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相矛盾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文章主旨】“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诉我们言多必失,什么事不要过分夸大其词,实事求是,世上什何事物都是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文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选自《韩非子·说难》)【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楚人有【鬻】卖盾与矛者,【鬻(yù)】卖。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赞美。【之】文言助词,无义。【坚】坚固。【莫】没有不。【陷】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利】锋利。紧接着又夸起了他的矛:“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或】有人。【以】用。【何如】即“如何”怎么样。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其人【弗】能【应】也。【弗】不。【应】回答。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同世而立】同时出现在一起。立:成立。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作品赏析】
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让事物得到发展。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局面。【读后必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⑦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⑧物莫能陷也()⑨吾矛之利()⑩于物无不陷也()2.翻译。(10分)①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②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④楚人有鬻盾与矛者。⑤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3.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8分)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4.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2分)
【参考答案】1.①赞美。②用。③有人。④怎么样。⑤句首发语词。⑥成立。⑦买。⑧没有不。⑨锋利。⑩攻破。这里是刺透的意思。2.①他赞美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②有人说:“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③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④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⑤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3.①错②错③对④对4.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二、趣文泛读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译文】齐景公喜欢捕鸟,让烛邹管理那些鸟。不久,鸟飞走了。齐景公十分生气,召来官吏想杀了他。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将他的罪状一一列出加以斥责然后杀掉他。”齐景公说:“好。”于是召见烛邹,晏子在齐景公面前列数他的罪行,说:“烛邹!你是我们君王的养鸟人,却让鸟逃跑了,这是第一条罪行;让我们君王为了鸟就要杀人,这是第二条罪行;让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君王看重鸟而轻视手下的人,这是第三条罪行。”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景公杀了烛邹。景公说:“别杀,我明白你的指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