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解说首先是父亲,然后是伟人——《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解说近日听课,有教师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毛泽东的伟人形象再次立于心中。细读文本,最让我唏嘘不已、酸痛入心的却是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父亲情怀。文本中着力于细节的入神刻画,将一位老年丧子的父亲的悲痛,表达得淋漓尽致,又不失伟人风范。因此,笔者以为,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感悟文本时,宜将重点放在感悟毛泽东作为父亲的普通情怀,才能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即感悟的策略首先是父亲,然后才是伟人。这样才能缩短学生与历史伟人的心理距离,提升课堂的生活和人文气息。一、他是一位父亲——感悟毛泽东的普通情怀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怎么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课题。“忠骨”指谁?“青山”又指何处?学生:“忠骨”指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毛岸英,“青山”指朝鲜。师:《青山处处埋忠骨》其实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谁能用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学生概括大意。师生基于课题的思考,初理了文本大意,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师:在前面我们所读的《开国大典》和《七律·
长征》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庄严、豪迈和乐观的毛泽东。在我们初读这个故事时,你又认识到一个怎样的毛泽东?学生:我认识了一个悲痛欲绝的毛泽东。师:是的,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毛泽东作为父亲失去儿子的悲伤。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通过认真品读相关语句,去触摸一个父亲的内心,理解一个父亲的悲伤,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品读、标注。1、一个不说不吃的父亲师:在自己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请结合具体句子谈一谈。生:“从收到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只又一只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从这里感到了毛泽东非常悲伤。他从电报中知道了儿子牺牲的消息,就不说话也不吃饭。师:是的,毛泽东不说不吃的样子不正像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类似遭遇的父亲吗?这两句话中出现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请同学们再次品读,看谁能通过读,来展示出一个父亲的悲伤。学生动情地朗读展示。教师指导学生想像、领会“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只又一只”、“热了几次”中含着的一个父亲的悲痛。 师:透过一个不吃不说的形象,我们也能感受到毛泽东心中并不平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对毛岸英的介绍,引入相关资料,反复悟读:“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进一步感受一个老年丧子的父亲追忆儿子,又不愿意相信儿子牺牲的事实的心境。师:书中的哪句话可能是一个父亲想得最多的一句话?引导学生悟读后文中最能表现一个父亲心境的语句: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2、一个喃喃自语的父亲 师:我们刚才读书,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吃不说的父亲。课文中哪些描写还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悲痛的父亲。学生:我还看到了一个喃喃自语的父亲。教师结合学生的读书,出示:“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师: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交流、读书。师:在一个情不自禁喃喃自语的父亲心中,可能念叨最多的还是那句话——再次引读: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3、一个偷偷流泪的父亲师:同学们抓住重点语句的品读,看到了一个不吃不说的父亲,一个喃喃自语的父亲。再读课文,你还能找到哪些作为一个父亲痛失爱子后的正常举动。学生:我还读出一个偷偷流泪的父亲。
(结合学生读书、交流,出示: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师:透过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像一个父亲在漫漫长夜,思念爱子而情不自禁失声痛苦。(再次出示: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师: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父亲的失声痛哭,他在心中千百次问自己——学生齐读: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师:因为他知道,从此以后,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他在寂静的夜晚告诉自己——学生齐读: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这一环节的读书感悟,建立在对一个父亲的情感世界的探究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毛泽东在痛失爱子的打击面前,有着一个普通父亲的普通举动:不吃不说,喃喃自语,偷偷流泪等。让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真实地感受到一个父亲的心境,并且能通过阅读看到的毛泽东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父亲形象。为触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利用文本中真实反映毛泽东痛苦思索的语句:岸英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融于学生对各语段的感悟诵读中,利用反沓式朗读,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切实地感受一个父亲的哀痛。二、他是一位伟人——感悟毛泽东的博大胸怀
师:是的,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是平凡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但是,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又有不同于一般父亲的地方。请同学们再次走近毛泽东,走进这个感人的故事,感受毛泽东的伟人胸怀。在学生交流读书时,根据学生谈话相机出示:1、“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2、“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师:从这两个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毛泽东的伟人胸怀。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教师:这是一个父亲思考再三的含泪的决定,我们一起读:学生:(深沉地,缓缓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教师:这是一个伟大的领袖慷慨激昂的心声——学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示: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毛岸英墓碑图片和碑文。教师:这时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六位亲人,看着,听着,读着,在你的心中出现一个伟大的身影,他就是——学生:毛泽东!
抓住文本中描写毛泽东心里活动的矛盾处,引导学生感悟:作为父亲,他多么想和死去的儿子想见最后一面。作为国家领袖,他又考虑的更多的父母的情感和朝鲜人民的意愿。毛泽东最终做出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让学生感到毛泽东超越一般父亲的胸怀。最后回归课题和相关资料的引入,让学生由衷升腾起一种敬意,从而在心中竖起一个为人的高大身影。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先从一个父亲的丧子之痛着眼,让学生走进一个普通父亲的情感世界,深切地感受毛泽东的凡人情结。只有走近了这个人,学生的情感才会真实。在拉近了与文本人物的时空距离后,进而感受毛泽东伟人的心襟,学生才会深刻感悟,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