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型古诗主备人李慧初审人审批人审批时间学习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积累单元主题古诗词背诵目标确定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2.教材分析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3.学情分析学生虽已读过杜甫的诗,且具备一些读诗的方法,但时代久远,学生不了解历史,所以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有一定的难度。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理解诗意。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增强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3、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学习重点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学习难点让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评价任务评价任务一:可通过指名读、评价、再读,指名概述诗意,体会感情的基础上再读的方式进行评价,达标率预为95%。评价任务二: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发言,学生相互评价补充,教师点拨,学生能否加上想象生动,具体地说出说出诗人的情感,达标率为85%。评价任务三:通过朗读,用表格的形式检测,达标率为90%。课时一课时
数量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准备学习单、拓展文本和课件。学生准备: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推进预设小组活动预设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并初步理解题目的意思)感情朗读1、检查学生自读情况。(1)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中。(课件出示整首诗)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诗中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指名朗读)(2)读诗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节奏,稍微慢一点,抑扬顿挫地读一读。看你读得是不是和刚才读得很不一样。注意聆听,然后正音、评价理解诗意1、同学们读古诗应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出它的味道。要想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就得明白古诗的意思。2、这首诗里包含一个历史事件,谁知道?(课件出示安史之乱资料)3、学习单中第二板块的疑问,小组合作互相帮忙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4、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整首诗的意思?(老师要走进小组内,作为旁观者聆听孩子们的讨论,同时观察组长安排发言是否妥当,小组成员参与是否积极,有无偏离主题现象,遇到脱离轨道的小组适时拉回来。)组长带领全组同学认真、积极地讨论疑难处,有独说、有叽叽喳喳的群说、有争论……1、诗读到这里。你从诗中感受到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什么心情了吗?诗中哪个词直接告诉了你?
感悟诗情(板书:喜欲狂)1、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字词描写出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在下面划上横线。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去细细的品读、赏析。(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3、展示交流:句式:我从诗句“”中的“”,(字、词)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这是我的理解,谁还有疑问或补充。(师站在后面观看、聆听孩子们的展示,不能轻易打断孩子们的争辩,让孩子们在争论中思维得到碰撞。当学生争论不下或理解有偏差时,老师要及时的现身加以点拨、评价。拓展《春望》、《早发白帝城》)展示时学会用邀请语,让同学思维形成碰撞。升华情感为什么此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呢?(联系杜甫的生平资料)诗人喜欲狂了,我们也喜欲狂了,而所有的喜悦都是因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听到这个喜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为什么会如此高兴,这喜极而泣的“涕泪”中包含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到杜甫为人民、为国家而高兴,体会他的爱国之心,理解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一齐朗诵。(板书:爱国)激发情感,配乐诵读拓展积累同学们,我们再来读杜甫的另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表格诗题诗人的心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感受爱国情怀
作业杜甫这种炽热地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荡着读者的心灵。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搜集相关的诗文读一读,开展一次“杜甫诗文交流会”,你一定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激发起读杜甫其它诗的欲望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喜欲狂爱国忧国忧民反思《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学习单学习目标:1、通过预习,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诗人喜悦的心情,理解诗意。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细细的品读、赏析,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3、拓展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闻:听说官军: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指黄河两岸,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衣裳cháng:在古代“衣”是指上衣,“裳”指遮蔽下身的衣裙,男女都可以穿。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zǐ:妻子和孩子。漫卷juǎn:随便卷起。白日:晴朗的日子。放歌:尽情歌唱。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此指嘉陵江上游,阆水、白水段的江峡,因其曲曲折折,形如巴字,故称巴峡,又称巴江。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襄阳:在今湖北省。从襄阳到洛阳,要改走陆路,所以用“向”字。第一板块:自助学习1.我能借助字典正确地把诗读三遍。2.通过查找资料,我能用50多字写出杜甫的生平简介,我还知道他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第二板块:小组合作解决疑问1、我能参照注释、联系生活、结合创作背景,写出诗句的意思。(1)诗句“,。”意思:。
(2)诗句“,。”意思:。(3)诗句“,。”意思:。(4)诗句“,。”意思:。1、通过自助学习,我还有这些疑问:第三板块:拓展积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比较阅读,请完成表格诗题诗人的心情表达的思想感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