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情感探究摘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欣喜若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的一首充满快意的诗,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清代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关键词:情感;探究;喜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沉郁顿挫,而这首诗处处洋溢着“喜”气,可谓是喜气贯通,水到渠成。历史评价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在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以及郑、汴等州,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紧接标题,直接言明背景。既点明了闻喜讯时的地点,道出喜讯得来出乎意料,又揭示了写作此诗的缘由。“剑外”“蓟北”本相隔千里,却因诗人渴盼已久的喜讯把两地连接起来。一个“忽”字,流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全诗的喜兴便由此,随诗人心情,便顺势生发开来。第3页共3页
“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一听到让年过半百的诗人不禁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一个“满”字,让人想见了当时诗人百感交集、喜泪纵横的状貌。涕泪满衣裳,“裳”古时指下身衣裙,“衣裳”是全身衣服;“涕”“泪”都意为眼泪,“满”生动的细节描写表现面对这一喜讯时,竟立刻眼泪夺眶而出,止不住地涌淌,连衣服都给浸透了,可见诗人激动之情。“却看妻子愁何在”,“却”再看,当得知这一喜讯,诗人除了自身的喜极而泣,同时也迫不及待地与妻儿分享。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平日的愁容哪里去了呢?而他们早已愁云消散,喜气满面,沉浸在欢乐之中了。“漫卷诗书喜欲狂”,诗人已经着手收拾起诗书,似乎马上要收起行囊准备还乡。这里的“喜欲狂”不仅仅是喜悦的泪花飞溅,而是喜近乎于狂。颠沛流离,饱尝艰辛,使诗人忧国忧民,于是诗人急切渴盼战争结束,当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中原的消息,怎不令人喜极而泣,喜极欲狂呢?“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总给人感觉是在乱世中的现实哀伤的老人。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因听到喜讯而喜欲狂。高兴到竟让这位老人忍不住放声高歌,不加节制地喝酒。肆意地喝酒更像李白的风格,而这时的杜甫一洗平日的愁容,借酒助兴。诗人喝着酒唱着歌,不禁开始了美好的憧憬,晴朗的日子伴着一家人还乡,其喜洋洋。第3页共3页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后四句可以看作诗人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后两句中“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两相对,非常工整。其间又以“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语串联,真是令人觉得犹如急流直下,只有在诗人急切的想象中才能做到。诗人恨不得一步跨上故土,喜悦的抒发也达到了高潮。全诗只八句,只有首句叙事,其余皆抒情。炽热的感情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一泻千里,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喜近乎于狂的神态。多年颠沛流离,奔波漂泊,积郁在心底深处的复杂炽烈的情感,在听到喜讯传来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迸出来。欣喜欲狂的心情让诗人快速写作得一首充满快意的诗,处处洋溢着作者的喜,喜得让作者眼中的景色都变得“青春”美好起来,喜得想象快速经过遥远的路途瞬间回到家乡。杜甫的诗,我们所熟知的名篇《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我们更多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忧国伤时,为人民忧;而这首诗中狂喜,亦是因为国为民。诗人的喜、忧皆有国家、人民而起。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他是伟大的,在他的诗中充满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人民现状的关怀。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