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慧在线2020自相矛盾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授课教师:无锡市滨湖中心小学陈丽君指导教师: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滕衍平江苏省名师课堂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全书共55篇,约十余万字,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书中还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如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守株待兔、一鸣惊人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正确,读流利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读正确,读流利yùfúwú夫:fū表示成年男子,如渔夫、大夫fú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发议论f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读正确,读流利yùfúwúfú
理解字义的方法:(1)借助注释(2)联系上下文(3)结合课文插图(4)查工具书(5)结合已有的知识储备…………知文意,讲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知文意,讲故事楚国人卖……的人句意:楚国有个卖盾与矛的人。
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知文意,讲故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知文意,讲故事称赞,有夸耀、吹嘘的意思我坚固句意: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誉”在字典中的意思:(1)名誉。(2)称赞。(3)姓刺破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知文意,讲故事句意:楚国有个卖盾与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知文意,讲故事锋利,锐利句意: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任何东西没有不能刺破的。”双重否定句句意: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没有不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知文意,讲故事你句意: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有的人用
其人弗能应也。知文意,讲故事不句意:那个人答不出来。应答、回答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知文意,讲故事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句意:无法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存在
知文意,讲故事楚国有个卖盾与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破。”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答不出来了。这是因为,无法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的。
知文意,讲故事(1)文言文中一些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意思相对应,如:坚——坚固;利——锋利;应——应答。(2)有一些词古今意思相同,如:莫、弗——不;以——用这些词到现在还沿用,比如:莫衷一是、爱莫能助、自叹弗如、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晓之以理。(3)也有不少词古今意思不同,如:“陷”在古文中指刺破,“或”指有的人,“夫”在文言文中放在句首或句末表示议论。现代汉语中基本不用这些意思了。
知文意,讲故事“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不一样:誉之曰(代词,指盾)吾盾之坚(助词,无实际意义)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助词,的)
理思维,明寓意当有人问楚国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时,他弗能应也,这是为什么?(读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理思维,明寓意设想一下:用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有几种结果?分别说明什么?(1)矛刺破了盾,说明矛很锋利,盾不坚固。这结果与他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句话不一致。(2)矛不能刺破盾,说明盾很坚固,但矛不锋利。这结果与他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这句话不一致。
理思维,明寓意想像一下他当时的表情,可以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哑口无言张口结舌呆若木鸡目瞪口呆无地自容面红耳赤
理思维,明寓意《自相矛盾》这则寓言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过分夸耀自己的盾和矛,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前后抵触。后来这个寓言故事演变为成语“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理思维,明寓意(1)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种说法自相矛盾。(2)班长说,丁丁同学在课堂上说话。丁丁说:“我没有说话,我只是小声地说话。”他的话自相矛盾。(3)有人在墙上写着:“不准乱涂乱画”,可他自己就在墙上乱写了,他的行为和言论自相矛盾。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
作业1、背诵课文。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借助注释,拓展阅读《滥竽充数》。
作业滥竽充数①齐宣王②使③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④请⑤为王吹竽,宣王说⑥之,廪食⑦以⑧数百人。宣王死,湣王②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②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③使:派,让,指使。④南郭: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⑤请:请求。⑥说:通“悦”,喜欢。⑦廪(lĭn)食(sì):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⑧以:同“与”,给。⑨湣(mĭn)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⑩好:喜欢,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