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子李》教后反思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刷子李的高超的手艺。这是一个奇人,既为奇人,轶事一定不少,但作者却只选择了一件小事来写,作者冯骥才这种从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的写法的确独特。文章的语言通俗易懂。所以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自学提纲:“刷子李”的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在自主尝试的基础上,学生又进行了同桌合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勾画住了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重点句段。我组织学生细细地品读,边读边想象情景,我说,此时此刻,我觉得刷子李像是一位艺术家,你觉得他像什么家?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表演家”、“画家”、“音乐家”这时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当有学生谈到“刷子李干完活黑衣服上没有一个白点”,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回忆平时见到的刷墙的工人,通过对比,学生们更深地感受到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小三向“刷子李”学艺的过程,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谈到刻苦、勤奋、好学、钻研。只有百倍的付出,才有丰厚的收获。学习更应如此。整节课中,那始终盈于课堂的融融的对话氛围、那含于同学眼中的真挚与热切,那精彩纷呈、张扬个性的多元解读、那默默流淌在师生心头的审美的河流,都澎湃着生命的情感,拍打着语言的浪花,溅射出耀眼的光芒! 然而,静心思之,这堂课在“三个维度”——
温度(教师情感的温热度)、广度(在主题的范围内旁延扩展)、深度(语文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深刻和恒久)的体现上,明显地感到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我也曾想用结尾的人物系列来弥补这一点,然而也只是对课文的一个延伸,给课堂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让课堂就此结束,并未关注刷子李们的苦难生活。是的,课堂因此没有生命的超级震撼力,也就没有好课应有的高度而流于平庸!拓宽备课视野,深化文本处理和加强课堂的厚重感是我急需补的课程! 此外,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刷子李的生命形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民俗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留给我更多的是对如何真正践行新课改精神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