。师 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生 (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师 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 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师 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生 哦,我知道了。(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师 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生 著名气象学家。师 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生 能。师 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生 不能。师 “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生 有聪明才智。 勤奋。 有学问……师 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生 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 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生 哇!(惊叹)师 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6师 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生 我们。师 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更利于你自学。好了,这一课就上到这里,下课。生 老师再见。师 同学们再见。(掌声)综合实践活动——身边的科学【教学目标】1、细心观察身边的现代科技,发现科学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2、学会运用研究方法研究课题。3、在讨论中研究如何正确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4、学会独立或合作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并以演讲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课题,并用搜集到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调查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同学们,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那么你还了解哪些科学知识呢,就我们身边的事物谈谈好吗?
原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现代科技正迅速发展,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搞一次综合学习活动。二、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作业,就是让同学们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运用书中提供的研究方法观察、采访、搜集信息,这个任务你们完成了吗?好,请同学们把材料放在桌面上我们一会儿会用到。三、讨论与交流(一)讨论1、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某些烦恼,你们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吗?2、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既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又能不被那些“烦恼”所困扰呢?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注意要把大家的观点和想法作以记录。(二)发表交流1、独立或合作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用上你们搜集到的材料,这些材料要围绕着你们表达的观点来取舍。2、个人或小组代表到台前发表调查报告,可以配以图片、照片、表格等。第11板块:爱国诗板块说明:这是一个以“爱国、戍边”为主题内容的古诗板块,共三课四首古诗,其中有王昌龄的两首《从军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杜甫的《春望》。四首诗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之手,但所反映的爱国忧民的主题却是一致的。《从军行》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诗的意境,把握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后练习活动使学生获得简单的阅读古诗的方法,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主要教学任务在于背诵积累,学习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然后再研究与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在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的同时,体会全师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春望》的教学要应用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说,诗歌的教学重点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讲解要在精要之处,要避免繁复冗长的讲解。11-1从军行
马小蕾【教学目标】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学重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相关资料】出处:《从军行》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茫茫沙漠,风沙滚滚,天色昏暗,旗帜翻卷指引着大军紧急出营门。交锋部队昨夜激战在洮河的北面,刚刚传来捷报:他们已活捉了敌人的首领。写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作品赏评: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
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从军行》组诗一览:从军行七首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二、解诗题,知诗人。4、《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5、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6、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四、体会意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五、品悟诗情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指名说。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3、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首《从军行》,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好吗?这节课我们再学习王昌龄的另外一首《从军行》。二、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学生体验诗的语感和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要求结合前一首《从军行》的感情基调朗读,并能背诵。3、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指导其读出节奏和韵味。三、品读比较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2.质疑问难,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相机穿插有关时代背景与作者的介绍,帮助学生填补认识上的空白,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三、拓展阅读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设计方案二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2、揭示课题,板书:从军行3、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4、介绍《从军行》一共诗七首,本课学习的是其四和其五。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2、自读,扫清障碍:
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同桌互读,互相正音。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理解词语。结合注释、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指名读古诗,理解个别字词的意思。2、分别说说两首古诗所描写的内容。二、细读古诗,感悟意境(一)学习《从军行(一)》1、出示课文挂图,教师感情朗读。2、出示问题,引导读、悟:(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从中你有什么感受?(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戍边将士的什么精神?3、指名读,体会诗情:假如你是作者王昌龄,你该怎样读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4、指导背诵。(二)学习《从军行(二)》1、指名读,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平明)2、感悟诗情(1)读诗的前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2)结合诗句说说你从诗的后两句感受到了什么?3、诵读古诗,体会边塞军队的威武形象。
三、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两首。2、收集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1-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马小蕾【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幻灯片【相关资料】注释篱:篱笆,用竹子、树枝等编成的围墙。河:黄河。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五千仞,形容山非常高。岳:指西岳华山。摩:触摸。遗民:指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胡尘:胡(金)人兵马践踏扬起的尘土。王师:指南宋军队。译文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
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赏析同《示儿》诗一样,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是一篇很富有爱国感情的作品。作者两岁时,北宋被金灭亡,所以他从小立志要杀敌报国,后来更是多次亲赴前线。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早晨,他推开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添了他的痛苦悲愤。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方人民——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是诗人对南宋饱含强烈愤怒的控诉。“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介绍作者陆游及写作背景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全班齐读古诗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4、疏通诗义后追问: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背诵陆游《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1、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3、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设计方案二【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二、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三、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四、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五、布置作业。 选陆游的其他古诗抄录并背诵。11-3春望于壮【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相关资料】春望赏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三 范读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四字词正音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五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六重点字词国:国都破:沦陷城:长安城感时:感伤时局恨:遗憾、不满意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七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八问题设置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九理解课文内容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朗读课文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十一名句赏析(一) 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二) 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三) 让学生赏析名句十二概括全诗思想感情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十三朗读并背诵课文十四默写本诗板书首联国破城春草木↘感时忧国颔联花鸟↗颈联烽火家书↘念家悲己尾联白头↗通过___表达___设计方案二【教学过程】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
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溅jiàn【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5、注释:城:长安城。草木深:草木从生。时:时事,时局。抵:抵挡。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5、理解诗意。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2、学生自由背诵。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七、作业:抄写诗句。表达——学做主持人于壮【教学目标】
1、具有争当主持人的意识。2、从优秀主持人的身上学会做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3、积极参加在班级开展的活动,展现主持人的风采。【教学重难点 】总结出做主持人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当你听广播、看电视或参与其他活动时,是不是往往会被节目主持人精彩、机智的语言所感染呢?你最喜欢哪位主持人?说说为什么喜欢。看来,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风格,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会议或活动需要我们主持,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学做一回主持人。二、讨论表达1、选择你最喜欢的主持人,学一学他们怎样主持节目,总结出他们身上的优点。2、采访几位主持过会议或活动的同学,请他们说说经历或感受。3、小组讨论:怎样当好主持人,主持节目要注意些什么。4、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三、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些当主持人的方法,我们更需要在实际活动中当一回真正的主持人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挑战主持人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并参与到“最佳主持人”评选活动。
小学教育资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第203页共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