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吴忠市第二中学周瑞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正流寓四川,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作。
“安史之乱”时,作者过着颠沛流离、风雨漂泊、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作者内心无限的悲苦。那么当作者听到“安史之乱”结束之时又是怎样的状态呢?请同学们再次通读诗文,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最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作者诗文讲了什么内容,限时2分钟背诵诗文,理解内容
细读精磨,品悟诗情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我们可以想象到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就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悟作者此时内心的感受。
·内容·手法·炼字赏析提示:→情回答提示:我想从角度来赏析(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我从体会到了诗人样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我们联系以往我们学习过的诗歌和杜甫的为人,以及诗歌的内容来思考,杜甫仅仅是因自己和家人而喜吗?深入分析“喜”原因。细读精磨,品悟诗情
创设情境,对比畅读,你穿着单薄褴褛的衣服站在旷野之中又累,又渴,又饿。身边躺着瘦骨嶙峋的亲人,他们的眼睛发出对生的渴望,仿佛在对你说救救我,救救我。可是你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在你眼前相继倒下,你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希望,找不到光明。你的内心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失落抑郁当中。突然,在天地的尽头发出了一抹光,寒风被温暖取代,悠悠草儿绿了大地,鲜艳花朵装点人间,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你和你的亲人也不再忍饥挨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比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异同。创设情境,对比畅读不同相同
中考链接,拓展延伸请从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和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分析杜甫的诗歌有何特点?
内容方面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富有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风格方面,杜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气魄阔大雄伟,诗歌意象鲜明强烈。明确答案
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写作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寄情于景。明确答案
古今结合,情感升华杜甫的诗中有: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也许正是他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让他名流千古,永垂不朽。那这种济世情怀还适用于我们当今社会吗?
课终结而意无穷,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