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后记《田忌赛马》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在孙膑帮助下,转败为胜的故事。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使学生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本课是第一课时,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自然段、13~17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3、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下面具体地谈谈我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的一些做法:一、在教学前先于学生进行玩纸牌的游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两组牌,红心10、8、4,草花9、7、3。请学生挑选一组与老师竞赛比大小。同学们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二、引入课题,推想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课题,学习生字“忌”,并让学生看课题推想课文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初步学会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两次赛马。通过快速浏览课文,既加强了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又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找到两次比赛的课文内容。根据本文赛马情节生动,文字浅显的特点,贯彻“新基础教育”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新的课堂教学观,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学,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自己问,自己去体会,把握训练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练,拓宽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使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中闪光,所以我设计了4人小组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出二次赛马的阵势图。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了解两次赛马的经过,说说赛马的经过。同桌边读边议,边动手摆弄课前准备的学具马。同学们非常地投入,摆动得津津有味,其中一个小组把第一次赛马的阵势图略作调整,就变成了第二次赛马的阵势图。我请同学们说说前后赛马不同在哪里?让同学在小组里交流讨论,突破难点,分析赛马胜负的原因。此时的课堂,在师生的多向互动中,学生心情释然,畅所欲言,坦诚相见,这不正是叶澜教授指出的“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能使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得到多方面的满足”的充分体现吗?在此基础上启发质疑: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通过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顺势设问: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大部分同学认为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我顺着他们的发言,继续追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理解“调换顺序”的意思,在小组中进一步进行合作学习,理解“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是怎样?”
从实验中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是了解中心的好渠道,原本在教学中还安排了分角色读、表演的形式等等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充分感悟文本,以读悟情,培养让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地学习这一内容,有待下一节继续学习。 凤起校区汪清
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雨中》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宽松的空间,学生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思考”。因此建立“积极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的引导学生,营造出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在教学《雨中》这一课的最后一课时,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了。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书上写的平时是不可能发生的。”“你怎么知道?”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问他。我也点头示意他说下去,只听他讲道:“小朋友拣我到相信,可是卡车司机停下来并和小朋友一起拣,这不太可能。”“是啊,平时有些人看见蹬三轮车的就有些看不起,怎么可能帮他拣东西呢?”“有的司机还要骂人呢!”
同学们你一句我一言地说开了。我听着他们的发言,觉得有些道理,于是,我反问大家:“为什么现实社会中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书上却要写得这么生动呢?”同学们又议论开了。最后大家总结为:正因为社会中需要这些美德,所以祖国希望我们从小具有这样的美德,那未来的祖国就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了。我想,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有理由的,正因为他想知道才问,不管问题的价值大小如何,对学生来说,这非常重要。我尊重、理解他们,同时,也解决了另外一些有困惑但不敢问的孩子的问题,也鼓励了他们积极发言提问的一面,说不定他们下次也会大胆提问的。 凤起校区汪清
《赵州桥》的教学后记 《赵州桥》是一篇老课文,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致力于构建开放式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施展,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教学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赵州桥的几个特点,学生经过自读课文,思考,知道了赵州桥的特点是雄伟、坚固、美观,并在书上划出了反映赵州桥特点的词句。接着,为了进一步体会赵州桥构造的精巧,设计了两种卡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第一到第三自然段的句子中探究体会赵州桥的这些特点,填写卡片:关于桥的研究(一)研究课题:古老的桥——赵州桥设计图:设计说明:桥的位置桥长桥宽用料设计特点关于桥的研究(二)研究课题:古老的桥——赵州桥桥的特点:相关资料:研究者:
学生在学习中,角色不只是学习者,这时更是一个设计者、研究者,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反复的朗读进一步感悟语言,使课文内容在学生心中得到内化。小学生正处于积累语言的黄金年龄,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必须重视范文语言的感悟、积累,所以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让学生做一个小导游,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结合课内外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引导学生运用收集到的资料,获取所需信息,识别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的有价值的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结论。 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赵州桥经受了洪水的冲击,地震的摇撼,车马的重压和风化腐蚀的考验,至今仍完好地保持着原来的结构,面对这一奇迹,我们忍不住要夸夸它。这时学习第四自然段,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作者通过本文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赞美了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探究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学活动中的多向交流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和创造成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龄人之间的探究合作会使大家得到共同提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式。
凤起校区汪清《敦煌莫高窟》教学后记《敦煌莫高窟》是浙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找出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它是继《赵州桥》之后的又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莫高窟的雄伟壮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课一开始,我便激情饱满的讲述: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许多闻名于世的奇迹,有巍峨屹立的长城,规模浩大的秦始皇兵马佣、还有著名的佛教四大石窟。接着出示四大名窟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这些石窟的特点,并通过介绍四大名窟,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朱熹曾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要理解、领悟文章的语言,首先就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在揭题之后,我安排了两次整体阅读。第一次是无问题阅读,目的就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第二次让学生带着“为什么敦煌莫高窟会获得这么多的荣誉,这么多的称赞呢?”这个问题再次读课文,并用笔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从而了解学生领会和运用文章语言的程度。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先由老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听后指出老师是怎么读的,为什么这样读,教师相机进行情感的诱发,让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深化了情感体验,在层层的剖析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发展。彩色塑像在敦煌莫高窟中占着主体位置,而第二自然将它作为略写段进行训练。针对这点,我对它的文本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雄伟壮丽。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精美”这个重点词展开教学。先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中找找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精美,让学生知道课文是通过最大佛像的宏伟和最小菩萨的精致来印证第1句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只是这么一句话,显然是领略不到塑像的无穷魅力。我再补充了一段资料,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塑像的精美。通过读、说、品、悟,让学生感受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在课堂教学中,抓课文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将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凤起校区汪清
《李时珍》教学后记《李时珍》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讲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教学时,凭借第二句的三个分句(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来帮助学生理解“完善”一词的含义。步骤如下:一、依次出示三个分句,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标重音词的含义,再归纳旧的药物书到底有哪些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归纳后板书:“不全面”)(2)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 (归纳后板书:“不详细”)(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归纳后板书:“不正确”)二、启发诱导(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全面”、“不详细”、“不正确”三大缺点,说明这是一本怎样的药物书?(不完善的药物书)学生回答后,完成下列板书:
不全面 不详细 不完善的药物书 不正确(2)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必须怎样做呢?(必须改正旧的药物书三大缺点,做到全面、详细、正确)学生回答后,在原有板书的基础上作了小结,从而揭示出:“全面、详细、正确”就是本课“完善”的含义。三、联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引导学生对照“完善”一词的含义,边读边议: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不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即:《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说明“全面”),每一种都有图(说明“详细”),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说明“正确”)。 这样教学,既巩固对“完善”一词的深刻理解,又体会李时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凤起校区汪清
《秋游景山》教学后记 《秋游景山》是第七册第四单元重点课文,记叙了“我们”秋游景山时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三段。先写走进公园看到的美丽景色,接着写来到果园,看到果实累累,秋色迷人,最后登上万春亭,举目远眺,北京城尽收眼底。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从语文课的工具性来分析,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分段的能力,从而落实第四单元重点训练课目——学会按时间或地点变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同时,也使其它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训练。再从语文课的情感性分析,课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首都北京园林建设和现代建筑的雄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北京的赞美之情。 教学一开始就从雄伟的赵州桥和敦煌莫高窟入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并为整堂课定下情感基调。(出示挂图)我们欣赏一下北京的景山公园,请按看图练习说话:1、景山公园()。2、()景山公园()。运用情境教学法,训练语言,培养学生把话说具体的能力,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有感而发,在愉悦的氛围中训练语言。 然后通过老师朗诵,完成以下练习。“我们走进(),看到山顶上万春亭和山脚下的大花坛,沿着山路来到()
,看到各种果实累累,再沿山道拾级而上,来到(),美丽的北京城尽收眼底。”填三个地点,对学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然后根据三个地点给课文分段。 这样可以从整体入手把握全局,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从中感受情境美,语言美。 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学生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为此,在重点段落第二段的学习时,我主要抓了3个重点的句子,第2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 “盛开的菊花有()色的,()色的,()色的,还有()色的,真是()!” “盛开的菊花有的(),有的(),还有的(),真是()!” 前者重颜色,后者重形状,通过观察想象体会菊花的美。学第3句话时,我设计了一个书面练习,让学生读后填空。 “()的海棠果 ()的大柿子 ()的大苹果” 再让学生连起来,总起分述的结构练习说话。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拟人手法。在学生多想、多读、多写、多说中,各种能力得到协调发展。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转换成有个性的语言,以提高他们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景物的形象美、色彩美,通过感情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以练激情,既能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强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凤起校区汪清《小镇的早晨》教学后记《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描写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教学这篇课文,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美点”,通过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感受水乡小镇的魅力,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读了课题后,我设计了以下的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之后导入课文:在作者的笔下,水乡小镇的早晨又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在读通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题上加一些字,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自然就会说出“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小镇的早晨多美啊”等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用“小镇的早晨是()的,()在……”这样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读”和“说”的方式,有效地进行课文的整体教学。“小镇的早晨是()的,()在……”这样的说话方式,让学生的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它是一条线索,串起了课文内容,也串起了同学们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畅快的发言与教师精粹的评点交融在一起,形成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 凤起校区汪清
《神笔马良》教学后记 《神笔马良》是一个流传很广、深受人们喜爱的童话。全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让读者感受到马良的聪慧、善良和正直、勇敢。课文内容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学生们会在读中分辨善恶,受到教育。我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把文本看成是一个开放的信息源,通过教师设置的学习专题,获取课文中相关的信息,加以分析、综合,结合自身的经验最终获得有用的信息,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重构新的认知结构。在《神笔马良》的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练习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马良学画画的目的,了解神笔“神”在哪里。我在教学中就设置了“神笔神在哪里?”的学习专题。学生初学课文之后,马上得出:这是要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神笔。这是学生通过筛选信息后得到的。经过引导之后,学生细致阅读发现:画师取画笔画摇钱树,摇钱树并没有变真的。于是又将上述结论改为:马良要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有什么。再引导大家交流讨论,发现马良所画的物品都是老百姓所需要的,而不是马良自己所要的,于是又把结论表述为:老百姓要什么马良就画什么,马良画什么老百姓就有什么。至此,学生已调集了课文蕴含的信息,并通过整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我还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如果自己有一支像马良一样的神笔,会怎样用。目的是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只要说出真实想法即可。凤起校区汪清