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二、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1人,其中女生32人,男生29人,总体情况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非常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随时提醒。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知识方面,大多数孩子能在基础部分掌握比较牢固,但在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方面,很多孩子只能运用工具书去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能力没有形成。阅读方面,部分孩子不喜欢边阅读边思考,造成了读不懂文章的现象,更不用说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了。习作方面,大部分的孩子写的东西,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可读性,美感差;写作缺乏一个鲜明的中心。三、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2、教学难点: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四、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新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
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教学中,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4.1.2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诗圣”是谁吗?(杜甫)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杜甫?(指名说)那么,你们知道杜甫又被称为什么?(诗史)为什么?(教师简单介绍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现实和他诗歌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2、指几名学生读诗,教师正音,指导读好节奏。三、解题,介绍社会背景让学生解释诗题。教师介绍杜甫写这首诗时的社会现实。四、组织小组讨论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叛乱平定了,国家统一了,故乡收复了而写的,全诗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那么,从那些诗句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五、组织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完,进行全班讨论交流,
理解诗意的同时侧重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喜悦心情与爱国之情,并且适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中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句:第一、二行:涕泪满衣裳。(高兴得泪水把衣裳都浸湿了)诗人为何而哭?(为自己,为家人,更是为国家。)第三、四行:愁何在喜欲狂(体会愁与喜鲜明对比)第五、六行:放歌纵酒(大口喝酒,大声吟诵)(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内心无比喜悦,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样子,这就是为国而喝酒,为国而歌唱。)第七、八行:即穿便向(体会几个字准确刻画出诗人还乡的急迫心情。)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师范读(体会“快诗”的特点)个人读(适当指导)齐读,试背。七、向学生推荐几首杜甫的名作来欣赏(结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月夜》《归雁》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涕泪满衣心喜若狂喜悦放歌纵酒爱国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