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和无私的襟怀。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2、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教学准备:课文PPT毛岸英资料课文背景资料毛泽东痛失爱子视频片段等教学过程: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播放毛泽东痛失爱子视频片段同学们,视频中的人你们认识吗?(生:毛泽东)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板书课题:27,青山处处埋忠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请一位同学们一起来读读以上资料,了解课文背景。出示教学PPT抗美援朝资料,齐读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2.出示生字,学生阅读,教师注意纠正读音。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殉职:因公务而牺牲。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三、合作探究,自主感知(结合PPT教学模板)1.学生初读课文,出示教学PPT中的问题:从文中找出描写毛泽东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的句子,并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学生练习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齐朗读课文。(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到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体会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见到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的最后一面,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这一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3)“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出示PPT模板解析中心句)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我们不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四、布置课堂作业,出示PPT作业模板。(做一做)五、课后作业,出示PPT作业模板。(课后小练笔)板书设计:27青山处处埋忠骨失子之痛→不说不吃吸烟皱眉→常人之父超人抉择→安葬在朝鲜→伟人心胸教学反思:
感受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世界和超人的博大胸怀,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要注意抓住一些细节描写,联系、调动学生的家庭亲情指导学生去感受。也许学生在感受时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毛泽东情感的感受不可能那么深刻,教学时不要要求过高,有所悟即可。在这一重难点的突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指导学生感受毛泽东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教学要以读为主,读读、议议、读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