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却看:再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漫卷:随意把书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白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放歌:放声高歌。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明丽的春天。即从:立即从某地到某地。巴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嘉陵江上游。穿:穿越。便下: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剑外巫峡巴峡襄阳洛阳蓟北四川河南河北长江东海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两个地名,表明相隔数千里之远表明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是刚一听到之意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剑外忽然间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泪水就沾湿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阳光灿烂美好的春天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还要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颔联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颈联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尾联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欢庆胜利急待还乡
中心思想抒发了对官军胜利的之情,表达了的心理。喜悦欣喜若狂渴望归乡
赏析“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惊喜的逼真表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写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这一句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放歌”,还“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青春”指春季,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还乡”。极写喜的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