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猜成语
坐井观天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亡羊补牢
邯郸学步
滥竽充数
愚公移山
掩耳盗铃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用讽刺、假托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正是因为这样,千百年来,这些故事依然是耐人寻味。是什么使故事产生这么大的生命力?今天,走进寓言,你会发现故事的流世并不是因为制造了供消遣的笑料,而是故事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至今闪烁,令人难忘。
掩耳盗铃
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吕氏春秋》,是一本古书,是战国末年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是用文言文写的。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魏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走近作者
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钟铿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读一读
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钟铿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读一读
铃声鼓椎遽铿锵língchuíkēng生字学习jù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去偷铃。捂住耳朵。掩:遮蔽,遮盖。偷铃。盗:偷。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钟:负:则:古代乐器。背着。但是。有个得到钟的人,想把它背走,但是钟太大不能背走。句意: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jù)掩其耳。恐:闻:之:夺己:遽:其:担心。听到。钟声。把钟夺走。急忙。他。句意:那个人担心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急忙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1.“有得钟者”遇到了什么困难?他做出了什么举动?2.当他“以椎毁之”有了新的发现,他又有什么想法?做出什么决定?3.面的他这种担心,这种举动,你想告诉他什么?细读感悟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恐人闻之遽掩其耳害怕别人听到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却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你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声音了就太可笑了。你这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4.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结果会怎样呢?他这样做可笑不可笑,可笑在哪里?被人捉住。可笑在盗铃时担心别人听见敲打钟的声音,居然盖住自己的耳朵偷钟,自欺欺人。5.这则寓言主要讲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吗?这则寓言主要讲一个人得到一口钟,因钟太大便准备砸碎搬回家,他唯恐别人听到砸钟的声音而捂住自己耳朵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人。告诉我们:不要自欺欺人。细读感悟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fú)能/应也。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鬻:(yù)卖。誉:(yù)称赞。陷:刺透,穿透。弗(fú)能应:不能应答。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我的盾(非常,很,特别)坚固(结实),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坚固得很,什么东西都穿不透。(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我的矛(特别,非常,很)锋利,对于物体(东西)没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锋利得很,什么东西都穿得透。(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会怎么样呢?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①曰:“吾盾之②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③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①指他的盾没有表示语气,可不译于,介词,可不译。物,东西。②衬音助词,不译③助词:的发语词,表议论,不译有人
自相矛盾【译文】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吹嘘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无言以对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讨论: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1、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矛”很______,“盾”不_____。2、如果“矛”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盾”很_______。最终,他的“矛”和“盾”都_______。想一想:还有没有第三种情况呢?拓展思维利(锋利)利(锋利)坚(坚固)坚(坚固)不好
我明白了道理说话、做事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分寸,而不能相互抵触,或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韩非子》《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我来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
拓展练习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1、今天李琳没有来,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总结:《自相矛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物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小结收获()1、我学会了成语自相矛盾。()2、我学会了怎样学习简短的文言寓言成语故事。()3、从轻松愉悦的学习中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开心练习一、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二、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