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自相矛盾》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中国人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一个寓言故事。它以简洁,形象,传神的人物和情节描述,生动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大智慧――矛盾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构成我们的这个世界。 这是中国古代寓言中的经典之一,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它们历经时久却生命力依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灿烂的一页,翻开这一页,我们能从中读到中国人博大的智慧和深邃的哲思。在一个个形象传神的故事背后,都包蕴着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实的生活中,这些凝练为几个字的成语,又常常被我们信手拈来,与我们的思想和生活如影随形。因此,教学这样的寓言故事,就应该站在广阔而丰富的文化大平台上,建构与生活同宽的大语文教学。 新的课程理念和反馈教学创新的宗旨也在告诉我们: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条件和有利保障。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这样展开教学。 首先,是以《自相矛盾》这个小故事的阅读为圆心开始教学第一步。众所周知,矛盾一词是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抽象而又难于言传,而中国古老的寓言却将它传神的故事化,形象化了,因此,它很容易被儿童深入浅出的体会到。针对这一特点,这个阶段便安排以读书和表演故事为主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分角色,边读书边排演这个故事,之后,请他们在全班表演,并以课本为依据进行反馈评价。在表演中教师提出文中过路人的那个问题;“用你的矛戳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
让学生讨论甚至是争论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学生在思考中获得各式各样的答案,有的认为矛会断,有的认为盾会坏,有的认为两者都会坏,或两者都没事,在充分的猜测讨论中,学生会隐隐地感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它是矛盾的呀,其实这时候学生已经感觉到矛盾的存在了,感觉到矛盾带给他的那种无法言传特征,当抽象的矛盾特征变得具体,直观,可感时,孩子们便完成了对文本的意会。由于无坚不摧的矛和无物不挡的盾不能同时存在,楚人的吹嘘就显出荒谬,但这种荒谬一直像影子一样伴着我们,我们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也无法摆脱――嘲笑自相矛盾与指出自相矛盾都很容易,解决起来却很难。如此而言,寓言教学的难点不在故事本身的理解,而在于生活中的自觉。教学第二阶段:便是“向生活空间拓展,延用寓意。” 在这个阶段,是以《自相矛盾》为凭借为出发点,把阅读指向学生生活――让学生找找其他读物或者生活中发生自相矛盾的事情,从不同角度展示矛盾的无处不在。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间接的却又是丰富鲜活的生活体验。进而逐渐生长出一种人生智慧。 是的,阅读中国寓言,就是在透析古人多元的人生经验和智慧,解读今人觉悟的生活感受与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