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案一、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对于初学者,特别是我们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它不是一件易事,老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以恰当地指导,并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二、学情分析他们以前已学过一些寓言故事,对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发现他们对寓言故事相当感兴趣。每次只要我一谈到故事,特别是寓言故事时,他们都相当激动,在下面议论纷纷、滔滔不绝,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针对我班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我觉得要给学生上好《自相矛盾》这一课,重点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学。难点是怎样才能让理解能力这么差的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相应的启发和教育。如果上课时能把这两个问题处理好,那么其它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四、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好,那你能猜出这些图代表哪些成语吗?(课件出示),指名学生回答(表扬学生知道的成语可真多!)师:1、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像生动,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前面我们图中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自相矛盾,其实就是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2、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板书:故事、道理),.下载可编辑.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自相矛盾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课前我们同学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的生词会读了吗?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课件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2、指名2个学生读词语。第一个学生读第一行,第二个学生读第二行(师:表扬学生字音读的非常准确,看来我们同学预习的很充分。)师:你们知道“戳”的意思吗?谁能伸出手指头来演一演,做一做“戳”的动作?(师准备好铅笔、纸、书本)师:我们刚看到了这位同学的表演看出了戳只有两个结果,要不就是戳穿,要不就是戳不穿。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学生答用矛戳盾,有的回答用盾戳矛。师:对了,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课件出示:矛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我们聪明的老祖先为了便于交流用了很多方法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汉字,其中最古老的造字方法叫做象形造字法,顾名思义,就是看到物的形状,用简单的笔画勾勒下来。比如“矛”字,我们看最早的矛字,像不像?再后来民间又出现了隶书,和我们现在的楷书很像了,这就是我们现在书写的正楷字,下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来跟老师一起写矛字,第一行是横钩,第二笔是点,第三笔也是横钩,但第三笔的横钩比第一笔要稍微长一点,第四笔竖钩,最后一笔长撇不能丢。接下来我们看看盾是用来做什么的?盾是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我们也来看看盾字的演变,这是最早的两个盾字,很简单,也很直观,到了甲骨文的时候,盾的字形发生了变化,开始更注重盾的功用,所以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正楷盾字。那么盾的第一笔是什么?请学生伸出手一起跟老师写一写盾字,第一笔是撇…….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写字练习簿把课题自相矛盾写两遍(师提示写字坐姿要注意: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表扬第一组同学坐姿非常端正。接着指名拿写的好看的学生本子展示,矛的最后一撇撇的真好!/这个字的结构写的特别好!)那写完了自相矛盾,接下来我们说说还有哪些带自字的成语,先指名3个学生说(表扬学生积累的成语可真多!)那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带自的成语,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注意读的时候不能拖音,要做到干脆利落。好,自告奋勇,读…课件出示成语,请大家齐读一遍。三、说矛盾的功能那么矛和盾分别用来干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作用,出示课件,矛是用来进攻的,盾是用来防守的,那文中说的是什么样的矛,什么样的盾呢?请学生回答,学生答锐利的矛,坚固的盾,接下来那我们来找一找课文中的楚国人说了几句话,他又是怎么来卖他的矛和盾的呢?学生答: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下载可编辑.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哦,大家都找对了,那这位楚国人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的这句话呀?大家都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板书:夸口谁能来读一读,举手!请2到3个学生读这句话师: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b.你强调的是什么?“随你”是什么意思?师: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好,那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夸夸自己的盾,大家一起齐读这句话!师:请大家看看“夸”字,“夸”的上面是什么字?生:是“大”字。师:“夸口”就是说大话。大家知道,夸的下面是亏字,也就是说说大话是要吃亏的。那这位楚国人吃了什么亏呢?“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请学生回答(老师这边也带来了几个相近的词语,课件出示目瞪口呆,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大家一起齐读一遍。师:哦,是他没话说了。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懂得了“张口结舌”的含义了。四.接下来谁能用三言两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课件出示:成语《》,讲的是()(主要人物)()(在干什么),结果()。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语言描写。2.指名学生读自已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出示句子: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师:像这个楚国人这样,自已前面的话和后面的话对不上,就叫——自相矛盾。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两句话。生练习读这两句话。指名读,评价。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男女生分读)有问题吗?.下载可编辑.
..(2)那你能质问他,当场拆穿他吗?还可以怎么问他?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问的真漂亮!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你能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来说说吗?有没有第3种情况发生啊?(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4)师:同学们,看来这楚国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怎样的啊?(相互抵触、不一致。)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抵触,这叫什么啊?(生回答自相矛盾)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板书:张口结舌可是光这样批评他可不行啊,我们还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不然,他下次还会犯的。(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那这则寓言提醒我们以后做事、说话时应该注意点什么啊?请你在旁边写写你从中明白的道理。谁来说说!(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原文是怎样写的:师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学生读。2、练读原文(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哎,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3、谁能告诉大家,这段古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六、联系实际,拓展思考。师:1、谈谈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生:“有个人看到墙上有人乱涂乱画,他写在墙上写了一行字——不准乱涂乱画”通过表演,深化对寓意的理解。师:学完了这课,我们学会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谁能来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呢?学生表演。.下载可编辑.
..师评价总结: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下载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