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解”佐证的古诗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例评析通师二附吴鸽多年前,读朱光潜的书《诗论》,其中有一段说得引人思考,他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诺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基于此,他的理解为:诗是不可解的,必须通过“见”的途径去体会,去领悟。这是否给语文老师提出了一道难题:古诗究竟该怎么教?“不解”古诗,古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不解”古诗,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连诗意都无法疏通,更不谈在此基础上的诗句积累,及诗的文化底蕴的品味了。更不提,在当下倡导的语文教学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要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如果光考虑古诗教学模式的新颖,课堂呈现不再涛声依旧,那么即便学生在课堂中窥见过诗的精神世界,略知晓中国文化的力量,那也只是空中楼阁,牵强附会。在这样的思考中,陆红兵老师的这堂古诗教学课,是能给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真正有意义地指导和引领的。我笃定地认为他是用“和解”的方式教学古诗,直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一、解——读诗解字也关情读诗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环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初步的理解是这个环节的目的。针对高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陆老师在读诗环节也做出了细微的调整和变化。如摒弃逐字逐句的纠正读音,而是将重点字词读音进行标识,在引导学生读的基础上,这样的标识无形中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老师特地注了音:衣裳、妻子。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仅发现了读音不同,也领悟到诗句当中的这两个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常用的也有区别。
虽然只是一处小小的教学细节的变化,却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智慧。课堂是学生思维生长的地方,一处好的发问,哪怕再小,再不经意,也会让学生思维的触须轻轻摆动。读诗,通过读,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一定的功夫的,因为这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怎样通过递进性地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内心的“悲喜交加”,读出诗人抒发情感的一泻千里。而在这堂课上,我们看到陆老师将这一功夫练就得疏密起伏,曲直波澜。他再次巧妙地将“解诗”融入其中,因为唯有理解,才有情感。我们看到这一步地读,又有所不同了,它是在提供注释,学生自学;同伴互助,交流大意;触摸情绪,言语表达。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表现。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的言语、诗的情怀在学生水到渠成地品味朗读中任情恣性了。二、不解——想象言说悟诗情朱永新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在陆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看到了知识,更看到了智慧。对于古诗“解”与“不解”的无奈,他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在一堂课中进行了平衡。你看他教学中对重、难点的突破,他又遵循着不解古诗的原则,而是通过想象、拓展通达到“见”的境界。如:根据默读圈画出最能体现诗人喜悦之情的字词;根据圈出的字词想象当时的场景。再如: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出示图画逐步引导说:看,此时的杜甫一家正沉寂在无比的喜悦之中。你想一想,当人们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还可能会做些什么;你能用诗的语言表达出他们的这种喜悦吗?为了诗句的押韵(这首诗押的是——ang韵),老师提供一些韵母为“ang”的字,你们可以挑选着用作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如果实在用不了,也可以。(漾、洋、扬、堂、望、强、忙、放、昂、亮、帮、长、畅、唱、涨、掌……)。这样的引导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着力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通达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言语生命。我们欣喜地听到学生言说的精彩:“听闻喜讯心飞扬,千家万户乐满堂”,“放声高歌喜讯扬,奔走相告还乡忙”……作诗,不仅隐性地体会到古诗应有的词律,更显性地表达出学生对诗、对情的理解。这就是智慧,在一首古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看到一个博大的情感世界。三、和解——拓展迁移思才情杜甫的有才在历史上是被大家公认的。诗仙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但是对于杜甫他却写下“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在那个时代,用他的文学为
历史留下了惊人的见证。他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其中之一。这要不要让学生懂,要,并且一定要。怎么懂,怎么才能一步步地深入体会,陆老师的“解”与“不解”已经在这时充分达成了“和解”,并且在这样地,必须地“和解”中,再去相机拓展,迁移。学生开始懂了,懂了这首诗,更懂了杜甫这个人。补充彭丽华《安史之乱》中一段对杜甫当时生活状态的描述;杜甫《彭衙行》中现行的说法,都将历史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的“其实,何止杜甫,杜甫一家。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受一场浩劫。无数的生命在战场上毁于一旦。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黄河南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一段在音乐、图画中的描述,更是深深地牵扯着学生的心。这就是杜甫生活的年代,这就是杜甫所经历的一切,如今胜利的消息传来,他怎能不喜悦,你说“诗人在为谁而喜?”“为家而喜”、“为百姓而喜”、“为国而喜”……至此学生的言说和他们的情感都进一步升华了。或许不需要由老师再讲了,学生定会懂,“诗圣”杜甫的诗是永远不会他的朋友李白那样肆意浪漫,因为他的遭遇,让他实在是没有心情写那样的诗。但或许也正因为他的遭遇,才激发了他更大的才情,让他有了生命中更大的关怀,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一种力量,如果从另一个层面上去说,这种力量是不准自己流泪的。而“不流泪”,“喜欲狂”,是不是人生更大的悲哀呢!这个不需要告诉学生,权且留给认真看过这堂课的你、我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