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案例瓯北三小余蓁《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教学片段:细读课文,感受毛泽东内心的悲痛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划出令你的内心为之一痛的语句。师:划出一处的请举手,二处的、三处的、四处的、五处的?生:举手表示。师:看来,悲痛充盈着整篇文章。谁愿意先来讲讲你划出来的语句。生: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师:先让我们聚焦这两个句子,自由读,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主席?生:我读出了一个悲痛欲绝的主席。师:从哪儿感受到的?生:我从“整整一天,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几次,原封不动”感受到毛主席悲痛欲绝。师:同学们,“整整一天,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几次,原封不动”,看似简简单单的几个字,让我们深切地感受了主席的悲痛,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用你的朗读表达这份感受。生读。师:你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真了不起。同学们,毛岸英牺牲的时候年仅28岁,而毛泽东主席当时已年近六旬,亲人突逝,生离死别,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呀?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怀念母亲》一文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师:季羡林中年丧母孝感天地。但在人生的三大不幸中悲哀最大的莫过于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那种痛如万箭穿心,使人撕心裂肺……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话,此时你最想用怎样的词语形容主席的悲痛?
生:肝肠寸断师:你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吗?生:痛彻肺腑师:你也能读好这种感受吗?生:心如刀绞师:你能在朗读里面体现出来吗?生:悲痛欲绝、茶饭不思、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师:任凭我们用怎样的词语也形容不出这丧子之痛,让我们一起来把文字背后的信息读出来吧。师:同学们,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已经失去了爱妻杨开慧,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健,侄儿毛楚雄,年近60岁,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毛岸英,这锥心刺骨的痛怎能用语言来表达呀,请大家用心地读出来吧句1师:此时的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马上回来了,他多么希望再摸一摸儿子英俊的脸,再看一看儿子灿烂的笑容呀,大家请看: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生:读(屏幕出示岸英!岸英!)师:恍惚中,他看到岸英回来了生:读(屏幕出示岸英!岸英!)师:他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低呼着生:读(屏幕出示岸英!岸英!)师:(屏幕出示岸英!岸英!)这就是父亲滴血的呼唤呀!同学们,让我们深情地齐读这句话吧。生:读读岸英!岸英!)师:同学们,此情此景怎“悲痛”两字了得呢!思儿心切才声声呼唤,生:读岸英!岸英!)师:无比悲痛,才情不自禁,主席呼唤着长子的名字,心中有多少话想对儿说。师:他想说,岸英,岸英!生:你真的不在人世了吗?师:他想说:生:岸英,岸英啊,你真的丢下为父一个人走了吗?我们真的就此永别了么?
师:他还想说:生:你就这样走了,你可知道爸爸如万箭穿心啊。)师:可任凭我们怎么呼唤也无法体会毛泽东当时的心情。带着你的体会再读读这句话。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动已不易,而学生感动于早已远离他们的抗美援朝战争生活,至今依然被高度政治化的主席人格,更难。这节课,我紧紧抓住人物的细节刻画,采用设身处地地体验法,将“语文”由外在于学生的“对象之物”转化为内在与学生的“体验之物”,这种转化,正是对文本情感逻辑的一种自觉皈依。也是紧扣“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的确证。当然,语文是诗意的,它要让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内的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这个案例也说明了这样的事实——“情缘境生”,要使得学生越读越好,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言激情,以境激情,这也是由品读升华到生命体验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