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能熟读成诵。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想象等方式体会杜甫之“喜”;通过对比,理解不同的情感表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教学重难点】揣摩诗歌,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教学过程】一、对诗导入。二、检查预习,解题并认识诗人。1、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收:收复。2、课前布置了预习:关于诗人,你知道些什么?杜甫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人民的疾苦,大部分沉郁顿挫,因此,被誉为“史诗”。而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否沿袭他平日的风格?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二、初读感知,理解诗意。1、个别读,读准字音随机教学:读准生词“即”“妻子”“漫卷”等字词。(课件出示:衣裳妻子青春)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师:这些词语有一个名字叫“古今异义”,只有读懂它们才能进一步读懂诗句。(板书:古今异义)2、读出节奏(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2)再指名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试着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来。3、了解背景(1)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里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把地名圈出来。(2)出示地图,理解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3)此时杜甫身在何处?想到哪里去?为何杜甫会身在异乡?简单介绍背景安史之乱: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叛军占领洛阳,唐肃宗被迫南迁。诗人杜甫也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板书:知人论世)(4)在这漫长的八年里,杜甫过着怎样的生活?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师:杜甫最后作别长安,站在城墙上,他看到的国家是怎样的?师:国家破碎,民不聊生,他和妻儿一起忍饥挨饿!不仅吃不饱,更是穿不暖啊!②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③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师:诗人只是为自己而悲吗?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解读诗中之“喜”。师:现在一切都过去了,诗人是以怎样的心情来写这首诗?能不能从诗中找到一个字?——喜。师:那么喜从何来?诗歌中有哪些言行举止是表现杜甫的喜悦的,请快速地读一读,圈一圈,有一处圈一处。(1)第一喜:涕泪满衣裳。我们有一个词叫――生:(喜极而泣)(2)第二喜:什么是漫卷?你仿佛看见什么?①师:兴奋得都要跳舞了,都要发狂了,用一个词叫-----(欣喜若狂)②师:此时欣喜若狂的仅仅是诗人自己吗?(3)第三喜:放歌、纵酒——(喜不自胜)①拓展:飞花令,诗中酒。说说与酒有关的诗句,理解酒与情感的关联。②揣摩读诗。(4)第四喜——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①指导朗读:最后这两句怎么读?为什么?(诗人内心的急切)②你还从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这种急切?(即、穿,便,下,向)③理解此处是诗人的想象。(5)小结:诗人一气呵成,情感的流露更是酣畅淋漓,因此,后人把这首诗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带着这种喷薄而出的情感,再读诗歌。(6)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诗眼,抓住诗眼,才能一层一层去探索诗人的内心。四、读写练习1、我们也看到作者有写到自己神情的喜悦,有写到自己动作的喜悦。但是有点遗憾,他没有写到语言上的喜悦,是不是?咱们来帮他写一写,请拿出作业纸。请你想象杜甫在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时候还会对他的朋友,对他的家人,对他的挚友们欣然地说什么话?2、音乐声中写话。3、交流。
1、小结:收复之“喜”,国破之“痛”。诗人的喜怒哀乐都与什么有关?是啊,古人心系家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学们,老师希望这节课带给大家的不仅是这首诗,还有诗人的这种伟大的情怀!下课!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古今异义喜极而泣知人论世悲!喜!欣喜若狂抓住诗眼喜不自胜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